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土承台论文_袁斌,韩建刚,张海康,肖彦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桩土承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荷载,相互作用,有限元,地基,褥垫,常规。

桩土承台论文文献综述

袁斌,韩建刚,张海康,肖彦杰[1](2019)在《基于桩土共同作用下的两桩承台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桩-土-两桩承台的非线性计算模型,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分析比较了不同距厚比的两桩承台在共同作用下承受荷载时的力流分布和受力特征,对比了承台内钢筋的应力及发展趋势;最后探讨了承台在共同作用下的受力机理,为两桩承台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对于距厚比w/h_0≤1的两桩承台建议可采用空间桁架模型计算,而距厚比w/h_0>1的两桩承台则可采用深受弯的梁式体系进行计算。(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陈超,孙学先[2](2018)在《低承台桩基竖向荷载桩土分担比的简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低承台桩基础竖向荷载桩土分担比问题,以桩-土-承台共同作用为基本条件,提出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在简要介绍等值沉降法计算低承台桩基础竖向荷载桩土分担比的基础上,以桩基础与承台的竖向沉降变形协调条件作为联系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的桥梁,并且结合桩、承台竖向沉降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低承台桩基础竖向荷载桩土分担比的简化计算公式。运用此公式对一个工程实例进行计算,通过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式可行。(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23期)

于绅坤[3](2015)在《荷载作用下桩—土—承台系统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透明土技术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带承台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土体变形进行了研究。透明土技术是在与天然土体性质相同或类似的前提下,用一种或几种透光材料代替天然土体颗粒,以达到土体内部可视化目的的技术。透明土由骨架材料和孔隙液体两部分组成。本试验所用透明土模型由白油与正十二烷以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孔隙液体与熔融石英砂骨架材料配置而成。粒子图像测试技术通过程序化的图像采集以及后处理来实现。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的土工试验在研究土体中桩基受力响应时无法实现全场连续性测量,也不能观测到土体内部的变化等等问题。通过自行设计的透明土模型竖向荷载加载试验设备,分别对承台尺寸、桩长以及桩径作为变量条件的带承台单桩进行了分组试验,分析了土体在达到极限荷载下的变形情况。研究发现,桩周土体的变形可以分为桩顶、桩侧、桩底叁个变形区域。桩顶变形区的横向影响范围只受承台尺寸的影响,与桩长与桩径无关;桩侧变形区的包络线从桩端开始,随承台尺寸的增大,覆盖桩身程度增大,直至与桩底变形区汇合;桩底变形区主要是以桩底为中心的不规则圆形区域,影响范围不受承台尺寸、桩长及桩径影响,只与沉降量有关。承台可以提高桩-土系统的极限承载力,同时,在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合理提高桩身长度可以有效的减小深层土体的变形,使得土体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浅层。桩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减小浅层土体的最大沉降值。这样就可以在合理的选择所用桩基的承台尺寸、桩长与桩径的前提下,仅对浅层土体改造加固就可以实现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与降低经济成本的双重目的。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还对带承台单桩在横向荷载下的桩-土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结论如下:承台本身自重及其与土体接触面的摩擦会抵消水平荷载,提高单桩整体的水平承载能力,承台越大,相同水平荷载下,桩身水平位移越小;承台尺寸的增大会提高桩侧整体的侧摩阻力,越大承台的桩具有越强的抵抗变形的能力;适度的增加桩长,可以有效的减小桩身的水平位移;在桩基设计时,在考虑桩长增加带来的水平抗力的提高时,还要考虑桩身的材质、直径等能否承受最大弯矩,且最大弯矩值恒出现在桩长的1/4处;当施加的水平荷载达到极限容许荷载时,承台仅对桩长度1/4深度内土体的反力有明显的影响;通常采用的p-y曲线的计算方法应用于弹塑性地基条件下带承台单桩时计算结果偏于保守;无承台时,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除反弯点与桩底外,基本与弹性地基条件下的K法吻合,而承台的存在会改变桩周土体的抗力水平。(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黄博[4](2012)在《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高桩承台基础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桩承台基础结构是大跨度桥梁结构和山区桥梁非常常见的一种桥梁基础结构。并且在地震中高桩承台基础结构往往是最易破坏的部位,同时也是整个桥梁结构中抗震最薄弱的部分。本文主要抓住高桩承台结构的桩出土自由长度对结构影响这一主线,首先考虑到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下对高桩承台基础进行静力与动力响应分析比较,接着对桩的出土自由长度对其结构在恶劣地震条件下的抗震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本文首先讨论了桩土相互作用问题试验以及数值计算模型的分析方法,同时对土体的本构模型在有限元分析中运用进行综述;确定了用于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分析的土体本构模型、上部结构的本构模型以及土和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的解决方案。建立了一种高桩桥墩承台基础的二维分析模型,分别在考虑了土体的非线性以及桩土接触问题条件下对体系进行了静力分析。以及分析了在恶劣地震作用下,该结构系的动力特性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种不同的荷载情况下其高墩墩身位移和桩身位移以及桩身轴力、剪力和弯矩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通过改变高桩桥墩承台基础高桩的自由长度,在恶劣地震条件下对其进行结构自震特性和地震响应的计算,分析比较了高桩桥墩承台基础桩的自由长度对地震反应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结构自身随着其高度的增加,在地震作用下其位移以及加速度都有相应的放大,其在最高处位移以及加速度的值达到最大;结构体系对地震的响应只沿高度方向变化与水平方向无关。随着高桩桥墩基础桩的自由长度的增加,高桩桥梁承台结构的自振周期变长,结构的刚度变低柔度增加;随着自由长度的增加,加速度放大系数降低。通过对不同自由长度的桩顶特征截面的内力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特征截面桩顶处内力变化并无规律可循,特征截面的内力并不是随其自由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震作用下计算模型中群桩中的中桩的特征截面内力最小,而右边桩的特征截面内力值最大。高桩桥墩基础在地震作用下,沿自身高度方向的位移值变化与桩的自由长度有很密切的关系。自由长度的改变对结构体系沿其高度方向的位移变化率有影响。随着自由长度的增加,土中桩的位移变化率沿桩身高度方向变大,而桩顶的上部结构沿桩身高度方向的位移变化率变小。(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赵明华,刘建华,段少华[5](2006)在《考虑基桩差异性及桩土共同工作的桩基承台梁内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承台梁计算方法采用倒置的连续梁进行简化计算,未能考虑基桩承载力差异对承台梁内力的影响及梁下土体对荷载的分担作用,同时也难以模拟梁下土体的连续性及应力-应变的扩散。引入荷载传递法计算基桩刚度,提出一种对基底反力能进行自动调整的梁底反力计算方法,并结合Newmark计算原理,给出了能考虑基桩承载力差异、梁身截面变化及梁下地基土体塑性变形的承台梁内力分析方法。最后,结合某工程实例,对各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更符合桩基承台梁的实际受力状况。(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6年12期)

