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夸克模型论文-唐戎

组分夸克模型论文-唐戎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分夸克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底夸克偶素共振,组分夸克模型,夸克—反夸克势,质量谱

组分夸克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唐戎[1](2017)在《底夸克偶素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负电子对撞实验观测到一些新的底夸克偶素共振态,而这些新近共振态的发现为从理论上辩识它们的结构提供了机会。量子色动力学(QCD)是目前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其主要特征是渐近自由、手征对称自发破缺和夸克禁闭。由于QCD在高能区的渐近自由,对高能过程可用微扰QCD处理。然而,在低能区,QCD高度非微扰,低能过程需要用非微扰理论处理,而非微扰QCD理论要比微扰QCD理论复杂得多,迄今还没有找到较成熟的处理方法。目前,人们发展了各种低能QCD理论方法,而强子谱也成为检验这些理论方法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场所。因此,在夸克模型框架下详细地分析底夸克偶素的质量谱是有意义的。本文采用的组分夸克模型兼备了QCD的渐进自由以及长程禁闭的特点,对强子的基态以及激发态都能给出较好的解释。在短程区域采用单胶子交换势,而在长程部分引入了唯像的线性禁闭势,并基于禁闭的标量和矢量混合属性,给出了其相对论修正。这样得到的夸克—反夸克势除中心力场外,还包括色磁自旋项,自旋-轨道耦合项,自旋相关张量项。在给出势能的形式后,通过数值求解耦合道薛定谔方程,得到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以及与能量对应的波函数,并与可用实验数据进行比较。最后,基于数值计算结果,着重分析了由势函数中自旋张量项引起的分波混合效应,讨论了实验上观测分波混合共振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本文简要的回顾了强子物理的发展以及简单地介绍了近来常用的非微扰方法。在第二部分,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组分夸克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数学基础,并给出了非相对论性的组分夸克模型的势。在第叁部分,本文利用Fortran程序(FESSDE)计算具有各个量子数的bb?束缚态质量,并将计算结果与bb?束缚态的实验值能谱进行了对比,特别是仔细对比了可能发生S-D波混合的1--态,并附上了各个激发态的波函数的图像,计算了混合态的分波的占比。最后,在附录部分,本文则简单地介绍了FESSDE程序的计算原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01)

孙小淳[2](2017)在《组分夸克模型对粲夸克偶素质量谱中组态混合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色动力学(QCD)是一种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夸克间的色相互作用具有渐进自由和长程禁闭这两个基本特性。在高能区域,根据渐进自由的性质,可使用微扰的方法来进行求解,并且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在长程区,色相互作用体现为色禁闭,微扰的方法失效,因此在长程区,符合QCD精神的唯像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组分夸克模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模型,它能对强子的基态进行研究,同时也能解释激发态的性质。禁闭和渐近自由作为该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以此为根基考虑可能的相互作用势或相对论修正效应,人们从中得到了多种唯像势模型。势模型是研究低能强子相互作用性质的有效方法,通过求解相关的束缚态Schrodinger方程,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介子体系的能谱和相应的介子波函数,从而根据能谱和波函数来研究相关介子的动力学性质。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补充,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作对比,从而来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粲夸克偶素被1974年丁肇中领导的小组在BNL(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B.Richter领导的小组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上首次发现,实验中被发现的新粒子J/Ψ(J~(PC)=1~(--)),其质量为3097 MeV,寿命很长。随着大型对撞机的建立,积累了大量关于c(?)束缚态的能级和衰变的实验测量。由于粲夸克组分质量较大,非相对论量子力学描述粲偶素的能级是适合的。c(?)之间的相互作用势可以用库仑势加上一项唯象的线性禁闭势来描写,并且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本文以夸克势模型为基础,基于禁闭的标量和矢量混合属性,考虑相对论修正的夸克—反夸克势,通过数值求解耦合道薛定谭方程,研究了重味介子(c(?))的质量谱,特别是考虑了势中自旋相关张量项对质量谱的混合效应,讨论了分波混合共振存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低激发态上,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的很好。本文内容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简要描述了强子物理的发展历史、强子物理基础以及粒子物理的发展现状。第二章引入了夸克势模型,分别从单胶子交换势和禁闭势出发来介绍我们所用到的夸克模型。单胶子交换势通过考虑非相对论性的Lippman-Schwinger方程,在一级近似下得到非微扰的夸克-反夸克相互作用势,禁闭势采用符合实验的线性禁闭势。第叁章主要介绍了数值计算方法,本文采用FESSDE对薛定谔方程进行数值求解,由于在方程中涉及到多个参数,我们使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在Fortran环境下实现参数的动态调整。第四章主要内容是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c(?)的质量谱并与实验值比较,通过对计算的结果分析讨论了粲夸克偶素态上可能的S-D和P-F分波混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01)

