纳米微孔论文_王宽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微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孔,滤膜,纳米,聚合物,成法,纺丝,光热。

纳米微孔论文文献综述

王宽[1](2019)在《纳米微孔NaY分子筛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Y型分子筛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可调节的酸度和较高的水热稳定性,沸石分子筛的引入导致了炼油工业的飞跃性发展。目前,具有均匀微孔结构,孔道直径0.74nm的Y型沸石分子筛是催化裂化(FCC)生产过程中所用裂解催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另外,在分离天然气中的CO_2、气体净化和环境问题领域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本章采用加酸合成方法,在凝胶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硫酸铝合成NaY分子筛。90℃凝胶硅铝比为14所得NaY分子筛比表面积达到最高978.12m~2/g,90℃凝胶硅铝比为15所得NaY分子筛微孔比表面积达到最高703.51m~2/g。利用Langmuir法计算所得NaY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在543.79~978.12m~2/g之间,由样品的孔径分布图可知所生成的NaY分子筛的总孔容和平均孔径大致分布在0.3204~0.4942cm~3/g和0.6065~0.7968nm之间。由SEM图可以看出颗粒棱角分明、分散均匀,是典型的Y型分子筛结构。平均粒径在300-500nm,随着碱度的增加粒径变小且随碱铝比的增大晶粒尺寸更加均匀。2.本章采用无导向剂合成方法,在第叁章研究凝胶配比结果的基础上,以白炭黑为硅源和铝源的混合液加入制备的反应凝胶中得到NaY沸石分子筛。利用Langmuir法计算所得NaY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在425.51~941.43m~2/g之间。80℃、晶化24h所得NaY分子筛比表面积达到最高941.43m~2/g。由样品的孔径分布图可知所生成的NaY分子筛的总孔容和平均孔径大致分布在0.2653~0.4275cm~3/g和0.6397~0.8068nm之间,由SEM图可以看出颗粒棱角分明、分散均匀,是典型的Y型分子筛结构。颗粒平均粒径在300-500nm,随着碱度的增加粒径变小且随碱铝比的增大晶粒尺寸更加均匀。3.在得到的一系列NaY分子筛样品中,选择氮气吸附脱附吸附性能好的样品进行二氧化碳吸附性能测试。六个样品对二氧化碳的最大吸附能力分别达到127 ml/g、140ml/g、136 ml/g、140ml/g、148ml/g和148 ml/g。80℃、晶化30和36h所得NaY分子筛二氧化碳的最大吸附能力均达到148 ml/g。(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只长明[2](2019)在《纳米微孔基材负载化学吸附剂降解室内甲醛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不断增加,甲醛污染物已经成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难题,对于它的去除净化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现状来看,传统吸附技术对于甲醛的吸附净化效果并不好,由于甲醛是小分子气体,物理吸附很难将其吸附,且吸附时间短、较容易脱附产生二次污染,化学吸附去除甲醛虽然吸附效果优于物理吸附,但很多情况下无法再生,应用成本过高难以广泛应用,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采用纳米微孔材料吸附甲醛,由此本课题将制备一种物理化学双效材料用于吸附甲醛的性能研究。通过全面探究双效材料的形貌体征和在不同影响因素的吸附性能效果,准确的掌握材料的性能,进而保障室内的空气品质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广泛地实际应用到空气净化领域,对今后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纳米微孔基材负载化学吸附降解室内甲醛的机理研究。首先进行材料和吸附剂的遴选,确定以活性炭为基材负载高锰酸钾,通过混合配比、超声振荡浸渍、烘干处理等步骤制备出一种双效材料(负载率为5、10和20%),采用SEM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测试仪,对改性材料前后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探究改性后的活性炭材料对甲醛的净化效果受到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参照ISO和ASHRAE的国际标准搭建了单通道滤料性能测试实验系统,可以满足甲醛产生浓度(0-5ppm)和温湿度(25℃稳定时20~80%RH)工况的控制。对甲醛的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分别在不同负载率(5、10和20%)、不同空速(255 min~(-1)、510min~(-1)和1020min~(-1))和不同的相对湿度(20、50和80%)下进行,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改性活性炭的净化效果。本研究有以下发现:(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前的活性炭在未负载之前,其表面相对平整光滑,孔径分布明显,形状以椭圆形为主。