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体,荧光,免疫,病毒,疟疾,圆环,病猪。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胡琼文,胡朝军,李萍,邓垂文,吴子燕[1](2019)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核抗体的前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A)检测抗核抗体(ANA)中的前带效应对ANA荧光滴度的影响。方法将880例血清样本以1∶100稀释进行手工检测,筛选ANA荧光滴度≥1∶1 000的样本分别以1∶100、1∶1 000、1∶10 000稀释检测,统计有前带效应(1∶1 000稀释比1∶100稀释荧光亮)的样本数;将前带效应的样本采用欧蒙Sprinter XL全自动荧光加样仪和EUROPattern全自动荧光分析仪检测ANA(1∶100稀释),与手工法检测ANA(1∶100稀释)进行比较,检测前带效应样本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分析其荧光模型、荧光滴度及阳性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分布特点。结果有明显前带效应的样本数为34例,占总样本数的3.86%,占高滴度(≥1∶1 000)ANA样本数的29.57%。通过手工法检测或通过Sprinter XL全自动荧光加样仪检测均发现前带效应,其荧光模型及荧光滴度相似,值得注意的是,EUROPattern只能选取图片中间区域判读。在有前带效应的血清样本中,以荧光滴度≥1∶10 000最常见(74.42%)。在荧光模型方面,以斑点型最为多见(46.51%)。在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分布方面,以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最多见(62.79%),其次为抗双链DNA抗体(51.16%)和抗SSA抗体(51.16%)。结论 IIFA检测高滴度ANA样本在低稀释度时容易产生前带效应,从而导致错误的ANA荧光滴度判断,临床检验实验室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政[2](2018)在《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自动评测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全自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仪对抗核抗体(ANA)HEP-2细胞荧光核型滴度与人工判读结果的一致性验证及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helios自动判读系统与人工荧光显微镜判读,对我院2018年4-8月份间352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ANA荧光载片判读,二者结果进行比对,验证自动图形判读系统对抗核抗体荧光核型识别、终点滴度的预测准确性。结果HELISO判读ANA荧光片阴/阳性结果与人工判读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8.299%(p<0.05),其阳性符合率100%,阴性符合率92.40%。ANA细胞滴度仪器与人工比对,两者符合率达96%。对ANA细胞的荧光核型识别,HELIOS荧光分析仪对复合核的ANA细胞判读能力上略偏弱外,总体核型识别还是比较满意,结果符合率94.399%。结论:间接免疫荧光分析仪自动判读ANA荧光结果和人工肉眼判读ANA结果具有一致性。检测ANA的实验程序,更具有标准化,简便性,稳定性,提高临床实验室对AID疾病认识甄别和自体抗体实验室标准化建立具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免疫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1-16)
郑雪莲,张瑞娴[3](2014)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属于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变一般累及身体的系统器官、关节以及脏器,并且各种自身抗体出现于血清内,在表现形式上,临床上具有多样性,并且非活动期与活动期相互交替出现是该疾病的典型特点[1]。SLE这一类疾病好发于女性[2],然而迄今为止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法(IIF)检测SLE患者和对照组(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夏勇,李齐光,唐希才,邱志超[4](2011)在《间接免疫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eent assay,IF)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临床疑似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并进行相关性及对比分析。方法:IF法按说明书操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异的荧光核型为阳性;ELISA法按说明书操作,浓度≥18U/mL为阳性,12~18U/mL为可疑,≤12U/mL为阴性。结果:检测临床疑似自身免疫患者血清138份,IF法阳性50份,阴性88份,阳性率36.23%,ELISA法阳性78份,阴性60份,阳性率56.52%。经卡方检验P<0.01。其中IF法样本血清稀释倍数与ELISA法检测浓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99。结论:两种方法检测抗核抗体差异有显着性,ELISA法敏感度明显高于IF法。同时,IF法样本血清抗核抗体血清稀释倍数与ELISA法的浓度呈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13期)
郑香,房文,黄芳,沈毓祖,苏云普[5](2008)在《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当前疟疾流行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黄淮流域居民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评价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水平。