严雨亭[3](2016)在《在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核子N与D介子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夸克的层次上探究介子和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强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量子色动力学则是目前大家公认的探究强相互作用体系的基础理论。跟据QCD(量子色动力学)之渐近自由之特征,处理高能区域的夸克-胶子体系问题,可采用微扰方法(对耦合常数进行微扰展开)来进行精确地求解。但因为色相互作用方面之耦合强度随着能量减小而增大,处于中低能区的体系,手征对称性破缺与色禁闭起着主要的作用,从而微扰法不再适用,然而自然界之中的稳定存在着的强子大多都在此区域内,从而使得大家在探究低能区强子之性质、强子间的相互作用、多夸克态的时候,得使用非微扰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建立有着QCD基础的唯象学模型。目前,除了尝试从第一性原理研究夸克体系的格点规范理论之外,知名的QCD唯象学模型有:组分夸克模型、MIT口袋模型、flux-tube色流管模型、QCD求和规则等等。这些模型的正确性则取决于实验检验,而强子结构和它们间的相互作用是用于检验那些模型的理想的场所。在所有的模型当中被应用最为广泛并且使用得最方便的夸克模型是组分夸克模型,而组分夸克模型当中的典型之代表则是手征夸克模型(ChQM)。手征夸克模型通过在夸克层次引入手征对称性。并且还考虑了手征对称性的自发破缺之机制,不仅使流夸克获得质量,而且引入了夸克和手征场的耦合,对于两味夸克体系,得到了手征SU(2)线性。模型,Fernanderz等人采用此模型非常成功地描述了两味道的非奇异的夸克体系。张宗烨等人将这个模型推广到SU(3),成功描述了u,d,s叁味夸克体系的性质。而在20世纪的90年代的初期,在传统的组分夸克的模型的基础上,即GLASHOW-ISGUR模型之基础之上,南京大学的Wang Fan教授等人发展了一种新模型——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也能够获取了核力之中程的吸引,还保留着原先之模型针对强子的性质的比较成功的描述之基础。在此模型中,考虑到夸克间的多体相互作用特征,认为相互作用跟夸克所在之状态相关,还将各种的不同的色结构方面的耦合之效应以色的屏蔽来近似,模型的另一特征是允许多夸克的体系通过自身的动力学的效应来选择一种合理的构造。此模型的参数较少,有着非常强的预测能力。将此模型运用在核子-介子、核子-核子、核子-超子、超子-介子等的散射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含粲重子Λc(2940)是2007年BABAR实验组发现的,随后得到了Belle实验组的证实。由于该重子的质量靠近D*p的阈值,理论上认为Λc(2940)是D*N分子态。也有工作认为该重子就是普通的叁夸克系统。∑。(2800)是另一个被视作ND强子的分子态的状态。Belle合作组和BABAR合作组都观测到了这个状态。本论文运用的模型是Salamanca手征夸克模型和QDCSM对ND系统进行系统研究,看看是否能够将Λc(2940)解释为D*N分子态,∑c(2800)解释为ND的分子态。采用的研究步骤是,首先通过重子N和D介子的能谱确定模型的参数,然后对ND系统进行绝热近似计算,得到N与D介子之间的等效势,因为两个强子之间的等效势存在吸引是形成束缚态或共振态的必要条件。对等效势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形成束缚态或共振态的道,最后对这样的道,采用共振群方法(RGM)进行动力学计算,求出系统的本征能量,并与相应的阈值对比,寻找可能的束缚态或共振态。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手征玻色子交换势来描述系统低能区域的强子系统和采用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效应来描述有相似之处。Λc(2940)可以解释为D*N分子态,而我们的模型计算得不到∑c(2800)。另外我们预言了一些其它可能的共振态,等待实验去寻找。(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0)

