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聪颖广西德保县敬德镇渠岩小学533712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设疑点,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与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探究、认真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
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感悟知识和质疑解难的重要载体,是沟通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用现实的生活场景来创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依据。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服务于生活的原则,根据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把许多有关联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寓于一个轻松的话题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统一的话题上来,以获取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激疑的启发,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的局面,激疑启发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的具体体现,它提出的一系列反映其中心内容的引人入胜的话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不断地探索和疑问,使问题化教学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
例如我们教小学数学的“20以内退位减法”时,为了突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用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火柴棒来进行教学演练,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会吸引所有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13-9=?”的运算,然后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验运算过程中的多项解题方式:
算法一:从13根火柴中取走9根,余下4根,得出了13-9=4。
算法二:把13分成10和3,10-9=1,1+3=4。
算法三:因为9+(4)=13,所以13-9=4。
这种教学情境设计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践行非常精美的“动手课”的同时,也解决了平时情境设计上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遗憾。这种动手操作演练,紧密联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弥补了课堂教学空洞无物的实质,及大地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得问题情境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
在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上,其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数学。情境创设不能过度关注生活情境,如果把数学课上成生活常识课,那就失去了数学课的原汁原味,当然,生活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例如:有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少千克?对于这样开放性的教学情境,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多技巧来进行解题。
1.算术法解答
方法一:先求出每筐装多少?再求每筐多装多少?
(56×60&pide;56-56=4)
方法二:先求56筐一共多装多少?再求平均每筐多装多少?
[56×(60-56)&pide;56=4]
2.方程法解答
第一种直接设未知数。
解:设平均每筐多装x千克。
(56×x)×56=56×60
56x+56×56=56×60
x=4
第二种间接设未知数。
解:设现在每筐装x千克。
56x=56×60
x=60
60-56=4
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多种技巧与方法寓于一个问题当中,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与动手实践,体会出更多、更新颖的知识体系来,生成更崭新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寸水养池鱼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的故事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而故事情境则是一个极其富有情感吸引力的情境形式,它能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从故事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社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对自己探究的主题产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趣。因此,上数学课的时候,我们应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极富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开始新的一课。
例如我们讲到数学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财主,家财万贯,头脑灵活,养着一位倾城的女儿,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其中也不乏英俊的才子,这位老丈人看上了两个品貌兼优的才子,为了辨别其中的真伪,就在他们两个人面前出了一道数学题,看看谁的才思更敏捷,于是就想出了一道题,送给你们三十六只羊和鹅,共有一百只脚,请你分清到底有多少只羊和多少只鹅?问题一出,两个才子面面相觑,谁都答不上话来,一炷香的时间已过,家里的姑娘只有遗憾地把两个才子打发回家。假如是你们,你们能分清多少只羊和鹅吗?这一节课在同学们的思考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故事情境把学生无限的兴趣引入了无尽的思考当中,由此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探究、学会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