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8例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姜菊玲[1](2021)在《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检索数据库文献,阐述近现代医家对胰腺癌证型分类的认识,归纳总结晚期胰腺癌常见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讨论各医家对晚期胰腺癌病机及其演变规律的认识;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探析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证候、病机和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胰腺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3.前瞻性观察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胰腺癌病证辨治的准确率和临床疗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根据检索策略手工检索中文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1月26日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整理核对、数据提取和规范后,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统计胰腺癌常见中医证候类型,并拆分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探讨总结胰腺癌核心病机。2.多中心、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条件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信息及中医四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和 IBM SPSS Modeler 18.0 进行描述统计、Apriori法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可视化等,对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方药及药物配伍规律进行挖掘探究,提炼不同地域(南方、北方)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机与遣方用药规律。3.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符合纳入条件的Ⅲ-Ⅳ期胰腺癌病例,填写病例报告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汇总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病史资料、治疗用药、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检验检查等信息,根据分组标准划分西医组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组,运用SAS 9.4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升降趋势。研究结果:1.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湿、热、气滞、血瘀,脾虚为主的病机观点居多,是胰腺癌发病和治疗的关键。结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核心病位在脾,脾虚是其发病和治疗的关键。晚期胰腺癌病性证素包括湿、热、气滞、血瘀、阴虚、毒、气虚、血虚、阳虚、寒、痰、气逆。其中,湿、热、气滞、气虚与血瘀是胰腺癌主要的病理变化。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气滞型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见的复合证型。2.基于256例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胰腺癌病位主要在脾、肝、胃、胆,尤其责之于脾、肝,可涉及肾、肺、心,脾是发病的核心病位。南北方病位均以脾、肝为主,其中,脾、胃为病在南方频次较高,肝、胆、肾、肺为病在北方频次较高。常见病性证素有气滞、气虚、湿、热、痰、血瘀、阳虚、血虚、水停、阴虚、寒,气虚和气滞分别是南北方主要的虚性证素和实性证素,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脾虚气滞、脾虚湿阻、脾虚痰凝、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在南方出现频次较高,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病机特点在北方出现频次较高。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通过关联强度绘制核心药物网络图,得到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半夏、鸡内金、麦芽、白芍、党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之效。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结论:晚期胰腺癌的核心病位在脾,脾、胃为病多见于南方,肝、胆、肾、肺为病多见于北方;脾虚(脾气虚)与气滞是发病的核心病机,气滞、气虚病机特点多见于南方,北方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表现为湿、血瘀、阳虚、寒、夹痰、夹热;晚期胰腺癌最常用方为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核心处方用药为: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黄芪、半夏、白芍、山药、麦芽;治法上,南方、北方均注重益气健脾、理气消食,但北方又注重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三因制宜”学说在肿瘤临床辨治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合理性,填补了晚期胰腺癌方证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的空白。3.基于138例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组别是影响胰腺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相较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 340.00天,P=0.04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228.00天,P=0.0232)、分期为Ⅳ期的晚期患者总生存期(408.00天vs 308.00天,P=0.037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423.00天vs 349.00天,P=0.0297)以及无确诊后治疗史的患者总生存期(390.00天vs255.00天,P=0.04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A50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优于西医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结论:组别是影响晚期胰腺癌生存期的独立因素,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晚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疼痛、失眠症状;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验证了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邵浦[2](2021)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胰腺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通常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手术切除时机,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回顾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60例胰腺癌以明确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7月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6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是否侵犯重要血管等不同情况分组统计患者的生存期。其中,160例患者肿瘤TNM分期分别为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95例,Ⅳ期37例。84例患者就诊时出现黄疸症状,均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行减黄治疗,有55例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21例,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8例。160例患者术前均行病理检查,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为首要治疗手段,粒子植入前未行其他抗肿瘤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均行2个疗程以上的以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化疗。患者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1、2、4个月来院复查,行胸部CT、腹部CT和/或腹部超声及CA19-9检查以了解治疗效果,明确患者是否有局部肿瘤进展、复发、转移等情况,之后的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果:全部患者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手术,Ⅰ期-Ⅱ期、Ⅱ期-Ⅲ期、Ⅲ期-Ⅳ期间生存期比较P值分别为0.0022、0.8230、0.0026;T4-any N-M0分型生存期与Ⅰ期、Ⅱ期比较P值分别为0.0115、0.6561;ⅠA期与No.4组之间比较,P=0.6921;ⅠB期与No.7组之间比较,P=0.1442;ⅡA期与No.10组之间比较,P=0.1151;ⅡB期与No.5,No.8,No.11三组合并数据之间比较,P=0.1138。本组Ⅰ、Ⅱ、Ⅲ期病例中肿瘤最大径≤2cm者(D1组:ⅠA,No.1,No.4,No.5,No.6)平均生存期为35.23±19.67(月);肿瘤最大径>2cm,≤4cm者(D2组:ⅠB,ⅡB-T2N1M0,No.2,No.7,No.8,No.9)平均生存期为13.60±7.94(月);肿瘤最大径>4cm者(D3组:ⅡA,ⅡB-T3N1M0,No.3,No.10,No.11,No.12)平均生存期为10.02±4.79(月)。