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气凸轮论文_徐玉梁,陈家兑,刘洁,刘征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配气凸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凸轮,气门,正交,相位,应力,动力学,机构。

配气凸轮论文文献综述

徐玉梁,陈家兑,刘洁,刘征宏[1](2019)在《液压可变配气系统凸轮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可变配气系统是一种新型可变气门技术及系统,调节后的气门升程曲线变化趋势与发动机不同转速时最优气门升程曲线变化趋势相同,对进一步提升发动机中低转速的有效转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系统的工作特点,提出了分段地针对性凸轮设计方法,使凸轮既能满足充气效率、接触应力、工作平稳等基本要求,又能满足气门调节匹配和油液压缩补偿的特殊设计要求。通过对配气凸轮进行优化,不同转速时的气门实际相位与最优相位接近,气门实际升程均大于最优升程,有利于提高换气效率,实验结果较好地满足了发动机最优配气参数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8期)

王一,李春书,张士强,李俊阳[2](2019)在《四缸汽油机配气机构进气凸轮型线的改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四缸汽油机配气机构进行进气部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分析表明配气机构存在进气门跃度值偏大,进气凸轮与挺柱间的最大接触应力过大,气门落座力过大等缺陷。因此,对进气凸轮型线缓冲段和工作段重新设计,缓冲段选用简谐运动规律,工作段选用多项式动力学运动规律,进气凸轮型线工作段的设计参数对凸轮型线的形状和汽油机综合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以设计参数为变量对工作段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利用综合分析法对工作段的参数进行优化匹配,得到了新型凸轮型线。(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杨树彬[3](2019)在《大功率柴油机配气机构凸轮型线设计及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机功率的提升、爆发压力的增大,给柴油机的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对配气机构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气机构的设计,关键在于凸轮型线的设计。本文利用专业设计分析软件AVL Timing Drive建立了单阀系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在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多种凸轮型线,并对型线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在型线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配气机构在柴油机转速超速20%时不发生飞脱、反跳及弹簧并圈的现象。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对称式多项动力加速度函数凸轮型线的设计,并分析了函数中各个参数对丰满系数、接触应力、跃度、润滑系数的影响规律。然后设计了正交试验,获得满足运动学与动力学指标的参数组合。通过极差分析,得出了各参数对丰满系数、接触应力、跃度、润滑系数的影响显着性顺序,为多项动力加速度函数凸轮型线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在对称式多项动力加速度函数凸轮型线的基础上,进行非对称凸轮型线的设计。本文设计的非对称凸轮型线包括:多项动力-多项动力加速度函数(P-P)凸轮型线、多项动力-分段加速度函数(P-I)凸轮型线和分段-分段加速度函数(I-I)凸轮型线。P-P凸轮型线通过选用不同的关闭侧参数组合,设计了叁组凸轮型线,分析了型线正加速度宽度、峰值与负加速度峰值绝对值对动力学的影响。P-I凸轮型线关闭侧采用了3段、6段、8段的设计,通过分析比较,6段设计最佳。I-I凸轮型线同样设计了叁组方案,对比分析可知,开启侧与关闭侧的灵活调节可以有效地改善配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最后,采用I-I凸轮型线的设计,计算得到了进、排气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结果曲线,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进、排气门均能较好的满足运动学设计要求,且柴油机转速超速20%时进、排气门均未出现飞脱、反跳及弹簧并圈的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3-20)

罗哲[4](2018)在《基于N次谐波逼近法的柴油机配气系统凸轮型线函数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际测量所得柴油机配体系统凸轮升程数据表,采用N次谐波逼近法对该凸轮型线进行函数拟合,得到凸轮型线拟合函数表达式。对于同一凸轮转角,对比凸轮升程测量数据与拟合数据之间的差距,验证了采用N次谐波逼近法所得拟合函数的准确性,为求解柴油机配气系统机构性能和动力学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8年18期)

蒋升龙,王洪波,邱娜[5](2018)在《直驱式配气机构凸轮型线校验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顶置凸轮轴直驱式配气机构结构特点,设计一种有效的校验凸轮型线设计方案的试验方法,通过对配气机构零部件进行适当的改制,以获得最佳试验状态,应用先进的非接触激光测试技术、功能强大的数采及分析设备以及专用的测试台架,测试气门机构运动规律,以校验凸轮型线设计方案,为凸轮设计优化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4期)

安卓,于德政,李一,梁锋[6](2018)在《某杯式挺柱配气机构凸轮磨损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凸轮轴作为发动机配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周期性的冲击载荷,而对于杯式挺柱的配气机构,该周期性载荷主要集中于凸轮轴的凸轮上,故,凸轮轴的凸轮需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经配气机构动力学仿真计算及试验研究表明,凸轮型线设计、凸轮与挺柱材料匹配、凸轮与挺柱表面润滑等对改善凸轮表面磨损问题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4期)

