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共二十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二十,苏共,斯大林,德国,南斯拉夫,中国,杜勒斯。
苏共二十大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明[1](2019)在《苏共二十大与美共的反思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苏联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看法,尤其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对美国共产党形成了强烈冲击,既推动了美共对历史错误的深刻反思,也加深了美共党内的意见分歧,激化了美共党内的派别斗争,促使美共的反思活动偏离了改变现状、寻求出路的既定轨道,加速了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衰落态势。由此可见,在美共的反思活动中,苏共作为外部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反思活动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9年03期)
洪堡[2](2018)在《中情局窃取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中情局局长杜勒斯同意通过南斯拉夫外交部这一渠道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搞到手,与此同寸,也同意了另一特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谁能先将报告送到他手上,谁将是胜利者。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一个国外共产党代表不能到会的"秘密报告"。这是一份标志着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足以影响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因而震惊全球的报告。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为搞到这份报告,绞尽脑汁,各显神通,煞费苦心……(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8年10期)
陈弢[3](2016)在《苏共二十大后德国统社党对中共经验的引进——群众路线在民主德国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初的苏共二十大对民主德国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避免出现邻国波兰和匈牙利的混乱局势,民主德国执政党统一社会党选择了学习以群众路线为代表的中共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经验,以此巩固党对民主德国社会的统治。随后,统社党在党的工作作风及科教文化和军事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共显得非常积极主动。这也是近代以来,德国人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国的政治经验。(本文来源于《冷战国际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胡振良[4](2016)在《从历史过程审视“苏共二十大”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共二十大是"后斯大林时代"苏联政策调整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产物,是"苏联模式普遍化"进程和新中国借鉴苏联初期探索中遇到的事件,从内容到形式、从影响到结果都有特殊意义。苏共二十大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纷繁复杂,起伏发展,但以苏共二十大为标志,体制改革和模式转换始终是贯穿其后60年社会主义历史的一条"红线"。当前,社会主义改革还在路上,要以史为鉴、把握大势,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16年01期)
薛若男[5](2015)在《苏共二十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时代各个方面的错误,对中国以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反思苏联的错误,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得出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观点和理论,对中国共产党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5年06期)
陈昕[6](2015)在《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对中国反右斗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赫鲁晓夫在会议闭幕后的"秘密报告"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在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苏批斯"的浪潮。"波匈事件"的爆发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事件,苏共二十大及"波匈事件"改变了中共领导人对国际及国内形势的判断,对20世纪50年代中共开展整风及反右斗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湘潮(下半月)》期刊2015年04期)
杨冉[7](2015)在《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及其对中国的正面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社会主义史上一次标志性的事件,对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这一会议有很多错误,但它对产生的中国积极影响也不可否认。苏共二十大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个人崇拜的批判,以及会议给中国留下的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5年10期)
宋凯希[8](2015)在《苏共二十大前后的中德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了有关民主德国和中苏关系的档案资料与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德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所论述的时间范围自二战结束时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重点梳理了苏共二十大前后的中德关系,并基于新的史料与研究着作,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二战结束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力图扩大自己在欧亚地区的影响,苏联模式一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标准。1949年10月先后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就深受苏联的影响,二者作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有着引人注意的相似性以及长达四十年的外交关系史。基于相似的国家制度、统一愿望和互补性的资源条件,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两国开展了多方面的友好往来;六十年代初期,中德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这种转变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可以往前追溯的。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切入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和苏共二十大期间“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提法震惊了世界。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绝对领导地位开始动摇,社会主义各国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随后,中德两国都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也都进行了“非斯大林化”。不同的是,民主德国的“非斯大林化”十分短暂,最终成为执政党领袖乌布利希排除异己的手段;而中国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不同于苏联的发展和尝试。中共在五十年代后期采用了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等较为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引起了苏联方面的不满,中苏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六十年代初的“大论战”。如果从意识形态和强权政治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出民主德国紧随苏联脚步,根据苏联的意图而调整对华态度的结论。本文指出的是:史实并非如此。虽然中德关系到六十年代初期也变得十分紧张,但民主德国在对中国的态度至少在五十年代后期是有别于苏联的,这在民主德国对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评价演变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苏联的态度固然是中德交往时所考虑的因素,但并非根本原因。除去“强权政治”的纱幕,人们可以看到:中德关系的演变实际取决于双方相互间的利益需求和信息来源。(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3-01)
张丙蒙[9](2014)在《浅论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苏联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不仅对苏联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建立不久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它对中国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对毛泽东个人的影响实现的。毛泽东赶超思想的萌发,"以苏为鉴"思想的形成,对个人崇拜态度的转变以及防止修正主义等思想都有苏共二十大的烙印。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大跃进"、"反右扩大化"等失误,都与苏共二十大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理论)》期刊2014年07期)
汪振友[10](2014)在《“解冻”与阵痛:关于苏共二十大历史的再认识——以维·维达利日记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赫鲁晓夫执政后确定苏联党和国家内外政策全面调整的一次转折性会议,也是他巩固在苏共党内地位、树立党内威信、战胜党内对手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反思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解放了思想,提出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等诸多问题,点燃各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党内斗争成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对斯大林的批评过激,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造成了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和后果。(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苏共二十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中情局局长杜勒斯同意通过南斯拉夫外交部这一渠道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搞到手,与此同寸,也同意了另一特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谁能先将报告送到他手上,谁将是胜利者。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一个国外共产党代表不能到会的"秘密报告"。这是一份标志着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足以影响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因而震惊全球的报告。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为搞到这份报告,绞尽脑汁,各显神通,煞费苦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共二十大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东明.苏共二十大与美共的反思活动[J].历史教学问题.2019
[2].洪堡.中情局窃取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始末[J].东西南北.2018
[3].陈弢.苏共二十大后德国统社党对中共经验的引进——群众路线在民主德国研究之一[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6
[4].胡振良.从历史过程审视“苏共二十大”及其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
[5].薛若男.苏共二十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J].世纪桥.2015
[6].陈昕.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对中国反右斗争的影响[J].湘潮(下半月).2015
[7].杨冉.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及其对中国的正面影响[J].才智.2015
[8].宋凯希.苏共二十大前后的中德关系[D].南京大学.2015
[9].张丙蒙.浅论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的影响[J].党史博采(理论).2014
[10].汪振友.“解冻”与阵痛:关于苏共二十大历史的再认识——以维·维达利日记为视角[J].西伯利亚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