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机制论文_张嵚垚,马淑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布式,机制,马斯,流域,波罗,永安,滨海。

流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嵚垚,马淑梅[1](2019)在《冠状动脉无复流机制及预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复流现象(NRP)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主要与微循环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端血管栓塞、炎症细胞浸润及神经功能障碍等有关。NRP不仅影响介入手术的疗效,更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目前对于NRP的预测尚无明确的指南,但可通过SYNTAX评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血红蛋白、炎症指标和心电图等预测NRP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22期)

王登[2](2019)在《黄河中游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至今,黄河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和径流情势的改变较大。尤其是21世纪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了“退田还林、封山绿化”的方针,黄河中游的植被覆盖率变化非常显着,入黄径流量显着减少。流域内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流域下垫面发生了变化,进而使流域内产流方式发生变化,造成了流域内径流短缺的现象,加剧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辨析黄河中游产流机制变化规律,开展黄河中游影响产流机制变化的指标探究,是现阶段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急需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十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2016YFC040240203)的支撑下,对黄河中游各流域内的下垫面变化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在数据获取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下垫面变化突出、数据相对完整的汾河静乐以上流域、佳芦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影响产流机制变化的下垫面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如下:(1)典型流域产流机制变化分析典型流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静乐站控制流域及佳芦河流域。基于降雨和径流的特征分析,对场次洪水的产流模式进行辨析。研究结果表明:静乐站控制流域的场次洪水产流模式发生改变,产流模式为超渗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减小,产流模式为混合产流及蓄满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增大;佳芦河流域场次洪水的主要产流模式为超渗产流,但产流模式为混合产流及蓄满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逐渐增大。(2)典型流域下垫面指标变化特征分析以静乐站控制流域为典型流域,搜集不同年份场次洪水的卫星遥感影像,解译NDVI、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土壤指数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性,发现NDVI、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分阶段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场次洪水前期土壤含水量呈增大趋势。(3)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体系构建及阈值推求检验构建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推求,前期土壤含水量最大,土壤指数最小;进而运用阈值模型理论推求产流机制变化判别综合判别指标对产流模式判别的阈值,超渗产流、混合产流、蓄满产流之间判别指标的阈值分别为0.4182和0.5187。对各个指标的分布图采用权重进行合成并用阈值对其划分,生成流域产流模式分布图,并对典型场次洪水进行产流机制分析,与产流理论辨析的结果一致。对佳芦河流域场次洪水采用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及阈值进行产流模式判别,结果与产流理论辨析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金保明,高兰兰,李光敦[3](2019)在《考虑蓄满产流机制的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水预报通常基于降雨径流模拟进行。以山坡水文学理论的蓄满产流机制为出发点,展开了对山区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的研究,以此建立分布式叁水源产汇流模型。首先,对研究流域进行离散化,以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提取流域的地形数字特征,使离散化坡面单元的数据同时完成自动匹配,实现参数的空间离散化,为模型的应用提供参数支撑。其次,采用水流连续方程和达西公式计算单元坡面内的产流量;以圣维南方程组简化的运动波方程为控制方程,推导出坡面流近似的偏微分方程,利用特征线法对每一单元坡面进行汇流计算。所建分布式水文模型可模拟从非饱和壤中流漫溢到坡面单元上形成饱和坡面流的暴雨径流过程。同时借由马斯京根–康吉法衔接了坡面离散单元水文子过程与主河道的汇合。最后选取美国古德温河流域典型的降雨过程进行次洪过程模拟,采用确定性系数、相关系数来评定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其模拟精度达到了径流过程模拟和作业预报的精度要求。总体来说,所建分布式产汇流模型不但适用于单一坡面的径流分析,且能够应用于一般流域以进行降雨径流过程的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可为防洪调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刘欢[4](2019)在《考虑产流机制空间差异的全国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环境下水安全保障战略需求的提升,分布式水文模型从传统流域尺度向国家或地区大尺度扩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开展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拟以定量揭示大的空间范围内不同气候、地形、植被、包气带结构等影响下的水文响应和水资源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相较于中、小尺度流域,大尺度区域一般涉及多种气候水文分区和地质地貌单元,导致其产流机制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差异性,这使得传统流域水文模型应用时受到明显制约。