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论论文_祁志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古代诗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中国古代,意象,以意逆志,范畴,知人论世,大巧若拙。

中国古代诗论论文文献综述

祁志祥[1](2019)在《“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有学者将"意象"说成是美的本体范畴,提出"美在意象"或"美是意象",这可能是对"意象"美学地位的过度抬高。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只是"意境"的初级形态,包含"意象"的"意境"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或是书画艺术和部分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范畴。"意境"是言志缘情、主文谲谏的中国古代诗歌以"象"表"意"的结晶。它虽然坚持主体的"意"与客体的"境"相融合,但重心在"意"不在"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表现主义的审美特征。与西方再现主义文学作品创造的"形象"判然有别。(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洋[2](2019)在《中国古代诗学经验中的互文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理论产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当中,互文性一词第一次由克里斯蒂娃明确提出,经众多学者发展及扩展,其概念不断深入,后有学者区分了互文性的广义与狭义概念。中国古代诗学文本中蕴含着互文性的关系,本文以中国诗歌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互文性关联,通过对具体诗词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互文性的相关研究结论。本文首先对互文性理论的源流进行梳理,简述巴赫金、T·S·艾略特、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等人对互文性理论的启示、提出和发展,后对互文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界定明确应用于中国诗学文本分析中的互文性概念,即本文所使用的互文性概念。在中国而言,互文性体现为一种关联性的思维,关联性是互文性的基础,关联性思维不同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不是逻辑思维因果群之间的关联,而是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中国存在着这种特别的关联性思维,种关联性思维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之中,从儿时蒙学接触的“对对子”模式到逐渐进行的诗歌创作,都贯穿着一种对应性的思维,这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相似性探究,可以发现这种互文性关系,主要分析体现在诗歌文本上的意象、用典、词语等使用上的类同化特征。本文主要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互文性。互文性体现在诗歌文本中,按照诗歌文本的大致类别而言,中国代诗学传统中,诗人日常性经验往往会通过相似化的表达体现在诗歌中,具有类同化的特点。通过文本意象、典故运用、词汇使用的相似、相通、相近的关系来印证出来,本文通过具体的诗歌文本的分析,论述中国古代诗歌文本中的互文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许可蒙[3](2019)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心物关系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物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历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文论家经常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都是围绕心物关系这一轴心而展开的。心物关系论的哲学渊源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不是将外在事物放在与主体对立的位置上,而是寻求主客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认识观被应用到诗学领域,使诗学很多重要理论都呈现出心物交融的状态。物感说中,认为物感人心,人才有了创作冲动。物感说虽然对心的重要地位没有正确把握,但却是为文艺的诞生寻找到了一个足够合理的起点。及至感物说产生,弥补了传统物感说的不足,将物感人心发展为“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揭示了在文艺诞生之时心物就呈现出双向互动之态。作为艺术构思论的神思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神与物游”,即是诗人的主观情志与物的形象之间的互相作用,也就是心和物的和谐运动。神思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就是内心意象的产生,内心意象作为神思过程中心与物和谐运动的结果,其本身就是心物交融的存在。作为艺术表现论的赋比兴理论,这叁种表现方式实际上就是心物交互的叁种不同状态,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1))内心意象外化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理想——意境论。意境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实际上就是心物交融,能否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我国古代评点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3-01)