D1组与D2组比较,D2组与D3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01,0.0054。本组Ⅰ、Ⅱ、Ⅲ期病例中无淋巴结转移者(N0组:ⅠA,ⅠB,ⅡA,No.4,No.7,No.10)平均生存期为17.24±12.82(月);区域淋巴结转移1~3个(N1组:ⅡB,No.5,No.8,No.11)平均生存期为9.63±3.79(月);区域淋巴结转移≥4个(N2组:No.1,No.2,No.3,No.6,No.9,No.12)平均生存期为7.41±2.50(月)。N0组与N1组比较,N1组与N2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21,0.0179。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病例术后平均生存期(月)分别为24.80、12.89、13.51、7.49,Ⅱ期与Ⅲ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关系密切,与肿瘤是否侵犯血管无关。结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是无法手术切除及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相比于常规手术方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均显着提高,尤其是对Ⅲ期无法切除胰腺癌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查晶晶[3](2021)在《PARP10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和肽能神经元,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其中胃、小肠、大肠和胰腺是最常见的部位,统称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NENs),占所有NENs的60-70%,进一步分为神经内分泌瘤NET G1、NET G2、NET G3、神经内分泌癌(NEC)和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Mi NEN),其中NEC分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根据2020版《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共识》及最新版WHO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近年来NEN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部分不同类别肿瘤临床病理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临床靶向治疗方法和疗效也有限,尚需深入研究。PARP10是单ADP核糖基转移酶家族成员,参与DNA损伤修复、癌基因转录激活等细胞事件,并且与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中检索发现,PARP10 RNA在人类机体正常组织中广泛表达,PARP10蛋白在多数细胞中阳性表达,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在肿瘤中,PARP10在胶质瘤、肝癌、类癌和胰腺癌中有阳性表达,同样主要表达在细胞质;肺、胰腺、结肠、膀胱NENs组织中检测到有PARP10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各型NENs特别是GEP-NENs中的表达规律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课题通过检测PARP10在胃肠胰腺来源NETs和NEC肿瘤组织及肿瘤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表达情况,初步研究PARP10表达与GEP-NENs之间的关系,为探寻GEP-NENs诊断、治疗新靶点提供新思路和初步实验依据。方法:1.PARP10在胃肠胰各型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分析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小肠、大肠、胰腺来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共74例,包括25例NET G1(胃1例、小肠1例、结肠1例、直肠12例、胰腺10例),23例NET G2(胃1例、小肠2例、直肠10例、胰腺10例),8例NET G3(胃3例、小肠2例、胰腺3例)和18例NEC(胃3例、小肠3例、结肠8例、直肠2例、胰腺2例),相应肿瘤旁正常组织30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EP-NENs(包括NET G1、NET G2、NET G3和NEC)四组肿瘤组织及相应肿瘤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PARP10表达情况,分析PARP10在不同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及与相应肿瘤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间的表达差异。2.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PARP10表达与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及Ki-67指数关系分析免疫组化方法对各组肿瘤组织进行Ki-67标记并计数核分裂象数,分析PARP10表达与它们的关系。3.胃肠胰NET G3、NEC中PARP10表达与P53、RB、SSTR2、ATRX表达相关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胃肠胰NET G3、NEC中P53、RB、SSTR2及胰腺中ATRX,分析PARP10表达与它们的相关性。4.应用GEPIA、TCGA、in Bio Discover数据库,检索分析PARP10与P53、RB、SSTR2、ATRX的相关性。同时检索PARP10可能参与的增殖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结果:1.PARP10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表达分析(1)PARP10在NETs肿瘤组织及肿瘤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均存在阳性表达。NETs肿瘤组织中阳性率为85.7%,阳性强度(+)~(+++),NETs肿瘤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PARP10表达阳性率为60.9%,阳性强度(+)~(+++),阳性率和阳性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P10在直肠低级别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 G1和NET G2中呈现特殊的表达模式,在靠近基底膜的部位呈颗粒状表达;但部分NET G2和更高级别的NET G3及NEC中,PARP10呈现弥漫的胞质表达模式。(2)PARP10在NEC及癌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癌组织中阳性率55.6%,阳性强度(+)~(++),癌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PARP10阳性率低于癌组织,为28.6%,阳性强度(+),两者PARP10阳性率及阳性强度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ARP10在56例NETs(G1、G2、G3)中阳性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ARP10在NEC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和强度明显低于NET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NET G3和NEC中PARP10均有阳性表达,PARP10表达阳性强度在NET G3中显着高于NEC(P<0.05)。(6)PARP10在LCNEC中的阳性率为60.0%,阳性强度(+)~(++),在SCNEC中的阳性率为50.0%,阳性强度(+)~(++)。两者PARP10表达阳性率、阳性强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PARP10表达与Ki-67指数、核分裂象数目关系分析将免疫组化Ki-67标记结果与PARP10进行线性趋势检验,存在负的线性关系(P<0.05);将各型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分裂象数目与PARP10进行线性趋势检验,存在负的线性关系(P<0.05)。3.胃肠胰NET G3、NEC中PARP10表达与P53、RB、SSTR2、ATRX表达相关性分析将免疫组化标记的P53、RB、SSTR2、ATRX与PARP10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NET G3和NEC中,PARP10的表达与P53、RB、SSTR2、ATRX无明显相关性(P>0.05)。4.GEPIA、TCGA、in Bio Discover等数据库检索结果未检索到任何神经内分泌肿瘤PARP10表达与P53、RB、SSTR2、ATRX或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相关数据。PARP10在胃腺癌、结肠腺癌、直肠腺癌、胰腺癌中与TP53、RB1、SSTR2、ATRX一项或多项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相关性,而且在不同部位相关性趋势并不一致。PARP10可通过c-Myc、Aurora激酶A等抑制增殖相关信号通路,包括与细胞周期相关的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结论:1.PARP10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NETs较肿瘤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显着增高,但在NEC中表达与癌旁正常神经内分泌细胞无明显差异;PARP10在胃肠胰NETs中表达明显高于NEC,在NET G3也明显高于NEC,PARP10有望成为协助神经内分泌瘤与神经内分泌癌鉴别的辅助指标之一,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PARP10在直肠低级别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 G1和NET G2中呈现特殊的表达模式,该表达模式深层次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2.PARP10在胃肠胰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增殖指数、核分裂象呈负相关,提示其可能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增殖抑制有关。PARP10是否可通过c-Myc、Aurora激酶A参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增殖抑制的调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汪栋,崔铭,余俊[4](2021)在《胰腺癌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疗效差,病死率高,是全世界第3大癌症死亡原因。近年来,受益于联合化疗和新辅助治疗进展,胰腺癌病人预后得到改善,但胰腺癌精准医学应用与其他肿瘤比较进展缓慢。笔者综合国内外前沿研究,深入阐述胰腺癌基于单基因和组学分子分型、微创液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监测胰腺癌进展并指导治疗、胰腺癌靶向和免疫治疗等胰腺癌精准医学的最新进展与挑战,以期推进胰腺癌精准医学发展。
