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关系位论文_周建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中关系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下颌,大牙,测量仪,义齿,哥特式,紊乱。

正中关系位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萍[1](2017)在《正中关系位在叁类患者诊断设计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中关系位对功能性叁类患者诊断设计的重要性。方法选取6例下颌前凸的功能性叁类患者,求取患者的正中关系位,并上牙合架,所有佩戴稳定性牙合板4个月。分别测量术前及带牙合板后SNA,SNB,ANB,TVL to B’,TVL to Pg以及SN–Go Gn的变化;同时观察上牙合架后咬合关系变化。结果佩戴稳定性牙合板4个月后,所有患者SNB,ANB,TVL to B’,TVL to Pg减小,SN–Go Gn变大;上牙合架后所有患者从前牙反牙合变为前牙对刃牙合。结论稳定的正中关系位在功能性叁类患者的诊断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肖圣钊,谭建国,任光辉,孙鑫,柳忠豪[2](2015)在《正中关系位记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中关系位对全口义齿的修复、咬合重建、关系紊乱的检查与治疗、牙体修复、正畸矫治及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检查与治疗等都有重要意义。传统正中关系位的记录方法包括哥特式弓描记法、吞咽咬合法、卷舌后舔法、功能反射法、颏区诱导法、双侧扶持下颌法、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法、肌监测仪法等,这些方法均需要患者的极大配合,而且灵活性较大,可重复性较差,初学者不易掌握。文章在概述了传统正中关系位记录方法之后,介绍了一种新的记录方法——Leaf Gauge(正中关系咬合片)法,该方法的使用无需太多临床经验,初学者容易掌握,且重复性强、精确度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杨一鸣,陈林玲[3](2014)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中关系位的头影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性Ⅲ类错牙合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在中国人发病率为3.69%。目前,绝大多数的文献报道并不区分术前正中关系位(CR位)和正中咬合位(CO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常与术前CO位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夸大了治疗效果和治疗形式。同样,使用CO位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术前诊断也会夸大骨性错牙合程度,使得一些可行掩饰治疗的患者丧失治疗机会。方法:本研究选取2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有功能性移位的患者,分别在CO位及CR位拍摄头颅侧位片,比较软硬组织的变化差异。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NB角、ANB角、Y轴角、颌凸角在CR位和CO位均有显着性差异。上下齿槽座角、下颌平面角、Wits值、APDI值、Z角、下唇突距离美线距离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功能性移位的患者,术前常规拍摄CR位头颅侧位片有助于做出精准的术前诊断分析,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术后头颅侧位片与术前CR位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才能真实确切地反映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十叁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5)

