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抑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知,抑制,情绪,额叶,直流电,创造性思维,台湾。
认知抑制论文文献综述
冯墨女,刘晓明[1](2019)在《大学生认知抑制与情绪和行动控制风格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抑制与情绪、行动控制风格的关系。方法:采用行动控制量表(ACS)筛选行动导向、状态导向大学生各54名,通过8分钟短视频诱导被试产生中性、积极、消极情绪,比较情绪启动前后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得分以检验情绪启动效果。应用Stroop任务负启动范式,比较不同情绪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认知抑制的差异。结果:所用视频具有较好情绪启动效果(均P <0.001)。Stroop任务结果表明,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下,行动导向的负启动效应均大于状态导向(均P <0.01);积极情绪下,行动导向的负启动效应小于状态导向(P <0.001)。中性与消极情绪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的负启动效应均大于积极情绪下的负启动效应(均P <0.001)。结论:积极情绪下,大学生的认知抑制功能下降;认知抑制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受到行动控制风格的调节。(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包莎莎[2](2019)在《大学生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与英语听力水平相关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意遗忘是研究记忆的新的研究范式,主要探讨个体的抑制能力。本研究以字表法为实验材料,对33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23名)大学英语专业叁年级学生进行测试,主要探讨认知抑制能力与英语听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学生听力水平高的学生在认知抑制能力方面存在优势。相反,听力水平低的学生认知抑制能力较差。2、认知抑制能力在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3、学生的认知抑制能力和英语听力水平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9年08期)
赵敬国,周洁[3](2019)在《有效影响认知抑制功能的运动负荷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有效改进认知抑制功能的运动负荷量域值,探讨等能耗量运动中运动强度对运动效果的影响作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设计,以Stroop Color-Word Test反应时为认知抑制功能评价指标,以健康在校研究生(n=11)为实验对象,以功率自行车(MONARK 839E)为运动负荷工具,观察比较了不同能耗量(0~300 Kcal、级差为25 Kcal)的运动对认知抑制能力的即刻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运动能耗量为100 Kcal时不同运动强度(10~100 watt、级差10 watt)对认知抑制功能的影响作用。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LSD两两比较。75 Kcal能量消耗的运动后,即刻反应时较安静时(0 Kcal)呈现最大程度缩短(P<0.05)。100~275 Kcal能量消耗运动后,即刻的反应时与75 Kcal能量消耗运动后即刻反应时相同(P>0.05)。300 Kcal能量消耗运动后,即刻反应时有所增加,且与275 Kcal能量消耗运动后即刻相比显着延长(P<0.05)。能耗量均为100 Kcal时,受试者采用10~100 watt(级差为10 watt)任一强度运动后,即刻的反应时值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以功率车为工具的运动中,以Stroop Color-Word Test反应时为认知抑制功能评价指标时,每次运动消耗能量75~275 Kcal为有效改善认知抑制功能的运动负荷域值。且在该运动方式中,运动能耗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强度运动后的即刻效应是相似的。(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珏[4](2019)在《高中生认知抑制对解决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解决作为高级的思维加工过程,可根据问题的属性划分为结构良好型和结构不良型。本研究以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为实验的材料,并结合主观的认知疲倦评定和客观的眼动指标记录,探讨认知抑制能力对解决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的影响及相应的眼动模式。研究首先从河南某中学高二年级抽取330名学生,并让他们参加Stroop行为测验,并最终选出64名(认知抑制高组33名和认知抑制低组31名)被试参加眼动实验。研究一探讨不同认知抑制高中生解决不同类型物理信息的成绩、眼动模式及认知疲倦的差异,研究二探讨不同认知抑制高中生解决不同程度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的成绩、眼动模式及认知疲倦的差异,研究叁探讨不同认知抑制高中生解决有无图形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的成绩、眼动模式及认知疲倦的差异。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高中生的物理答题成绩明显受到题目结构不良程度及有无图形线索提示的影响,在解决结构不良程度较低、有图形线索提示的物理信息题答题成绩更好;第二,高中生在重度结构不良和带有图形的物理信息题上的各项眼动指标更高,即高中生在解答这两类题目时进行了更深入的认知加工;第叁,认知抑制高组解决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时的各项眼动指标更高,这表明认知抑制能力越强,高中生对结构不良题目的认知加工越充分;第四,高中生对重度结构不良和带有图形的物理信息的首次注视时间更长,这表明高中生对这两类题目的早期加工更充分;第五,高中生在解决重度和纯文字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时会产生更多的认知负荷,在解决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时认知抑制能力越低认知疲倦越高;第六,认知疲倦低组被试在解决重度结构不良和带有图形的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时的各项眼动指标更高,即认知疲倦干扰了高中生的认知加工。(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高月娜[5](2019)在《听障儿童认知抑制的特点及其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抑制是抑制的核心成分,有研究者提出认知抑制是指个体在完成当前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对先前激活的或自动激活的内容进行抑制,将那些与任务不相关的注意从意识这个层面排除,以抵抗这些潜在内容对于正在执行的任务的干扰。如果认知抑制受损则会使个体由于无关信息的干扰而降低认知任务的加工效率,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对听障儿童抑制能力的研究大多是将其作为子功能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抑制能力显着低于健听儿童,这跟认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相一致。