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淀粉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淀粉,浆料,黏度,接枝,耐高温,淀粉酶,性能。
淀粉浆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坤,郭晶,郑帼,张昊[1](2019)在《接枝淀粉浆纱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涤/棉混纺纱特点,利用不同接枝率的接枝淀粉对涤/棉混纺纱进行上浆测试,探索上浆性能与接枝率内在关系;通过多次实验,确定最优上浆配方,从而在涤棉混纺纱上浆上可取代PVA浆料,从而解决PVA浆料给环境带来的问题。结果表明:与PVA浆纱效果相比,接枝率在18%左右时,浆纱耐磨性和毛羽贴伏、断裂强力等性能较好,浆纱的总体质量较好。(本文来源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立平[2](2016)在《改良湿法工艺中淀粉浆质量的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燃料乙醇装置以玉米为生产原料,采用改良湿法工艺将玉米浸泡、脱胚、破碎制成淀粉浆,淀粉浆经液化酶作用生产出液化醪液,液化醪液再经糖化和酵母的发酵作用生产出成熟醪液,成熟醪液经多塔蒸馏、末冷排醛和沸石的去水作用最终加工出可用于汽车的车用乙醇。改良湿法制淀粉浆过程中,胚芽、纤维皮提取率低,且长时间运行会造成蒸馏塔堵塞,大大降低了蒸馏效果;淀粉浆温度低、粒度大、杂菌数多直接影响液糖化发酵效果,降低了酒精提取率[1]。通过本课题研究,解决改良湿法制乙醇生产工艺中的淀粉浆质量控制的技术瓶颈,拥有一定行业实力、友好的生产环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本研究过程以公司30万吨·年-1淀粉浆工艺流程为基础并参照生产实际,经过对玉米输送水分别经换热器和喷射器加热浸泡进行研究,证明经换热器和喷射器加热后的玉米,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浸泡温度的降低破碎后制成淀粉浆染菌机率均有所增加,但经喷射加热浸泡后的玉米制成的淀粉浆染菌机率较换热器加热的大大降低,淀粉浆质量得到了保障。通过上述试验,淀粉浆生产过程中控制染菌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喷射器直接加热方式、浸泡时间11小时、浸泡温度62℃。通过一个月的连续生产验证在上述条件下淀粉浆杆菌数在4-6 p.ml-1,挥发酸在0.05-0.07度。本研究过程以公司30万吨·年-1淀粉浆工艺流程为基础并参照生产实际,经过对磨间隙和冲洗水流量调整以及磨齿使用时间对粒度影响的研究,发现随着磨间隙和冲洗水流量增加以及磨齿使用时间的延长,淀粉浆粒度呈上升趋势,通过合理调整和经济核算可保证淀粉浆粒度在最佳范围内。通过上述试验,改良湿法生产过程中控制粒度的最经济稳定的生产条件:磨间隙1.0 mm、冲洗水流量15 m3.h-1、磨齿使用时间不超过1.5周。通过一个月的连续生产验证在上述条件下淀粉浆粒度在1.0-1.6(3mm筛上%)。本研究过程以公司30万吨·年-1淀粉浆工艺流程为基础并参照生产实际,经过对胚芽分离器顶流流量、后液罐物料浓度以及一级胚芽分离的进料压力对胚芽量和纤维皮含量影响的研究,发现随着胚芽分离器顶流流量和后液罐物料浓度增加以及一级胚芽分离的进料压力的增加,胚芽量和纤维皮含量呈上升趋势,通过合理调整和经济核算可保证淀粉浆粒度在最佳范围内。通过上述试验,淀粉浆生产过程中控制胚芽量和纤维皮含量的最佳工艺条件:胚芽分离器顶流流量200 m3.h-1、物料浓度6 Be°、一级胚芽分离的进料压力0.75 MPa。通过一个月的连续生产验证在上述条件下胚芽量在7.8-8.2 t.h-1、纤维皮含量在24-27%。(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6-12-02)
张军合,饶平凡,张利真,尚益民,胡蕊薪[3](2015)在《谷朊粉生产中B淀粉浆理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目前广泛使用的叁相卧螺法生产谷朊粉中的B淀粉浆为原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等技术测定了B淀粉的理化特性,包括微观结构、上清液中金属离子浓度、还原糖含量、热力学特性、粘度等,并与A淀粉及小麦粉进行了对比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显示B淀粉颗粒较小,与蛋白质、戊聚糖等粘性物质黏结。差示扫描量热仪的热力学特性以及透光率的分析表明小麦B淀粉糊化温度低,易糊化。B淀粉浆中的金属离子种类和含量以及还原糖含量适合后续发酵利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5期)
