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番茄,温室,生长发育
磷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坤,马万征,邹长明,马万敏,蒋东[1](2019)在《不同营养液浓度对番茄生长发育中磷分配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室大棚中利用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对番茄进行无土栽培,营养液浓度分别为T_1(1∶20)、T_2(1∶50)、T_3(1∶100)、T_4(1∶150)、T_5(1∶200)。每7 d对试验样品进行取样,检测根、茎、叶中磷元素的分布特征,以及植株的株高与茎粗。结果表明,T_4(1∶150)的营养液最有利于番茄的生长,磷元素过高会抑制番茄植株的生长,过低会使番茄营养不足,也不利于其生长。该研究为科学施肥、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朱育锋,吴玱,李舒惠,彭晚霞,杜虎[2](2019)在《广西桉树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西幼龄林(1 a)、中龄林(2 a)、近熟林(3 a)、成熟林(5 a)、过熟林(8 a)桉树人工林的叶、枝、干、根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分配格局进行研究,幵探讨两者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兲系。结果表明:桉树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着,有机碳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显着;叶片中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各器官N/P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较于其他器官,桉树叶表现出较高的C/P和较低的C/N、N/P;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桉树叶片N/P均小于14,表明桉树在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长过程受到N的限制。(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蒋超[3](2018)在《CaO-SiO_2-FeO-MnO-MgO-P_2O_5转炉渣系磷分配比和组元活度的热力学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钢材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批量、稳定和高效率地生产超纯净钢成为目前钢铁冶炼流程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为满足连铸对钢水纯净度的要求,必须把钢液中的有害元素脱除到钢种要求的范围之内,其中钢中磷的去除一直是冶金工作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前人通过大量实验检测及分析证明了磷在转炉钢渣中是以2CaO·SiO_2-3CaO·P_2O_5固溶体形式存在,且磷在2CaO·SiO_2-3CaO·P_2O_5中较为稳定。为了通过改变渣系成分以提高磷在固溶体中的富集程度,本论文第一部分以转炉炼钢脱磷渣系CaO-SiO_2-FeO-MgO-MnO-P_2O_5为研究对象,通过FactSage软件研究了炉渣成分变化对磷在2CaO·SiO_2-3CaO·P_2O_5固溶体相及液渣相间分配的影响规律。炉渣组元活度是影响炉渣热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论文第二部分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计算了炉渣组元活度并研究了炉渣成分变化对渣系各组元活度的影响规律,基于计算结果定义了磷酸盐固溶体富集可能性N_(C2S-C3P)及富集程度R_(C2S-C3P)并分析炉渣成分对其影响规律。渣金间的磷分配比(L_P)是现阶段表征炉渣脱磷能力的重要参数,近年来理论模型广泛应用于渣金间磷分配比的计算,本论文第叁部分验证了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计算渣金间磷分配比的可行性并通过模型计算了炉渣成分对渣金间磷分配比的变化趋势。该结果可为改善转炉渣系成分以提高转炉脱磷效率提供热力学理论依据。本论文进行的工作及得到的结论如下:采用热力学软件FactSage对转炉脱磷渣系CaO-SiO_2-FeO-P_2O_5-MnO-MgO成分进行计算,讨论了炉渣成分对磷在固溶体相和液渣相之间的分配比L_(P(l-ss))、磷在固溶体相中活度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碱度从1.3增加到1.9时,L_(P(l-ss))随着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碱度增加,硅酸二钙磷酸叁钙固溶体相(nC_2S-C_3P)百分含量呈升高趋势,固溶体相中磷的活度系数呈下降趋势。当FeO含量从20%增加到32%的过程中,L_(P(l-ss))从9.07降低到2.86;硅酸二钙(C_2S)及磷酸叁钙(C_3P)含量均随着FeO含量的增加而减少,C_2S含量减少幅度较大;随着FeO含量增加,固溶体相中P_2O_5的活度系数逐渐增大。