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足类论文-耿道强,产久林,许强华

端足类论文-耿道强,产久林,许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端足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渊海沟,端足类,细菌,16S,rRNA-RFLP

端足类论文文献综述

耿道强,产久林,许强华[1](2018)在《深渊端足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渊端足目是深渊海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群落对深渊环境有着重要影响。选取马里亚纳海沟(MT)、玛索海沟(MCT)、新不列颠海沟东部(ENBT)、新不列颠海沟中部(CNBT)4个采样点钩虾样品。探究深渊海沟中钩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提取4个采样点钩虾样品肠道微生物DNA,利用16S rRNA-RFLP分析方法对不同样品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研究,比较4个采样点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4个采样点微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且存在较大的差异,马里亚纳海沟种群结构最复杂且物种最丰富,玛索海沟和新不列颠海沟次之。该研究有助于了解深渊环境对于钩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并为钩虾将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郑新庆,王倩,黄凌风,王建佳,林荣澄[2](2015)在《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着;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23期)

郑佳佳,王睿睿,林志浩,梁军辉,闫启仑[3](2014)在《壬基酚、五氯酚及硝基苯对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海洋中环境激素及芳烃类化合物对端足类生物的污染危害,实验选择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其在壬基酚、五氯酚、硝基苯叁种有机污染物暴露下的96 h急性致死毒性效应和7 d慢性DNA损伤毒性效应。计算获得壬基酚、五氯酚和硝基苯对河蜾蠃蜚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0、465、25 000μg·L-1,叁种有机污染物对河蜾蠃蜚的毒性强弱顺序为壬基酚>五氯酚>硝基苯。运用碱解旋法检测壬基酚、五氯酚和硝基苯对河蜾蠃蜚DNA损伤的程度,计算得到7 d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30、256、11 000μg·L-1。实验结果表明:叁种有机污染物浓度的不断加大,引起河蜾蠃蜚DNA损伤程度的不断增加,呈显着的剂量-效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郑新庆,黄凌风,李元超,林荣澄[4](2013)在《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叁种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产生的影响。无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摄食率与3种海藻的干湿比和鲜海藻总有机碳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该端足类存在着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对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其摄食率与鲜海藻的总有机碳和蛋白质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海藻的总氮含量则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并未产生可以预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22期)

付毅飞[5](2013)在《深海端足类生物“浮出水面”》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北京时间8月12日电(特派付毅飞)当地时间8月11日,“蛟龙”号完成第65次下潜,取回一些新的生物品种。执行本次下潜任务的生物学家刘诚刚很是兴奋,直至返回母船,仍觉意犹未尽。 在深海捞虾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在5000(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3-08-13)

郑新庆,黄凌风,贾晓燕,傅迅毅,徐向伟[6](2011)在《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几种钩虾亚目端足类的种群产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7年12月到2008年5月在厦门筼筜湖采集端足类样品,分析了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中端足类的种群结构并估算其种群产量。结果显示,生活在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端足类生活史短暂,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和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的股群生产时限分别为30,120和90d。在各月采集的样品中,筼筜湖端足类具有雌体个体占优势,抱卵雌体和幼体数量比例高的种群结构特征。筼筜湖端足类种群生产力很高,每6个月上野蜾蠃蜚、强壮藻钩虾和日本大螯蜚的种群产量分别为101.91,29.17和9.49g/m2(干重),半年周转率分别为12.34,8.34和4.93。推测大型海藻群落中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端足类自身的生活史策略是筼筜湖端足类种群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种群内个体的迁移也可能导致某些端足类(如强壮藻钩虾)种群生产力的高估。(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1年06期)