谭志云,杨友昌,万猛[4](2016)在《扩展手征组分夸克模型研究Z_c(3900)》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似考虑多体相互作用效果后扩展了手征组分夸克模型,并采用多高斯展开算法计算了量子数为I~GJ~P=1~+1~+的四夸克系统cucd能谱.在不改变任何参数的情况下,得到它的质量为3 869 MeV,比D*D理论阈值低13 MeV,该结论与实验发现的Zc(3 900)完全吻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陆旭,黄虹霞[5](2014)在《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pΛ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手征夸克模型和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框架下,利用共振群方法研究了角动量J=0和J=1的pΛ体系,发现在这两个模型中pΛ都不是一个束缚态,但在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中,我们在pΛ散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IJ=120的pΣ共振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董志达[6](2014)在《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含单粲夸克的重子谱》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色动力学(QCD)是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QCD理论包含有手征对称性、色禁闭和渐进自由的叁个基本性质。其中,渐进自由特性使得在处理强相互作用中的高能区域时,可以用微扰论精确的求解。而在低能区域时,要用到非微扰理论,但利用QCD理论很难直接求解非微扰效应。所以,在研究低能强子的性质时,需要借助于具有QCD精神的唯象模型。其中,由张宗烨等人提出的手征SU(3)夸克模型能比较好地解释重子基态能量、氘核结合能和强子-强子散射等轻夸克领域的问题。随着实验上越来越多的重重子被发现,研究重重子能谱成为高能物理领域比较热门的课题之一,本文在组分夸克模型框架下,研究含单重味夸克的重子基态能量和低能级激发态能量。本文运用新的群论方法-本征函数法,计算出构造叁夸克态重重子波函数所需要的置换群标准基和置换群CG系数。然后在手征SU(3)夸克模型下计算了轻味重子的基态能量和N≤2的激发态能量,在组分夸克模型下计算了含单重味夸克重子的基态能量和N≤2的激发态能量。首先依据实验上已知的轻味重子基态能量来拟合出与轻味相关的参数,并计算出轻味重子基态能量和激发态能量,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的比较好。在这种情况下,然后根据实验上已知含重味重子Λc、叁c、叁c、∑c、Ωc的基态能量来拟合出与重味重子相关的参数,从而计算出重味重子基态能量和激发态能量。在激发态,重味重子缺乏较多的实验数据,我们与仅有的几组A。、叁。激发态实验值进行对比,发现理论值整体低于实验值。由于在手征势中我们没有考虑重-轻夸克间的相互作用,这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又有QCD理论认为高激发态的重子态除了有叁夸克的内部激发,还可能从真空中产生一对或多对正反夸克,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手征势中的重-轻夸克间的相互作用和多夸克态系统考虑进来。(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黄虹霞,平加伦[7](2011)在《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高次分波的核子-核子散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手征夸克模型和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框架下,利用共振群方法研究高次分波的核子-核子散射相移,两个模型结果基本一致,且与实验相符.在3F2、3F3、3F4和3H4分波中,两个模型都没有找到任何共振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黄瑞典[8](2009)在《基于夸克重组合模型的喷注内组分夸克的分布与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探讨粒子产生机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种粒子产生机制来研究末态粒子产生过程。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弦模型和部分子碎裂模型。但是,这两种模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弦模型只适合于描述低横动量区域的粒子产生过程,部分子碎裂模型只适合描述相对比较高的横动量区域的强子化过程。在中等横动量区域,这两种模型都遇到了困难。它们不能合理的解释RHIC能区下的一些实验现象。