方法2006和2007年选择沿黄淮流域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安徽省宿州、怀远和砀山县、河南省永城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的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广水县,每县分别选择2个自然村,采用重复横向调查方法,连续两年于疟疾流行季节末期对调查点居民(≥1.5岁)采制滤纸干血滴,用IFAT检测人群疟疾抗体水平,计算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以20岁以下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通过可逆催化模型估算这些地区的疟疾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2006和2007年安徽、河南和湖北等3省6县12个自然村的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153/2489)和12.0%(295/2458),其中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2007年的平均抗体阳性率12.0%(194/1624)]明显高于2006年的4.1%(69/1670)(χ2=69.9,P<0.01);而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84/819)和12.1%(101/834),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2007年12个自然村平均阳性GMRT为26.2,略高于2006年的22.7。可逆催化模型估算结果显示,单一中华按蚊媒介地区和复合媒介地区年感染概率均明显高于当地疫情报告的疟疾发病比率,前者平均分别为后者的117.3倍和17.2倍。在抗体阳性者中,有87.8%为疟疾无症状者,表明黄淮流域地区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潜在传染源。结论黄淮流域地区疟疾实际发病远较报告疫情为高,单一中华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发病呈回升趋势,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地区疟疾传播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边亚娟,林长水[6](2008)在《猪轮状病毒VP6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纯化的重组猪轮状病毒VP6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血清,同时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通过间接ELISA筛选,获得了1株稳定分泌抗猪轮状病毒VP6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C5D10。应用抗猪轮状病毒VP6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血清对感染猪轮状病毒的Marc-145细胞培养物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所研制的抗猪轮状病毒VP6蛋白McAb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原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08年08期)
汪树铭,钱金凤,吴秀珍,吴敬之,胡一河[7](2008)在《苏州市流动人口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巩固基本消灭疟疾成果,控制输入性传染源,我们在长期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监测本地儿童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病例报告数增多的趋势,于2006~2007年,对本市的流动儿童以及成人开展了IFAT监测。1材料与方法1.1监测对象10~12岁(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程旭[8](2008)在《嵌合型猪圆环病毒PCV1-2及PCV2 ORF2真核表达质粒对商品猪的免疫保护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CV2抗体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 PCV2)与猪群中发生的多种疾病相关,已被证明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PMWS)等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原。自1991年在加拿大断奶仔猪群中首次发现PMWS以来,世界上许多养猪国家和地区都报道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主要临床症状为消瘦、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腹泻、皮肤苍白及黄疸。目前国内外都在致力于研发有效控制和消灭PCV2流行的有效疫苗并取得一定进展,有些疫苗已经投入到临床试验和综合评价中。本研究旨在通过本实验室构建的嵌合型猪圆环病毒PCV1-2及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5-His-orf2作为免疫原免疫商品猪,对免疫后猪体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用于PCV2感染疾病预防的有效性,为使该疫苗能够进入商品化奠定基础。同时,为了配合疫苗研究,为之提供必需的抗体检测方法,本文还建立了猪圆环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疫苗抗体水平检测都有一定的帮助。1嵌合型猪圆环病毒PCV1-2及PCV2 ORF2真核表达质粒对商品猪的免疫保护研究应用本实验室构建的嵌合型猪圆环病毒PCV1-2及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5-His-orf2作为免疫原免疫母源抗体ELISA效价在0.07-0.60不等的商品猪,九头猪随机分为四组,第1组为3头,其余3组均为2头。第1组肌肉注射免疫TCID50为10 3.5的PCV1-2病毒/头,第2组肌肉注射真核表达质粒200μg/头,第3组肌肉注射空载体(pcDNA3.1)200μg/头,第4组不免疫作为攻毒对照组。在免疫后42天,PCV1-2组及真核表达质粒组产生了PCV2抗体。免疫后42天所有试验猪攻毒PCV2和PRRSV,剂量分别为2×104.5 TCID50/头和106 TCID50/头。攻毒后21天,攻毒对照组猪淋巴结比免疫组猪显着肿大,免疫组猪血清、淋巴结中PCV2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攻毒对照组猪淋巴结中PCV2抗原含量高于免疫组。上述结果表明,嵌合型猪圆环病毒PCV1-2及真核表达质粒肌肉注射免疫商品猪后,对PCV2感染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有可能成为候选疫苗。2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方法的建立将接种PCV2且多次传代的Dulac细胞分散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上,将待检血清样品作倍比稀释,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PCV2抗体效价。此方法不与猪瘟(CSF)、猪伪狂犬病(PR)、猪细小病毒感染(PPV infection)、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172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PCV2 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相符合,说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PCV2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可用于PCV2抗体水平的监测,为今后猪圆环病毒疫苗免疫效力和免疫效果的跟踪检测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8-05-01)