任帅[5](2021)在《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恶性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人预后差,寻找临床上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十分关键。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与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MCN)是一类具有潜在恶性的胰腺肿瘤(potentially-malignant pancreatic neoplams,PPN),早期发现与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外泌体中的miRNA稳定性较好且易于检测,是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本研究试图寻找在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有价值的外泌体miRNA。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有166例血清样本入组,其中包括71例经病理证实的PDAC病人的血清样本,36例经病理证实的PPN病人的血清样本(17例MCN,19例IPMN)及59例对照人群(control,Ctrl)的血清样本(34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肿块型胰腺炎)。166例血清样本共分为训练集(13例PDAC血清样本、11例PPN血清样本、12例Ctrl血清样本)、验证集1(29例PDAC血清样本、25例PPN血清样本、22例Ctrl血清样本)及验证集2(29例PDAC血清样本、25例Ctrl血清样本)。对于训练集样本,首先采用exoEasy Maxi试剂盒分离外泌体,随后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NTA粒径与WB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再经过外泌体total RNA抽提、文库构建与质检,最终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对PDAC组、PPN组及Ctrl组的测序。生信分析方面,完成对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分析后,进行目标miRNA的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分析及miRNA-mRNA-KEGG通路三元网络图分析;对于验证集样本,采用TaqMan探针法验证不同分组之间miRNA的表达量,评估差异表达的miRNA在不同分组间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TEM示椭圆形或杯状结构的外泌体大小不一,膜边界明显;NTA示外泌体主峰在110nm左右;WB结果示外泌体表达TSG101、CD63与ALIX蛋白,不表达胰腺癌细胞特异性蛋白Calnexin;2.通过miRNA表达谱分析,得到不同分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较Ctrl组比,PDAC组中的 hsa-let-7f-5p(FC:3.98,p<0.001)、hsa-let-7g-5p(FC:2.81,p=0.008)、hsa-miR-148a-3p(FC:2.58,p<0.001)、hsa-miR-192-5p(FC:3.52,p=0.036)表达量上调;较 Ctrl 比,PPN 组中的 hsa-let-7f-5p(FC:1.74,p=0.018)、hsa-let-7g-5p(FC:1.62,p=0.034)、hsa-miR-148a-3p(FC:1.91,p=0.043)、hsa-miR-151a-3p(FC:1.85,p=0.004)、hsa-miR-192-5p(FC:1.55,p=0.046)、hsa-miR-451a(FC:1.90,p=0.022)表达量上调;较PPN 组比,PDAC 组中的 hsa-let-7f-5p(FC:2.28,p<0.001)、hsa-let-7g-5p(FC:1.73,p=0.036)、hsa-miR-148a-3p(FC:4.66,p=0.018)、hsa-miR-192-5p(FC:2.28,p=0.013)表达量上调,而 hsa-miR-150-5p(FC:0.40,p<0.001)的表达量下调;3.第一轮定量验证中:与 PPN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2.3492,p=0.001),hsa-let-7g-5p(FC:2.0278,p=0.0349),hsa-miR-192-5p(FC:2.882,p=0.0068)表达量上调;与 Ctrl 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8.8555,p<0.001)、hsa-let-7g-5p(FC:13.1170,p=0.0349)、hsa-miR-192-5p(FC:8.9165,p<0.001)表达量上调;与 Ctrl 组相比,PPN 组中 hsa-let-7f-5p(FC:3.7697,p=0.0039)、hsa-let-7g-5p(FC:6.4687,p=0.0167)、hsa-miR-192-5p(FC:3.0872,p=0.0433)、hsa-miR-451a(FC:2.0902,p=0.0226)表达量上调。第二轮定量验证中:与 Ctrl 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1.8508,p=0.0209)、hsa-let-7g-5p(FC:2.1696,p=0.0039)、hsa-miR-192-5p(FC:2.2291,p=0.002)表达量上调;4.PDACES组vs PDACLS第一轮定量验证中,与PDACES组相比,PDACLS组中hsa-let-7f-5p(FC:3.2235,p<0.001)、hsa-let-7g-5p(FC:2.7705,p=0.0048)、hsa-miR-148a-3p(FC:2.8998,p<0.001)、hsa-miR-192-5p(FC:3.7371,p=0.0032)表达量上调;第二轮定量验证中,与 PDACES 组相比,PDACLS 组中 hsa-let-7f-5p(FC:2.5846,p=0.0065)、hsa-let-7g-5p(FC:2.1820,p=0.0234)、hsa-miR-148a-3p(FC:2.0217,p=0.0363)、hsa-miR-192-5p(FC:2.0569,p=0.0239)表达量上调。结论: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total RNA提取、文库构建与质检、差异miRNA分析筛选得到PDAC组vs PPN组vs Ctrl间共同差异表达的miRNA(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92-5p),随后通过 TaqMan 探针法证实了上述miRNA在不同分组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实现了对PDAC组、PPN组及Ctrl组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PDAC分期中的价值研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1例PDAC患者,男39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岁,分为31例早期PDAC(PDACES)与40例晚期PDAC(PDACLS)。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检查,评估以下CT征象:病灶位置、形态、边界、质地、钙化、胰胆管扩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选取CT增强的动脉期与门脉期,采用ITK-SNAP软件分割病灶,通过Analysis Kit软件(version V3.0.0.R,GE Healthcare)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tudentt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法筛选变量,利用筛选得到的变量并采取随机森林法建模,分析影像组学模型在胰腺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并采用10倍留-组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结果:1.71例PDAC均为单发,平均直径为3.60±1.11cm,42例位于胰头颈部,29例位于胰体尾部,37例呈类圆形,34例呈分叶状,64例病灶边界模糊,肿瘤质地以实性为主(62,87.3%),仅有2例发生钙化,病灶可见下列伴发征象:主胰管扩张(45,63.4%)、胆管扩张(25,35.2%)、血管侵犯(37,52.1%)、淋巴结转移(40,56.3%)及远处转移(24,33.8%);2.通过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每一期各自提取出396个影像组学特征,分为6大类:42个直方图特征、180个RLM特征、10个Haralick特征、11个GLSZM特征、144个GLCM特征、9个形态学特征;经过一系列特征筛选,最终保留9个影像组学特征(aCorrelationangle 13 5 offset4、pCorrelationangle90offset7、aCorrelationangle45offset7、a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4SD、aCompactness2、a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7SD、pCompactness2、aInverseDifferenceMomentAllDirectionoffset4SD、pHighGreyLevelRunEmphasisAllDirectionoffset4)。随后采用随机森林法建模,影像组学模型在胰腺癌分期中的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9;最终采用10倍留-组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其诊断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5,证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可用来实现PDAC的分期。第三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与胰腺癌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PDAC的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较高,在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评估中十分重要。分化程度较差的PDAC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的概率较高。