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迁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移民迁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民迁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民,库区,霍邱县,淮河,云阳县,雷波县,黄河。

移民迁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游银华,鲁杰[1](2019)在《移民迁建新村:从“避水台”到“大村庄”》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28日,记者来到兰考县谷营镇黄河大堤南岸一个被当地居民誉为“豫东第一大村”的黄河滩区移民迁建新村。村内学校、敬老院、集体公寓和供水、排水、主干道等基础设施齐全,从黄河滩区搬迁出来的16个村的群众告别“避水台”,在这个“大村庄”内过着舒心安稳的日子,(本文来源于《开封日报》期刊2019-11-30)

高翊凯,徐凡,李香云[2](2019)在《黄河下游滩区移民迁建模式的经验、问题与建议——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东明县实施的黄河滩区移民迁建工程,在外迁安置、就近筑台、临时撤退等3种方案中,按照滩区移民的意愿和过去移民迁建的经验,选择了就近避洪、建设安居村台为主的迁建安置方式。在滩区移民迁建中,采取了将防洪与扶贫相结合、国家政策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迁建与扶贫之路。文章分析了东明县黄河滩区移民迁建模式,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移民迁建工作提出了调整防洪标准、强化激励政策、保障产业投入、推广有益经验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水利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方勇[3](2019)在《霍邱县淮河行蓄洪区移民迁建措施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总结了霍邱县2003年以来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作的9点建议,供各地参考。(本文来源于《江淮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李越,毛华松[4](2018)在《叁峡库区迁建城市移民社区文化空间重构研究——以巫山县高唐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工程建设伴随大规模城市迁建和移民搬迁,引发了库区城市传统文化生态网络的解体与人为重组,造成移民社会适应力降低。因此,探寻迁建城市的社区营建途径,激发文化空间提升库区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成为叁峡后续工作的紧迫问题。"文化空间"重构所具有的活态、生活性保护理念,对提升库区移民社会适应,保障库区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叁峡库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借鉴移民生产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适应等社会适应的经典研究,以及非物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场域、传承人、要素组成等相关研究,寻求巫山高唐城区移民社区文化重构的营建途径,以期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实现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0)

齐黎明[5](2017)在《叁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叁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由于其大坝蓄水位的逐步升高,诸多库区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城镇受淹而迁建。至2010年,库区在地理条件差、经济基础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的情况下已完成了新城镇的迁建工作。如今,叁峡工程已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整个叁峡库区的城镇在人居环境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移民迁建小城镇也在经历多年重建和后续维育之后,基本恢复城镇功能,进入“后叁峡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但由于叁峡工程建设、移民迁建的仓促和低标准、快速城镇化、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出现了风貌特色危机。鉴于此,本文选取叁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规划展开研究,以期在助于解决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面临的风貌问题、延续库区传统小城镇风貌特色、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的同时,能增强城镇的特色和个性、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满足“后叁峡时代”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的发展需求。作者基于实地调研、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论文,内容如下:首先总结了与叁峡库区小城镇风貌特征产生发展有关的库区文化地理和叁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城镇规划建设的相关研究,并就国内外小城镇风貌规划理论及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以期借鉴。其次对叁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进行了重新的认识,重点挖掘了库区传统小城镇的特色风貌以便传承,另外还根据调研明确了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一些典型的风貌问题,并站在叁峡工程建设移民迁建这一历史角度客观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者在以上基础上,以城镇风貌系统的基本属性为逻辑起点,拆分重构与多系统协调为理论平台,归纳总结出适用于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拆析→判读→提炼→重塑”的风貌规划方法;并以叁峡库区全淹全迁移民一类集镇万州区武陵镇风貌规划为载体,从个案实践上对该方法分步骤展开更为详细深入的解读,即通过“拆析、判读”认知城镇风貌的特色与问题所在,以“提炼”出的风貌规划主题为意向指引,通过有针对性地管控与引导设计,“重塑”城镇风貌的支撑系统,以此改善提升武陵镇的城镇风貌。(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彭业华,李颜岐[6](2016)在《移民迁建:新天地里的新商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各类报道中,我们也许树立起了这样的认识:移民搬迁能带给人们发展的机遇。可对于人们如何把握和善用机遇总是欠缺一些直观的认识。水电站的修建引起了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以及社区重建。在一个时间段内,人口不断地搬迁,在一定地域内和地域间流动,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扩展。房屋需要新建,道路需要铺设,生产工具需要更新,过往的生产方式逐渐改变……这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叁峡》期刊2016年07期)

左希斌,陶剑[7](2016)在《搭建平台常提醒 包户到人做实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到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白鹤社区办事大厅里办事的居民,在办完事情之后,都会拿到一本居家安全知识手册。作为一个叁峡库区移民迁建社区,白鹤社区“年纪”不大,成立于2004年。在2010年之前,该社区内各类安全隐患突出,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随着近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报》期刊2016-06-06)