刘淑梅[9](2007)在《抗核抗体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lmmunofluoreseent,Assay,IF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抗核抗体并进行比较。方法IFA法按说明书操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特异的荧光模型为阳性;ELISA法按说明书操作,S/CO≥1.10为阳性,0.91~1.09为可疑,≤0.90为阴性。结果检测临床疑似血清99份,IFA法阳性35份,阳性率35.36%,ELISA法阳性34份,阳性率34.35%,两法符合率87.88%,x2=0.1,P>0.05,结果有差异标本12份。结论检测疑似病人血清标本两法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医学检验与临床》期刊2007年04期)
高洁,赵雅男,姜仁杰,唐宇轩,陈胤忠[10](2006)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在人群埃可30型肠道病毒IgG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埃可30型肠道病毒(Echovirus30,Echo30)国内流行株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FA),了解人群既往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由爆发人群分离得到的病毒株感染人胚肺二倍体细胞(MRC-5)制备抗原片,探讨IFA检测血清Echo30 IgG抗体的方法,并初步用于检测苏北病毒性脑膜炎爆发后收集的该地区儿童血清中Echo30 IgG抗体。结果建立了Echo30肠道病毒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的IFA检测方法。在44份健康儿童血清中筛检到28份(63.6%)Echo30 IgG抗体阳性,3份患者血清Echo30 IgG抗体均为阳性。结论Echo30国内流行株IgG抗体的IFA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爆发地区儿童中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06年06期)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全自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仪对抗核抗体(ANA)HEP-2细胞荧光核型滴度与人工判读结果的一致性验证及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helios自动判读系统与人工荧光显微镜判读,对我院2018年4-8月份间352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ANA荧光载片判读,二者结果进行比对,验证自动图形判读系统对抗核抗体荧光核型识别、终点滴度的预测准确性。结果HELISO判读ANA荧光片阴/阳性结果与人工判读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8.299%(p<0.05),其阳性符合率100%,阴性符合率92.40%。ANA细胞滴度仪器与人工比对,两者符合率达96%。对ANA细胞的荧光核型识别,HELIOS荧光分析仪对复合核的ANA细胞判读能力上略偏弱外,总体核型识别还是比较满意,结果符合率94.399%。结论:间接免疫荧光分析仪自动判读ANA荧光结果和人工肉眼判读ANA结果具有一致性。检测ANA的实验程序,更具有标准化,简便性,稳定性,提高临床实验室对AID疾病认识甄别和自体抗体实验室标准化建立具有一定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胡琼文,胡朝军,李萍,邓垂文,吴子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抗核抗体的前带效应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2].王政.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自动评测的性能分析[C].浙江省免疫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8
[3].郑雪莲,张瑞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14
[4].夏勇,李齐光,唐希才,邱志超.间接免疫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核抗体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
[5].郑香,房文,黄芳,沈毓祖,苏云普.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调查黄淮流域不同媒介地区当前疟疾流行水平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
[6].边亚娟,林长水.猪轮状病毒VP6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比较[J].畜牧与兽医.2008
[7].汪树铭,钱金凤,吴秀珍,吴敬之,胡一河.苏州市流动人口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监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8
[8].程旭.嵌合型猪圆环病毒PCV1-2及PCV2ORF2真核表达质粒对商品猪的免疫保护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PCV2抗体方法的建立[D].扬州大学.2008
[9].刘淑梅.抗核抗体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的比较[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
[10].高洁,赵雅男,姜仁杰,唐宇轩,陈胤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在人群埃可30型肠道病毒IgG抗体检测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