本研究结合CT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PDAC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有无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试图探讨血清外泌体miRNA与PDAC宏观CT征象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1例PDAC患者,男39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8.53岁。结合CT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PDAC生物学行为评估,验证了 PDAC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无血管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分组中下述血清外泌体miRNA的差异表达情况: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50-5p、hsa-miR-370-3p、hsa-miR-451a、hsa-miR-192-5p、hsa-miR-151a-3p、hsa-miR-15b-5p。结果:1.较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比,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中的hsa-let-7f-5p(FC:2.4434,p=0.0033)、hsa-let-7g-5p(FC:2.7489,p=0.008)、hsa-miR-148a-3p(FC:2.5898,p<0.0001)、hsa-miR-192-5p(FC:3.4084,p=0.0059)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1.8956(p=0.0474)、1.9943(p=0.0321)、2.4314(p=0.0041)、2.2885(p=0.008);2.较无血管侵犯比,有血管侵犯组中的hsa-let-7f-5p(FC:2.6992,p=0.0003)、hsa-let-7g-5p(FC:3.4847,p=0.0007)、hsa-miR-148a-3p(FC:2.3631,p=0.0003)、hsa-miR-192-5p(4.1086,FC:p=0.002)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2.5846(p=0.0065)、2.1820(p=0.0234)、2.0217(p=0.0363)、2.0569(p=0.0239);3.较无远处转移组比,有远处转移组中的hsa-let-7f-5p(FC:2.3580,p=0.0023)、hsa-let-7g-5p(FC:3.0590,p=0.0021)、hsa-miR-148a-3p(FC:2.0043,p=0.0029)、hsa-miR-192-5p(FC:3.7171,p=0.0046)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3.2456(p=0.0269)、3.1268(p=0.0178)、2.1939(p=0.1577)、2.5922(p=0.0285)。结论:血清外泌体 miRNA(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92-5p)是PDAC有无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评估中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杨小平[6](2021)在《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胰腺癌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2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的胰腺癌患者391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58例为对照组。2.收集并整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系疾病史、胰腺炎病史、身高、体重(计算BMI)、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血小板计数(PLT)(计算NLR、PLR)、空腹血糖(FPG)、TC、TG、HDL、LDL、ALT、AST、GGT、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CEA、CA199、CA125,胰腺癌患者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3.单因素分析比较胰腺癌组及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筛选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比较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和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4.整理并分析胰腺癌患者的年龄分布、首发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转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临床特征。结果:1.胰腺癌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及糖尿病、胆石症、胆囊炎患病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高血压、胰腺炎、胆囊息肉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腺癌组FPG、TC、TG、LDL-C、ALT、GGT、ALP、TBIL、DBIL、WBC、NLR、PLR、CEA、CA199、CA125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HDL、AST、UBIL、UA、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78,P=0.003)、DBIL(OR=1.225,P=0.031)、CEA(OR=2.174,P=0.001)、CA199(OR=1.125,P=0.001)为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及糖尿病、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胰腺炎、胆囊息肉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CEA、CA125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而TG水平显着低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FPG、TC、HDL、LDL、ALT、AST、GGT、ALP、TBIL、DBIL、UBIL、UA、Hcy、WBC、NLR、PLR、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胰腺癌患者好发年龄为60-70岁之间,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转移,临床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消化道症状。结论:1.胰腺癌发病与年龄、性别(男性)、吸烟、饮酒、糖尿病、胆石症、胆囊炎及FPG、BMI、TC、TG、LDL、ALT、GGT、ALP、TBIL、DBIL、WBC、NLR、PLR、CEA、CA199、CA125水平升高有相关性,其中年龄及TBIL、CEA、CA199水平升高是胰腺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较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CEA、CA125水平。3.胰腺癌患者大多就诊时已发生转移,60-70岁可能为胰腺癌发病的高峰年龄,临床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消化道症状。
赵志平[7](2020)在《GDF-15通过孤儿受体GFRAL促进胰腺癌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极高、疗效及生存预后极差的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3万人死于胰腺导管腺癌,其总体5年生存率约6%(2%-9%)。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就医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并出现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因此只有约10%-15%的胰腺癌患者有机会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大多数患者只能采用姑息性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疗法,临床疗效收获甚微。因此,深入研究胰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对防治PDAC的增殖及侵袭转移,研发新的早期诊断肿瘤标志物,提高临床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uperfamily,TGF-βs)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类细胞因子,目前研究发现共有33种不同的亚型(TGF-β1,TGF-β2,TGF-β3,Inhibinα,InhibinβA,InhibinβB,InhibinβC,InhibinβE,Nodal,Myostatin,BMP-2,BMP-3,BMP-4,BMP-5,BMP-6,BMP-7,BMP-8A,BMP-8B,BMP-9,BMP-10,GDF-1,GDF-3,GDF-5,GDF-6,GDF-7,GDF-9,GDF-9B,GDF-10,GDF-11,GDF-15,MIS,Lefty A,Lefty B),能够在细胞形态维持以及细胞分化、增殖、凋亡、衰老、迁移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中生长分化因子亚家族的成员,又称作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非甾体抗炎药物活化基因-1(NAG-1)、前列腺源性生长因子(PDF)、胎盘转化生长因子β(PTGFβ)、胎盘骨形态发生蛋白(PLAB)以及PL74。最早由澳大利亚Bootcov MR等学者在1997年从人源U937骨髓单核细胞c DNA文库中分离出GDF-15。作为TGF-β家族中的一员,GDF-15跟家族中其它成员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仅为15%-29%。GDF-15基因位于人类19号染色体GRCh38.p13,含有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长为7007bp DNA。经转录翻译合成含有308个氨基酸的GDF-15前体蛋白(无活性),在细胞内经Furin-like蛋白酶切割加工后形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分泌型GDF-15,分子量约为30k Da。在生理状况下,GDF-15在除胎盘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中不表达或者少量表达;然而在病理状况下,如炎症、应激、损伤、缺血再灌注、心衰、II型糖尿病等,受累的组织器官中GDF-15的表达量显着增多,相应的血浆中GDF-15表达量亦升高。