当P_2O_5含量从2%增加到10%时,L_(P(l-ss))逐渐降低;随着渣中磷含量的增加,C_2S含量逐渐减少,C_3P含量逐渐增大;固溶体相中P_2O_5的活度系数随着炉渣中磷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通过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对转炉脱磷渣系CaO-SiO_2-FeO-P_2O_5-MnO-MgO成分组元活度进行计算,讨论了炉渣碱度,FeO含量及P_2O_5含量对平衡时炉渣组元活度的影响;基于计算结果,定义了磷酸盐固溶体富集可能性(N_(C2S-C3P))及富集程度(R_(C2S-C3P))并分析炉渣成分对其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炉渣二元碱度的增大,FeO、SiO_2、P_2O_5活度逐渐减小,CaO活度逐渐增大;复杂组元中2CaO·SiO_2及3CaO·P_2O_5组元活度先升高后降低,在碱度为1.9左右时达到最大值;N_(C2S-C3P)先增大后减小,在炉渣碱度为1.6左右时达到最大值,而R_(C2S-C3P)逐渐增大,且在炉渣碱度为2.2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基本不变。当FeO含量从20%增加到32%的过程中,CaO及P_2O_5活度值逐渐减小,2CaO·SiO_2与3CaO·P_2O_5均随着FeO含量的增加而减小;N_(C2S-C3P)与R_(C2S-C3P)均随着FeO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渣中P_2O_5含量增加,简单组元中FeO、P_2O_5活度逐渐增大,CaO活度逐渐减小;复杂组元中2CaO·SiO_2活度逐渐减小,3CaO·P_2O_5与之相反,随着P_2O_5含量增加其活度值逐渐增大;N_(C2S-C3P)随着P_2O_5含量增加逐渐增大而R_(C2S-C3P)逐渐减小。磷在硅酸二钙磷酸叁钙固溶体中富集程度R_(C2S-C3P)与第二章中FactSage计算磷在硅酸二钙磷酸叁钙固溶体相和液渣相间分配比L_P随着炉渣成分的变化存在相似的变化规律。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Healy模型、Suito 1模型、Suito 2模型、Suito 3模型、Zhang模型以及正规离子溶液模型等七种模型计算渣金间磷分配比(L_P),将计算结果与实际工厂数据中的渣金间磷分配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模型计算出的渣金间磷分配比数值远高于实测值。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能计算出各脱磷产物对应的磷分配比,计算结果能反应各脱磷产物对磷分配比的贡献。通过离子分子共存理论模型计算CaO-SiO_2-FeO-MgO-MnO-P_2O_5渣系渣金间磷分配比,并分析碱度、FeO含量及P_2O_5含量对磷分配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_3P对渣金间磷分配比的贡献远大于其它含磷化合物对磷分配比的贡献。在本文的计算条件下,随着炉渣二元碱度的升高,L_P逐渐增大;炉渣中FeO含量在20%~44%范围内,随着FeO含量的增大,L_P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FeO含量在38%左右时取得最大值;随着炉渣中P_2O_5含量的增大,L_P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陈美玲,崔君滕,邓蕾,王凯博[4](2018)在《黄土高原两种针叶树种不同器官水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不同器官水、碳、氮、磷等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的生态策略及其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两种乡土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柴松(Pinus tabulaefirmis f.shekanens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两种树种水、碳、氮和磷在不同器官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了两种树种基于水、碳、氮和磷分配格局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油松和柴松对水分和碳素的分配格局总体表现为根和叶最大,其次为枝和干,树皮最小;对氮、磷的分配格局则表现为叶片显着高于其他器官。(2)油松将更多的水和氮分配给叶、根等生产性器官,而柴松将更多的水和碳分配给枝、干等防御性器官,反映了柴松较油松具有更加保守的生长策略,能够更好适应逆境条件。(3)植物器官不同元素间通过相互耦合后可以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植物元素之间具有高度复杂的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的体现形式可能与植物类型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生长适应策略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苏晓伟,崔衡,张丙龙,刘延强,罗磊[5](2018)在《CaO-SiO_2-MgO-FeO-MnO-P_2O_5脱磷专用转炉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全叁脱"工艺脱磷专用转炉的脱磷效率,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建立了脱磷专用转炉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将模型计算的磷分配比和现场生产测得的磷分配比进行对比,并利用该模型探究了出钢温度、Fe O含量、二元碱度叁个重要因素对磷分配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出钢温度控制在1 580 K~1 610 K,二元碱度控制在1.6~2.0,Fe O含量控制在25%~30%之间既能达到较高的磷分配比,又能节省钢铁料和辅料的消耗。(本文来源于《河南冶金》期刊2018年01期)
