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类型论文_高爱民,张雪坤,王咏梅,黄晓鹏,韩正晟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类型,储量,土地利用,氮素,林分,灌丛。

土壤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高爱民,张雪坤,王咏梅,黄晓鹏,韩正晟[1](2019)在《机械压实对不同类型苜蓿地土壤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年生苜蓿地土壤机械压实严重的问题,研究了不同接地压力下机械对中壤土和砂土两种苜蓿地压实后土壤结构的变化情况。试验表明:随压实次数和接地压力的增加,苜蓿地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减小,中壤土的压实程度较砂土严重,压实次数和接地压力对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参数影响不同。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压实次数具有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期刊2019年12期)

金晓,陈丽华[2](2019)在《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及表层根系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以油松林、刺槐林、山杏林、荆条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蔡家川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能及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植被类型径流量随冲刷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含沙量随时间延长先减少后趋于平稳,土壤抗冲指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各植被类型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刺槐、油松林地较大,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小且相差不大,总根系参数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各植被类型不同根径范围(0~0.5,0.5~1.0,1.0~2.0,2.0~5.0,>5.0 mm)的根系指标中,0~0.5 mm径级的根长密度均最大,根体积密度总体表现为细根比粗根小。(3)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根系均能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增强效应表现为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较强,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弱。植物根系指标中<1 mm径级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他径级根系参数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相关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翠萍,脱云飞,张岛,马继敏,吴耀中[3](2019)在《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氮变化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8年6—10月降雨条件下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标准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裸地为对照,通过研究降雨对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经野外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提出降雨对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与土层深度和时间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增加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土壤含水率,加速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水解转化硝化和反硝化速度,影响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降雨与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呈显着相关性(P<0.05)。降雨条件下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大,土层深度100 cm处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别为30.34%,27.67%,24.98%,24.03%和21.95%,总氮随土层深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在土层深度为60 cm土壤总氮含量最大,分别为1.02,0.99,0.90,0.86,0.75 g/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小,在土层深度为100 cm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小,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为9.01,7.89,7.25,6.10,5.22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9.41,9.14,6.40,5.38,4.37 mg/kg。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呈正余弦变化趋势,8月土壤含水率最大,分别为22.97%,22.01%,19.87%,19.03%和17.98%,总氮随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8月总氮最大,分别为1.09,1.01,0.94,0.84,0.76 g/kg,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6月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大,其中硝态氮含量分别为13.40,12.37,11.20,10.39,8.67 mg/kg,铵态氮含量分别为18.89,17.02,14.54,12.02,8.36 mg/k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率、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平均值与土层深度和时间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园地、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水肥流失控制和养分利用提供理论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邢启鑫,饶良懿,王志臻,胡剑汝,徐也钦[4](2019)在《内蒙古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不同类型砒砂岩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试验,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特征,并探讨不同土层、坡位和坡向以及植被丰富度等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覆土区、覆沙区和裸露区有机质含量介于6.65~7.41 g/kg,处于低水平,速效钾含量介于74.61~137.38 mg/kg,处于中高水平。(2)覆土区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影响最明显,根据3个不同类型区坡向、坡位及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呈现的显着或者极显着关系出现频数,初步判断其影响程度大小为坡位(6次)>坡向(4次)>坡向×坡位(2次)。(3)3个类型区植被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相关性较高,是进行土壤养分研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林少颖[5](2019)在《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福州农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稻田、菜地和茉莉园)下的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TC含量均值基本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春、秋季节土壤TN含量均值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在夏、冬节季表现为菜地>水稻田>茉莉园(P<0.05);在各个季节菜地土壤TP含量均值均为最大(P<0.05),在冬季土壤TP含量均值达到最大(P<0.05)。土壤C/N、C/P和N/P在各个土地类型下均值分别为10.17~12.89,0.46~0.86,4.76~9.61,C/N季节差异不显着,唯有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菜地土壤C/N在各个季节均低于水稻田和茉莉园(P<0.05);C/P和N/P在全年内季节差异不显着,均表现为水稻田>菜地>茉莉园(P<0.05)。菜地土壤C和N储量在各个季节均高于水稻田与茉莉园土壤(P<0.05),各个季节里水稻田和茉莉园土壤C和N储量无明显差异,秋季各个土壤类型C和N储量基本低于其他季节(P<0.05)。在各个季节P储量均值表现为菜地>茉莉园>水稻田(P<0.05)。总体来看,与其他土壤相比,茉莉园土壤C、N、P含量最低,菜地土壤N和P含量以及储量较高,且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显着,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土壤碳氮磷固持及限制性养分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6](2019)在《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兰州新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土壤,测定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农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城市绿地分别低14.7%、12.2%和13.0%,未利用地分别低57.7%、46.3%和26.2%,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而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农耕地分别低14.2%和18.4%,未利用地分别低84.7%和30.7%,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皆呈城市绿地>农耕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脲酶活性为农耕地(1.15 mg·g-1)>城市绿地(0.82 mg·g-1)>未利用地(0.35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农耕地(1.90 mL·g-1)>城市绿地(1.62 mL·g-1)>未利用地(0.79 mL·g-1);蔗糖酶活性为农耕地(13.02 mg·g-1)>城市绿地(11.64 mg·g-1)>未利用地(8.61 mg·g-1)。同一土壤深度垂直剖面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皆呈随土壤垂直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且0~20 cm层显着高于40~60 cm层。在兰州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并且影响基本上是有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6期)