研究报道,在多种类型肿瘤如恶性胶质瘤、睾丸癌、卵巢癌、口腔鳞状细胞癌、葡萄膜黑色素瘤、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以及肝细胞癌中GDF-15异常高表达,可以作为检测和判断肿瘤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GDF-15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分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胰腺癌中,GDF-15基因受Twist1调控而持续表达,增强胰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并诱导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但其具体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α样受体(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receptor alpha-like,GFRAL)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受体α家族的孤儿受体。研究报道,GDNF蛋白家族有四个成员,即GDNF家族受体-α1(GFR-α1),GDNF家族受体-α2(GFR-α2),GDNF家族受体-α3(GFR-α3)和GDNF家族受体-α4(GFR-α4)。其中GFRAL基因定位于人6号染色体,包含有9个外显子,且存在可变剪切体。GFRAL蛋白由39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其C-末端有20-30个可伸缩的疏水性氨基酸,N-末端存在一个信号肽。GFRAL蛋白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在细胞膜上。作为一种单次跨膜蛋白,GFRAL位于细胞内的结构域较短,缺乏向细胞内传导信号的能力,因此在发挥生物学作用时,需要酪氨酸激酶辅助受体Ret来协助GFRAL受体进行信号的传导。来自四个不同的医学研究团队Emmerson PJ,Yang L,Mullican SE和Hsu JY在Nature Medicine和Nature刊文报道,GFRAL局限地表达于小鼠脑干最后区(Area postrema,AP)以及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中的神经细胞膜表面;GFRAL能够与GDF-15特异性结合,其结合率跟GDF-15的浓度呈正相关。在神经细胞膜上形成GDF-15/GFRAL/Ret复合物,激活胞内PI3K-Akt,Erk1/2,MAPK和磷脂酶C(PLC)γ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小鼠的摄食行为,调节新陈代谢,降低体重,改善血糖,能作为严重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厌食/恶病质治疗的潜在靶标。然而,GFRAL在肿瘤中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为深入研究GDF-15与孤儿受体GFRAL在胰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具体的分子机制,结合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我们提出如下研究设想:胰腺导管腺癌细胞能够自分泌分化生长因子GDF-15,作用于胰腺癌细胞自身膜上受体GFRAL,通过GDF-15/GFRAL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研究目的1.通过收集临床胰腺癌病例,检测胰腺癌组织及血浆样本中GDF-15、GFRAL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明确其异常表达对PDA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预后的影响,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依据。2.检测GDF-15及GFRAL在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细胞水平表达的相关性。3.阐明胰腺癌自分泌GDF-15,可直接与细胞膜受体GFRAL结合,通过GDF-15/GFRAL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4.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在动物水平探讨GDF-15及GFRAL对胰腺癌体内成瘤的影响,为开发新的胰腺癌诊治策略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正常人与胰腺癌患者血浆中GDF-15的表达情况,并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分析GDF-15在正常人及胰腺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化(IHC)实验在正常人及胰腺癌组织中对GDF-15的表达进行验证。根据胰腺癌患者血浆中GDF-15表达的高低将PDAC病例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区分高、低表达组的依据为GDF-15在所有胰腺癌血浆病例中表达的均值),分别统计上述两组病例间PDAC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临床分期分级、肿瘤大小以及术后生存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性。2.通过ELISA实验,检测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以及四株胰腺癌细胞系(As PC-1,Bx PC-3,Panc-1和Hs766t)中GDF-15的表达情况,并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分析GDF-15在正常及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从而在体外细胞系水平,对GDF-15在临床组织及血浆样本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3.采用免疫组化(IHC)实验在正常人及胰腺癌组织检测GFRAL的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化评分的高低将PDAC病例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别统计上述两组病例间PDAC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性;同时,采用WB实验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株HPDE以及六株胰腺癌细胞系As PC-1,Bx PC-3,CFPAC-1,Panc-1,SW1990和Hs766t中检测GFRAL蛋白的表达情况。4.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分别在胰腺癌临床样本以及胰腺癌细胞系中,统计分析GDF-15和GFRAL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5.通过免疫荧光(IF)、激光扫描共聚焦(CLSM)等实验技术,在胰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以及细胞系中行免疫荧光双标记GDF-15和GFRAL,在激光扫描共聚焦仪器上观察GDF-15及GFRAL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的共定位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在胰腺癌细胞系中,从分子水平上来验证GDF-15蛋白与GFRAL蛋白的直接相互作用。6.构建干扰慢病毒Lv-GDF15-RNAi和合成人重组GDF-15(Recombinant human GDF-15)细胞因子,分别下调和模拟上调GDF-15在胰腺癌细胞中的下调和上调表达,并采用CCK-8、Transwell、划痕实验等技术观察GDF-15对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的影响。7.构建过表达慢病毒Lv-EGFP-GFRAL(+)以及其阴性对照慢病毒Lv-EGFP-GFRAL(-),感染胰腺癌细胞,采用流式细胞筛选出稳定上调表达GFRAL蛋白的细胞,并采用WB实验检测GFRAL蛋白的过表达效率。使用人重组GDF-15细胞因子刺激Lv-EGFP-GFRAL(+)和Lv-EGFP-GFRA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情况。8.使用4周大小的BALB/c雌性裸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接种带有干扰慢病毒Lv-GDF15-RNAi稳定下调表达GDF-15的As PC-1细胞(2×106个/只)构建胰腺癌裸鼠皮下成瘤模型,30天后采用小动物成像系统(IVIS?Spectrum系统)观察GDF-15在裸鼠体内对胰腺癌细胞成瘤的影响。研究结果1.与正常人胰腺组织(7例)以及正常血浆(20例)相比较,GDF-15在胰腺癌肿瘤组织(21例)以及胰腺癌血浆(34例)中显着高表达(P<0.0001);GDF-15高表达组中胰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GDF-15低表达组(P=0.0120)。2.在细胞系水平验证GDF-15的表达情况,不同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不一致,其中在As PC-1中表达最高,在Hs766t中表达最低。3.与正常胰腺组织(13例)相比较,GFRAL在胰腺癌组织(117例)中明显高表达;GFRAL高表达组中胰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GFRAL低表达组(P=0.0272)。且GFRAL在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样本相一致。4.GDF-15及GFRAL在胰腺癌样本中表达的相关性,采用Graph Pad Prism 5软件统计分析发现,GDF-15与GFRAL的表达呈正相关(r2=0.6501,P=0.0009)。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示GDF-15与GFRAL在胰腺癌组织中共定位表达,且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GDF-15与GFRAL蛋白能通过直接相互结合来发挥生物学作用。6.人重组GDF-15细胞因子能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下调GDF-15的表达后,胰腺癌细胞系的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显着减弱。慢病毒上调GFRAL表达后,GDF-15对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显着增强。7.在胰腺癌裸鼠皮下成瘤模型体内,与阴性对照组(Lv-GDF15-NC)比较,接种干扰慢病毒Lv-GDF15-RNAi As PC-1细胞组裸鼠皮下的肿瘤质量及体积明显较小(P=0.0286)。研究结论1.胰腺癌患者血浆及组织中GDF-15、GFRAL显着高表达,且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胰腺癌患者临床诊疗的肿瘤标志物。