岳进[7](2018)在《液压配气机构凸轮柱塞接触应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凸轮液压柱塞的动力学方程,研究了柱塞高速运动下的受力特点并计算了柱塞与凸轮的接触应力。结果显示,柱塞在运动过程中小头的侧向正压力发生了一次换向,通过换向增加了柱塞与液压缸体的接触面,能有效改善柱塞工作的可靠性。根据计算的最大接触应力为807.776 MPa可知,选用一般的工具钢就能满足接触强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机械》期刊2018年03期)

杨树彬,赵俊生,刘继林,张忠伟,李涵[8](2018)在《发动机配气机构凸轮-从动件接触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配气机构中凸轮与从动件是一对重要的摩擦副,较易出现磨损、擦伤、劈裂等破坏。针对凸轮与从动件之间容易产生破坏的情况,通过改变气门弹簧的预紧力与刚度,以降低凸轮与从动件之间的接触应力,减少凸轮从动件间的接触破坏。利用AVL EXCITE Timing Drive建立某发动机配气机构单阀系动力学模型,对不同转速下的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在Design Explorer中进行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再通过Nelder-Mead算法对得到的试验数组进行优化,得出最佳的接触应力、弹簧预紧力与刚度的组合。试验与优化过程中,通过设置接触损失角和气门落座速度两个约束条件对优化结果进行约束,以防止弹簧预紧力与刚度的变化对机构整体的影响。优化得到的弹簧预紧力与刚度使得不同转速下最大接触应力均有所降低,且未出现飞脱现象。(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7期)

