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对于中国新闻行业,不亚于韩愈对文章、吴道子对绘画的先驱和改革意义。他17岁即怀揣救国忧民之初心走出封建家庭,以一杆笔纵横于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民族解放疆场,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使命倾心倾情,在他身上,有着太多的闪光点。我们如今在挖掘范长江精神时,需要坚守的初心和牢记的使命又在哪里?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代表着一种思考星球的新方式,如今,我们知道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就像许多新的科学思想一样,他的理论也曾经遭到嘲笑。魏格纳是一位气象学家而不是地质学家,这使得其他人用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他。当时,科学家更倾向于相信地球的地壳是上下移动而不是左右移动的。事实上,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流行的观点是随着中心区域温度下降,地球正在略微收缩。当时的地质学家认为,收缩会在地球表面上形成褶皱,就像葡萄烘干后成为葡萄干一样,这些褶皱就是地球上的山脉。当然,他们错了。
范长江成为名记者,其旅行通讯《中国的西北角》是当头炮,这部作品就是通过超人的“脚力”走出来的。在当时,大家的起始条件都是相同的,为何只有范长江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这样的独家爆款?在今天,时常有人抱怨缺乏好选题,写不出好新闻,那为何总有个别优秀记者能慧眼识珠?
很快,救护车到了,哎哟一声那人捂着脑袋被抬上了救护车。警车又到了,一堆灯光又闪烁开来,左小龙恍惚间好像又回到了和泥巴在旅店的二楼看楼下的情景。警察查了半天,现场没查明白那人是怎么头破血流的,左小龙也没犯什么法,只不过当众爆缸而已,属于产品使用不当。警察再次驱散了人群,人们欢呼着,睡觉去喽。
其实,当年的范长江冒着生命危险,驰骋于环境险恶、寇深祸亟的西北,早已超出了一个记者寻找“独家新闻”的职业意义。他在分析与评论中展现出独具战略思维的“眼力”,也远远超出人们平常对“记者”的角色期许。这给新闻工作者提高以科学的角度观察、剖析和解读新闻事件能力,起到了很好示范意义。
此后,国民党不仅格外“关注”范长江的往来信件和行动,并派特务分子破坏甚至最终停止“青记”的活动。其中,记者李洪惨遭军阀李品仙部活埋致死,计惜英等人被捕入上饶集中营,范长江两次上榜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依然坚持初心不改,辗转香港投奔到新四军队伍中来。
更重要的是,范长江引领了一批有志青年步入新闻事业。《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回忆:“30年代中期,《中国的西北角》在《大公报》连载,我每篇必看。……看了长江这些文章,又想学他的样子。”杂货店学徒出身的冯英子,因范长江的一纸电报赶往上海,成长为《大公报》战地记者。
在延安,范长江与毛泽东主席彻夜长谈,结束了其十年来在政治上辛苦摸索的历史,完成了“脑力”的最终升级,并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推动并组建成抗战初期以其为核心的战地名记者群。他与恽逸群、夏衍等人共同创办“青记”,出版《新闻记者》《青年记者》等新闻书籍杂志、开办“战时新闻训练班”、工作与学习“两条腿走路”等系列措施,培养了一支新闻生力军。他们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中流砥柱,缔造了新型报纸,开创了新闻的新时代。这种对后辈悉心培养的态度和做法,正是新闻工作者薪火相传优良传统的肇始。
扎赉特旗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区内有大小河流74条,总长1 209km,其中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21条,河流多为降水型河流,均受降水影响,年际变化大,年内径流悬殊也很大。
当然,名记者的身份和实力同样为范长江引来国民党当局的“青睐”,即给予优厚待遇以服务于某种政治目标,否则将进行层出不穷的打击。1938年,《大公报》对范长江许以专车、专用电台以及随蒋介石大本营行动的待遇,丝毫未能动摇他的政治立场。可见,任何时候,新闻人的底线,就是要能战胜名利的诱惑,坚持那份初心。
当下,有的记者在成名之后,开始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也不到一线采访了,或者采访了不动笔、只挂名。在新四军工作时期,范长江时刻谨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从不以新闻界名人而自居,拿出当年西北考察的劲头,常常从师部驻地长途跋涉至偏僻乡村蹲点调查,向民间艺人求教演艺,甚至深入农村业余剧团,一同住破庙、睡草铺、写文章。
之后,范长江运用自己的如椽大笔,所写的战地通讯激励了无数爱国健儿投身抗日事业,积极宣传贯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更是掀起了抗日根据地的新文艺热潮。
我们如今的新闻战线上,早已没有抗战时期漫天的烽火,也没有国难当头的危情,但依然有媒体环境的翻天变化,以及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各种突发情况,这就需要防止在一种表面上的平和中,过起安逸的小日子,得过且过。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一次次密意回眸,不忘新闻人的初心,牢记媒体人的使命。当我们在谈论范长江的时候,更应该带着责任和担当,加入像范长江一样,即使身穿粗布衣衫,却神采奕奕的新闻前辈们行列,一起写作、歌哭、战斗和欢笑。
标签:记者论文; 初心论文; 新闻论文; 西北角论文; 中国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政治学史论文; 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廉政瞭望》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