2.在胰腺癌临床样本和细胞系中,GDF-15及GFRAL表达皆呈正相关。3.GDF-15及GFRAL在胰腺癌中共定位表达,且二者能直接相互结合。4.胰腺癌细胞可以自分泌GDF-15。5.GDF-15通过GFRAL受体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GDF-15/GFRAL通路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首次提出并证实胰腺癌细胞高表达孤儿受体GFRAL,并自分泌GDF-15,通过与PDAC细胞膜受体GFRAL直接相互结合,从而促进胰腺癌增殖及侵袭转移。进一步丰富了PDAC增殖及侵袭转移机制研究的理论宝库,并为临床PDAC增殖及侵袭转移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李宇,丁泓帆,刘学民,王铮,仵正,吕毅[8](2020)在《单中心55例胰腺损伤诊治方法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65例胰腺损伤患者资料,排除资料不完整6例、其他损伤4例,55例纳入本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外伤史、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等资料,分析患者胰腺损伤原因,损伤程度、治疗措施,治疗结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胰腺损伤最常见原因为车祸伤(23例,41.8%),术前诊断率为61.8%,CT阳性率明显高于B超(80.0%比37.5%,P<0.05)。Ⅰ~Ⅴ级损伤例数分别为7、19、24、1及4例,16例保守治愈,39例接受手术治疗。轻度损伤(Ⅰ~Ⅱ)接受手术治疗者明显低于重度损伤(Ⅲ~Ⅴ)(53.8%比86.2%,P<0.05)。术后2例死亡,手术死亡率为5.1%(2/39)。胰瘘(29例,74.4%)、腹腔感染(10例,25.6%)为术后主要并发症,轻度损伤术后胰瘘率明显低于重度损伤(30.7%比72.4%,P<0.05)。胰腺假性囊肿为胰腺损伤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8例,14.5%),保守治疗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31.2%比7.7%,P<0.05)。结论胰腺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应行腹部CT排查,Ⅰ~Ⅱ级以保守治疗为主,Ⅲ~Ⅴ级以手术治疗为主,胰瘘和胰腺假性囊肿为最常见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郑静[9](2020)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1974年首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开展开启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诊疗的新篇章,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ERCP目前已经成为成人胆胰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成人胆胰疾病诊疗方面ERCP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儿童消化道尚处于发育阶段,细小柔嫩、管壁薄、管腔小及儿童耐受性差、配合度低、操作医师缺乏操作经验等特殊性,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1]。近年来随着ERCP操作技术的提高、儿童ERCP操作经验的积累、儿童消化内镜相关器械的完善,ERCP逐渐应用于儿童胆胰疾病,但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仍然比较少,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因不同胆胰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等)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诊治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于2013年01月~2020年01月因不同胆胰疾病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然后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病因、ERCP操作方法、诊治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3例患儿共行ERCP术38例次,行1例次ERCP者28例,行2例次ERCP者5例。失败4例,成功率89.47%。2.33例患儿ERCP诊断结果如下:单纯胆道疾病23例,包括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狭窄/扩张5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例,疑似胆道蛔虫残体1例;单纯胰腺疾病7例,包括慢性胰腺炎3例(其中1例合并胰管结石及胰腺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管结石、1例合并胰管狭窄),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分裂症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管支架置入术后2例;胆胰合并疾病3例,包括胆源性胰腺炎2例(其中1例与胆管结石相关、1例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相关),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结石1例。3.33例患儿共采用17种术式,29例(87.88%)患儿ERCP治疗顺利,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功能、淀粉酶等指标异常者也逐渐恢复正常。4.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6/38),包括高淀粉酶血症3例(7.89%),术后胰腺炎2例(5.26%),腹痛1例(2.63%),无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出现术后并发症的6例患几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1.在儿童胆胰疾病中,胆胰先天性解剖异常较多见,而恶性病变发病率较低。2.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应严格把握ERCP应用适应证。3.ERCP是儿童胆胰疾病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时霄寒[10](2020)在《基于胰腺类器官库构建的胰腺癌分子分型及临床治疗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胰腺癌以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着称。近年来,尽管胰腺癌相关研究在多方面取得进展,但患者生存期仍未得到显着改善。诊断发现晚、转移进展快及治疗效果差,是目前胰腺癌的主要问题所在,而对其深层次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足更加限制了胰腺癌诊疗手段的发展与进步。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壮大促使我们对肿瘤内在的生物学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巨视野切割或筛选及显微切割等技术手段克服间质成分过多的问题后,胰腺癌也积累了许多高质量的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测序分析研究。然而,仅仅局限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传统的实验模型,难以准确反映肿瘤实际的情况。首先,在胰腺癌细胞内部复杂的信号网络调控下,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者信号通路改变是否真正为肿瘤所依赖难以明确。其次,基于肿瘤组织样本的分子分型虽然能一定程度加深对胰腺癌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但对于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功能差异及开发相关的治疗靶点并不具有太大的帮助作用。最后,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能否用基因组学或转录组学测序完全反映胰腺癌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从而指导治疗仍是巨大的疑问。在当代医疗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患者的肿瘤个体化研究模型逐渐被重视。类器官模型是其中新兴的热点之一,在对肿瘤个体化特性的保留方面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作为基础研究模型,类器官可以有效取代传统2D细胞系进行具体基因或通路的功能验证,同时类器官模型具有极高的肿瘤细胞纯度,对于探索胰腺癌多层面的分子分型具有独特优势,并可以用于后续的功能差异探究及高通量药物筛选。此外,类器官模型还可以反映患者对临床用药的敏感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构建胰腺类器官库并用于基础及临床前试验。在组织形态学及基因组学水平验证胰腺癌类器官库与原肿瘤组织的一致性,并用于探索转录组学和染色质开放性的分子分型,开发可能有效的靶向药物,论证对患者化疗药物敏感性反映的准确性。第一部分胰腺类器官库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探索及优化胰腺类器官培养基方案,构建包含不同病理亚型的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组织类器官库,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及基因组学鉴定。方法1.利用手术及穿刺胰腺组织样本进行培养基方案测试及胰腺类器官库构建。2.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胰腺癌类器官、体内移植瘤及原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鉴定。3.利用基因组学测序鉴定胰腺癌类器官的生物学特性,并与公共数据库中胰腺癌样本及原肿瘤组织的基因组学数据进行对比。结果1.通过对24种预设的培养基方案分别进行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的类器官培养测试,确定了最合适的培养基成分。2.通过手术及穿刺样本,最终构建83例胰腺癌类器官包含导管腺癌74例、腺鳞癌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腺泡细胞癌1例及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4例共5种病理亚型和6例正常胰腺组织类器官,胰腺癌类器官的培养成功率为77.6%。3.胰腺癌类器官在形态结构上与体内移植瘤及原肿瘤组织均保持高度的相似性,并且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维持原肿瘤组织的特性。