董艳玲[4](2014)在《下颌偏斜患者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髁突位置不调及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颌偏斜患者下颌分别处于正中关系(centricrelation,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aximum intercuspation,MI)位时咬合关系及髁突叁维位置的变化,分析CR-MI髁突位置不调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探讨其对牙颌面畸形正畸诊断及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下颌偏斜患者50例为试验组,下颌非偏斜患者50例为对照组,在口内用咬合记录蜡分别获取所有研究对象CR位、MI位时的咬合记录,通过牙合叉、面弓以及咬合记录蜡将CR位咬合关系转移到AD2牙合架上,分别测量并比较CR位、MI位前牙覆牙合及覆盖;记录CR位的牙合干扰情况;采用髁突移位测量仪(measures condyle displacement,MCD)分别记录CR位、MI位时髁突位置,并计算CR-MI髁突位置在垂直向、矢状向及横向的偏移量,以CR-MI偏移量在垂直向或矢状向≥1.0mm或横向≥0.5mm为CR-MI不调的标准统计CR-MI不调的频数,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牙合干扰率、CR-MI不调率及CR-MI偏移量,比较试验组中下颌偏斜侧与非偏斜侧、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与无TMD、男性与女性间CR-MI不调率及CR-MI偏移量,并分析CR-MI不调的相关因素。结果:(1)CR位覆牙合小于MI位覆牙合,CR位覆盖大于MI位覆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CR位牙合干扰发生率在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90%、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两组研究对象CR位牙合干扰均大多位于后牙区,分别占84%、68%;试验组中下颌偏斜侧与非偏斜侧牙合干扰率相近,分别为46%、44%;(3)CR-MI不调率在试验组为86%,对照组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82,P=0.000);CR-MI偏移量试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下颌偏斜侧与非偏斜侧CR-MI不调率及CR-MI偏移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4)试验组中有TMD组与无TMD组间CR-MI不调率及CR-MI偏移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CR-MI不调率及CR-MI偏移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CR-MI横向偏移量与前牙CR-MI覆牙合变化量及CR-MI覆盖变化量均成正相关;CR-MI偏移量与下颌偏斜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下颌偏斜患者有较高的CR-MI不调率,CR-MI咬合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可能是其CR位存在牙合干扰所致。对于下颌偏斜人群,临床上观察到的咬合改变不能完全反应髁突叁维方向的变化,应通过牙合架分析患者上下牙列真实的咬合关系及CR-MI不调情况,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诊断设计。正畸治疗中应注意消除牙合干扰的影响,注意垂直方向的控制,在CR位上建立咬合关系,以利矫治效果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董艳玲,陈军,邓锋,王睿[5](2014)在《下颌偏斜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叁维位置不调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颌偏斜患者髁突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aximum intercuspation,MI)位不调的叁维特征,探讨其对牙颌面畸形正畸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下颌偏斜患者34例为试验组,非偏斜患者50例为对照组,再将试验组按有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分为2组。分别获取所有研究对象CR位、MI位时的咬合记录,记录CR位的干扰牙位,采用髁突移位测量仪测量CR位与MI位时髁突位置,比较干扰及CR-MI不调的比例、CR-MI在叁维方向的偏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干扰发生的比例在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94.1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21,P=0.010)。2组的干扰均大多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18%和68%;(2)CR-MI不调的比例在试验组为79.41%,对照组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P=0.000);(3)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中下颌偏斜侧与非偏斜侧CR-MI不调的比例(χ2=0.167,P=0.687)、CR-MI垂直向偏移量(t=0.283,P=0.779)、CR-MI矢状向偏移量(t=-0.743,P=0.463)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组与无症状组比较,其下颌偏斜量、CR-MI的偏移量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颌偏斜患者更易出现咬合干扰及CR-MI不调,故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下颌偏斜患者CR-MI的一致性,在理想的颌位上确定正畸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云霁,陈嵩,石安田,吴艳,邓潇[6](2013)在《安氏Ⅱ类错正中关系位-最大牙尖交错位位移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初诊人群正中关系位-最大牙尖交错位(CR-MI)的位移程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107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TMD症状、体征及相关情况的专科检查和问卷调查,所得结果用Helkimo指数〔临床功能紊乱指数(Di)、既往功能紊乱指数(Ai)〕进行分析。受检者正中关系位(CR)与最大牙尖交错位(MI)在叁维方向上的差异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ondyle Position Indication,CPI)记录及测量。结果所有受检者Di与5个方向、Ai与4个方向(除横向偏斜)上的CR-MI位移量呈正相关(P<0.05),且Di、Ai与CR-MI不调数量也呈正相关(P<0.05),CR-MI位移量及CR-MI不调量随着Di、Ai等级的增加而增加;除横向偏斜外,TMD症状和体征均与其它4个方向的CR-MI位移量呈正相关(P<0.05),与CR-MI不调数量也呈正相关(P<0.05),有TM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其CR-MI位移量及CR-MI不调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CR-MI的位移程度是TMD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与TMD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吴国锋[7](2011)在《无牙颌正中关系位的哥特式弓描记与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一般认为确定无牙颌水平关系即确定正中关系位,哥特式弓描记法是唯一在确定关系时可客观观察下颌后退程度的方法。