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体综合教学研究──版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之二(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指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黄国焱[3](2021)在《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倡导民族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本论文主要探索了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的应用与实践。高州木刻画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性传统美术有其独特的地方人文风景,农民淳朴的精神特质,色彩与造型上呈现"稚拙性"的艺术特征,构图设色明快,装饰性强。选取高州木刻画中切合高中教学的有益部分融入到现代高中美术教学,让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利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式方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旨在碰撞出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之花。本课程实践体现国家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强调培养学生图像识别、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结合现代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探究式参与体验浸入式教学,强调教学结果评价也强调教学过程评价。积极应用现代信息化辅助教学拓展了木刻画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和创新表现形式的同时,改变了高州木刻画传统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学习工具拓展到多媒体微课,网络教学平台、图像处理软件、手机互动辅助教学等,学生在可借助信息技术尽情发挥想象力展现艺术才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来新的教育理念,给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刻画的教学带来质的变化。笔者所在S中学2014年把高州木刻画纳入校本课程教学实践的开发获得了市级“十二五”规划教育学科重点课题已结题,取得课程开发的初步成果。2018年以“高州木刻画校本资源建设”为课题立项研究,探索高州木刻画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获得了市级“十三五”规划教育学科重点项目,进一步探索一套理念先进的高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传承与创新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潜能。
唐巾杰[4](2021)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吹塑纸版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吹塑纸版画是集设计性、操作性和探索性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活动,吹塑纸版画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表现等多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主动性以及建构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切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吹塑纸版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了《我是非遗传承人》的整体单元课程,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吹塑纸版画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新性,用综合、创新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内涵、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及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三种教学模式,明确其含义和特点。其次,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对美术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了解所在学校吹塑纸版画课程开展情况、学生对吹塑纸版画的掌握程度、兴趣等,发现当前吹塑纸版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根据吹塑纸版画教学的特点结合建构主义观点,明确建构主义融入教学的意义、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再通过设计案例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设计了三种模式的教学案例,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小学吹塑纸版画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反思实施中的制约因素和不足,得出结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吹塑纸版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性探究,更加有利于拓展吹塑纸版画课程设计思路,使吹塑纸版画教学实施效果更佳。
李瑞珂[5](2021)在《初中版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 ——以商丘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版画校本课程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占比不断增多。通过对以往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研究,可以发现,各地美术校本课程的门类非常丰富,或是基于美术学科建设,或是针对某一种民间美术工艺建设。版画校本课程与其他美术课程存在着一些相同问题,课程开发不易形成持续的发展状态,课程教学脱离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清晰,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同时,版画具有版种多样,实践性,操作复杂,课程实施难度大等特点。笔者以商丘市S中学的版画校本课程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找出课程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本文立足于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把商丘市S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相结合,了解版画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环节,得出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和发展方向。首先,以调研为主,对S中学和S中学美术课程现状做调查,发现S中学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然后,摘取商丘市S中学版画校本课程的代表案例,具体分析课程作用和意义,探讨课程实施中产生的问题。最后在对商丘市S中学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提出课程开发的建议,总结版画校本课程实施方法,以及制定完善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创设版画校本课程开发的更多可能性。总结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展望未来版画课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对商丘市s中学版画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笔者发现版画因取材广泛,制作手法多样的特点,给中学美术课程提供了更多创作的空间,使其更加具有多样性和自由度。这种特性,满足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期待。在商丘市S中学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基于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结合美术校本课程的特性,提出了建议,参与了课程实施中学版画课程的定制。美术校本课程体系既要有自由,也要有章法,按照美术学科的规律和特性,开发符合中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的课程内容。
宋亚杉[6](2021)在《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前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对于提高全民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其教学需要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为培养专业强、素养高的幼儿教师,2019年教育部增设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关于幼儿保育专业教学研究,不少学者都作了相关探讨,但很少针对美术类课程进行分析。通过对洛阳市5所县域中职学校的调研分析,阐述了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现状,总结出办学模式缺乏地方特色、辅助教学资源不足、缺少幼儿园实践机会、美术教师的职业认可度低、重技能轻素养、教学形式单一、校本课程开发不接地气等七个问题;并从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以下改革措施:一、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课程内容的优化;二、运用激励性语言教学和构建信息化互动模式为抓手,改善教学手段;三、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和增加幼儿园实践活动,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四、加强校本教研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培训和技能拓展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时结合笔者在嵩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实践经验,从教学观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等多角度出发,提出并落实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策略的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举措,以《黑白装饰画——国色天香》和《超轻粘土手工——唐宫夜宴》课程教学为例,验证了利用洛阳地方资源建构多元化美术类课程的可行性。最后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反思,并展望了洛阳市县域中职学校美术类课程教学应打造好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深化美术教学改革研究以及促进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才能为洛阳市县域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保障。
