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教会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会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会,女子,近代,大学,学校,高等教育,鸦片战争。

教会女子教育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张琳[1](2019)在《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大学通识教育的起步与转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打开了封闭的旧中国的大门,并在中国获取了传教和办学的特权,传教士开始在我国创办教会女校,随着教会女校规模的扩大和本土女校的发展,致使教会女子大学应运而生,这对于女性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早期的金陵女子大学和华南女子大学由西方传教士掌控,旨在为基督教服务,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1925年,五卅运动后,收回教育主权的呼声越来越高。1928年,应国民政府和爱国人士的要求,教会女子大学开始启用华人担任校长,至此,教会女子大学不再只是为宗教服务,同时也为社会和国家服务。本研究通过收集和查阅大量的资料,从校长的通识教育思想、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通识教育活动叁方面入手,审视近代中国教会女子大学通识教育的起步和转承。研究发现,教会女子大学的创办虽然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华人治校时期的通识教育既有对早期通识教育的继承和沿袭,也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权的更替所带来的通识教育的转型。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和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机制缺乏多样性等问题。研究过去就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因此,当下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问题可以借鉴近代教会女子大学的通识教育来解决。(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张华,尹宁洁[2](2018)在《教会学校与潍县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07年马礼逊第一个到中国传教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传教士离开,传教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学校,传播西学。教会学校为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使其逐步享有了原本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中不可能享受到的诸多权利。本文以美国长老会在山东潍县兴办的女子学校为例,探讨其在潍县农村地区的发展、把女性培养成专业教师等方面起的作用以及在文化方面对她们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潍坊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思思[3](2017)在《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大量传教士来华。为了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他们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教会女学在中国存在了近百年的时间,由起初的困难重重到发展的越来越壮大,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教会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求学的大门,解放了妇女的思想,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赵蕴萱[4](2017)在《论清末教会女子学校英语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鸦片战争之后,以国家自强为己任的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女性教育地位的提高。清末女性教育地位的提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具体探讨了1840至1898年间在清末女性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会女子学校的英语教育。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主要大城市和条约口岸创办女子寄宿学校,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女子学校成为传播督教教义和培养本土女传教士的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些教会学校开启了中国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Z2期)

王晓婷[5](2017)在《中国近代教会学校与女子工艺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工艺教育是随着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花边为主的女子工艺教育成为教会与教会学校扩张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并有慈善性质与实业性质之分。教会学校的创立与女子工艺教育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的教育、经济、社会、艺术文化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厘清近代教会学校与女子工艺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花边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教会女子工艺教育与花边业的兴起、教会学校与花边产业的结合、教会女子工艺教育产生的影响等,以山东烟台地区为中心并结合对比其他地区的花边业,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分析再现中国近代史上教会女子工艺教育的面貌,为中国近代工艺教育史研究及当代花边产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3-27)

吴泉成[6](2016)在《美国在华教会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同时,创办教会女校,将西方的女子学校教育引入中国,不仅给中国女性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近代中国女性留学海外,对近代中国女性思想解放亦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6年24期)

邹丹丹,刘平[7](2016)在《从地方史志资料谈近代中国东北教会女子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教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创办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培养妇女基督教徒,客观上对中国东北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我国女子教育启开一扇窗子。(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6年22期)

卢玲,杨雪[8](2015)在《近代上海教会学校女子体育教育发展历程、特色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代(1840—1949年)上海教会学校女子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其经历了初期、快速成长期和消亡3个阶段,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女子体育教育体系,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出版和引进了体育教材,注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近代上海教会学校女子体育教育对旧习俗提出挑战,培育了体育专门人才,影响了清末中国自办和官办女学的体育课程设置和开办模式,促进了上海乃至全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庞媛媛[9](2014)在《在华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的女性高等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女子大学是促进民国时期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华教会女子大学为保守落后的中国高等教育输入了新的教育模式,带来了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式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这一时期教会大学对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存有诸多消极影响,但它对妇女解放运动,乃至对中国历史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王默[10](2014)在《近代直隶教会女子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是和教会学校分不开的。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子教育中,学校是不允许女子进入的,女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真正意义上的女子学校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出现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船坚利炮打开我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他们凭借不平等条约,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进行残酷的侵略,教会学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起初,教会学校只是帝国主义国家传播“福音”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在思想方面控制中国,但是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女子教育。清末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与之前有着显着的不同。而在教育方面,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已经慢慢渗透到中国的社会,面对外界的压力和内部的要求,清政府最终废除了施行千年的科举制度。西方所带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开始得到发展。教会学校兴办的女子教育,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跟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与国立学校的女子教育也不相同。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创办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教会学校相继形成了涵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中国的学制、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直隶地区是京畿重地,是传教士重点传教的地方,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利益,其中就有专门对传教士利益保护的条款:传教士可以在内地传教并且受到保护。教会学校的大量兴办,促进了直隶地区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使直隶地区的女子教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世纪20年代以后,“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兴起,教会学校为了继续在中国发展下去,不得不在教育部开始注册并且遵守中国的法律,一些教会学校开始改为国有,由国人承办。教会女子教育不再是传播“福音”的手段,而是逐渐变为符合中国女子教育的学校。教会女子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直隶教会女子教育的兴起,改变了直隶传统女子教育的形式。大批女性走出家门,不再依附男人而生存,在生活、教育、职业等各个方面开始独立,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30)

教会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1807年马礼逊第一个到中国传教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传教士离开,传教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学校,传播西学。教会学校为女性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使其逐步享有了原本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中不可能享受到的诸多权利。本文以美国长老会在山东潍县兴办的女子学校为例,探讨其在潍县农村地区的发展、把女性培养成专业教师等方面起的作用以及在文化方面对她们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会女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琳.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大学通识教育的起步与转承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张华,尹宁洁.教会学校与潍县女子教育[J].潍坊学院学报.2018

[3].李思思.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J].吕梁学院学报.2017

[4].赵蕴萱.论清末教会女子学校英语教育的起源和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

[5].王晓婷.中国近代教会学校与女子工艺教育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6].吴泉成.美国在华教会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J].高教学刊.2016

[7].邹丹丹,刘平.从地方史志资料谈近代中国东北教会女子教育[J].兰台世界.2016

[8].卢玲,杨雪.近代上海教会学校女子体育教育发展历程、特色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

[9].庞媛媛.在华教会女子大学与民国时期的女性高等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10].王默.近代直隶教会女子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  ;  ;  ;  

教会女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