它利用固定于上下颌弓上的装置记录下颌运动时的信息,描记出雨伞状的划痕,雨伞顶点即被认为是正中关系位点。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哥特式弓描记法记录与转移正中关系位的临床规范操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安装描记盘、固定描记针、口内描记、记录正中关系位和转移至牙合架等操作,每一步操作都通过相应的临床图片进行详细说明。(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邓潇,万哲,何姝姝,Peter,Wamalwa,陈嵩[8](2011)在《成人安氏Ⅱ类错正畸人群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不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者CR位的咬合记录,使用Panadent架将所有受检者的牙科模型在CR位上架并进行分析。采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PI)测量并记录每个受检者CR位与MI位的髁突位置在叁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 1)安氏Ⅱ类错组有74例患者存在CR-MI不调,阳性率为92.50%;个别正常组仅有5例,阳性率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安氏Ⅱ类错组中,55例的CR-MI不调类型为一致性不调,占74例CR-MI不调患者的74.32%。3)安氏Ⅱ类错组与个别正常组的干扰大多数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25%和66.00%。结论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CR-MI的一致性,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计划。(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马恒诚[9](2010)在《确定正中关系位的新尝试——排上颌后牙咬合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排上颌后牙咬合法确定正中关系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例无牙颌患者,分别用直接咬合法(A组)、排上颌后牙咬合法(B组)确定正中关系位位,并作效果评价。结果排上颌后牙咬合法较直接咬合法确定正中关系位准确性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上颌后牙咬合法是确定正中关系位的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刘建彰,徐军[10](2010)在《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于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10例无偏侧咀嚼的牙列缺失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在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结果:随垂直距离的增加,10例牙列缺失患者肌力闭合道终点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前后向距离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的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左右向距离以及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范围的前后径、左右径均未见与垂直距离明显相关。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区域中心位于正中关系位前方1~4 mm,左右偏移(0.42±0.47)mm,分布于前后径(1.36±0.58)mm、左右径(1.56±0.62)mm的散在区域。结论: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正中关系位向前方偏移,但左右向偏移程度及分布范围未随垂直距离变化而变化。(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正中关系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中关系位对全口义齿的修复、咬合重建、关系紊乱的检查与治疗、牙体修复、正畸矫治及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检查与治疗等都有重要意义。传统正中关系位的记录方法包括哥特式弓描记法、吞咽咬合法、卷舌后舔法、功能反射法、颏区诱导法、双侧扶持下颌法、下颌运动轨迹描记法、肌监测仪法等,这些方法均需要患者的极大配合,而且灵活性较大,可重复性较差,初学者不易掌握。文章在概述了传统正中关系位记录方法之后,介绍了一种新的记录方法——Leaf Gauge(正中关系咬合片)法,该方法的使用无需太多临床经验,初学者容易掌握,且重复性强、精确度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中关系位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萍.正中关系位在叁类患者诊断设计中的重要性[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2].肖圣钊,谭建国,任光辉,孙鑫,柳忠豪.正中关系位记录方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5

[3].杨一鸣,陈林玲.骨性Ⅲ类错牙合正中关系位的头影测量分析[C].第十叁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2014

[4].董艳玲.下颌偏斜患者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髁突位置不调及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4

[5].董艳玲,陈军,邓锋,王睿.下颌偏斜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叁维位置不调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

[6].王云霁,陈嵩,石安田,吴艳,邓潇.安氏Ⅱ类错正中关系位-最大牙尖交错位位移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7].吴国锋.无牙颌正中关系位的哥特式弓描记与转移[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

[8].邓潇,万哲,何姝姝,Peter,Wamalwa,陈嵩.成人安氏Ⅱ类错正畸人群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不调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

[9].马恒诚.确定正中关系位的新尝试——排上颌后牙咬合法[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刘建彰,徐军.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论文知识图

获得正中关系位正中关系位牙合堤唇颊面与双侧...矫正前口内正中牙合位ARCUS Digma下颌运动描记仪所显示的下...咬合平衡性具有正中关系位的上、下颌虚拟...

标签:;  ;  ;  ;  ;  ;  ;  

正中关系位论文_周建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