侯清芳[9](2018)在《配气凸轮型线参数有约束优化方法及程序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用是按照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和发火次序的要求,使进、排气门定时开启和关闭,保证气缸中及时进入新鲜充量并保证废气及时排出。配气机构设计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内燃机工作的经济、动力和排放等性能。而凸轮型线作为内燃机配气机构设计的核心内容,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十分重要。本文依据内燃机配气机构凸轮型线设计的理论和原则,按照配气凸轮型线运动学设计、运动学优化和动力学设计与校验的设计流程,应用Visual Studio C#进行了配气凸轮型线参数有约束的优化方法及程序开发。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进行软件整体模块搭建,包括:凸轮型线运动学设计模块搭建;凸轮型线运动学有约束优化模块搭建;配气机构动力学设计与校验模块搭建。接下来,针对软件各模块进行设计和程序编写,详细内容如下:(1)凸轮型线运动学设计模块搭建。主要内容包括:典型凸轮型线设计方法的程序编写与界面设计;凸轮型线的运动学曲线输出;凸轮型线设计评价参数和运动规律详细数据的输出。其中,凸轮型线的设计方法包括:项数不同的高次方多项式凸轮型线;高次方与直线段组合型凸轮型线。(2)凸轮型线运动学有约束优化模块搭建。主要内容包括:针对高次方多项式凸轮型线的复合形法优化方法的程序编写与界面设计;优化后凸轮型线的设计参数和运动学曲线查看;优化后凸轮型线的评价参数和运动规律详细数据输出。此部分以缩短凸轮型线的设计周期为目的,以凸轮型线丰满系数为目标函数,以凸轮型线函数的幂指数为设计变量,以曲率半径、凸轮型线加速度峰值等为约束条件,以复合形法为优化方法,编写程序,以获得要求范围内的最佳凸轮型线,达到优化目的。(3)配气机构动力学设计与校验模块搭建。主要内容包括:气门实际运动规律的计算程序编写与界面设计;气门开启与落座相关参数查看;气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飞脱现象的判定;气门实际运动规律曲线查看及详细数据输出。此部分针对配气机构工作过程中因弹性变形导致气门实际运动规律与理论设计规律存在偏差的问题,以配气机构单质量模型为基础,以四阶龙格—库塔数值方法为核心算法,以凸轮型线的动力学校验和配气机构的动力学设计为目的,编写程序,以判断配气机构的设计是否存在飞脱和气门落座速度过大等不良情况,进而确定配气机构的设计是否合理。最后,对所开发的程序进行合理化验证。针对凸轮型线运动学设计模块,应用AVL/Excite Timing Drive中Cam Design部分,将其仿真得到的凸轮型线运动规律与本课题所开发软件计算得到的凸轮型线运动规律加以对比,验证程序此模块的合理性;针对配气机构动力学设计与校验模块,将某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试验结果与本课题所开发软件的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此动力学设计及校验模块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姚强强[10](2018)在《连续可变配气凸轮机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水平的提高,汽车制造业高速发展,以“节能、高效、环保”为目标的可变配气技术成为汽车新技术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可变配气技术按有无凸轮可分为无凸轮和基于凸轮设计的可变配气技术,其中无凸轮配气技术按驱动原理可为电气驱动、电液驱动和电磁驱动。基于凸轮设计的可变配气技术具有机构简单,传动可靠等优点。本文针对目前基于凸轮机械式可变配气技术只能实现“阶段式、跳跃式”配气问题,提出基于锥形凸轮设计的连续可变配气方案。本文分析了负荷特性和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相互关系,理想混合气特性,发动机外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在中小负荷工况时,转速上升,混合气浓度增大;大负荷工况下时,转速上升,混合气浓度变稀,过量空气系数增大;分析了配气相位角及气门升程变化对汽缸内进排气量的影响规律:配气相位角改变时,不同时刻汽缸内压力发生变化;气门升程发生变化时,进气迟闭角对进气终了压力影响较大。设计一种基于锥形凸轮(沿凸轮轴方向凸轮的轮廓发生渐变,呈锥状)的连续可变配气凸轮机构,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整体机构进行设计建模。分析锥形凸轮沿轴向相对运动时驱动机构状态与参数,建立运动模型,通过对运动模型的分析,确定驱动机构关键部件结构参数。运用3D激光扫描仪,获得GY6-60发动机配气凸轮基本参数:基圆半径R=10.5mm,缓冲段净升程h_0=0.1mm,工作段净升程h=4.5mm;以气门升程为目标参数,通过确定锥形凸轮端面型线方程建立沿着凸轮轴轴向渐变的锥形凸轮型面及其连接过渡曲线,凸轮轮廓曲面及其连接曲面连接光滑,实现配气相位及气门升程的连续可变,实现锥形凸轮缓冲段包角ɑ_0=20°~25°,工作段半包角ɑ_B=55°~60°,工作段净升程h=2.731mm~4.731mm变化。针对连续可变配气凸轮机构,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运用动态静力学方法建立解析形式的刚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分析各个关键部件受力特点;利用ADAMS软件完成对连续可变配气凸轮机构的仿真分析,验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升程曲线显示:实现了升程从14.50mm到15.97mm范围内的变化,且大端面和小端面升程相对误差分别为1.41%和0.7%,均小于2.5%,满足要求;速度曲线表明:当转速增大时,同一位置速度峰值逐渐增大;当转速为1000d/s时,最大速度为200mm/s,速度峰值出现2次,当转速为9000d/s时,最大速度为1750mm/s,速度峰值出现20次,峰值频次增多,峰值时间间隔减小;加速度曲线表明:转速增大,加速度峰值增大,滚动体在锥形凸轮工作面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振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配气凸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某型四缸汽油机配气机构进行进气部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分析表明配气机构存在进气门跃度值偏大,进气凸轮与挺柱间的最大接触应力过大,气门落座力过大等缺陷。因此,对进气凸轮型线缓冲段和工作段重新设计,缓冲段选用简谐运动规律,工作段选用多项式动力学运动规律,进气凸轮型线工作段的设计参数对凸轮型线的形状和汽油机综合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以设计参数为变量对工作段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利用综合分析法对工作段的参数进行优化匹配,得到了新型凸轮型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气凸轮论文参考文献

[1].徐玉梁,陈家兑,刘洁,刘征宏.液压可变配气系统凸轮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王一,李春书,张士强,李俊阳.四缸汽油机配气机构进气凸轮型线的改进设计[J].机械设计.2019

[3].杨树彬.大功率柴油机配气机构凸轮型线设计及动力学分析[D].中北大学.2019

[4].罗哲.基于N次谐波逼近法的柴油机配气系统凸轮型线函数拟合[J].内燃机与配件.2018

[5].蒋升龙,王洪波,邱娜.直驱式配气机构凸轮型线校验方法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

[6].安卓,于德政,李一,梁锋.某杯式挺柱配气机构凸轮磨损问题分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8

[7].岳进.液压配气机构凸轮柱塞接触应力研究[J].现代机械.2018

[8].杨树彬,赵俊生,刘继林,张忠伟,李涵.发动机配气机构凸轮-从动件接触应力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9].侯清芳.配气凸轮型线参数有约束优化方法及程序开发[D].吉林大学.2018

[10].姚强强.连续可变配气凸轮机构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可变气门机构分类与发展趋势在AVLExciteTimingDrive中设计的多项...配气凸轮方案实测外特性数据对...同系列发动机配气凸轮总...配气凸轮方案外特性计算对比发动机的配气凸轮、气门摇臂磨...

标签:;  ;  ;  ;  ;  ;  ;  

配气凸轮论文_徐玉梁,陈家兑,刘洁,刘征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