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缸内直接喷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直喷,发动机,燃油,汽油,汽油机,喷油器,混合气。
缸内直接喷射论文文献综述
李翔宇,解方喜,洪伟,杜文畅,钟兵[1](2015)在《喷射策略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直接起动首循环燃烧和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台4G15缸内直喷汽油机试验研究了单次喷射的喷油量及喷油与点火之间的时间间隔,两次喷射的喷射比及第一次与第二次喷射的时间间隔,喷射压力等对直接起动模式首循环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中冷却液温度保持为80℃、初始活塞位置为100°CA ATDC。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控制单次喷射喷油量及喷油与点火之间的时间间隔能使首循环同时获得燃烧和排放特性。在总体过量空气系数为0.8、两次间隔为100ms条件下,两次喷射喷射比在3:1及4:1时可使首循环获得较高的燃烧和转速峰值及较低的HC和CO排放。随着两次喷射时间间隔的增大,首循环转速峰值先增减后减小,而HC、CO和NOx排却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试验条件下,当两次喷射时间在100-150ms范围时可同时获得较高的首循环转速峰值和降低的有害物排。随喷射压力的增加,首循环着火的过量空气系数范围变宽,可以在较稀混合气范围内着火,并可获得较高的转速峰值。(本文来源于《内燃机科技(高校篇)——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2)
Winklhofer,E,Neubauer,M,Hirsch,A,Philipp,H,张然治[2](2013)在《支持直接喷射汽油机欧6开发目标的缸内和循环可辨颗粒生成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预混合理想配比进气充量的燃烧是不会生成碳烟颗粒的。因此,为了满足颗粒排放目标,直接喷射火花点燃汽油机的开发目标是要提供预混合的进气充量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碳烟颗粒的生成。发动机开发不仅需要有精确的颗粒排放测量仪,而且还需要能在所有相关试验工况下识别缸内颗粒生成源的传感器和测量技术。通过记录火焰辐射信号,以及对这些预混合扩散火焰特征信号的分析,就可以进行这种识别。介绍能在标准发动机和整车试验程序下应用的测量技术和分析方法,以尽量减少发动机瞬态运转时会生成碳烟颗粒的燃烧方式。(本文来源于《国外内燃机》期刊2013年04期)
Chambon,P,Huff,S,Norman,K,Edwards,K,D,Thomas,J[3](2012)在《欧洲稀燃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车型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稀燃汽油缸内直接喷射燃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燃烧技术,可在满足未来排放要求的情况下显着提高燃油效率。虽然在美国市场上部分车型已实现化学计量比汽油缸内直接喷射技术的商业化运作,却还没有稀燃汽油直接喷射车型出现,而这种车型已在欧洲市场上市。美国橡树岭国家试验室获得了1台配装2.0 L稀燃汽油直接喷射汽油机的欧洲产BMW 1系轿车,利用底盘测功器对其进行测量,分别在美国行驶循环(联邦测试循环)、公路燃油经济性测试循环和US06联邦增补测试循环,以及稳态脉谱下检测了发动机和排气后处理系统的性能和排放。在研究过程中,同时对车辆使用轻度混合动力技术(发动机起动-停车系统和交流电机智能控制)时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对试验数据作了分析,并根据美国市场对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所提出的要求,量化了稀燃汽油直接喷射与轻度混合动力技术的优缺点。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后将用于开发和运用常规或先进的动力总成车辆的仿真。(本文来源于《国外内燃机》期刊2012年06期)
Han,D,Im,H,Han,S-K,Kim,H-J,范明强[4](2012)在《Hyundai公司新型Theta增压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成为高燃油效率和低二氧化碳排放绿色动力战略的一份子,Hyundai公司已开发出一种2.0 L Theta涡轮增压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以取代大排量汽油机。通过采用各种不同先进技术组合的新设计方案及系统的不断优化,使Theta涡轮增压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在明显改善燃油效率的同时,达到了与3.5 L自然吸气汽油机相同的功率。(本文来源于《国外内燃机》期刊2012年06期)