容骞[7](2020)在《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方向。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落实,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策略调整迫在眉睫,要求版画专业必须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切实做好学生版画专业指导工作。文章从美术教育中版画艺术特点及其分类入手,结合版画教学实践分析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具体策略,为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质量和学生版画创作、设计能力出谋划策。
周杨[8](2020)在《中美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 ——以人美版和戴维斯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为适应发展变更的形式,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也迈开了改革的步伐,而教科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必然是紧跟改革的脚步。在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后,国内陆续有十余家出版单位根据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将原有的美术教科书进行了修订和改编,使得美术教科书在内容质量和编写水平上都有较大的提升,能够适用于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工作。但也由于教科书编写主体范围的扩大,在美术教科书各具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此外,教科书的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更迭、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现阶段的美术教科书并非永久的适用于美术的教学工作,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必定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笔者通过对中国人美版和美国戴维斯版两套小学美术教科书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和比较,分析中美两国小学美术教科书编写的异同之处,揭示出我国小学美术教科书编写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有益的改进建议,从而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尽绵薄之力。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集中介绍了美术教科书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对美术教材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特色以及对美术教科书相关概念的定义等内容。第二个部分分别对中美两国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挖掘出两国美术课标所蕴含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接下来的中美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奠定理论基础。第三个部分是论文的重点章节,从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内容编选、栏目设置、教科书插图四个方面对两套教科书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比较,找出我国美术教科书编写仍然存在的问题。第四个部分是基于对上一章节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美国在小学美术教科书编写方面的值得借鉴参考的优点,并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理念和要求,对我国未来小学美术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立足于现代化教材观,优化教科书的体系结构第二,扩充教科书内容的弹性空间,提升内容的综合性与探究性第三,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健全教科书的栏目设置第四,精准筛选插图内容,提高教科书插图的作用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薛磊[10](2020)在《《美术表现》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美术教育专业版画方向的创作课堂教学多年来一直是将创作融入传统版种的技法学习中,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的作品创作在版画的形式感和个性化语言表现等方面严重不足,教学手段上单调,没有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就这些问题本文展开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做出相应对策以改变创作教学现状。
二、多媒体综合教学研究──版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之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媒体综合教学研究──版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之二(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高州木刻画 |
二 ﹑校本课程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州木刻画课程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木刻画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木刻画课程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高州木刻画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 |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的优势与特点 |
第一节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的优势 |
一 ﹑促进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发展 |
二 ﹑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兴趣 |
第二节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的特点 |
一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时代性 |
二 ﹑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创新性 |
三 ﹑打破固有思维的突破性 |
四 ﹑促进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验性 |
五 ﹑打破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性 |
第四章 高州木刻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
第一节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设计 |
一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
二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
三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教学对象分析 |
四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及策略设计 |
五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案例 |
第三节 教学效果评价 |
第五章 教学实践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教学总结 |
一 ﹑教学成果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节 教学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州木刻画传承人吴思志先生访谈笔录 |
附录二: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任教教师访谈笔录 |
附录三: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教学实施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吹塑纸版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对象 |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步骤 |
3.创新点 |
一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吹塑纸版画 |
2.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
2.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 |
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 |
二 吹塑纸版画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学生与教师调查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
2.教师访谈调查与分析 |
(二)非遗传承人访谈分析 |
1.访谈内容 |
2.访谈结果分析 |
(三)吹塑纸版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
1.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关注 |
2.吹塑纸版画创作形式不够丰富 |
3.学材设置有待完善 |
4.课堂评价不够全面 |
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吹塑纸版画教学设计分析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入教学的意义 |
1.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
2.培养创新思维 |
3.强化实践能力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入教学的设计原则 |
1.突出主动建构的学习方法 |
2.强调情境创设的作用 |
3.主张协作学习 |