张丽,郭素娟,宋影,孙慧娟,谢明明[6](2017)在《叶面喷肥对板栗地上器官氮磷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板栗‘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Yanshanzaofeng’)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芽分化前期不同次数(1、2、3、4次,分别记为T1、T2、T3、T4,CK为对照)的叶面喷肥对展叶期和花期板栗地上器官氮、磷分配和雌雄花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花期板栗营养枝叶片的氮质量分数外,在展叶期、花期经T3处理板栗地上器官的氮、磷质量分数均高于其他处理的,且经T3处理的雌雄花序比最高。展叶期氮质量分数总体由大到小表现为花、叶片、顶梢、枝条,且花的磷质量分数也最高,N质量分数/P质量分数总体由大到小表现为叶片、花、顶梢、枝条;而花期以叶片氮质量分数最高,雌雄花的磷质量分数最高,叶片的N质量分数/P质量分数最高。且花期板栗地上各器官的氮、磷质量分数均低于展叶期,花期雌雄花、枝条的N质量分数/P质量分数也小于展叶期的,但叶片的N质量分数/P质量分数较展叶期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展叶期板栗花与枝条的氮、磷质量分数,花期雌花簇与雄花序的氮、磷质量分数,雌雄花序比与展叶期花、花期雌花簇的氮、磷质量分数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表明雌雄花发育与营养状况尤其磷质量分数密切相关。总之,T3处理,即在花芽分化前期叶面喷施3次对当地板栗地上器官氮、磷营养积累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宋庆妮[7](2017)在《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氮磷分配格局与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是一种乔木状克隆植物,它依靠强大的地下茎向邻近森林扩张,已严重影响我国南方大量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产力形成、生物量累积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氮(N)、磷(P)是森林植物必需的生命元素,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森林生态功能的形成与维持密切相关,且易受森林植物组成、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然而,毛竹扩张对邻近常绿阔叶林N、P分配格局和过程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其影响过程与机制怎样,至今不清楚。本文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江西大岗山国家森林生态站,沿扩张方向连续设置毛竹林、竹阔混交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样地。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监测毛竹克隆系统N、P的时空动态特征,对比毛竹与阔叶树的N、P根际效应,叶片N、P回收率,以探讨毛竹克隆扩张的N、P生理生态策略。测定毛竹林和阔叶林的生产力、生物量、养分库(植物、凋落物和土壤)、养分流(吸收、归还)等指标,评价扩张后生态系统N、P循环与分配的变化。结果如下:在竹林扩张过程中,毛竹与阔叶树N、P的根际效应,叶片N、P回收率变化明显不同。首先,毛竹的NH_4~+-N和有效P根际效应分别增加了73%和25%,但以丝栗栲为代表的8种阔叶树分别减少17%~31%和11%~26%。其次,毛竹叶片N、P回收率(N:40%,P:71%)显着高于阔叶树(N:16%~28%,P:11%~41%),使扩张后凋落物N、P含量分别减少20%和28%,C/N和C/P分别增加19%和35%。此外,毛竹具有较强的生理整合作用,在6个度龄的竹子之间存在明显的N、P资源共享,供应新竹、新鞭克隆生长的需求。扩张导致次生阔叶林转变成竹林后,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初级生产力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由阔叶林的4.1降至竹林的2.1;而初级生产力增长52%,主要是由于毛竹细根生物量高于阔叶树。同时,扩张前后生态系统N、P的分配格局和循环明显不同。群落N、P储量分别增加38%和32%,但土壤有效N库、P库分别减少27%和40%。群落N、P年吸收量分别增加8%和16%,但凋落物N、P归还量分别减少14%和26%。生态系统N、P循环系数(归还/吸收)分别减小22%和36%,N、P周转期(储量/归还)延长60.1%和78.5%。总之,毛竹不仅具有较强的获取N、P的能力,还具有较高的回收、克隆整合N、P的效率,表现出“吸多放少”的特性。这一特性提高了体内N、P的保留时间与利用率,有利于促进毛竹种群的克隆繁殖,但导致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养分库变小,生态系统N、P归还速度减慢,且对P的影响高于N。