近年来,重组合模型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描述粒子产生机制的认识。该模型能够适用于整个横动量区域,合理解释其它模型不能解释的许多实验现象。本文所采用的夸克重组合模型是在强子结构的组分夸克模型的框架下,从碎裂函数的场算符形式得到的。在其模型中,作者从第一原理出发,采用与定义真空中单强子碎裂函数类似的方法,用场算符和组分夸克态来定义组分夸克分布函数,导出了在热密介质中单强子碎裂函数。所得到的碎裂函数可以表示成双组分夸克(或叁组分夸克)分布和组分夸克重组合几率的卷积,而组分夸克重组合几率是由强子波函数决定的。这里把硬部分子的碎裂看成两个过程:(1)初始硬部分子演化成组分夸克;(2)组分夸克组合形成末态强子。该文献中还证明了组分夸克分布函数随能标演化满足DGLAP方程。利用DGLAP演化方程可以从已知标度下的夸克分布函数导出任意标度下的分布。该模型结合能量损失,可以得到碎裂函数在热介质中的修正,成功解释一些反常的物理现象并有可能预言在更高能区的一些新现象。理论上,只要给出真空中喷注的组分夸克分布函数,就可以得到介质中的相应分布和末态粒子分布。但是与强子一样,组分夸克分布和强子波函数不能通过pQCD计算得到。组分夸克分布函数不依赖于硬部分子的产生过程,它只依赖于碰撞系统的能量。得到了这些分布,就可以得到不同碰撞系统中的末态粒子分布等信息。本文将试图解决喷注中组分夸克分布这一问题。本文利用大家熟知的PYTHIA事例产生器模拟真空中喷注碎裂过程,得到喷注中组分夸克分布函数。由于该事例产生器能描述简单碰撞系统中各种末态粒子的谱及其关联,它能比较正确地反映了过程中QCD效应,特别是非微扰效应,希望由此给出的组分夸克分布接近于真实的分布。(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黄虹霞[9](2008)在《组分夸克模型中的强子相互作用与多夸克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子谱为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但是普通强子(重子和介子)的颜色结构是唯一确定的,一方面使强子模型的构造容易并有效,但另一方面它无法提供QCD的丰富的颜色结构信息。因此,为了研究低能QCD理论,我们必须研究由多个夸克组成的系统。强子相互作用短程(可能中程)会牵涉到多夸克态的颜色结构信息,但长程主要反映的仍然是色单态强子的信息。所以多夸克态是研究QCD各种颜色结构效应的良好场所,可能出现由于颜色结构而引起的共振态而影响强子相互作用。自从1977年双重子态H粒子被Jaffe提出以来,人们利用各种模型相继提出一些双重子态,如d~*、HΩ和ΩΩ双重子态等,但非常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实验的证实。2003年LEPS实验组声称在反应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奇异数为+1的重子共振态(?)~+之后,对五夸克态的探究实验又引起了另一番很大的争论。多个实验组都进行了相关的实验,但结论不一。Jefferson实验室CLAS实验组在提高了实验精度之后宣称在新的实验中没有发现(?)~+,而LEPS实验组新的实验仍然有(?)~+存在的迹象。各种模型,各种非微扰理论,包括格点QCD都对五夸克态做了研究,但是都没能对“五夸克是否存在”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散射实验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微观物理学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散射实验来研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内部结构。我们理论上的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散射数据来检验。CELSIUS-WASA合作组报道了他们的最新实验结果,在pd→pdπ~0π~0的反应中,在能量~2.41GeV的地方可能存在△△共振态(I=0,J=1或3),另外pp→dπ~+反应的分波分析也表现出存在N△共振态(I=1,J=1)。这些是我们理论上很感兴趣的态。从理论上研究N△,△△共振态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也正是我们这篇文章的重点。而且这是我们采用多个N△,△△宽共振态的迭加来解释pp和pn散射截面在2.1-2.4GeV能区出现的隆起现象的一个很好的开始。虽然量子色动力学(QCD)被公认为是处理强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但由于其非微扰性,无法直接用于属于中低能领域的强子相互作用和多夸克态的研究。具有QCD精神的各种夸克模型是此领域现在,包括将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研究工具。最方便旦应用最广的模型是组分夸克模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手征夸克模型。通过调节参数,模型能成功地描述了强子的性质及强子相互作用。在描述强子相互作用时,需要引进σ介子,而σ介子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论。虽然实验上最近有些进展,但理论计算表明作为双丌介子的S波共振的σ介子在重子相互作用中却提供不了足够的吸引。