乔东义[4](2018)在《“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不仅实现了理论的体系化,而且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008年首次出版的祁志祥主持的"十一五"普通高校国家级指南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系中国古代文论系统化、学科化的标志性事件。全书分文学观念论、创作过程论、文论方法论叁个部分,建构了以表情达意为主的民族文论体系。2018年,该书得以修订出版,又在原着的基础上增补了各门文学理论发展演变的内容。以下发表的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即为这一研究的新成果。文学是用文字状物叙事、言志抒情的体裁。如果说西方文学侧重于状物叙事,诞生了古代的模仿理论和现代叙事理论;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则侧重于言志抒情,形成了表现主体的文学理论。所谓"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挚虞);"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张戒);即使写史,也要"寓主意于客位","有表微意在"(刘熙载)。中国古代诗词通过写景咏物来言志抒情,景语只是情语,咏物即是言志;中国古代戏剧、小说通过写人叙事来寄托讽谏、醒世明世,人和事只是表达、寄托作者主体思想情感的手段或道具。所以,"文以意为主"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万变不离的旨归;"言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词一以贯之的旋律;而寓意劝谏、醒世明世,则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世代不休的主题。紧扣这一主题,以下诸文展开了各门文论历史脉络及其时代特征的追寻与剖析,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演进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卫颖[5](2018)在《2017年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深受学者们关注。本文以2017年的研究内容为主线,综观中外学者对中国古代诗学问题的不同观点,拟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研究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轶婷[6](2018)在《巧拙之辨——中国古代诗学之巧拙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巧"与"拙"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具体而言,巧拙论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尚巧论,以《文心雕龙》为例,有意对艺术创作规律之"巧"加以探索;二是尚拙论,从"辞拙意工"和"巧于外而拙于内"两个层面肯定"拙"的价值;叁是巧拙相参论,意在将"巧""拙"对举,从"巧拙相济"和"巧拙相半"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四是大巧若拙论,它包括与自然契合、不期然而然之遇、绚烂之后的平淡美叁个方面。巧拙论的多重意涵与诗学意义,有待我们深入揭示。(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7期)

刘明宇[7](2018)在《浅谈中国古代“诗言志”与诗歌乐舞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来说,人们在理解《尚书》"诗言志"的过程中,常倾向于接受《毛诗大序》当中的看法,将"志"与"情"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同。但此两者的混同仍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这也要求人们能够更好地反思其中的本意。在这段文字出现的时代,儒家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因此人们应更加充分地考虑儒家思想体系。在《尚书》中,"典乐教胄子"其(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21期)

杨瑶[8](2018)在《《淡窗诗话》与中国古代诗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在中国可谓是最为古老的文学经典,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众多的经典作品,充实着文学经典的宝库。这种最初的口耳相传的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延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变化发展更是衍生了中国古代诗论、诗话和日本汉诗及理论,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古代诗论是在诗歌不断成熟发展的轨迹上成长起来的,从魏晋时期发轫以来,历经了各代的诗派、诗论家的摸索,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论,甚至后世的诗论成为前世的诗论的馀波。“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兴趣说”、“神韵说”、“性灵说”等诗论的发展促进了系统性诗话作品的整理,钟嵘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士祯的《渔洋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都是伴随诗论的不断发展整理形成的。这些诗话作品不只是一朝一代诗人的独创,而是中国古代众多诗论家精思结撰的成果。在中国文明向外传播的历史中,日本学习中华文化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自中日开始遣唐使的官方活动以来,古诗被作为汉文化传播的媒介被广泛介绍到日本文坛。汉籍的广泛引入,诗话作品及诗论顺理成章的被日本文人接触,日本文坛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向中国诗歌作品发起研究浪潮。某种程度上说,日本汉诗、诗论、诗话的发展都是以中国古代文化为根基的。同理,日本也经过了由汉诗到诗论再到诗话循序渐进的发展进程。淡窗本人接触到的诗歌、诗论、诗话广括中日大家和名作。淡窗所处的日本汉诗界经历了前朝拟古、反拟古的诗学风气,开启了取众家所长,去众家所短的时代。这与淡窗本人学习汉学的家学渊源有关,与他对古诗的喜爱有关,与统治阶级对儒学的提倡有关,与市民阶级的崛起,人性的解放有关。在江户后期这样一个安宁祥和的时代,日本汉诗理论和诗话的发展进入巅峰阶段。以《淡窗诗话》为首的众多诗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是中国古代诗论对日本汉诗理论给予了最初的哺育,日后茁壮成长的动力。日本汉诗作者、诗论家都熟读中国古代典籍,这种熟识是系统性的,而不是独人、独派的涉猎。《淡窗诗话》文本多与严羽的“沧浪诗论”、王士禛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诗论观点相关,但又有区别,因此不可武断将其判定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余绪。从诗论代表的诗话作品中,诗话文本的两两对比上可以窥见其对中国古代诗论的生发,加之淡窗本人自身的阐释,可知日本汉诗理论已处于成熟阶段。《淡窗诗话》在日本诗话的发展史上,已经处于后期,日本汉诗理论的发展已经成熟。中国古代诗论在日本的传播,经历了前朝的铺垫,在江户后期已经结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淡窗诗话》作为折衷诗派的代表作,集折衷诗派的精华理论,吸取了中国古代诗论的精髓。中国诗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深刻的,并内化为日本诗论的自身特色转而形成日本汉诗文化独特的风貌。(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郭鹏[9](2018)在《从“学诗”到“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学理转换与特色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诗学"与早期《诗经》学意义上的"学诗"关联紧密。"学诗"即由研治《诗经》而得其本义。在后世的发展演进中,"学诗"渐指学习诗歌创作的技巧与方法而言。传统诗学的专门化与发展成型与"学诗"向"诗学"的学理转换有直接关联。厘清由"学诗"渐至"诗学"的递嬗脉络是我们理解古代诗学基础学理的关键所在,也是把握古代诗学民族特色的肯綮与关捩。同时,对传统诗学的基本内涵与述理方式进行阐述,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古代诗学理论的本土特色与精神禀赋。(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田梦林[10](2018)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接受性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知"文化的演变历程,所谓"知"文化,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中,中国的诗人、作家、评论家更为偏重的接受层面的体验,通过对前人文本与作品的接受,读者获得思想情感的启迪。这种接受既可以表现为文学观念的接受,也包括方法论和接受原则的沿袭。通过接受层面的体验,推进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02期)