(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超[8](2017)在《不同供磷量对玉米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及吐丝后地上部碳磷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合理的磷肥施用量及土壤有效磷浓度对生产中磷肥减施增效,发挥作物自身及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学潜力,保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米为材料,在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通过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确定了保证玉米高产的磷肥临界施用量及相应的土壤临界磷浓度;研究了不同供磷量对玉米吐丝后地上部磷再转移、分配及叶/穗碳水化合物浓度的影响;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供磷量(0-300 kg/ha)及土层(0-20 cm,20-40 cm)间玉米根中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和供磷潜力的差异;采用RNA-Seq、16S、ITS测序技术以及土壤辐照灭菌技术,比较了缺磷和充足供磷下,玉米轴根和侧根转录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对玉米生长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保证玉米高产的当地磷肥(P205)临界施用量为75-100 kg/ha,对应的0-20 cm 土层Olsen-P浓度为6-10 mg/kg。超过临界值后,继续增加施磷量不会增加玉米产量,导致磷肥利用率下降。20-40 cm土层的Olsen-P浓度在充足甚至过量施磷条件下仍维持在3-6 mg/kg的亏缺水平。适宜施磷量的玉米地上部总磷浓度从八叶期(生物量为2 t/ha左右)的3 mg/g降低至吐丝期(生物量为8 t/ha)后的1.6mg/g,之后保持不变至成熟。2)缺磷显着提高玉米吐丝后早期下部叶片的磷再转移效率,对茎和上部叶片磷再转移效率以及成熟时的磷收获指数无显着影响。缺磷未显着影响玉米吐丝后穗位叶光合速率,但促进吐丝后早期叶/穗中淀粉合成。乳熟期玉米体内的磷再转移以及叶/穗碳水化合物浓度均不受供磷水平影响。3)玉米根系菌根真菌侵染率、丛枝丰度、菌根真菌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根系ZmPht1;6(菌根真菌侵染诱导表达的磷转运蛋白基因)和ZmCCD8a(独角金内酯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随施磷量增加而显着降低。当施磷量超过75-100 kg/ha时均达到最低值,并且不再随施磷量增加而变化。20-40 cm 土层玉米根系中上述指标所反映的菌根真菌供磷潜力明显高于0-20 cm 土层的根系。与上述指标的变化不同,玉米根中菌根真菌OUT数目和香农指数在不同磷水平或土层间均无显着差异,但真菌群落组成和OUT相对丰度在供磷水平间有显着差异,群落组成在土层间没有显着差异。4)玉米轴根和侧根转录组以及真菌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并且差异大于不同供磷水平造成的差异。在转录水平,充足供磷时,轴根细胞壁代谢、次生代谢及生物胁迫防御代谢显着弱于侧根。缺磷胁迫导致玉米轴根、侧根大量基因表达上调,轴根中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显着多于侧根且主要富集于生物胁迫防御代谢。菌根真菌主要侵染侧根而不是轴根,缺磷胁迫主要改变侧根中的真菌群落结构。5)盆栽结合土壤辐照灭菌研究表明,缺磷土壤灭菌进一步抑制玉米生长并导致植株极度缺磷,而充足供磷土壤灭菌则促进玉米生长。根系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灭菌导致根系大量基因表达下调。充足供磷土壤灭菌后表达显着下调的基因富集于生物胁迫防御、蛋白水解、几丁质代谢、氧化还原等生物过程。缺磷土壤灭菌后表达显着下调的基因富集于DNA复制,脂肪酸代谢、细胞壁合成等过程。缺磷和充足供磷时根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无显着差异。综上,合理的磷肥施用不仅能够获得高产,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磷肥利用率。缺磷及过量施磷均不能提高磷收获指数。在充足甚至过量施磷条件下,20-40 cm 土层玉米根系中菌根真菌供磷潜力显着高于0-20 土层的根系。缺磷时土壤微生物帮助玉米获取磷的有益作用大于有害作用,而供磷充足时则相反。充足供磷时,侧根中真菌侵染及生物胁迫防御代谢均强于轴根,缺磷胁迫主要改变侧根中真菌群落结构,诱导轴根生物胁迫防御代谢。说明供磷既可以影响玉米轴根、侧根的功能分离,也能影响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磷利用的生物学潜力。侧根作为植物主要的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部位,被真菌侵染的程度和真菌的群落结构更容易受供磷水平的影响,而轴根生物胁迫防御代谢的显着上调可以尽可能减少有害微生物的危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显鹏,高金涛,张延玲,邢磊磊,邹亮[9](2017)在《CaO-FeO-SiO_2-Al_2O_3/Na_2O/TiO_2渣系与碳饱和铁水间磷分配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Al_2O_3、Na_2O和TiO_2作为铁水预处理渣的助熔剂对铁水预处理脱磷的影响,借助Fact Sage热力学软件绘制了CaO-FeO-SiO_2渣系1 573 K液相区。