核力的中程吸引是否存在其它的机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从QCD理论我们知道,夸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讲是多体相互作用,采用两体相互作用来近似代替在强子上被证明是一个很好的近似,但推广到多夸克系统是否有效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由王凡教授等人,在传统组分夸克模型(即Glashow-Isgur模型)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模型一一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QDCSM),在保留原来模型对强子性质成功描述的基础上,得到了核力的中程吸引。它考虑了夸克间的多体相互作用,认为相互作用与夸克所处的状态有关,并将各种不同色结构的耦合效应用色屏蔽来近似。模型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允许多夸克系统通过自身的动力学效应来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这个模型参数少,有很强的预言能力。将模型应用于对核子一核子、核子一超子散射等研究,已经取得了成功。应用于六夸克系统,也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本篇论文中,我们主要利用不同的模型来研究五夸克态和六夸克态和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系统计算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性质,为实验提供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是通过不同模型的比较,更好地来理解低能QCD理论。对于五夸克态,我们利用传统组分夸克模型、手征夸克模型和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这叁种模型,采用母分系数展开技术,对处于双夸克(qq-qq-(?))结构和分子态(g(?)-qqq)结构的由u,d,s夸克组成的所有五夸克态作了系统研究,并找出了一些共有的规律。对于同一种结构,手征夸克模型和QDCSM得到的结果相似,这进一步说明了在描述五夸克态时,QDCSM引入的夸克蜕定域和色屏蔽效应等价于手征夸克模型中σ介子交换。这个计算也充分显示了在研究多夸克态时,运用母分系数展开技术的优点。我们能对一个多夸克系统中所有的态作很快的系统搜索,而且这个方法还适用于所有的组分夸克模型,这是我们组在研究多夸克态时的一大特色。对于六夸克态,我们分别用QDCSM和手征夸克模型研究了NN散射相移,主要计算了NN的I=0,1;J=1,2,3道的S波和D波的散射相移,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共振态进行了探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Kohn-Hulthén-Kato(KHK)变分法。通过对两个模型的比较,我们发现在研究低能散射时,这两个模型能得到比较一致的结果,在对散射相移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共振态。尤其是对于NN~3D~3(I=0)道的散射,两个模型都得到了△△共振态,且衰变到NND波的宽度也一致,约为13MeV,但共振能量有差别。若在手征夸克模型中考虑隐色道的影响,共振能量会有所降低,如果加大与隐色道有关的相互作用强度,能得到与我们模型一致的结果。这表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将在色单态道检验过的夸克间相互作用直接推广到隐色道不一定可靠,我们模型中引入的夸克蜕定域和色屏蔽效应考虑了一些隐色道的影响。另外在NN~3S_1(I=0)和~1S_0(I=1)道的散射中,QDCSM都得到了△△宽共振态,而手征夸克模型中都没有共振态存在。对于~3D_2(I=2)道的NN散射,两个模型中都没有出现共振态。对于~1D_2(I=1)道的NN散射,QDCSM中都得到了一个很窄的N△共振态,而手征夸克模型中仍然没有共振态存在。这些共振态可以用来解释CELSIUS-WASA合作组的最新实验结果。更多的NA,AA宽共振态的迭加可用来解释np和pp散射截面图上,在能量2.1-2.4GeV出现的一个隆起。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在有限空间计算散射相移的新方法,称之为离散空间的矩阵力学方法,经初步检验,这个方法能得到与KHK变分法一致的结果。我们知道,格点QCD计算有其局限性,一般只能解束缚态问题,在研究散射态时是有困难的。而我们这里建立的离散空间的矩阵力学方法是在有限大小的空间研究散射态问题,这对格点QCD研究散射态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我们这个工作的一个创新之处。最后,我们还在QDCSM中研究了单胶子交换势和色囚禁势中的对称的自旋一轨道耦合力。我们发现后者对散射相移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对于NN的S波和D波相移,自旋一轨道耦合力的影响很小。对于单个P波相移,我们的模型给出的结果定性上与实验值符合,但排斥过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5-19)

