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行公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行公文,适用范围,上行文,下行文
平行公文论文文献综述
侯吉永[1](2013)在《简述民国平行公文的演变兼论文种演进的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文文种体系的演进,既受政治体制等外部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是文种自身自然选择的结果。文种体系的每一次人为规范,从横向看,基本都能全面地表达国家政务中该行移方向的所有事由,因而自足稳定,但从纵向看,同一行移关系的各个相近文种之间,则常常呈现出一些不平衡的状态:文种设置数量多寡不一,文(本文来源于《浙江档案》期刊2013年08期)
王佳[2](2012)在《近现代平行公文文种发展演变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公文中平行文种的分类和特点研究,总结分析了的近现代平行文的发展演变、主要种类与特点,对现行平行公文文种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来源于《办公室业务》期刊2012年19期)
郑立新,张晓蕾[3](2011)在《语用原则在平行公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语用原则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语言、写法、篇幅的角度分析语用原则应用于平行公文的可行性,强调违反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可能造成的平行公文语用失误,提出秘书人员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语用学知识,学会深刻透析特定场合下平行公文的语境,设身处地考虑对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此提升平行公文的写作水平。(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胡明波[4](2005)在《中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文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我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的演变过程,采取纵向梳理的方法,以移、关、刺、咨、揭贴、照会等古代官署主要平行公文的演变过程作为考察的基点,试图概括与总结我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演变的基本规律,即:我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文体演变基本遵循由简到繁,再由繁化简的演变过程;古代官署平行公文文体演变呈现出与其他文体分离,功能逐步明朗、单一的趋势;社会制度和政府意志总是明显地影响古代官署平行公文设置与分工的总体状况,影响古代官署平行公文文体的变化。 在概括与总结我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本文从文体基本结构的叁个层次,即“体制”、“语体”、“体式”入手,对古代官署平行公文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其一是结合古代公文作品,对古代官署平行公文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其二是结合古代公文作品将古代官署平行公文与君命文书、上行与下行公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在比较分析中总结与概括古代官署平行公文的文体特点。即:古代官署平行公文与非公文类的文章相比,从其“体制”,即公文文体外在的形状、面貌、框架来看,有固定的格式,在外在格式上也都存在或“空抬”或“平抬”或“出格”的现象;古代官署平行公文与非公文类的文章相比,从其“语体”,即公文文体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与语言风格来看,体现出“简洁”、“贴切”与“准确”的特点,同时都有特定的公文专用语;古代官署平行公文与其他行文方向的公文文体相比,从其“体式”,即公文文体的表现与表达方式来看,主要是叙述,并且更加注重叙述。(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5-06-30)
平行公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公文中平行文种的分类和特点研究,总结分析了的近现代平行文的发展演变、主要种类与特点,对现行平行公文文种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行公文论文参考文献
[1].侯吉永.简述民国平行公文的演变兼论文种演进的规律[J].浙江档案.2013
[2].王佳.近现代平行公文文种发展演变及启示[J].办公室业务.2012
[3].郑立新,张晓蕾.语用原则在平行公文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
[4].胡明波.中国古代官署平行公文文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