而负载高锰酸钾改性之后,活性炭基材的表面被腐蚀相对粗糙,形状呈块状珊瑚型均匀致密地堆积,交错相围孔隙更加丰富、明显,改性前后活性炭的形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通过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测试发现,改性负载后的活性炭,BET比表面积、总孔容和平均孔径均有所减小;而结构内的大孔孔容基本保持不变,微孔孔容和中孔孔容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负载的高锰酸钾物质基本都分布在微孔和中孔的结构中。(3)未负载的活性炭去除效果最差,浸渍负载后的改性活性炭去除效果有所提高,负载率为20%的改性活性炭吸附容量最高、吸附下降速率最低,提高了吸附效率,延长了吸附穿透时间。(4)相对湿度对其改性活性炭去除甲醛的效果影响显着,随着相对湿度的不断增加,改性材料去除甲醛的性能逐渐的变差,其中相对湿度为20%时,去除效果最好;相对湿度为80%时,去除效果最差。其原因是气体中的水分子与甲醛分子在活性炭基材表面产生了竞相吸附。(5)对于不同空速的工况进行比较,空速为1020 min~(-1)的时候吸附容量最低、吸附效果最差,穿透时间最短;空速为255 min~(-1)时,吸附容量最好,净化效果最好穿透时间最长。由于吸附床层越高,气体通过的滞留时间越长,空速越低。(6)从经济性能的角度考虑,考察失活的改性活性炭材料可以再负载二次以上,还可进行甲醛气体吸附去除。再负载一次后与之前相比吸附效果差距不大,吸附持续时间较稳定,再负载二次后的吸附容量最低、吸附效果最差,穿透时间最短。本课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制备一种双效的吸附材料用于净化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深入研究在滤料的净化过程中,材料的不同负载率、不同相对湿度、不同空速、以及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考虑多次负载后使用的情况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优的实验工况,为今后双效材料应用到实际净化领域中,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万里[3](2019)在《共轭微孔聚合物纳米管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电池是新一代安全可靠的清洁能源转换和储存装置,具有能量效率高、无污染等优点。目前该领域主要采用铂(Pt)等贵金属作为阴极氧还原(ORR)催化剂。然而,Pt存在成本高、储量少、稳定性差、易发生CO和甲醇中毒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燃料电池的发展。因此,开发低成本、高稳定性的非贵金属甚至非金属ORR电催化剂成为燃料电池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由π扩展共轭体系的三维网状大分子构成,具有合成路线丰富、孔径和化学组成可调、易功能化修饰以及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展现出很高的应用价值。基于CMPs特殊的性质,针对目前ORR电催化剂研究中存在的活性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本文拟设计、合成具有良好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共轭微孔聚合物纳米管,将其进一步热处理和杂原子掺杂得到非贵金属ORR催化剂。本文研究了催化剂表面结构、电子结构与ORR催化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制备活性好、抗中毒和高稳定性的非金属ORR催化剂以及基于CMPs材料设计、合成过渡金属掺杂的碳材料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其设计理念具有研究上的连续性。课题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包括:(1)实验第一部分采用1,5-二溴萘,2-氨基-3,5-二溴吡啶分别与1,3,5-叁乙炔苯通过Sonogashira-Hagihara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两种共轭微孔聚合物纳米管CMP-1和CMP-2。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碳化制备了六种非金属催化剂,且热处理前后管状形貌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碱性测试结果表明,CMP-1在900℃下热处理2 h得到的催化剂HCNT-1-900具有较高的ORR催化活性。(2)为了进一步提高CMPs基催化剂的OR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实验第二部分将CMP-1与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复合,制备了一种新的非金属氮掺杂纳米管催化剂NHCNT-1。采用RRDE测量手段获得了该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溶液里的ORR各项电催化性能数据。结果表明,在0.1 M KOH溶液中,NHCNT-1的半波电位达到了0.77 V,平均电子转移数为3.83,过氧化氢(H_2O_2)平均产率仅为8.3%,它与Pt/C催化剂的半波电位仅相差20 mV,展现出很高的ORR催化活性。在1225 rpm转速,0.7 V vs.RHE恒电压下,对NHCNT-1进行长达15000 s的i-t测试,结果显示该催化剂相比初始的电流密度仅损失了5%,稳定性远高于Pt/C。另外在抗甲醇中毒试验中,CV曲线和LSV曲线基本没有偏移,催化剂表现出很好的抗甲醇中毒能力。在0.1 M HClO_4溶液中,虽然NHCNT-1的稳定性和半波电位略显不足,但其平均电子转移数达到了惊人的3.94,H_2O_2平均产率仅为3.2%,在酸性条件下该催化剂也表现得很有竞争力。