包杰[4](2014)在《部分糊化淀粉浆纱技术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纺织行业领域中的叁大主要浆料是淀粉、PVA和丙烯酸类,它们都对经纱的上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淀粉类浆料作为一种自然界可再生的资源符合环保要求,并且来源丰富、价格合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力倡导低碳、节能和创新理念,这要求织造行业需在浆料研发和上浆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走生态纺织和绿色上浆的道路,因此使用绿色环保类的淀粉浆料是发展生态浆纱技术的重要方向。论文旨在对部分糊化淀粉浆料、浆液性能及浆纱技术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以原淀粉和变性淀粉(PR-SU)为原料,通过高压蒸汽法制得部分糊化淀粉浆液,详细研究了浆液浓度、原料配比、调浆温度对浆液黏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其次对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的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了调浆温度对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糊化度的作用,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不同糊化程度淀粉颗粒的形貌特征;最后选用配比和调浆温度最佳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和全糊化淀粉浆液对纯棉纱线进行上浆实验,对两种浆纱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实验室自行设计的装置成功制备得到了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实验表明当浆液含固率为10%,原淀粉:PR-SU=4:1(wt/wt),通蒸汽使调浆温度为65℃时得到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具有较低的黏度(6.6~7.5mPa·s),室温下有较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适宜上浆。(2)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浆液进行糊化度测定,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浆液为部分糊化淀粉浆液,糊化度随调浆温度增加而增大。通过莱卡偏光显微镜观察原淀粉、糊化度不同的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和全糊化浆液中淀粉颗粒的形貌特征,发现原淀粉颗粒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具有明显的偏光十字现象,随着调浆温度的升高浆液糊化程度增加,淀粉颗粒逐渐吸水膨胀,晶束解体,表面开始出现裂痕,偏光十字逐渐消失,体积变大成囊肿状,直至完全破裂成全糊化状态。(3)采用上述部分糊化淀粉浆液在室温下对纯棉纱线进行上浆,研究发现部分糊化淀粉浆纱的上浆率小于全糊化淀粉浆纱上浆率,浆纱性能表现为强力提高,毛羽贴伏和耐磨性增加,原纱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达到完全糊化浆液配方的浆纱质量指标。(4)进一步研究了上浆温度(35℃、45℃、55℃)和压浆力对浆纱性能的作用,结果显示随上浆温度上升,浆纱上浆率增加,随压浆力增加上浆率反而降低。(5)通过显微镜对浆纱表面和切片进行观察,发现上浆后的纱身均比原纱紧密,部分糊化淀粉浆纱边缘和内部呈现深色,但颜色深度和边缘面积不及全糊化浆纱,这是因为全糊化淀粉浆液黏度大,表面被覆偏多,上浆率大,而部分糊化淀粉浆液黏度低,流动性好,因此内部浸透多于全糊化。(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11-01)
周民革,侯爱芹[5](2010)在《上淀粉浆纯棉织物中果胶含量的测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果胶对棉织物润湿性影响很大,在前处理过程中,为定量检测处理效果,通常要测定处理后织物上的果胶含量。对于上淀粉浆的纯棉织物,传统的果胶含量测定方法受淀粉浆的干扰严重。在分光光度计DNS显色法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新的淀粉内标DNS显色分光光度计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吸收波长、DNS试剂用量、淀粉液硫酸加热回流时间、果胶液硫酸加热回流时间的影响。该方法能够排除淀粉浆的干扰,准确地测定棉织物中果胶的含量,对研究纯棉织物复合酶生物前处理技术以及果胶对棉织物润湿性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徐正康,罗建勇,郭峰,周彦斌[6](2010)在《Na~+、Ca~(2+)对淀粉浆中耐高温淀粉酶酶解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淀粉浆中添加不同量的Na+、Ca2+,研究它们对耐高温淀粉酶酶解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Na+、Ca2+对耐高温淀粉酶的酶解效果均有提高作用,最佳添加量分别为2.61mmol/kg和0.50mmol/kg。此外对Na+、Ca2+与溶液电导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Ca2+的浓度与溶液的电导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测定粉浆电导率来指导Na+、Ca2+的添加。(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0年07期)