那么,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能力是否也显着低于健听儿童?如果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能力显着低于健听儿童,那么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是否可以通过干预有效地改善?为了进行深入地探讨,设计了以下叁个研究:研究一采用图片表征任务,实验设计为2×2的混合设计。实验要求被试忽略深颜色的大图形,快速指出浅颜色小图形的名称。从而探讨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能力与健听儿童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研究二根据负启动实验范式设计了图片—文字表征任务,实验设计为2×2×2的混合设计。实验要求被试判断浅颜色小图形的名称与所给的文字是否一致,并做相应的按键反应。从而探讨听障儿童是否能出现负启动效应,并进一步讨论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特点。研究叁是个案干预研究,探究问题解决策略训练能否提高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能力。通过前两个研究探讨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特点,并通过第叁个研究探讨问题解决策略训练能否提高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能力。通过上述叁个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存在缺陷,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能力显着低于健听儿童。2.听障儿童在图片—文字表征任务中的一致条件下没有出现负启动,在不一致条件下出现了负启动,但是并未达到显着水平;健听儿童均出现了显着的负启动。3.问题解决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听障儿童的认知抑制能力。(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澈元,陈泽光[6](2018)在《环境认知抑制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冰山模型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抑制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根本原因是其对于大陆整体环境的认知呈现出一种结构性错位。以冰山模型作为理论分析工具的研究发现,在抑制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心理动机呈现中,既有对可被直接观察到的显性环境认知作为表象原因,也有对不易被直接观察到的隐性环境认知作为深层原因。正确区分抑制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环境认知因素并对其作出合理解释,是理解台湾青年心理选择过程、提升其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重要工作。(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白学军,姚海娟[7](2018)在《高低创造性思维水平者的认知抑制能力:行为和生理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2个实验,考察创造性思维测验得分高低者在Stroop任务干扰条件上的差异,从行为和生理指标探讨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以及时间压力对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调节作用。实验1采用Stroop颜色命名任务。结果发现,相比低创者,高创者的反应时干扰效应量和正确率干扰效应量均更小。实验2采用更灵活的Stroop字义–颜色命名转换任务,操纵不同的时间压力条件,并记录被试完成任务时的皮肤电活动。结果发现,高创者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的干扰效应量显着小于无时间压力条件下,而低创者在有和无时间压力条件下的干扰效应量无显着差异;高创者在颜色命名任务的不一致条件下的皮肤电活动变化显着高于一致条件,而低创者在颜色命名任务的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无显着差异。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相比低创者,高创者的认知抑制能力更高,能够有效抑制优势的但不相关的反应倾向。时间压力在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创者面对不同任务要求能够灵活调整自身的认知抑制水平,并表现出变化的生理唤醒水平。结果支持创造性思维的适应性认知抑制假说。(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雅楠[8](2018)在《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是我们在生活中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它在某种程度上对认知加工产生影响,关于情绪与认知的研究逐步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认知抑制是认知的重要成分,可以体现个体主动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加工能力。近年来,Gable等人的情绪动机维度模型强调情绪除了效价和唤醒度维度,还有个独立存在的动机维度。该理论模型认为低动机强度的情绪类型会对认知加工扩展作用;高动机强度的情绪类型会对认知加工起窄化作用等。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消极情绪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总结以往关于消极情绪对认知加工影响的研究发现结论不一致。从情绪动机维度模型中获得启示,多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情绪的动机性维度。所以本研究从情绪的动机维度视角,来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在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分别通过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来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及神经机制。实验一,首先通过评定的情绪图片材料诱发被试不同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接着完成Stroop认知抑制任务,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实验二,选用ERPs技术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神经机制。详细实验过程同实验一一样,也采用图片诱发情绪与Stroop范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影响的时间进程。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发现:(1)与中性情绪相比,在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诱发下,被试对Stroop任务的反应时显着更长。(2)早期加工阶段:与中性条件相比,被试在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诱发下的N1波幅更负,N1潜伏期相对更长;高、低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条件下的P2波幅显着小于中性条件,低回避动机强度条件下P2的潜伏期显着短于中性条件。