该工作为开发酸碱两用、抗中毒、稳定性好的阴极非金属ORR催化剂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设计思路。(3)基于前两章对CMPs材料在ORR催化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实验第叁部分以CMP-1为前驱体,制备了过渡金属钴掺杂的纳米管催化剂Co-HCNT,并在碱性溶液中获得了该催化剂的ORR催化性能数据。TEM-EDS元素分布图结果表明掺杂的Co均匀地分散在合成的CMP纳米管中,氮气等温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Co原子的引入使得材料表面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比表面积达到888 m~2 g~(-1)。Co-HCNT的ORR催化性能测试结果如下:催化剂的半波电位达到了0.78 V,平均电子转移数和H_2O_2平均产率分别为3.84和8.0%,表现出同Pt/C相媲美的ORR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牟鹏[4](2019)在《共轭微孔聚合物纳米管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微孔聚合物是一类由轻元素(C、H、N等)构成的具有叁维网络结构的有机多孔聚合物材料。共轭微孔聚合物具有制备方法简单多样、比表面积高、结构、形貌可调和物理化学稳定性较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气体存储、分离、催化、有机污染物的分离、能源存储与转化等领域。由于其在热力学上的不可逆性,传统上通过Pd(0)/CuI催化的Sonogashira-hagihara交叉偶联反应得到的共轭微孔聚合物都是无定型的粉末材料,其不溶不熔的特性又很难将其通过后加工处理制备成块体或者薄膜材料。近年来,虽然有共轭微孔聚合物气凝胶材料的报道,但是合成的气凝胶材料都存在机械性能差的问题,这就限制了其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因此,探索制备可加工的、高机械强度的共轭微孔聚合物气凝胶材料仍是共轭微孔聚合物制备领域的难点。基于此,本论文通过不同活性、不同分子结构单体的选择以及严格控制反应过程中溶胶-凝胶相转变的过程,制备了一系列共轭微孔聚合物气凝胶材料,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并考察了这些共轭微孔聚合物材料在能源存储和太阳能光热转换方面的性能。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2,4,6-叁溴苯胺为单体和1,3,5-叁乙炔基苯反应,调节聚合过程中单体中活性基团的比例制备了叁种共轭微孔聚合物泡沫材料CMP-MN0、CMP-MN1和CMP-MN2。其中CMP-MN0是由球状和纳米管状混合形貌构成的结构松散机械强度不高的块体材料,而CMP-MN1和CMP-MN2则是由纳米管构成的机械性能较好的泡沫材料。CMP-MN1和CMP-MN2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37 m~2 g~(-1)和170 m~2 g~(-1)。在75%的形变下CMP-MN1和CMP-MN2的压缩强度分别为0.76 MPa和1.52 MPa,这是自CMPs块体材料报道以来的最高值。基于CMP-MNs独特的亲油性以及多孔的管状结构,采用熔融浸渍法将石蜡负载在CMP-MNs中制备了CMP-MNs/Paraffin复合相变材料。CMP-MNs/Paraffin复合相变材料具有优异的储热性能及循环稳定性。(2)以1,4-二溴苯和4,4′-二溴联苯为单体分别和1,3,5-叁乙炔基苯反应,调节反应体系中炔代官能团和溴代官能团的比例为2:1,制备了两种共轭微孔聚合物纳米管气凝胶材料CMPA-1和CMPA-2。CMPA-1和CMPA-2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430m~2 g~(-1)和181 m~2 g~(-1),孔隙率均大于94%。在75%的形变下CMPA-1和CMPA-2的压缩强度分别为0.5 MPa和0.54 MPa。经过一步氧化法,第一次将CMPAs材料变成了亲水的CMPAs。基于CMPAs纳米管状的多孔结构、低的导热系数、快速的水分子传输,第一次报道了CMPAs作为光热转换材料在太阳光光热驱动产汽方面的应用。并且在CMPAs表面涂覆炭黑后用以太阳能光热产汽时,在1 kW m~(-2)太阳光照射下能源转换效率可达81%。(3)以含杂环结构的2-氨基-3,5-二溴吡啶为单体和1,3,5-叁乙炔基苯反应制备得到了管状共轭微孔聚合物气凝胶材料PCMPAs。PCMPAs的BET比表面积为31m~2 g~(-1),孔隙率为94%。在75%应变下PCMPAs的压缩强度为0.54 MPa。过聚吡咯涂覆后,PCMPAs-PPy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吸收性能,在200 nm-2500 nm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率可达95%。以PCMPAs-PPy作为光热转换材料进行光热驱动产汽实验,其在1 kW m~(-2)的光照强度下可实现80%的能源转换效率。(4)以CMPA-1和CMPA-2为前驱体,在600℃下碳化,得到了碳气凝胶CMPCA-1和CMPCA-2。CMPCA-1和CMPCA-2的BET比表面积分别为826 m~2 g~(-1)和509 m~2 g~(-1),孔隙率分别为92.1%和91.7%,导热系数分别为0.192 W m~(-1) k~(-1)和0.189W m~(-1) k~(-1)。基于CMPCA-1和CMPCA-2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低的导热、较强的光吸收以及较快的水分子传输特性,以CMPCA-1和CMPCA-2为光热转换材料进行光热驱动产汽实验,在1 kW m~(-2)的光照条件下CMPCA-1和CMPCA-2的能源转换效率分别为86.8%和81%。(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6)