中国古代诗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文性理论产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当中,互文性一词第一次由克里斯蒂娃明确提出,经众多学者发展及扩展,其概念不断深入,后有学者区分了互文性的广义与狭义概念。中国古代诗学文本中蕴含着互文性的关系,本文以中国诗歌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互文性关联,通过对具体诗词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互文性的相关研究结论。本文首先对互文性理论的源流进行梳理,简述巴赫金、T·S·艾略特、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等人对互文性理论的启示、提出和发展,后对互文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界定明确应用于中国诗学文本分析中的互文性概念,即本文所使用的互文性概念。在中国而言,互文性体现为一种关联性的思维,关联性是互文性的基础,关联性思维不同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不是逻辑思维因果群之间的关联,而是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中国存在着这种特别的关联性思维,种关联性思维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之中,从儿时蒙学接触的“对对子”模式到逐渐进行的诗歌创作,都贯穿着一种对应性的思维,这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相似性探究,可以发现这种互文性关系,主要分析体现在诗歌文本上的意象、用典、词语等使用上的类同化特征。本文主要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互文性。互文性体现在诗歌文本中,按照诗歌文本的大致类别而言,中国代诗学传统中,诗人日常性经验往往会通过相似化的表达体现在诗歌中,具有类同化的特点。通过文本意象、典故运用、词汇使用的相似、相通、相近的关系来印证出来,本文通过具体的诗歌文本的分析,论述中国古代诗歌文本中的互文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古代诗论论文参考文献

[1].祁志祥.“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杨洋.中国古代诗学经验中的互文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许可蒙.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心物关系论[D].延安大学.2019

[4].乔东义.“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历史演变[J].河北学刊.2018

[5].卫颖.2017年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概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6].李轶婷.巧拙之辨——中国古代诗学之巧拙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8

[7].刘明宇.浅谈中国古代“诗言志”与诗歌乐舞传统[J].牡丹.2018

[8].杨瑶.《淡窗诗话》与中国古代诗论研究[D].扬州大学.2018

[9].郭鹏.从“学诗”到“诗学”——中国古代诗学的学理转换与特色生成[J].文学评论.2018

[10].田梦林.中国古代诗学的接受性体验[J].名作欣赏.2018

论文知识图

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

标签:;  ;  ;  ;  ;  ;  ;  

中国古代诗论论文_祁志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