为此,本研究开展了3方面的工作: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观测系统和模拟技术,在揭示大尺度区域受不同气候、下垫面条件影响的产流机制空间差异性的基础上,从基本计算单元确定、模型输入、空间参数化、水/能量循环过程模拟及输出4个方面开展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架构设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全国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WEP-CN(Water and Energy Processes at China National scale);然后,兼顾不同气候水文分区、流域上下游以及资料可获取性,全国范围内共选择127个水文站点,采用其所在断面1960~2000年逐月天然径流数据对模型的改进效果和普适性进行了校验;最后,应用WEP-CN模型开展了全国不同气候地质区21个典型流域1960~2015年水资源演变的对比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揭示了大尺度区域产流机制表现出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包括蓄满和超渗产流并存、寒区与非寒区产流并存、山丘区和平原区产流并存、土壤和岩石结构产流并存等。基于此,提出了针对大尺度区域构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目标定位和功能需求,并以此为指导对国内外应用广泛的若干(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开展调研。结果发现,现有模型对大尺度区域产流机制空间差异性刻画不足,难以满足水文过程精细化模拟要求。为此,通过综合比较选择以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为基础,从单元确定、模型输入、空间参数化、水/能量循环模拟及输出改进模型,完成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架构设计及实现方案。(2)全国是一个典型大尺度区域,水热植被条件呈现出强烈的时空变化。全国基本气象站点1960-2015年多年平均气温在-5.4~27.8℃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年际变化普遍呈显着上升趋势;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654.2mm,沿西北—东南方向逐渐增加,年际变化呈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年潜在蒸散发量主要在400~1400mm之间,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低值区在东北地区、西南诸河上游和长江上中游地区,年际变化不同地区间差异显着;年均NDVI北方多低于0.6,南方多在0.6~0.8,且随海拔升高呈垂直分带特征。此外,根据水资源二级区分区建立气温、降水随高程的回归关系,发现在海拔高差较大的山区气温与高程具有较强负相关,降水与高程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有正有负。(3)在针对大尺度区域进行子流域划分时,目前普遍使用基于地表径流漫流模型,通过单一集水面积阈值进行河网提取和子流域划分的方法在准确描述研究区的空间范围、确定流域出水口、提取内流区河网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为此,研究对传统子流域划分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域出水口自动识别和多阈值虚拟河网融合技术的子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流域出水口的自动识别及确定、最大和最小集水面积阈值确定、多阈值虚拟河网融合和子流域划分与编码4部分。相对于传统子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可实现流域出水口的自动识别,高效快速;②初步解决了内流区河网提取失真问题,可准确描述所划分子流域间的拓扑关系;③在准确拟合研究区范围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子流域数量,兼顾了模型模拟的精度和效率需求。以全国为例,相较传统方法,该方法准确提取了内流区河网,在多把控17万km2国土面积的同时子流域个数仅增加3406个。(4)为避免计算冗余,对全国部分非产流区进行了剔除,最终全国范围内共划分19406个子流域、81687个等高带。根据分区建立的气温、降水与高程间的回归关系,综合采用空间叁维插值和平面插值算法实现气象输入在子流域上的展布;为体现水热植被空间异质性、产流动力条件空间异质性和下垫面特征空间异质性,研究提出了“气候带套水资源叁级区——子流域——等高带——马赛克地块”的多尺度空间参数化方案;针对膨胀黄土区、岩溶发育区和寒区包气带结构特殊性,改进了原模型“土壤-基岩”包气带两层结构,修正了土壤水特性参数。最终,构建并验证了全国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WEP-CN。校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水文站点所在断面径流纳什效率系数(NSE值)大于0.7,相对误差(RE值)在-10%和10%之间。模型改进后应用效果有明显提升,能够适用于大尺度不同气候水文分区、地质地貌单元的水文过程模拟。(5)开展了全国不同气候地质区21个典型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对比分析。流域年降水、气温、实际蒸散发等水热要素的空间差异与气候分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中,相对于南方湿润流域,北方降水少且集中,降水年内集中度与纬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年均实际蒸散发与年均气温变化呈较强一致性,由寒带向热带呈增加趋势;径流及其组成变化不仅与气候特征相关,也受到不同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年径流量多年变化整体来看,位于北方且受冻土影响流域呈增加趋势,黄淮海暖温带山区和西南亚热带山区流域减少明显,青藏高原区周边和东南山区流域变化不大。聚焦中尺度流域,发现地质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其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导致径流组成发生变化。北方流域河川基流占比较大,冻土的存在起到了增加基流的作用;南方流域以地表径流为主,西南喀斯特山地表层岩溶带的调蓄作用一定程度增加了流域河川基流量。整体看,气候变化在南方流域多起减少径流作用,而在北方寒区则以增加径流为主。北方流域多呈绿化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在渭河、海河流域等显着表现为减少径流的作用,在南方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3)