贾亚兰,向斌,罗芳,刘涛,罗世凯[5](2019)在《多壁碳纳米管对微孔硅橡胶泡沫泡孔形貌及介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发泡法制备了微孔多壁碳纳米管(MWCNT)/硅橡胶泡沫。探讨了多壁碳纳米管对微孔泡沫的流变性能、泡孔结构、热稳定性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微孔泡沫的泡孔形貌。此外,当MWCNT含量从0增加到6.0%(质量分数)时,MWCNT/硅橡胶泡沫的初始分解温度从441~467℃。介电结果显示,这种泡沫材料的渗流阈值约为2.0%(质量分数),相应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8.44,0.02(100Hz)。(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章高凯[6](2019)在《溶液喷射纺微纳米纤维过滤膜的微孔调控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液喷射纺丝技术(Solution Blowing)是一种以高速气流为成形驱动力的新型纳米纤维制备技术,具有材料来源广泛、纤维直径小、生产效率高、生产安全便捷等特点,在规模化生产上具有很好前景。本文基于宏量制备纳米纤维的溶液喷射纺丝装置,以水过滤为应用背景,探讨了构建微滤膜及纳滤膜基膜的应用性能。主要内容为:针对纳米纤维过滤膜力学性能差的缺点,设计了微纳米纤维混合的多尺度纤维微滤膜。将低熔点聚酯(LPET)纳米纤维短切分散后与聚酯短纤维经湿法混合、成网、热压,获得混合纤维毡,其中LPET均匀填充在聚酯(PET)纤维孔隙中并部分熔融实现连接。研究表明LPET的填充可有效调控纤维的孔隙结构,平均孔径由55.6μm逐渐下降到15.29 μm;且纤维膜的强力明显增强,当纳米纤维填充量为20 g/11m2时,断裂强度由3.9 MPa提高到11.1 MPa;对5、3、1.3 μtm的聚苯乙烯微球的过滤效率均高于99.9%。针对纳滤膜使用致密、开孔单一的相转化基膜导致过滤通量低的缺点,设计了PA6纳米纤维多孔基膜。经热压处理后,克重为9.4和14.1 g/m2的PA6纳米纤维多孔基膜具有良好的表观结构和机械性能,其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分别为1.358、1.0624 μm和83.4、85%,且表面光滑适于界面聚合生成超薄活性致密层。过滤结果表明其纯水通量和对Na2SO4过滤效率分别为13.2、13.1 Lm-2h-1和84.7、85.1%。其过滤通量较商用膜具有明显提高,但过滤效果有一定程度减小。为改善纳米纤维多孔基膜的均匀性,论文进一步采用湿法工艺对PA6纳米纤维进行二次成网。与溶液喷射纺纳米纤维膜相比,湿法成网纳米纤维膜在微观均匀性、表面平整度、孔径均匀性和机械性能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其中克重为10和14 g/m2的纳米纤维膜综合性能最优,其平均孔径和孔隙率分别为0.6997、0.5843 μtm和80.1、83.7%。作为多孔基膜,湿法成网纳米纤维膜所制备的纳滤膜在表观结构和过滤性能上均优于溶液喷射一步制备纳米纤维基膜,其中1 0和14 g/m2多孔基膜所制备的纳滤膜表面光滑、过滤性能最突出,其纯水通量和对Na2SO4过滤效率分别为10.9、10.4 Lm-2h-1和94.8、96.1%。(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2-22)