王凡[10](2004)在《对于组分夸克模型的几点评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有的格点QCD结果和手征对称自发破缺理论研讨了组分夸克模型中夸克囚禁和夸克介子耦合方案 .指出了两体囚禁势不能直接推广应用于多夸克系统 ,σ介子作为双π交换的等效描述只能用于u ,d夸克 ,不能用于s夸克 .(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4年12期)

组分夸克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量子色动力学(QCD)是一种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夸克间的色相互作用具有渐进自由和长程禁闭这两个基本特性。在高能区域,根据渐进自由的性质,可使用微扰的方法来进行求解,并且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在长程区,色相互作用体现为色禁闭,微扰的方法失效,因此在长程区,符合QCD精神的唯像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组分夸克模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模型,它能对强子的基态进行研究,同时也能解释激发态的性质。禁闭和渐近自由作为该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以此为根基考虑可能的相互作用势或相对论修正效应,人们从中得到了多种唯像势模型。势模型是研究低能强子相互作用性质的有效方法,通过求解相关的束缚态Schrodinger方程,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介子体系的能谱和相应的介子波函数,从而根据能谱和波函数来研究相关介子的动力学性质。随着实验数据的不断补充,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作对比,从而来提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粲夸克偶素被1974年丁肇中领导的小组在BNL(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B.Richter领导的小组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上首次发现,实验中被发现的新粒子J/Ψ(J~(PC)=1~(--)),其质量为3097 MeV,寿命很长。随着大型对撞机的建立,积累了大量关于c(?)束缚态的能级和衰变的实验测量。由于粲夸克组分质量较大,非相对论量子力学描述粲偶素的能级是适合的。c(?)之间的相互作用势可以用库仑势加上一项唯象的线性禁闭势来描写,并且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本文以夸克势模型为基础,基于禁闭的标量和矢量混合属性,考虑相对论修正的夸克—反夸克势,通过数值求解耦合道薛定谭方程,研究了重味介子(c(?))的质量谱,特别是考虑了势中自旋相关张量项对质量谱的混合效应,讨论了分波混合共振存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低激发态上,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的很好。本文内容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简要描述了强子物理的发展历史、强子物理基础以及粒子物理的发展现状。第二章引入了夸克势模型,分别从单胶子交换势和禁闭势出发来介绍我们所用到的夸克模型。单胶子交换势通过考虑非相对论性的Lippman-Schwinger方程,在一级近似下得到非微扰的夸克-反夸克相互作用势,禁闭势采用符合实验的线性禁闭势。第叁章主要介绍了数值计算方法,本文采用FESSDE对薛定谔方程进行数值求解,由于在方程中涉及到多个参数,我们使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在Fortran环境下实现参数的动态调整。第四章主要内容是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c(?)的质量谱并与实验值比较,通过对计算的结果分析讨论了粲夸克偶素态上可能的S-D和P-F分波混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分夸克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唐戎.底夸克偶素的组分夸克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孙小淳.组分夸克模型对粲夸克偶素质量谱中组态混合效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严雨亭.在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核子N与D介子间的相互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6

[4].谭志云,杨友昌,万猛.扩展手征组分夸克模型研究Z_c(3900)[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陆旭,黄虹霞.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pΛ体系[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董志达.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含单粲夸克的重子谱[D].广西师范大学.2014

[7].黄虹霞,平加伦.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高次分波的核子-核子散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黄瑞典.基于夸克重组合模型的喷注内组分夸克的分布与关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9].黄虹霞.组分夸克模型中的强子相互作用与多夸克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0].王凡.对于组分夸克模型的几点评注(英文)[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4

标签:;  ;  ;  ;  

组分夸克模型论文-唐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