王平[6](2006)在《桩—土—承台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基础是一种历史悠久,又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历次世界大地震中,均出现了各类桩基础的严重破坏现象。由于破坏的隐蔽性,使得破坏桩基的修复极为困难而且耗资巨大,因此对地震作用下的桩-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运用ANSYS软件对群桩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群桩基础在竖向静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对群桩模型同时施加竖向静载及水平动载,进行地震作用下桩-土-承台动力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并通过施加不同的地震波对群桩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承台的存在限制了群桩上部桩、土的相对位移,影响了桩身荷载的传递性状,从而使基桩上部的侧阻力发挥不充分,即对侧阻力起“削弱作用”。侧阻力不像单桩那样从桩顶开始发挥,而是从桩的中部开始发挥。2.通过土体沉降图可以分析得到,在群桩效应作用下,桩间的土体沉降量明显比外侧的大些。3.在地震波作用下桩头与承台的连接处、桩身的上部应力较大,在地震作用下容易首先破坏,在设计和施工当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桩头与承台的连接强度。4.通过对模型输入不同的地震波,可以看出在相同加速度时,EI Centro波比天津波能产生更大的地震反应。(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6-11-01)

谢雄耀,黄宏伟,张冬梅[7](2006)在《深水港码头高承台桩土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深水港码头方案设计提出了3种结构形式:斜坡堤结构、单排斜顶桩板桩、双排斜顶桩板桩。本文采用平面弹塑性有限元法进行码头施工过程模拟,重点研究了码头平台沿水平方向位移、桩身轴力与弯矩分布,并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的2个断面,持力层分别为微风化花岗岩层与粘土层,侧重进行了不同方案比较。计算结果很好地反映出了高承台桩基受力变形特点,并总结出高承台桩桩土共同作用变形的几点规律,可为同类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郑刚,张慧东,刘双菊[8](2006)在《承台(基础)-桩不同构造形式下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针对桩顶与承台连接、桩顶与基础之间设置褥垫层、桩顶与基础之间设置不同刚度的垫块叁种桩与承台(基础)间不同的构造方式,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对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改变垫块的刚度分析了其工作机理。(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06年06期)