认知冲突觉察阶段:相对于中性条件,高、低不同的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诱发下的N2成分波幅显着较大,且在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诱发下N2潜伏期显着较长。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从行为实验结果得出,个体认知抑制功能受到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的影响,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阻碍认知抑制功能,低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没有显着影响。(2)从ERPs结果得出,高、低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在时间进程上相似。不管是低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条件下,还是高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条件下,都在早期加工阶段和认知冲突阶段对个体的认知抑制起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05-01)
贾丽萍,白学军,王敬欣[9](2017)在《情绪对不同状态焦虑个体认知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情绪对不同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影响。采用减法运算诱发被试的状态焦虑,在Stroop任务之前呈现正性、负性和中性图片,考察情绪对高、低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状态焦虑问卷上的得分在减法运算后显着提高;正性情绪加快了高、低状态焦虑被试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不一致条件下,正性和负性情绪导致高、低状态焦虑被试的反应时均增长,表现出了正性和负性情绪对高、低状态焦虑被试认知抑制的阻碍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李阳萍,齐森青,李亚丹,张晨,李欣颐[10](2017)在《经颅直流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提升创造性想法产生:认知抑制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许多国外研究表明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 DCS)于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可以提高创造力表现,但这类研究在国内仍较少,且目前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尚不清楚。先前研究表明认知抑制能力与DLPFC的激活紧密相关。但研究结果仍存在矛盾:认知抑制的增强和削弱均可以提升创造力表现。因此,本研究欲探究认知抑制在t DCS促进创造力表现中的具体作用。研究中随机招募了21名健康大学生。分为叁个刺激组:左侧阴极右侧阳极刺激组(L-R+组),左侧阳极右侧阴极刺激组(L+R-组),假刺激组(假组)。每名被试均需完成3次t DCS刺激,每次刺激双侧DLPFC,时长为21分钟。实验要求被试在刺激开始5分钟后完成物体多用途任务(Alternative Uses Task,AUT,2个项目,8分钟)及远距离联想任务(Remote Association Task,RAT,15个项目,4分钟)。此外,为检验认知抑制在t DCS提升创造力中的作用,被试需在t DCS刺激之前与创造性任务结束后(刺激的同时)分别完成前测、后测Flanker任务(各4分钟,各160个试次)。结果发现,在AUT任务上,L+R-组(M=10.42,SD=4.31)在创造力灵活性上的得分显着高于L-R+组(M=9.32,SD=4.98,t (20)=2.33,p=.030)及假刺激组(M=9.21,SD=4.09,t (20)=2.43,p=.025)。但在Flanker任务中,L+R-组上,前测(M=55.30,SD=5.91)与后测(M=47.37,SD=5.01)的干扰效应虽有降低趋势却仍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t (20)=3.407,p=.230。此外,在RAT任务的得分及反应时上,叁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本研究验证了以往研究中t DCS刺激促进创造力想法生成灵活性的结果,但并未观察到刺激前后认知抑制能力的改变。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灵活性的改变与认知转换能力相关更高,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使用stroop任务探讨认知转换能力在此过程中的变化。第二,本研究的L+R-组中,相比刺激前,刺激后的认知抑制能力有增强的趋势,这可能与被试数量仍较少有关,可考虑增加被试以增强结果稳定性。总之,本研究对于深刻理解t DCS提升创造力表现的认知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认知抑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意遗忘是研究记忆的新的研究范式,主要探讨个体的抑制能力。本研究以字表法为实验材料,对33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23名)大学英语专业叁年级学生进行测试,主要探讨认知抑制能力与英语听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学生听力水平高的学生在认知抑制能力方面存在优势。相反,听力水平低的学生认知抑制能力较差。2、认知抑制能力在性别上没有显着性差异。3、学生的认知抑制能力和英语听力水平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抑制论文参考文献
[1].冯墨女,刘晓明.大学生认知抑制与情绪和行动控制风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2].包莎莎.大学生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与英语听力水平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3].赵敬国,周洁.有效影响认知抑制功能的运动负荷域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9
[4].张珏.高中生认知抑制对解决结构不良物理信息题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5].高月娜.听障儿童认知抑制的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济南大学.2019
[6].刘澈元,陈泽光.环境认知抑制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意愿的冰山模型解释[J].当代青年研究.2018
[7].白学军,姚海娟.高低创造性思维水平者的认知抑制能力:行为和生理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8
[8].刘雅楠.不同回避动机强度的消极情绪对认知抑制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9].贾丽萍,白学军,王敬欣.情绪对不同状态焦虑个体认知抑制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
[10].李阳萍,齐森青,李亚丹,张晨,李欣颐.经颅直流电刺激背外侧前额叶提升创造性想法产生:认知抑制的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