袁洪跃,蒋晶,刘宪虎,赵振峰,黄明[7](2019)在《聚丙烯/纳米碳纤维复合材料微孔注射成型加工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聚丙烯(PP)和纳米碳纤维(CNF)共混后,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成不同组份的复合粒料,采用注射成型加工制备实体和发泡试样,研究不同CNF含量对PP基体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NF含量的增加,微孔样品中的孔径显着的减小同时泡孔密度增加;注射成型的样品中,添加CNF后的模量和拉伸强度略微降低,但微孔注塑的PP/CNF复合材料的性能呈现出相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9年01期)

曹志达,杨卫民,谢鹏程[8](2018)在《胀模工艺对微孔PLA/纳米黏土复合材料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胀模工艺对微发泡聚乳酸(PLA)/纳米黏土复合材料泡孔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控制压力降速率条件,采用胀模工艺对微孔PLA/纳米黏土制品进行泡孔结构调控,研究了不同压力降速率条件下微孔PLA/纳米黏土制品泡孔结构、力学性能及表面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压力降速率下降,微孔形态由椭球形过渡到球形,制品芯层的平均泡孔直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呈上升趋势,泡孔尺寸更小的微孔PLA制品比那些尺寸大的泡孔制品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要高。(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8年12期)

马维东,王云峰,于冰[9](2018)在《池塘微孔纳米增氧技术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研究池塘微孔纳米水下增氧技术原理及应用技术效果,提出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徐晓东,王傲生,白云翔,张春芳[10](2018)在《磁场作用下磁性碳纳米管填充自具微孔聚合物膜的氧氮渗透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生长法合成磁性碳纳米管(Fe_3O_4-CNT),并将其填充到自具微孔聚合物PIM-1中,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PIM-1/Fe_3O_4-CNT混合基质膜,考察了外加磁场作用下Fe_3O_4-CNT质量分数和磁场强度对混合基质膜的理化结构及其氧氮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碳纳米管与PIM-1基体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磁性碳纳米管在膜中的分散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混合基质膜的力学性能也得到了提高。Fe_3O_4诱导磁场和CNTs中空结构的协同作用显着提高了混合基质膜的氧氮渗透性能,当Fe_3O_4-CNT质量分数为1.5%时,PIM-1/Fe_3O_4-CNT混合基质膜的O_2渗透系数为602 Barrer,O_2/N_2选择性达到了4.32,与纯PIM-1膜相比分别提高了76%和27%;外加磁场强度增大,混合基质膜的O_2渗透系数和O_2/N_2理想选择性同时提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纳米微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室内环境污染物的不断增加,甲醛污染物已经成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难题,对于它的去除净化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现状来看,传统吸附技术对于甲醛的吸附净化效果并不好,由于甲醛是小分子气体,物理吸附很难将其吸附,且吸附时间短、较容易脱附产生二次污染,化学吸附去除甲醛虽然吸附效果优于物理吸附,但很多情况下无法再生,应用成本过高难以广泛应用,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采用纳米微孔材料吸附甲醛,由此本课题将制备一种物理化学双效材料用于吸附甲醛的性能研究。通过全面探究双效材料的形貌体征和在不同影响因素的吸附性能效果,准确的掌握材料的性能,进而保障室内的空气品质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广泛地实际应用到空气净化领域,对今后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纳米微孔基材负载化学吸附降解室内甲醛的机理研究。首先进行材料和吸附剂的遴选,确定以活性炭为基材负载高锰酸钾,通过混合配比、超声振荡浸渍、烘干处理等步骤制备出一种双效材料(负载率为5、10和20%),采用SEM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测试仪,对改性材料前后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探究改性后的活性炭材料对甲醛的净化效果受到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参照ISO和ASHRAE的国际标准搭建了单通道滤料性能测试实验系统,可以满足甲醛产生浓度(0-5ppm)和温湿度(25℃稳定时20~80%RH)工况的控制。