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丽李雪华(河南平顶山第一人民医院467000)
【摘要】目的:针对会阴侧切口采用碘伏纱布湿敷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6月在我科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200例,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会阴侧切缝合术后第四产程未覆盖碘伏湿纱布,实验组100例,第四产程给予碘伏湿纱布覆盖,比较两组患者的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会阴伤口愈合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伏纱布湿敷会阴侧切口治疗效果更优,值得应用。
【关键词】碘伏纱布;湿敷;会阴侧切口;第四产程【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13-01
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产科最常用助产手术,目前多采用可吸收缝合肠线缝合,术后伤口的愈合与产后精心的.护理密切相关,若护理不当,引起会阴伤口延期愈合,加重产妇的痛苦,影响产妇身心健康。为了促进会阴切开缝合伤口的如期愈合,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法,先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在我科阴道分娩的产妇中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选取300例会阴切开术后采用碘伏纱布湿敷作为观察组,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年龄30.5岁,孕周在28~42周,平均38+6周,选取同期住院的300例会阴切开术后未采用碘伏纱布湿敷的产妇作为对照组,年龄在22~46岁之间,平均年龄31岁,孕周在30~41周,平均40+2周,两组的基本资料如年龄、疾病史、文化程度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产妇分娩时采用会阴切开缝合术,胎盘娩出后更换手套,撤去羊水和血液浸湿的垫单,更换无菌干燥会阴垫单,采用可吸收肠线,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会阴皮肤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观察组术后采用碘伏纱布湿敷,对照组术后未采用碘伏纱布湿敷。
观察两组愈合情况。
1.3疗效判定会阴切开缝合术可吸收肠线愈合过程中,伤口常有红肿,肠线排异,感染而延期愈合,观察组于第四产程用颠覆纱布士敷伤口后,红肿,肠线排异,感染情况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
1.4结果2组临床疗效对比
注:观察组的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讨论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产科常用手术,是解决难产,缩短第二产程,提高新生儿质量,避免会阴重度裂伤的产科技术。正常女性阴道对外界致病因子侵入有一定防御能力,阴道与这些菌群之间形成生态平衡而不致病,妇女的阴道有自净作用,羊水中还含有抗菌物质,妊娠和正常分娩通常不会给产妇增加感染机会。如孕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孕期贫血,孕期卫生不良就会导致机体免疫力、细菌毒力、细菌数量之间的平衡失调,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使会阴切口与合不良。
产程进展中,如果助产士阴道检查次数增多增加阴道粘膜局部充血,水肿,就增加了阴道细菌滋生的机会,就增加了会阴切口感染机会;会阴切口部位在解剖位置有特殊性,上邻尿道,下邻肛门,极易发生切口感染;产前产妇的血红蛋白,妊娠合并症也与切口愈合成正相关,如果产前产妇就成贫血状态,加之产前产后出血过多,如待产中,分娩过程的显性不显性失血,产后恶露的排出更易加重贫血,造成局部皮肤的抵抗力下降,使阴道正常菌群平衡破环进而影响切口的血液供应;产妇若合并糖尿病,感染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未能很好控制血糖的孕妇易发生感染,妊娠期糖尿病极易感染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而造成产褥感染,切口延期愈合;可吸收缝合肠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病人住院天数缩短,减少了住院费用,但是产妇会阴切开缝合术后可吸收线的愈合过程中,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高,常见的有伤口红肿、肠线排异、渗出和伤口感染裂开。我们在切口缝合完毕后将碘伏纱布湿敷伤口,将一10cm*5cm纱布对折,用碘伏浸湿,纱布尾端和伤口尾端齐。覆盖伤口,纱布头端塞于阴道内,在产房第四产程的观察后,将纱布去掉,将产妇送回病房。
碘伏是单质碘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不定型结合物,碘与表面活性剂结合成碘伏后,其所含的表面活性成份能改变溶液对物体的浸润性,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
在医疗上用作杀菌消毒剂,可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也可处理烫伤、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皮肤霉菌感染,也可用于手术前和其它皮肤的消毒、各种注射部位皮肤消毒、阴道手术前消毒。
会阴切口缝合后通过碘伏纱布持续湿敷于第四产程中,碘伏的表面活性成份可将切口部位及阴道内的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杀灭,产妇返回病房时,告知产后康复注意事项,如禁用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及时更换会阴垫、健侧卧位等。住院期间,产妇的产后护理由病房责任护士每天完成,于产妇出院当日,出院后14日随访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显示,碘伏纱布湿敷的会阴切口愈合好,无不良反应,未对产妇身心健康有影响,产妇感觉良好。
颠覆纱布湿敷会阴切口操作简单,没有增加病人经济负担,避免了伤口红肿、渗出、肠线排异和伤口感染的情况,取得疗效好,值得在临床开展应用。
参考文献[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黄仕会,会阴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