尤其神经内分泌肿瘤类器官在神经内分泌标志物SYN、CGA上与原肿瘤组织保持一致。4.通过对34例胰腺癌类器官和10例对应肿瘤组织分别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全外显子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学测序数据。5.与公共数据库中胰腺癌样本及原肿瘤组织的基因组学数据对比显示,胰腺癌类器官高度保留了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并与原肿瘤组织相一致。结论1.通过探索及优化胰腺类器官培养基成分,构建了包含正常胰腺组织与5种胰腺癌病理亚型(导管腺癌、腺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腺泡细胞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胰腺类器官库。2.胰腺癌类器官在组织形态学水平上与原肿瘤组织特征相一致,并维持在体内移植瘤中。3.胰腺癌类器官在基因组学水平上保留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并与原肿瘤组织高度一致。第二部分利用类器官模型探索胰腺癌转录组学及染色质开放性的分子分型目的利用构建成功的类器官库探索胰腺癌转录组学及染色质开放性的分子分型,并筛选有效的表观遗传学小分子化合物。方法1.利用胰腺癌类器官及正常胰腺组织类器官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并做分型分析。2.利用胰腺癌类器官及正常胰腺组织类器官进行染色质开放性测序并做分型分析。3.利用胰腺癌类器官进行表观遗传学小分子化合物库筛选,并结合染色质开放性分型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43例胰腺癌类器官及3例正常胰腺组织类器官高质量的转录组学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将胰腺癌类器官分为4种亚型:经典型、基底样型、经典/祖细胞型及新定义的糖酵解活跃型。2.在TCGA公共数据库中,对新的胰腺癌转录组学分型进行验证显示,184例胰腺癌样本可以按照新转录组学分型的差异表达基因较好地分为4型,其中经典/祖细胞型患者预后最佳,而其余3种亚型包括新定义的糖酵解亚型患者预后均较差。3.通过分析41例胰腺癌类器官及3例正常胰腺组织类器官ATAC测序数据的片段大小、转录起始区开放程度相似性、测序质量控制评分及在公共数据库中染色质状态,证实获得的ATAC测序数据质量较高,可用于后续研究。4.进一步分析ATAC测序数据显示,胰腺癌类器官可以在染色质开放性上分为6个亚型,并各自富集不同的转录因子。5.分析283种表观遗传学小分子化合物在35例胰腺癌类器官初筛结果后,选择59种可能有较好抑制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对39例胰腺癌类器官进行复筛。其中发现,部分在染色质开放性分型中富集的转录因子可以作为小分子化合物敏感性的标志物。结论1.胰腺癌类器官在转录组学水平可以分为4种亚型:经典型、基底样型、经典/祖细胞型及糖酵解活跃型。2.胰腺癌类器官转录组学新分型可以在公共数据库中得到验证,生存分显示,经典/祖细胞型患者预后最佳,其余3种均较差。3.胰腺癌类器官在染色质开放性水平可以分为6种亚型,并且各个亚型以富集不同的转录因子为特点。4.胰腺癌类器官染色质开放性亚型可以用于指导靶向转录因子的个体化治疗。第三部分利用类器官模型个体化评估胰腺癌患者化疗药物敏感性目的利用构建成功的类器官库个体化评估胰腺癌患者的化疗药物敏感性,并进行体内验证。方法1.利用胰腺癌类器官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2.收集对应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用药情况。3.结合对应类器官的化疗药物敏感性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及药物有效性分析。4.利用小鼠体内移植瘤模型,验证类器官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结果1.利用35例胰腺癌类器官对6种化疗药物进行初筛,确定复筛使用的化疗药物及浓度梯度。2.利用39例胰腺癌类器官对5种胰腺癌一线化疗药物进行复筛,并根据剂量效应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将类器官在每种药物中均分为敏感、中间敏感及不敏感三类。3.结合对应的39例胰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将其分为优先根治性手术联合辅助化疗组(31例)、新辅助治疗组(2例)和优先根治性手术但未进行辅助化疗组(6例)进行后续分析,未行化疗的6例患者不做进一步分析。4.在优先根治性手术联合辅助化疗组中,根据胰腺癌类器官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对应患者实际用药情况,我们将患者分为敏感组、中间敏感组及不敏感,生存分析显示,敏感组患者较中间敏感组及不敏感组患者有显着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并在影像学检查资料中得到证实。5.在新辅助治疗组中,患者DAC-36新辅助治疗失败后从转移灶构建的类器官在化疗药物敏感性测试中表现出对使用过的药物均耐药;而患者DAC-38从穿刺样本构建的类器官在化疗药物敏感性测试中的表现与患者实际用药反应相一致。6.胰腺癌类器官DAC-18、DAC-20和DAC-36在小鼠体内移植瘤化疗药物敏感性实验中表现出与体外完全一致的结果。结论1.类器官模型可以用于准确评估胰腺癌患者化疗药物敏感性,指导术后个体化化疗。2.类器官模型可以用于胰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方案指导及新辅助治疗失败后下一步治疗探索。课题总结:1.本研究通过优化培养基方案,构建了包含正常胰腺组织与5种胰腺癌病理亚型(导管腺癌、腺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腺泡细胞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胰腺类器官库。2.胰腺癌类器官库在组织形态学及基因组学水平上与原肿瘤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并保留公共数据库中的胰腺癌特性。3.胰腺癌类器官库在转录组学水平上分为4种亚型:经典型、基底样型、经典/祖细胞型及糖酵解活跃型,并在公共数据库中得到验证。4.胰腺癌类器官库在染色质开放性水平上分为以富集不同转录因子为特点的6种亚型,可以指导靶向转录因子的个体化治疗。5.胰腺癌类器官库可以用于个体化评估患者的化疗药物敏感性,指导术后辅助及新辅助化疗方案。
二、38例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8例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胰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
2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
3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
4 胰腺癌的诊断与分型 |
5 胰腺癌西医治疗进展 |
6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 |
1 胰腺与胰腺癌中医病名溯源 |
2 胰腺癌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3 不同地域医派胰腺癌辨治的学术探讨 |
4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研究概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文献的胰腺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时间范围 |
3 文献类型 |
4 检索策略 |
5 文献的纳入与筛选 |
6 数据提取和规范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文献类型 |
2 文献来源及时间分布 |
3 证型频次分布 |
讨论 |
1 证候、病机、证型的关系 |
2 胰腺癌病机特点 |
3 胰腺癌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南北比较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晚期胰腺癌病机及证素特点 |
2 晚期胰腺癌用药特点 |
3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西医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分析 |
讨论 |
1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总生存时间 |
2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降低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50 |
3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症状 |
4 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胰腺癌AJCC第八版TNM分期 |
附录二 |
附件 |
(2)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胰腺癌的诊疗及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优势与不足 |
2.1 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及诊疗 |
2.2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 |
2.2.1 胰腺癌的手术方式 |
2.2.2 胰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 |
2.2.3 胰腺癌的放射治疗 |
2.2.4 胰腺癌其他治疗方式 |
2.3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优点 |
2.4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不足 |
第3章 材料及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入组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放射性粒子植入操作 |
3.2.1 术前准备工作 |
3.2.2 术中操作 |
3.2.3 术后管理 |
3.3 治疗后随访 |
3.4 后续治疗 |
第4章 结果 |
4.1 肿瘤最大径与生存期的关系 |
4.2 淋巴转移与生存期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3)PARP10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PARP10与肿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5)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胰腺癌早期诊断研究现状及中医药在胰腺癌诊疗中的进展 |
1.1 胰腺癌临床诊断现状 |
1.2 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诊断中进展 |
1.3 影像学用于胰腺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
1.4 中医药诊治胰腺癌研究进展 |