马二林[5](2012)在《FAI二冲程缸内直接喷射航空用发动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冲程发动机在中小型航空飞行器领域中应用广泛,它具有机械效率高、重量轻、结构简单、比功率大等特点。但由于传统二冲程发动机采用混合气扫气造成的燃油短路损失,二冲程汽油机普遍存在油耗高的致命缺点。近年来,随着航空飞行器的广泛应用,对航空飞行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动力系统的传统二冲程发动机其高油耗特性成了航空飞行器发展的掣肘。采用缸内直接喷射的供油方式,可以实现纯空气扫气,待换气过程结束后喷油,理论上可以完全消除燃油的短路流失,因此可以极大地改善二冲程发动机的油耗,增加飞机的载荷能力和续航距离。本文对航空二冲程发动机应用缸内直喷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在一原化油器四缸航空汽油发动机的基础上,设计了采用FAI燃油喷射系统实现缸内直喷燃烧的系统及其部件,包括全新的节气门体、汽缸盖、燃烧室、燃油系统、点火系统、电控系统、以及分离供油润滑系统等,重点是专门开发的一套适用于四缸以下多缸二冲程缸内直接喷射燃烧发动机的电控单元(ECU),包括其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ECU控制的电感点火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加工制作了样机,并搭建了发动机试验台架,样机成功运转,证明所开发设计的系统实现了预期功能,各部件工作正常可靠。最后,通过实验研究了喷油提前角、喷油脉宽以及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FAI系统的二冲程缸内直喷汽油机可以有效的改善发动机性能,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和HC排放水平。(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11-01)
廖军强[6](2012)在《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即使是多点燃油喷射这样的技术也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于是更为精确的燃油喷射技术诞生了,那就是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本文将对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的类型、结构原理、存在问题等进行简要的论述。(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2年19期)
顾赟[7](2010)在《汽油机空气辅助缸内直接喷射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瞩目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被认为是实现低油耗、低排放最具潜力的新途径。本文所研究的汽油机空气辅助缸内直接喷射技术,它不但采用汽油直接喷射,而且喷入汽缸的是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从而能有效改善燃烧效果,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油耗和排放,是对原有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新的探索与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在缸内汽油直接喷射(GDI)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各种燃油供给系统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燃料喷射方式及过程,混合气的形成及燃烧组织方式,空气辅助喷油器的设计开发,以及喷油器液压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柴油机喷嘴进行改造,加装一套有源喷嘴压力增加系统和空气辅助喷射燃油压力容积腔,成功研发了一种空气辅助燃油喷射器。同时研制出一套适合空气辅助喷射器的燃料压力系统和压缩空气供给系统。论文还设计了一套基于Infineon公司的高性能8位平台XC888CLM的电控试验系统。最后,利用所开发的电控汽油空气辅助缸内直喷系统对发动机进行了初步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发动机能够在怠速及小负荷工况下较为稳定可靠运转,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5-01)
宋如钢[8](2008)在《FAI缸内直接喷射小型二冲程汽油机的模拟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缸内汽油直接喷射大大减少了二冲程汽油机扫气过程中的燃料流失,因此可以降低排放和油耗,是二冲程汽油机研究的重点。目前在小型二冲程直喷汽油机上使用的多为空气辅助喷射方案,单一液体喷射(如FAI直喷系统)应用很少。本文首次探讨了在50cm3这样小排量二冲程汽油机上采用FAI直喷技术的可行性、优点和问题,以及利用可变扫气道和分层燃烧、分层充气来分别降低中大负荷和小负荷排放和油耗的方法。试验证明FAI直喷系统在小排量二冲程汽油机上是可行的。在节气门全开时最低燃油消耗率为336 g/kW.h,碳氢排放为15.7g/kW.h,比原机(化油器)降低47%和88%,达到了同排量四冲程汽油机的水平。为进一步降低中大负荷碳氢排放和油耗,需改善燃烧室内混合气的分布。