随着Al_2O_3和Na_2O质量分数的增加,该渣系液相区明显扩大,TiO_2对渣系液相区影响不大。实验室研究采用纯铁箔替代碳饱和铁水进行热力学平衡试验,间接测定了1 573 K时铁水预处理脱磷渣与碳饱和铁水间的平衡磷分配比。结果表明,渣铁磷分配比随渣中Al_2O_3和TiO_2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TiO_2对磷分配比的影响相对较小;渣铁磷分配比随渣中Na_2O质量分数和碱度的增加而增加,Na_2O可显着提高渣的脱磷能力;渣铁磷分配比随渣中FeO质量分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合适的FeO质量分数为35%~40%。(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7年02期)
黄孝山,储焰平,肖赛君,章俊[10](2016)在《渣金间硫磷分配比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硫磷分配比广泛用于钢铁冶金脱硫脱磷反应热力学分析。依据分配定律对硫磷分配比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现有教材中关于渣量对硫磷分配比没有影响的证明是不准确的。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渣量对硫磷元素在渣金两相中的活度比没有影响,而对其分配比存在影响;恒温恒压条件下,只有w((S))/a(S)与w((P))/a(P)才能衡量炉渣的脱硫与脱磷能力。当钢液中硫及磷活度系数恒定时,w((S))/w([S])与w((P))/w([P])才可以衡量炉渣的脱硫与脱磷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期刊2016年08期)
磷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广西幼龄林(1 a)、中龄林(2 a)、近熟林(3 a)、成熟林(5 a)、过熟林(8 a)桉树人工林的叶、枝、干、根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分配格局进行研究,幵探讨两者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兲系。结果表明:桉树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着,有机碳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显着;叶片中N、P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各器官N/P随着林龄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较于其他器官,桉树叶表现出较高的C/P和较低的C/N、N/P;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桉树叶片N/P均小于14,表明桉树在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长过程受到N的限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坤,马万征,邹长明,马万敏,蒋东.不同营养液浓度对番茄生长发育中磷分配规律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2].朱育锋,吴玱,李舒惠,彭晚霞,杜虎.广西桉树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蒋超.CaO-SiO_2-FeO-MnO-MgO-P_2O_5转炉渣系磷分配比和组元活度的热力学计算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陈美玲,崔君滕,邓蕾,王凯博.黄土高原两种针叶树种不同器官水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地球环境学报.2018
[5].苏晓伟,崔衡,张丙龙,刘延强,罗磊.CaO-SiO_2-MgO-FeO-MnO-P_2O_5脱磷专用转炉渣系磷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J].河南冶金.2018
[6].张丽,郭素娟,宋影,孙慧娟,谢明明.叶面喷肥对板栗地上器官氮磷分配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7
[7].宋庆妮.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氮磷分配格局与过程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7
[8].王超.不同供磷量对玉米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互作及吐丝后地上部碳磷分配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
[9].李显鹏,高金涛,张延玲,邢磊磊,邹亮.CaO-FeO-SiO_2-Al_2O_3/Na_2O/TiO_2渣系与碳饱和铁水间磷分配行为[J].钢铁.2017
[10].黄孝山,储焰平,肖赛君,章俊.渣金间硫磷分配比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J].中国冶金.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