韩延龙,马顺龙[8](2016)在《和谐迁建暖心惠民》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19日上午,凤阳县临淮关镇太平社区会议室内坐满了前来签订迁建协议的居民,镇村干部热情接待群众咨询,认真查看居民所带来的户口本、身份证等相关证件材料,居民有序填表、在协议书上摁上手印,短短一上午就有20多户居民签订了行蓄洪区迁建协议。淮河行蓄(本文来源于《安徽经济报》期刊2016-04-06)

贾林瑞[9](2015)在《移民迁建不同阶段叁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的核心,是衡量城镇化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推进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对破解当前城镇化发展困境、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是城镇化内源动力和外生动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云阳县位于叁峡库区核心区,是移民迁建最大县,其城镇化的发展是在叁峡工程建设和大规模移民迁建等外生力量的影响和主导下展开的,同时又受到自身脆弱、敏感生态环境的限制,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约束十分明显。当前云阳县正处于城镇化深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移民迁建过程中遗留的、以及后叁峡建设时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对移民迁建不同阶段叁峡库区云阳县的城镇化质量展开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为后叁峡时代云阳县制定科学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对引导云阳县乃至叁峡库区走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云阳县为研究单元,探索在重大外生动力一移民迁建的影响和主导下云阳县城镇化质量演变的规律和特征;通过建立符合叁峡库区云阳县地域特征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992-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云阳县城镇化质量进行测算,并运用贡献率模型对移民迁建不同阶段影响城镇化质量的正向(推动)、负向(障碍)因子进行分析,以此提出提升云阳县乃至叁峡库区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文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云阳县城镇化是在重大外生动力主导下的特殊城镇化,是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的被动式、胁迫式的城镇化,是缺乏一定经济基础支撑的虚高式城镇化,是生态环境异常敏感的脆弱型城镇化。(2)云阳县城镇化质量在1992-2013年整体呈显着上升趋势,且提升速度不断加快。整个演变过程可依次分为低水平平缓波动阶段(1993-2002年)、低水平缓慢提升阶段(2003-2006年)、加速提升阶段和高速(2007-2009年)、稳定提升阶段(2010-2013年)。(3)在1993-1995和199-2000年间,正向因子的总贡献度均小于负向因子的总障碍度,导致云阳县城镇化质量在这两个时段内均不断下降;而在其余时段,正向因子的总贡献度均大于负向因子的总障碍度,从而使得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4)持续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和服务的不断完善一直是促进云阳县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因子;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统筹关系的失调一直是制约云阳县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但随着城乡差距扩大速度的减慢,其阻碍作用的强度在逐年减小;一至四期移民迁建阶段(1993-2009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人口大量外流也是制约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5)后叁峡建设时期,缩小城乡差距、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提高产业支撑能力、解决城镇“空心化”问题成为破除城镇化质量提升障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云阳县城镇化质量持续提升的重大举措。(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3-20)

董春宇[10](2015)在《沿淮行蓄洪区移民迁建政策亟待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淮河在安徽省境内长430公里,由于河道弯曲,河床窄,支流多,来水量大,因而形成了许多洼地。为了上下游安全,国家在安徽省沿淮设有22个行蓄洪区。多年来,行蓄洪区人民为了国家整体利益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但笔者在最近的调查中也发现:目前,行蓄洪区的移民迁建政(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5-02-09)

移民迁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东省东明县实施的黄河滩区移民迁建工程,在外迁安置、就近筑台、临时撤退等3种方案中,按照滩区移民的意愿和过去移民迁建的经验,选择了就近避洪、建设安居村台为主的迁建安置方式。在滩区移民迁建中,采取了将防洪与扶贫相结合、国家政策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迁建与扶贫之路。文章分析了东明县黄河滩区移民迁建模式,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移民迁建工作提出了调整防洪标准、强化激励政策、保障产业投入、推广有益经验等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民迁建论文参考文献

[1].游银华,鲁杰.移民迁建新村:从“避水台”到“大村庄”[N].开封日报.2019

[2].高翊凯,徐凡,李香云.黄河下游滩区移民迁建模式的经验、问题与建议——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19

[3].方勇.霍邱县淮河行蓄洪区移民迁建措施与思考[J].江淮水利科技.2019

[4].李越,毛华松.叁峡库区迁建城市移民社区文化空间重构研究——以巫山县高唐城区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论文集.2018

[5].齐黎明.叁峡库区移民迁建小城镇风貌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7

[6].彭业华,李颜岐.移民迁建:新天地里的新商机[J].中国叁峡.2016

[7].左希斌,陶剑.搭建平台常提醒包户到人做实事[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6

[8].韩延龙,马顺龙.和谐迁建暖心惠民[N].安徽经济报.2016

[9].贾林瑞.移民迁建不同阶段叁峡库区云阳县城镇化质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5

[10].董春宇.沿淮行蓄洪区移民迁建政策亟待改善[N].人民政协报.2015

标签:;  ;  ;  ;  ;  ;  ;  

移民迁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