对甲醛的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分别在不同负载率(5、10和20%)、不同空速(255 min~(-1)、510min~(-1)和1020min~(-1))和不同的相对湿度(20、50和80%)下进行,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改性活性炭的净化效果。本研究有以下发现:(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改性前的活性炭在未负载之前,其表面相对平整光滑,孔径分布明显,形状以椭圆形为主。而负载高锰酸钾改性之后,活性炭基材的表面被腐蚀相对粗糙,形状呈块状珊瑚型均匀致密地堆积,交错相围孔隙更加丰富、明显,改性前后活性炭的形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通过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测试发现,改性负载后的活性炭,BET比表面积、总孔容和平均孔径均有所减小;而结构内的大孔孔容基本保持不变,微孔孔容和中孔孔容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负载的高锰酸钾物质基本都分布在微孔和中孔的结构中。(3)未负载的活性炭去除效果最差,浸渍负载后的改性活性炭去除效果有所提高,负载率为20%的改性活性炭吸附容量最高、吸附下降速率最低,提高了吸附效率,延长了吸附穿透时间。(4)相对湿度对其改性活性炭去除甲醛的效果影响显着,随着相对湿度的不断增加,改性材料去除甲醛的性能逐渐的变差,其中相对湿度为20%时,去除效果最好;相对湿度为80%时,去除效果最差。其原因是气体中的水分子与甲醛分子在活性炭基材表面产生了竞相吸附。(5)对于不同空速的工况进行比较,空速为1020 min~(-1)的时候吸附容量最低、吸附效果最差,穿透时间最短;空速为255 min~(-1)时,吸附容量最好,净化效果最好穿透时间最长。由于吸附床层越高,气体通过的滞留时间越长,空速越低。(6)从经济性能的角度考虑,考察失活的改性活性炭材料可以再负载二次以上,还可进行甲醛气体吸附去除。再负载一次后与之前相比吸附效果差距不大,吸附持续时间较稳定,再负载二次后的吸附容量最低、吸附效果最差,穿透时间最短。本课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制备一种双效的吸附材料用于净化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深入研究在滤料的净化过程中,材料的不同负载率、不同相对湿度、不同空速、以及从绿色环保的角度考虑多次负载后使用的情况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优的实验工况,为今后双效材料应用到实际净化领域中,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微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宽.纳米微孔NaY分子筛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只长明.纳米微孔基材负载化学吸附剂降解室内甲醛的机理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

[3].张万里.共轭微孔聚合物纳米管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4].牟鹏.共轭微孔聚合物纳米管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5].贾亚兰,向斌,罗芳,刘涛,罗世凯.多壁碳纳米管对微孔硅橡胶泡沫泡孔形貌及介电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9

[6].章高凯.溶液喷射纺微纳米纤维过滤膜的微孔调控及其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7].袁洪跃,蒋晶,刘宪虎,赵振峰,黄明.聚丙烯/纳米碳纤维复合材料微孔注射成型加工与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19

[8].曹志达,杨卫民,谢鹏程.胀模工艺对微孔PLA/纳米黏土复合材料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塑料工业.2018

[9].马维东,王云峰,于冰.池塘微孔纳米增氧技术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8

[10].徐晓东,王傲生,白云翔,张春芳.磁场作用下磁性碳纳米管填充自具微孔聚合物膜的氧氮渗透性能[J].现代化工.2018

论文知识图

纯PLA和PLA纳米复合在400倍下的扫描电...以{Si609}和{Si8012}为结构基元制备多...)掺杂量为2%的SnO2纳米线的SEM图,插...直接合成的ZSM-5-S样品的(a)FT-IR谱图...离子吸附脱附的原理图(a)搭在AAO微孔上的CNT,AFM形貌像...

标签:;  ;  ;  ;  ;  ;  ;  

纳米微孔论文_王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