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轻量化驾驶室结构,包括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由冲压钣金件或型材焊接而成,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表面设有覆盖件,覆盖件采用非金属件;所述非金属件通过胶粘或螺栓固定于驾驶室内板骨架上。本实用新型减重效果明显,提高了车身轻量化指标,重量减少了30%~35%以上;钣金内板骨架强度比铝合金高,工艺成熟、焊接精度高、成本低;与型材骨架相比,内饰连接不用过渡件,简单方便。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包括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由冲压钣金件或型材焊接而成,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表面设有覆盖件,覆盖件采用非金属件(2);所述非金属件(2)通过胶粘或螺栓固定于驾驶室内板骨架上。
设计方案
1.一种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包括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由冲压钣金件或型材焊接而成,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表面设有覆盖件,覆盖件采用非金属件(2);所述非金属件(2)通过胶粘或螺栓固定于驾驶室内板骨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钣金件模块采用钢板或铝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件(2)的材质为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或改性PP。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金属件(2)的材质为聚双环戊二烯弹性体的IPN高分子合金材料。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卡车驾驶室结构主要由钣金内板骨架和钣金外覆盖件通过焊接而成。
上述卡车驾驶室结构存在一个最大的缺陷:自身重量过大。卡车驾驶室轻量化是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卡车最为关注、最为核心问题之一。轻量化卡车驾驶室要求具有同样的强度、刚度、耐疲劳、经济性等。因此,须要有一种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驾驶室的各项性能没有下降、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自身重量大大减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减小卡车驾驶室的重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轻量化驾驶室结构,包括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由冲压钣金件或型材焊接而成,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表面设有覆盖件,覆盖件采用非金属件;所述非金属件通过胶粘或螺栓固定于驾驶室内板骨架上。其中,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采用的钣金件的厚度和下车体总成采用的型材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强度须要进行调整。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的钣金冲压焊接结构和型材的焊接结构,同样可以根据实际须要进行调整。
优选地,所述冲压钣金件采用钢板或铝板;所述型材采用铝合金挤压型材。
优选地,所述非金属件的材质为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或改性PP。
优选地,所述非金属件的材质为聚双环戊二烯弹性体的IPN高分子合金材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的力学特征为:
(1)实体厚实结构:局部强度及耐久性加强;
(2)框架(型材)结构:发挥整体刚度效应下的局部强度加强;
(3)板(壳)结构:面与面连接局部强度与耐久性加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驾驶室骨架采用铝合金型材等轻质材料,减重效果明显;
2、驶室内板冲压件骨架总成或铝合金型材骨架总成+非金属外覆盖件总成,可提高驾驶室轻量化指标,重量减少了30%~35%以上;
3、钣金内板骨架(含高强度钢板)强度比铝合金高,工艺成熟、焊接精度高、成本低;
4、车门内外板连接方式和传统车一样,工艺和性能可靠,较其它骨架形式更安全方便;
5、与型材骨架相比,内饰连接不用过渡件,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驾驶室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胶粘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螺栓连接的示意图;
图5为拉铆连接的示意图
图6为SPR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轻量化卡车驾驶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包括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所述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由冲压钣金件或型材焊接而成,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表面设有覆盖件,覆盖件采用非金属件2;所述非金属件2通过胶粘或螺栓固定于驾驶室内板骨架上。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采用模块化冲压,即采用冲压工艺将钢板或铝板制成模块,再将各模块焊接成驾驶室内板骨架总成1即可。非金属件2的材质为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或改性PP,优选采用废金属件的材质为聚双环戊二烯弹性体的IPN高分子合金材料(专利号:201610196339.2)。
胶接的连接方式如图3所示,零件A与零件B通过两者之间的涂胶进行粘接。螺栓的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零件A与零件B通过螺栓连接。
拉铆的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零件A与零件B通过拉铆连接。
SPR的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SPR自冲铆5属于机械连接,没有热输入,可以有效避免热连接引起的种种问题。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5342.X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776585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B62D33/06
专利分类号:B62D33/06;B62D29/00
范畴分类:32B;27C;
申请人:上海东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海东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100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工业区元江路5088号
发明人:刘东立
第一发明人:刘东立
当前权利人:上海东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代理人:翁若莹;王文颖
代理机构:31001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