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论文_苏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苏,关系,阿卜杜,周恩来,哈利,莫斯科,苏联。

中苏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苏航[1](2019)在《“中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喀土穆10月25日电 (记者苏航)“中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24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中国驻苏丹大使马新民、阿中友联秘书长阿卜杜拉赫曼、苏丹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哈利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苏两国政府、高校、智库、媒体、企业、民间团体、社(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10-26)

王刘伟[2](2019)在《新中国初期国庆纪念活动与中苏关系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文本纪念和符号纪念等方式,搭建了中苏两国两党交往的新平台,表达了中苏关系协调的诉求。国庆纪念活动在中苏关系协调的过程中发挥了感染作用、强化认同和凝聚作用。这种纪念是对新中国国内外环境的综合考量,也是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外交功能的具体体现。(本文来源于《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于洪君[3](2019)在《从弥足珍贵的互助同盟到代价深痛的全面对抗——关于冷战时代中苏关系演变路径与教训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苏联因志同道合而结成战略性同盟。苏联为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和帮助,中国一度出现"以苏为师"现象,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斯大林逝世后,中苏两党出现分歧,60年代后发展为意识形态论战。虽然双方为缓和关系做出过努力,国际上友好政党也曾居中劝和,最终于事无补。到60年代中后期两国关系发展为全面对抗,双方均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世界力量对比和国际战略格局也因此出现巨大变化。由于历史积怨与现实冲突相互交织,互信缺失迭加战略误判,双方边界谈判陷入僵局,国家关系正常化谈判难有起色。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重新评估国际形势与外部环境,中苏关系改善的机会渐趋成熟。80年代中期苏联内外政策全面调整,但"叁大障碍"一时难以解决。直到苏联风雨飘摇之际,中苏两国才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八字方针指导下,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本文来源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纪元[4](2019)在《走向解冻—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苏联的影响,使社会主义跃出一国的范围,在全球掀起了社会主义的热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至此开始,一个最特殊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运而生——中苏关系。与其他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与苏联度过“蜜月时期”之后并未一直全盘照搬苏维埃建设的经验,任由苏联指挥发展社会主义。而面对中国的“反叛”苏联也并未对中国采取类似于出兵干涉的强制措施。可以说两国的关系是一波叁折的,从亲密无间到生出嫌隙,再之后公然对抗到偃旗息鼓,最后重新恢复正常化。这样的变化也折射出了冷战的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国际环境。中苏关系始终都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在苏联解体之后学术界更是对此研究不断。而7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两国关系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一段。可以说70年代的中苏关系决定了中苏关系总体走向,推动国国际形势与格局在冷战的大环境中不断发展与变化,并且出现新的动向。在此阶段双方虽然还未和好如初甚至依旧存在对抗的表象,但在其表面下双方却开始逐渐有所接触,甚至出现了某些缓和的迹象。也正是因为如此,两国在70年代没有加剧矛盾,最终在80年代末期促成了双方关系的正常化。而这一时期双方关系的变化可以通过以下叁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70年代两国关系转变的背景,即双方在70年代前处于一个怎样的关系,其次是两国在这一阶段关系为何会出现变化,以及发生转变的表现,最后是在两国关系开始变化后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外还需注意一个问题:为何双方在70年代已经有了缓和的迹象出现,却并未真正得到缓和,直到80年代才开始正常接触,随后在80年代末期才彻底恢复正常化。研究70年代中苏关系的转变有助于更好地去研究分析中苏关系的整体变化,更加透彻的理清特定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研究这样一段特殊的国家关系也有助于更客观的去看待在冷战的下国家关系变化与国际形势的整体转变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7)