张慧东[9](2005)在《承台(基础)-桩不同构造型式下桩土相互作用的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复合地基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据统计,复合地基已经开始应用于一些地区的高层建筑之中,并且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复合地基主要有承台下设置褥垫层、承台与桩顶之间设置垫块以及承台与桩顶预留净空的几种基础型式。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就目前各种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分析阐述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并采用数字照相技术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常规群桩基础与桩顶预留净空的复合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研究对比不同桩距、桩长情况下基础的破坏类型、荷载传递途径、以及受力机理;最后以室内试验为基础,利用叁维有限元的数值分析方法,对常规桩基础和桩顶预留净空的复合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到试验结论。经研究发现,对于常规桩基础:桩长越长,桩所分担的荷载比例越大,而随着桩距的增加,桩所分担的荷载比例越小,对于整个基础沉降而言,桩距越小、桩长越长整个基础的沉降越小,对于减少基础的沉降越有利,但这是以较大的经济投入为代价的。对于桩顶预留净空的基础型式:桩长、桩距对承台与桩荷载分担的影响大致与常规桩基础情况相同,与常规桩基础不同的是,桩顶预留净空的基础型式能够有效的发挥承台底土的承载能力,在荷载水平较低时,承台未与桩顶接触前,桩间土首先承担了大部分的荷载,随着荷载的增大,承台与桩顶接触后,荷载逐渐向桩转移,桩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但是土反力始终大于桩顶反力,因而能够有效地发挥桩间土的承载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直至最终加载结束桩承担的荷载只占了总荷载的20%~30%左右,桩的承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另外整个基础的沉降量也大于相同条件下的常规桩基础的沉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12-01)

熊辉,邹银生[10](2004)在《群桩(土)-承台-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共同作用理论,在导出了时域中上、下部相互作用动力平衡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桩-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法获取了群桩的动力阻抗,对水平地震作用下群桩-土-上部结构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着重讨论并估计了群桩抽桩布置于体系动力反应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并认为受水平地震力作用桩承结构也可借鉴考虑竖向上、下部共同作用沉降优化的理念和思想来进行抽桩设计。(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4年04期)

桩土承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低承台桩基础竖向荷载桩土分担比问题,以桩-土-承台共同作用为基本条件,提出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在简要介绍等值沉降法计算低承台桩基础竖向荷载桩土分担比的基础上,以桩基础与承台的竖向沉降变形协调条件作为联系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的桥梁,并且结合桩、承台竖向沉降的计算方法,推导出了低承台桩基础竖向荷载桩土分担比的简化计算公式。运用此公式对一个工程实例进行计算,通过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式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桩土承台论文参考文献

[1].袁斌,韩建刚,张海康,肖彦杰.基于桩土共同作用下的两桩承台数值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2].陈超,孙学先.低承台桩基竖向荷载桩土分担比的简化计算[J].价值工程.2018

[3].于绅坤.荷载作用下桩—土—承台系统的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4].黄博.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高桩承台基础地震反应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2

[5].赵明华,刘建华,段少华.考虑基桩差异性及桩土共同工作的桩基承台梁内力分析[J].岩土力学.2006

[6].王平.桩—土—承台体系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06

[7].谢雄耀,黄宏伟,张冬梅.深水港码头高承台桩土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6

[8].郑刚,张慧东,刘双菊.承台(基础)-桩不同构造形式下桩土相互作用分析[J].工业建筑.2006

[9].张慧东.承台(基础)-桩不同构造型式下桩土相互作用的可视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5

[10].熊辉,邹银生.群桩(土)-承台-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J].工程力学.2004

论文知识图

群桩—土—承台结构剖分图桩土承台支承体系计算框图桩-土-承台结构分割示意图桩-土-承台-框架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模...软土地基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桩-土-承台模型(轴对称)

标签:;  ;  ;  ;  ;  ;  ;  

桩土承台论文_袁斌,韩建刚,张海康,肖彦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