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7](2019)在《祁连山东段不同类型灌丛斑块土壤特征对围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作为高寒带植被的立地条件,是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之一。本研究选取祁连山东段头花杜鹃、山生柳和金露梅3种典型灌丛斑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围封前后其理化性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氮5个理化指标在灌下、灌外差异显着;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磷、速效氮、速效磷6个理化指标在围栏内外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围栏内速效氮与孔隙度的贡献率较高,表明围封后速效氮与孔隙度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围栏外速效氮与全磷的贡献率较高,表明有放牧干扰时速效氮与全磷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头花杜鹃灌丛斑块不论是否受到放牧干扰,均能保持其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质,表明头花杜鹃灌丛斑块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短期围封能够显着增加灌丛斑块土壤含水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从而改善立地条件,也进一步证明围封更加有利于退化灌丛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任玉连,陆梅,曹乾斌,李聪,冯峻[8](2019)在《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植被群落随山地海拔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垂直分布,能够引起样地微气候及土壤性质的改变,进而影响碳氮在土壤中的沉积。因此,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山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选取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形成的3种典型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线性回归和RDA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储量随海拔升高呈现显着增加的变化趋势(P <0.05),即沟谷雨林(89.10 t/hm~2,11.94 t/hm~2)<半常绿季雨林(190.30 t/hm~2,25.34 t/hm~2)<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508.05 t/hm2,56.55 t/hm2),这种变化规律与凋落物厚度、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及全氮沿海拔的变化相一致;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而土壤全氮储量则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与海拔、土壤含水量、总有机碳、全氮、凋落物厚度和年均降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 <0.01),与土壤密度、pH、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 <0.01),冗余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导因子。【结论】热带地区植被类型沿海拔梯度有规律的分布,能够通过改变样地微气候(如温度、水分)、凋落物输入(凋落物厚度)及土壤理化环境(如土壤密度、C与N含量等),进而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施重阳,卫安江,徐昕,卜文圣,邓文平[9](2019)在《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选择该区域内4种主要林分[杉木(Cuninghamia lanceolata)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硬阔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测定和比较不同林分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等土壤物理、水分指标,从而对林分土壤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4种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排序为湿地松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硬阔林,容重大小依次为1.51、1.31、1.30、1.19 g/cm~3;4种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孔隙度排序依次为硬阔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各林分类型的土壤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都呈现递减趋势;各林分类型土壤的涵水能力排序为硬阔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杉木林,其中硬阔林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而杉木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弱。综合分析表明,在江西省水源涵养区进行造林恢复时,应尽量避免营造高密度针叶林,尤其是大量营造杉木纯林,应结合种植有助于土壤结构改良的落叶或常绿阔叶树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张玲,张东来,毛子军,丁一阳[10](2019)在《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惰性碳含量特征与维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土壤碳的有效管理、科学评测中国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动态趋势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功能和地位,采用年代序列法研究小兴安岭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惰性碳含量与维持机制。研究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惰性碳积累最高,其次是云冷杉林,蒙古栎林最少。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着线性负相关。原始阔叶红松林、白桦次生林、黑桦林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白桦次生林、黑桦林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磷呈显着线性负相关关系;原始阔叶红松和枫桦次生林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指数关系,云冷杉林、白桦次生林、蒙古栎林和黑桦林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钾呈显着线性负相关。结论: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惰性碳含量差异显着,调控土壤惰性碳积累与维持的因子与群落类型、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结果可为准确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小兴安岭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动态、固碳效益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土壤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以油松林、刺槐林、山杏林、荆条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蔡家川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能及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原状土冲刷试验过程中,各植被类型径流量随冲刷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含沙量随时间延长先减少后趋于平稳,土壤抗冲指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各植被类型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刺槐、油松林地较大,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小且相差不大,总根系参数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各植被类型不同根径范围(0~0.5,0.5~1.0,1.0~2.0,2.0~5.0,>5.0 mm)的根系指标中,0~0.5 mm径级的根长密度均最大,根体积密度总体表现为细根比粗根小。(3)不同植被类型植物根系均能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增强效应表现为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较强,山杏、荆条、荒草地较弱。植物根系指标中<1 mm径级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他径级根系参数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相关性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高爱民,张雪坤,王咏梅,黄晓鹏,韩正晟.机械压实对不同类型苜蓿地土壤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9

[2].金晓,陈丽华.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冲性及表层根系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杨翠萍,脱云飞,张岛,马继敏,吴耀中.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氮变化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邢启鑫,饶良懿,王志臻,胡剑汝,徐也钦.内蒙古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刘旭阳,陈晓旋,陈优阳,金强,林少颖.福州不同农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7].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祁连山东段不同类型灌丛斑块土壤特征对围封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9

[8].任玉连,陆梅,曹乾斌,李聪,冯峻.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9].施重阳,卫安江,徐昕,卜文圣,邓文平.江西省生态公益林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J].江苏农业科学.2019

[10].张玲,张东来,毛子军,丁一阳.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惰性碳含量特征与维持机制[J].森林工程.2019

论文知识图

地质剖面图赣江流域下垫面资料:(a)土地利用...土壤样品采样点分布图滦河流域土壤类型分布图武烈河流域主要空间数据(a)DEM;(...河龙区间土壤类型分布(注:各...

标签:;  ;  ;  ;  ;  ;  ;  

土壤类型论文_高爱民,张雪坤,王咏梅,黄晓鹏,韩正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