郑新庆,黄凌风,王蕾,谢天宏,洪清波[7](2011)在《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2007年11月至2008年5月期间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筼筜湖藻栖的端足类主要有: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强壮藻钩虾(A mpithoe vali-da)、平掌拟钩虾(Grammaropsis laevipalmata)和尖额麦秆虫(Caprella panantis).但不同时期、不同藻丛,端足类的种类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主导的藻丛,主要出现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上野蜾蠃蜚和日本大螯蜚是丰度最高的两种端足类,它们在11月达到丰度的最大值,分别为3.22×104和1.07×104m-2.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la tenuistipitatavar.liui)和根枝藻(Rhizocloniumsp.)主导的藻丛分别出现在2008年1—3月和3—5月,上野蜾蠃蜚是其中最优势的端足类,但丰度较低.石莼(Ulva lactuca)主导的藻丛在整个调查期间都有分布,端足类以上野蜾蠃蜚和强壮藻钩虾为主,丰度在3月最高,分别为11.59×104和1.20×104m-2,而后迅速下降.不过,在石莼主导的藻丛,端足类的丰度和大型海藻生物量之间的变化并不同步,而是存在一个月的滞后,据推测,可能是由于大型海藻啃食者(如强壮藻钩虾)的滞后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陈君[8](2011)在《有机磷农药对端足类河蜾蠃蜚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磷农药的诞生使我国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但大量地使用有机磷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机磷农药不但能对内陆的土壤、大气、水等造成污染,在一些河流入海口及近岸海域的海水检测中也同样发现大量有机磷农药的存在。本文将最为常见的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久效磷叁种有机磷农药作为污染物,选用端足类生物河蜾赢蜚为受试生物,研究叁种有机磷农药对河蜾赢蜚的毒性效应,为加强近岸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确定甲基对硫磷、久效磷、马拉硫磷对河蜾赢蜚的半致死浓度(LC50)、最高安全浓度(NOEC)、最低效应浓度(LOEC);研究甲基对硫磷、久效磷、马拉硫磷对河蜾赢蜚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久效磷对河蜾赢蜚96h的LC50分别为1.4μg·L-1、2.9μg·L-1、20.8μg·L-1。比较叁种有机磷农药的物化参数及实验结果,叁种有机磷农药中甲基对硫磷的毒性最强,其次是马拉硫磷,久效磷的毒性最低。2.通过慢性毒性实验,掌握甲基对硫磷、久效磷、马拉硫磷对河蜾赢蜚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氧化酶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暴露浓度相同的条件下,SOD、CAT活性和GSH含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的的趋势,但也有受到抑制的,如甲基对硫磷1.5gg·L-1浓度组的SOD活性在实验的第7天受到抑制,而其他组则没有出现明显的抑制现象。3.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测定甲基对硫磷、久效磷、马拉硫磷对河蜾赢蜚DNA的损伤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叁种农药浓度的升高DNA受损的细胞数不断增多。甲基对硫磷1.5gg·L-1浓度组的细胞损伤率为100%;马拉硫磷3gg·L-1浓度组的细胞损伤率为72%;久效磷20gg·L-1浓度组的细胞损伤率为67%。(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1-05-01)

何丛颖,林元烧,曹文清,郑连明,杨位迪[9](2011)在《北部湾浮游端足类生态特征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类群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6年~2007年北部湾东侧(17°13'~21°29'N,107°38'~109°49'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研究浮游端足类物种多样性特征,并用TWINSPAN和DCC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北部湾海域浮游端足类类群进行划分。本次调查记录浮游端足类82种,其中夏季50种,春季34种,(本文来源于《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3-25)

闫启仑,王睿睿[10](2011)在《端足类河蜾赢蜚的生活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 Costa,1857)隶属于端足目(Amphipoda)钩虾亚目(Gammaridea)蜾蠃蜚科(Corophiidae)蜾蠃蜚属(Corophium),栖息于潮间带软泥和泥沙底质,在北美太平洋、印度洋东、大西洋均有分布,在我国各海区周年均有出现。本文以河蜾蠃蜚为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3-25)

端足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着;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端足类论文参考文献

[1].耿道强,产久林,许强华.深渊端足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郑新庆,王倩,黄凌风,王建佳,林荣澄.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J].生态学报.2015

[3].郑佳佳,王睿睿,林志浩,梁军辉,闫启仑.壬基酚、五氯酚及硝基苯对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acherusicum)的毒性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4

[4].郑新庆,黄凌风,李元超,林荣澄.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叁种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J].生态学报.2013

[5].付毅飞.深海端足类生物“浮出水面”[N].科技日报.2013

[6].郑新庆,黄凌风,贾晓燕,傅迅毅,徐向伟.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几种钩虾亚目端足类的种群产量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

[7].郑新庆,黄凌风,王蕾,谢天宏,洪清波.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几种藻栖端足类的种群动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陈君.有机磷农药对端足类河蜾蠃蜚的毒性效应[D].大连海事大学.2011

[9].何丛颖,林元烧,曹文清,郑连明,杨位迪.北部湾浮游端足类生态特征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类群结构[C].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10].闫启仑,王睿睿.端足类河蜾赢蜚的生活史[C].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标签:;  ;  ;  ;  ;  

端足类论文-耿道强,产久林,许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