朱睿,陈子煜,李尚,谭雅勤,傅向向[5](2019)在《襟翼翼尖涡控制飞机尾流机制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襟翼小涡与主翼尖涡相交不稳定性触发条件,采用矩形机翼模型产生一对翼尖涡,同时在机翼上安装不同宽度及攻角的襟翼,对35个翼展下诱发R-L(Rayleigh-Ludwig)不稳定性的最佳涡系参数组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槽流动显示实验发现,单主翼尾涡在第35个翼展处未发生明显变化,能量衰减缓慢;加装襟翼后尾流不稳定性被触发,衰减效果明显,在一定范围内尾涡能量衰减值随着襟翼攻角的增大而增大;环量统计半径Rd=50mm时,对主翼尖涡环量进行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分析时发现,当主翼攻角α=8°,襟翼攻角β=28°,襟翼宽度b=55mm,来流速度V=0.5m/s时尾涡能量消散最快,主翼尖涡环量在第35个翼展时衰减为第一个翼展的28%;证实通过安装合适的襟翼可以有效地控制飞机尾流,加速其破裂和消散。(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郭潇洋[6](2018)在《虚拟知识社区中基于时间顺序的信息流机制研究——以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知识社区在社会人群中流行开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知识获取。文章探讨以"知乎"为例的虚拟知识社区中信息流的传播机制和影响机制,希望揭示虚拟知识社区中信息流动规律,以期对虚拟知识社区的有益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期刊2018年10期)

肖凯[7](2018)在《滨海湿地潮间带氮循环及大孔隙优先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海陆交界带的滨海湿地是全球水文循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然而人们对其中周期性的海水-地下水交换,微生物种类及活性的空间变化和化学物质循环过程之间的关系还认知不足。鉴于此,本文结合湿地水文学和微生物地球化学,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概括如下:本文在大亚湾红树林湿地选取了一个由红树林生长区,潮沟区和光滩区组成的潮间带断面,并对断面地下水环境(溶解氧,pH和温度),常规离子(Na~+,K~+,Ca~(2+),Mg~(2+),SO_4~(2-),HCO_3~-和Cl~-),重金属(Cu,Zn,As,Hg,Cd,Pb和Cr)和营养盐(氮磷硅)浓度进行了检测。海水-地下水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最大的交换速率发生在潮沟区,这使得更多的富含氧气的海水进入到沉积物中,促进了氮的硝化作用。对比而言,红树林区的交换速率最低,导致了更长的地下水滞留时间,但那里富含的有机物有益于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作用。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脱氮的两个主要过程,对脱氮的贡献比分别为90%和10%,反应速率分别为0.23 g d~(-1) m~(-3)和1.84 g d~(-1) m~(-3)。潮间带地下水均略偏碱性,其主要离子与Cl~-的线性关系与当地海水稀释线趋势一致。结果表明潮间带沉积物有很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而且红树林区和潮沟区的富集能力比光滩区更强。在潮间带地下水中,除了Cu之外,其余重金属浓度均低于水质标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潮沟区会形成局部的水流循环,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和化学物质循环。螃蟹洞在滨海湿地中无处不在,他们能形成优先流通道,影响水流和化学物质运输。本研究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盐沼地分别利用张力取样器(依赖外界吸力从沉积物骨架中吸取孔隙水)和被动扩散式取样器(不依赖于吸力,代表沉积物骨架和螃蟹洞中混合的孔隙水)检测了不同深度孔隙水的盐度。结果表明了利用张力取样器采集孔隙水样的盐度要比由被动式扩散采样器采集孔隙水的盐度高出5-10 g/kg,说明螃蟹洞能稀释沉积物孔隙水盐度。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螃蟹洞在低潮时能扩散稀释盐分,而且螃蟹洞中的盐度要比沉积物骨架中的更低,这与野外监测的盐度结果一致。螃蟹洞通过加强湿地地下水-海水交换量,能大幅度的抬升沉积物的通气状况,间接地提高了滨海湿地的生产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6-01)

王欣泽,李旭东,庞燕[8](2018)在《洱海入湖河流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研究背景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湖泊洱海的污染负荷主要来自入湖河流,流域面源污染通过入湖河流输入湖泊主体。根据规划要求,洱海流域河流水质总体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平,目前流域内多数入湖河流都处于水质超标的状态,随着流域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8-05-30)