郭循春[5](2019)在《1924年前后中苏关系的变化与日本陆军的因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前后,中日苏叁国关系处于一种既相互矛盾又有调和空间的状态中。面对1924年中苏关系的变化,日本外务省将着眼点放在纯粹具有外交性质的对苏承认问题上,而日本陆军则将着眼点放在了"北满之日本势力"问题上,双方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对中国政策的分歧。日本陆军对中苏关系以及"北满"问题的认识,是其1923-1927年间对张作霖进行援助的最主要原因,这恰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地方。"援助张作霖"和"对抗苏联"联为一体,成为日本陆军1920年代对"满蒙"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晓磊[6](2019)在《《顺天时报》对中苏关系认知研究(1922-1929)》一文中研究指出《顺天时报》是近代日本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纸,对中国民众和社会舆论影响极大。目前学术界对该报及其对同时期历史事件态度的研究相当薄弱。20世纪20年代是中苏关系剧烈变动的年代,通过考察这一时期《顺天时报》对中苏关系的看法与态度,能够揭示此时期中苏关系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因。维护和扩大日本在华利益是《顺天时报》初创时期的宗旨,而突出舆论公共性又成为该报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舆论倾向。《顺天时报》虽然对1924年中苏建交充满怀疑,但仍宣称苏联建交对中国利大于弊。《顺天时报》全力攻击苏联支持和援助国共两党发动的国民革命,抨击苏联对中国的“赤化”阴谋。《顺天时报》非常关注1927年国民党反共导致的中苏关系恶化,其基本态度是攻击苏联,批评苏联的对华政策,以维护和扩大日本在中国的利益。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顺天时报》从维护日本在中东路的利益出发,呼吁中苏友好协商解决争端,反对中苏之间的战争。(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饶品良[7](2019)在《1945年末蒋经国访苏折射的战后中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945年12月末,蒋经国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秘密访苏,与斯大林进行了两轮会谈。这是抗战胜利后中苏两国最高层次的首次接触,折射了战后复杂的中苏关系。(本文来源于《新疆社科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王家云[8](2018)在《周恩来对中苏关系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参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苏联和中苏关系认识上形成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一是拥护苏联十月革命,肯定苏联十月革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坚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二是在开创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既坚持向苏联学习,又反对照抄照搬,努力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叁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既争取并感谢苏联给予中国的巨大帮助,又强调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反对霸权主义;四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既维护中苏友好的大局,又反对霸权主义,坚守国家利益。考察周恩来与中苏关系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完整地把握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而且有助于总结处理中苏关系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建华[9](2018)在《北京“老莫餐厅”:公共空间的苏联形象与中苏关系变迁的映像》一文中研究指出莫斯科餐厅始建于1954年,是北京历史的重要符号,也是中苏关系的重要象征。开业至今,经历了由"政治符号"向"文化符号"的转变,其牵涉的不仅仅是这一家餐厅的历史,还有中国现代史和北京城市史以及中苏关系史。莫斯科餐厅落成后,得到中苏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最初其接待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官员、国家领导人、苏联专家、中国政治与文化精英等。"文化大革命"后,莫斯科餐厅开始褪下政治外衣,进入普通市民的生活。现在莫斯科餐厅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中苏关系的变迁,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北京人私人领域和个人情感的变化,其作为一个常见又特殊的"公共空间",在曾经的中苏交往和政治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杨恕,郭黎鹏[10](2018)在《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叁个层次(1917—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始终未能实现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及其与中央政权之间充满矛盾和冲突,甚至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同时,中央和地方政权与各种外国势力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苏联(苏俄)对华关系最为特殊,存在着叁个主体和叁个层次,即苏联政府和中国中央政府、苏联政府和中国地方政府、苏联与中国共产党。从1917年到1949年,中苏关系在大部分时间是中央政府层面的交往,苏联对华政策虽有国际共产主义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追求其国家利益,这使叁层关系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重心也发生转移。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多层次和多主体特征使这一关系成为同期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复杂的,并留下了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领域除中苏关系之外,还有苏联史、国际共运史、共产国际史、民国史、中共党史等。多层次、多主体这一特征应该是研究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中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文本纪念和符号纪念等方式,搭建了中苏两国两党交往的新平台,表达了中苏关系协调的诉求。国庆纪念活动在中苏关系协调的过程中发挥了感染作用、强化认同和凝聚作用。这种纪念是对新中国国内外环境的综合考量,也是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外交功能的具体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苏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苏航.“中苏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19

[2].王刘伟.新中国初期国庆纪念活动与中苏关系协调[J].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19

[3].于洪君.从弥足珍贵的互助同盟到代价深痛的全面对抗——关于冷战时代中苏关系演变路径与教训的再思考[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9

[4].张纪元.走向解冻—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转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5].郭循春.1924年前后中苏关系的变化与日本陆军的因应[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李晓磊.《顺天时报》对中苏关系认知研究(1922-1929)[D].天津师范大学.2019

[7].饶品良.1945年末蒋经国访苏折射的战后中苏关系[J].新疆社科论坛.2019

[8].王家云.周恩来对中苏关系的认识[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张建华.北京“老莫餐厅”:公共空间的苏联形象与中苏关系变迁的映像[J].俄罗斯学刊.2018

[10].杨恕,郭黎鹏.民国时期中苏关系的叁个层次(1917—1949)[J].俄罗斯学刊.2018

论文知识图

对中苏关系进行修复。 由于苏部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全面正...书零售综合排定】6玄奘西游记(百家讲坛...划法和实席葆树教授年-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

标签:;  ;  ;  ;  ;  ;  ;  

中苏关系论文_苏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