2 外泌体源性miRNA及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现状与研究 |
2.1 外泌体源性miRNA在胰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2.2 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2.3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 |
1 前言 |
2 总体研究方案 |
3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筛查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样本入组 |
3.2 血清样本处理与准备 |
3.3 外泌体分离 |
3.4 外泌体的鉴定 |
3.5 外泌体Total RNA抽提 |
3.6 外泌体Total RNA质检 |
3.7 Small RNA文库构建 |
3.8 文库质检 |
3.9 上机测序 |
3.10 生物信息分析 |
4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验证材料与方法 |
4.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步骤 |
5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筛查结果 |
5.1 临床样本入组 |
5.2 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
5.3 外泌体Total RNA抽提与质检 |
5.4 Small RNA文库构建与质检 |
5.5 生物信息分析 |
6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验证结果 |
6.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
6.2 目标miRNA的筛选 |
6.3 第一轮定量验证 |
6.4 第二轮定量验证 |
7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筛查与验证 |
7.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
7.2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筛查 |
7.3 目标miRNA的筛选 |
7.4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验证 |
8 讨论 |
9 小结 |
第三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胰腺癌分期标准 |
2.2 临床样本入组 |
2.3 CT检查方法 |
2.4 图像分析 |
2.5 肿瘤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
2.6 影像组学特征的筛选与模型建立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CT图像分析结果 |
3.2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 |
3.3 影像组学特征建模与验证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与胰腺癌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
2.2 CT检查方法 |
2.3 图像分析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
4 胰腺癌血管侵犯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
5 胰腺癌远处转移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
6 讨论 |
7 小结 |
研究的创新、成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语对照表 |
1.前言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组来源 |
2.1.2 对照组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血清学指标检测 |
2.2.3 诊断标准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1.1 胰腺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
3.1.2 胰腺癌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
3.1.3 胰腺癌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1.4 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1.5 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与未发生转移的胰腺癌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
3.2 胰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3.2.1 胰腺癌患者总体临床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3.2.2 胰腺癌患者不同部位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分析 |
3.2.3 胰腺癌患者肿瘤大小与转移情况的关系 |
3.2.4 胰腺癌患者临床表现与转移情况分析 |
4.讨论 |
4.1 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1.1 年龄、性别与胰腺癌 |
4.1.2 吸烟、饮酒与胰腺癌 |
4.1.3 高血压糖尿病与胰腺癌 |
4.1.4 肥胖与胰腺癌 |
4.1.5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 |
4.1.6 胆石症、胆囊炎与胰腺癌 |
4.1.7 血脂异常与胰腺癌 |
4.1.8 血尿酸与胰腺癌 |
4.1.9 同型半胱氨酸与胰腺癌 |
4.1.10 炎性指标与胰腺癌 |
4.2 胰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4.2.1 胰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4.2.2 胰腺癌患者肝功能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4.2.3 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胰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新进展 |
0 引言 |
1.个体因素 |
1.1 年龄 |
1.2 性别 |
1.3 遗传易感性 |
1.4 血型 |
2.生活习惯因素 |
2.1 吸烟 |
2.2 饮酒 |
2.3 肥胖 |
2.4 饮食因素 |
3.疾病因素 |
3.1 高血压 |
3.2 糖尿病 |
3.3 慢性胰腺炎 |
3.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3.5 胆道系统疾病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研究生学习期间获得的奖项及荣誉 |
(7)GDF-15通过孤儿受体GFRAL促进胰腺癌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GDF-1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的相关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GDF-15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GFRAL在胰腺癌中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及其与GDF-15 表达的相关性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GDF-15 通过与孤儿受体GFRAL直接结合促进胰腺癌进展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生长分化因子GDF-15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基于胰腺类器官库构建的胰腺癌分子分型及临床治疗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胰腺类器官库的构建与鉴定 |
一、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利用类器官模型探索胰腺癌转录组学及染色质开放性的分子分型 |
一、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利用类器官模型个体化评估胰腺癌患者化疗药物敏感性 |
一、背景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类器官模型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38例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胰腺癌中医方证特征地域差异及临床研究[D]. 姜菊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D]. 邵浦. 吉林大学, 2021(01)
- [3]PARP10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初步探讨[D]. 查晶晶.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胰腺癌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J]. 汪栋,崔铭,余俊.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4)
- [5]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D]. 任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胰腺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D]. 杨小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GDF-15通过孤儿受体GFRAL促进胰腺癌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 赵志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8]单中心55例胰腺损伤诊治方法及效果[J]. 李宇,丁泓帆,刘学民,王铮,仵正,吕毅.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20(08)
- [9]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D]. 郑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基于胰腺类器官库构建的胰腺癌分子分型及临床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 时霄寒.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