王林华,汪亚峰,王健,林青涛,吴发启[9](2018)在《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室内与室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相结合,分析在3种雨强(60、90、120 mm/h)下粗糙坡面与平整坡面(坡度5°、10°、15°、20°)产流点位空间分布和坡面产流时间特征,阐明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坡面与平整坡面产流点位沿径流方向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4%~52.9%、15.5%~31.1%,即粗糙坡面产流点位较平整坡面更为分散。相较于平整坡面,地表粗糙度具有推迟坡面产流效应,且推迟效应随坡度、雨强增大而逐渐减弱。表明地表粗糙度在小坡度、小雨强条件下具有较强延迟坡面产流能力。地表粗糙度影响坡面产流一方面通过地表填洼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增加降水入渗水头,增强坡面入渗能力的间接作用。通过坡面地表填洼量预测的初始产流时间与实测坡面产流时间比值范围为2.2%~36.2%,表明地表粗糙度间接作用为延迟坡面产流的主导作用。因此,该研究结果阐明了粗糙坡面的点状产流与坡面产流特征,进一步为粗糙坡面产流机制的揭示及地表粗糙度对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庞双玉[10](2018)在《Java流机制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JAVA语言中的流机制在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读写操作中的应用,通过对比JAVA中的输入和输出流机制和HDFS的读写操作,阐述java流思想的本质,以及Java在分布式系统开发中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流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70年代至今,黄河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和径流情势的改变较大。尤其是21世纪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了“退田还林、封山绿化”的方针,黄河中游的植被覆盖率变化非常显着,入黄径流量显着减少。流域内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流域下垫面发生了变化,进而使流域内产流方式发生变化,造成了流域内径流短缺的现象,加剧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辨析黄河中游产流机制变化规律,开展黄河中游影响产流机制变化的指标探究,是现阶段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急需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十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2016YFC040240203)的支撑下,对黄河中游各流域内的下垫面变化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在数据获取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下垫面变化突出、数据相对完整的汾河静乐以上流域、佳芦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影响产流机制变化的下垫面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如下:(1)典型流域产流机制变化分析典型流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静乐站控制流域及佳芦河流域。基于降雨和径流的特征分析,对场次洪水的产流模式进行辨析。研究结果表明:静乐站控制流域的场次洪水产流模式发生改变,产流模式为超渗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减小,产流模式为混合产流及蓄满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增大;佳芦河流域场次洪水的主要产流模式为超渗产流,但产流模式为混合产流及蓄满产流的场次洪水占比逐渐增大。(2)典型流域下垫面指标变化特征分析以静乐站控制流域为典型流域,搜集不同年份场次洪水的卫星遥感影像,解译NDVI、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土壤指数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性,发现NDVI、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分阶段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场次洪水前期土壤含水量呈增大趋势。(3)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体系构建及阈值推求检验构建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推求,前期土壤含水量最大,土壤指数最小;进而运用阈值模型理论推求产流机制变化判别综合判别指标对产流模式判别的阈值,超渗产流、混合产流、蓄满产流之间判别指标的阈值分别为0.4182和0.5187。对各个指标的分布图采用权重进行合成并用阈值对其划分,生成流域产流模式分布图,并对典型场次洪水进行产流机制分析,与产流理论辨析的结果一致。对佳芦河流域场次洪水采用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及阈值进行产流模式判别,结果与产流理论辨析结果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嵚垚,马淑梅.冠状动脉无复流机制及预测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

[2].王登.黄河中游产流机制变化综合判别指标构建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金保明,高兰兰,李光敦.考虑蓄满产流机制的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4].刘欢.考虑产流机制空间差异的全国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5].朱睿,陈子煜,李尚,谭雅勤,傅向向.襟翼翼尖涡控制飞机尾流机制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9

[6].郭潇洋.虚拟知识社区中基于时间顺序的信息流机制研究——以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

[7].肖凯.滨海湿地潮间带氮循环及大孔隙优先流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8].王欣泽,李旭东,庞燕.洱海入湖河流治理取得初步成效[N].中国环境报.2018

[9].王林华,汪亚峰,王健,林青涛,吴发启.地表粗糙度对黄土坡面产流机制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10].庞双玉.Java流机制在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

论文知识图

郝科1井滩坝沉积岩心照片土耳其NBTT、投资与经济增长资料来源...论文结构分组密码模型(1996)沉积物重力流分类M...年8月份中国广东省西海岸表层温...

标签:;  ;  ;  ;  ;  ;  ;  

流机制论文_张嵚垚,马淑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