首次研究了扫气道对于二冲程直喷汽油机喷雾混合过程的影响,发现在中到大负荷,利用可变扫气道,即由叁或五扫气道切换到双扫气道,可以促进燃油蒸发和均匀混合气的形成,并明显降低碳氢排放和油耗。通过推迟喷油,在小负荷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层燃烧。碳氢排放和油耗有所降低,但仍高出四冲程发动机很多。喷油方向、缸内流场和点火时刻对分层燃烧影响显着。缸内残余废气过多以及废气与新鲜空气的过度混合是小负荷时燃烧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使废气与新鲜空气在燃烧室内分层分布的方法——废气再循环分层充气。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分层效果明显且受转速和燃烧室形状影响较小,但受活塞顶形状和扫气口不对称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7-01)
杨林,宋军,胡标辉[9](2007)在《一种用于缸内直接喷射的燃油水击增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GDI)技术具有很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但由于系统复杂、成本较高等原因,该技术难以应用于小型发动机上。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流体的水击共振原理的燃油增压系统。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很好的增压性能,其效果主要受水击管路系统几何尺寸、燃油泵和自动阀的特性影响。该系统具有简单、可靠、成本低和可控性好等优势,可用于各类小型汽油机的GDI系统中。(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期刊2007年06期)
贾咸昆,耿德强,许伯彦[10](2007)在《缸内直接喷射LPG发动机混合气形成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缸内直接喷射发动机具有良好的工作稳定性和负荷特性,可以在部分负荷下实现分层燃烧,大大提升了燃油经济性。其中,组织形成合适的缸内混合气分布是缸内直接喷射发动机稳定工作的关键。本文使用FIRE软件建立了液化石油气(LPG,Liquefied Petroleum Gas)的缸内直接喷射和混合气形成过程的数值模型,解析了液态LPG喷射以后缸内混合气的浓度场,以及LPG-空气在缸内的速度分布。(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缸内直接喷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预混合理想配比进气充量的燃烧是不会生成碳烟颗粒的。因此,为了满足颗粒排放目标,直接喷射火花点燃汽油机的开发目标是要提供预混合的进气充量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碳烟颗粒的生成。发动机开发不仅需要有精确的颗粒排放测量仪,而且还需要能在所有相关试验工况下识别缸内颗粒生成源的传感器和测量技术。通过记录火焰辐射信号,以及对这些预混合扩散火焰特征信号的分析,就可以进行这种识别。介绍能在标准发动机和整车试验程序下应用的测量技术和分析方法,以尽量减少发动机瞬态运转时会生成碳烟颗粒的燃烧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缸内直接喷射论文参考文献
[1].李翔宇,解方喜,洪伟,杜文畅,钟兵.喷射策略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直接起动首循环燃烧和排放的影响[C].内燃机科技(高校篇)——中国内燃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2].Winklhofer,E,Neubauer,M,Hirsch,A,Philipp,H,张然治.支持直接喷射汽油机欧6开发目标的缸内和循环可辨颗粒生成的评估[J].国外内燃机.2013
[3].Chambon,P,Huff,S,Norman,K,Edwards,K,D,Thomas,J.欧洲稀燃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车型的评估[J].国外内燃机.2012
[4].Han,D,Im,H,Han,S-K,Kim,H-J,范明强.Hyundai公司新型Theta增压缸内直接喷射汽油机[J].国外内燃机.2012
[5].马二林.FAI二冲程缸内直接喷射航空用发动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6].廖军强.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J].科技资讯.2012
[7].顾赟.汽油机空气辅助缸内直接喷射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8].宋如钢.FAI缸内直接喷射小型二冲程汽油机的模拟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
[9].杨林,宋军,胡标辉.一种用于缸内直接喷射的燃油水击增压系统[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7
[10].贾咸昆,耿德强,许伯彦.缸内直接喷射LPG发动机混合气形成过程模拟[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