4.利用信息资源支持教学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入教学的实施策略 |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
3.完善评价体系 |
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吹塑纸版画教学实践 |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吹塑纸版画教学设计 |
1.单元总体设计思路 |
2.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
3.教学工具设计 |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吹塑纸版画教学过程 |
1.支架式为主的教学设计 |
2.随机进入式为主的教学设计 |
3.抛锚式为主的教学设计 |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吹塑纸版画教学成效 |
1.学生内在驱动力的激发 |
2.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
3.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 |
4.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
五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吹塑纸版画教学的思考与展望 |
(一)吹塑纸版画教学的思考 |
1.本研究创新之处 |
2.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二)吹塑纸版画教学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5)初中版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 ——以商丘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商丘市S中学版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对于商丘市S中学基本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对于商丘市S中学版画校本课程现状调查 |
第三节 对于商丘市S中学版画校本课程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章 商丘市S中学版画校本课程案例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商丘市S中学版画校本课程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商丘市S中学版画校本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节 解决措施 |
第三章 关于商丘市S中学版画建构与实施 |
第一节 课程开发思路 |
第二节 课程案例实施 |
第三节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及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三 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
二、地方文化走进美术课堂的需求 |
三、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洛阳市县域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现状 |
一、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的结构 |
(一)课程模块 |
(二)课时安排 |
(三)小结 |
二、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内容 |
(一)基础模块 |
(二)拓展模块 |
(三)小结 |
三、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学业质量水平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办学模式缺乏地方特色 |
二、辅助教学资源不足 |
三、缺少幼儿园教学实践机会 |
四、美术教师的职业认可度低 |
五、重技能轻素养 |
六、教学形式单一 |
七、校本课程开发不接地气 |
第三章 洛阳市县域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
第一节 优化教学内容 |
一、优化基础模块课程内容 |
二、拓展模块课程内容 |
第二节 改善教学手段 |
一、运用激励性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
二、构建信息化互动模式 |
第三节 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
一、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
二、增加幼儿园实践活动 |
第四节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
一、加强校本教研活动 |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
三、重视教师培训和技能拓展 |
第四章 洛阳市嵩县教师进修学校美术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 |
第一节 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
一、教学资源情况 |
二、课程开设情况 |
第二节 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
二、完善课程教学计划 |
三、创新教学设计 |
(一)“耳听手动”教学媒介新形式 |
(二)洛阳文化“口手相传”走进美术课程 |
(三)“巧手”联系生活 |
四、实施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教学工作案例分析 |
一、《黑白装饰画——国色天香》 |
二、《超轻粘土手工——唐宫夜宴》 |
第四节 取得的成果 |
第五章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反思及展望 |
第一节 反思 |
第二节 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 B 《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 C 《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 |
附录 D 《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调查问卷(幼儿园版) |
(7)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美术教育中版画艺术特点及其分类 |
二、版画艺术教育教学现状 |
(一)创作形式多样性与传统技法 |
(二)教学方式多样性与传统教学模式 |
三、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策略研究 |
(一)加强版画研究教学,提高学生重视 |
(二)开展版画多样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
(三)鼓励学生学科综合,做好学科融合 |
四、结束语 |
(8)中美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 ——以人美版和戴维斯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美术教材的研究 |
1.2.2 国外关于美术教科书的研究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教材与教科书 |
1.5.2 美术教科书 |
第2章 中美现行美术课程标准的分析与对比 |
2.1 中美两国美术课程标准内容结构的对比 |
2.1.1 中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体系结构 |
2.1.2 美国2014《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体系结构 |
2.2 中美两国美术课程标准对比思考 |
2.2.1 课程标准实施范围的差异 |
2.2.2 课程理念的比较 |
2.2.3 课程目标的比较 |
2.2.4 课程内容的比较 |
第3章 中美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分析与比较 |
3.1 体系结构的比较 |
3.1.1 两国小学美术教科书体系结构的比较 |
3.2 内容编选的比较 |
3.2.1 中国人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内容分析 |
3.2.2 美国戴维斯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内容分析 |
3.2.3 中美两国小学美术教科书内容的异同分析 |
3.3 栏目设置的比较 |
3.3.1 中国人美版教科书的栏目设置 |
3.3.2 美国戴维斯版教科书的栏目设置 |
3.3.3 两国美术教科书栏目设置的比较 |
3.4 插图的比较 |
3.4.1 两国美术教科书插图的数量和内容的比较 |
第4章 总结与建议 |
4.1 总结 |
4.1.1 中美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
4.2 建议 |
4.2.1 立足于现代化教材观,优化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
4.2.2 扩充教科书内容的弹性空间,提升内容的综合性与探究性 |
4.2.3 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健全教科书的栏目设置 |
4.2.4 精准筛选插图的内容,提高教科书插图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美术表现》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小”版种为主要教学内容 |
二、加强版画形式感语言,开拓意象性语言表现 |
三、改变教学模式 运用多形式手段教学 |
四、多媒体综合教学研究──版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之二(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高州木刻画校本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国焱.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吹塑纸版画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唐巾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初中版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 ——以商丘市S中学为例[D]. 李瑞珂. 扬州大学, 2021(09)
- [6]洛阳市县域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嵩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例[D]. 宋亚杉.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7]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策略研究[J]. 容骞. 高教学刊, 2020(23)
- [8]中美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 ——以人美版和戴维斯版为例[D]. 周杨. 西南大学, 2020(02)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美术表现》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 薛磊. 大众文艺,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