闫怀义,曹佳佳,续跃平[7](2009)在《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浆纱性能的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在反应物中添加不同比例的Na2HPO4和NaH2PO4、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以及在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聚酯浆料等方法对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的浆纱性能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在直链淀粉∶Na2HPO4∶NaH2PO4∶尿素为60∶4∶2∶5、pH值为5的条件下制备的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与聚酯浆料以60∶40混合使用时,浆料的黏度热稳定性及其与纯棉棉纱和涤棉棉纱的黏附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09年03期)
刘锦超,兰先秋,李建明,芦鹏飞,许海全[8](2008)在《红薯淀粉浆在水解过程中的黏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是由直链结构与支链结构构成结晶与非结晶的颗粒结构。在淀粉水解过程中的水链与链链的能量结构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本文对红薯淀粉浆水解过程中的黏度进行了研究,找到了黏度与直链、支链淀粉的关系,发现了糊化过程的黏度急剧增加,并用特定的复合水解酶实现了常温水解的低黏度过程。(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08年S2期)
张荣明[9](2008)在《AM接枝淀粉及醋酸酯淀粉浆的高比例涤/棉混纺纱上浆》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环保浆料AM接枝淀粉及醋酸酯淀粉的结构特点及上述两种淀粉的上浆特性,并以它们为主体浆料对T/C 65/35混纺纱进行了上浆试验,旨在探讨取代T/C 65/35传统上浆中采用PVA的配方。试验结果表明,新配方上浆纱的织造效果和浆纱性能均优于传统配方。(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08年04期)
张洪涛[10](2007)在《以小麦面粉生产谷朊粉,淀粉浆直接作为发酵原料生产酒精》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目前酒精发酵多采用玉米、薯干等为原料,这些原料经常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如地域性价格高低不等,货源供应不稳定,产地局限性等。特别是近年来,玉米价价格不断上涨,致使国内众多酒(本文来源于《粮油加工》期刊2007年08期)
淀粉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林燃料乙醇装置以玉米为生产原料,采用改良湿法工艺将玉米浸泡、脱胚、破碎制成淀粉浆,淀粉浆经液化酶作用生产出液化醪液,液化醪液再经糖化和酵母的发酵作用生产出成熟醪液,成熟醪液经多塔蒸馏、末冷排醛和沸石的去水作用最终加工出可用于汽车的车用乙醇。改良湿法制淀粉浆过程中,胚芽、纤维皮提取率低,且长时间运行会造成蒸馏塔堵塞,大大降低了蒸馏效果;淀粉浆温度低、粒度大、杂菌数多直接影响液糖化发酵效果,降低了酒精提取率[1]。通过本课题研究,解决改良湿法制乙醇生产工艺中的淀粉浆质量控制的技术瓶颈,拥有一定行业实力、友好的生产环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本研究过程以公司30万吨·年-1淀粉浆工艺流程为基础并参照生产实际,经过对玉米输送水分别经换热器和喷射器加热浸泡进行研究,证明经换热器和喷射器加热后的玉米,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浸泡温度的降低破碎后制成淀粉浆染菌机率均有所增加,但经喷射加热浸泡后的玉米制成的淀粉浆染菌机率较换热器加热的大大降低,淀粉浆质量得到了保障。通过上述试验,淀粉浆生产过程中控制染菌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喷射器直接加热方式、浸泡时间11小时、浸泡温度62℃。通过一个月的连续生产验证在上述条件下淀粉浆杆菌数在4-6 p.ml-1,挥发酸在0.05-0.07度。本研究过程以公司30万吨·年-1淀粉浆工艺流程为基础并参照生产实际,经过对磨间隙和冲洗水流量调整以及磨齿使用时间对粒度影响的研究,发现随着磨间隙和冲洗水流量增加以及磨齿使用时间的延长,淀粉浆粒度呈上升趋势,通过合理调整和经济核算可保证淀粉浆粒度在最佳范围内。通过上述试验,改良湿法生产过程中控制粒度的最经济稳定的生产条件:磨间隙1.0 mm、冲洗水流量15 m3.h-1、磨齿使用时间不超过1.5周。通过一个月的连续生产验证在上述条件下淀粉浆粒度在1.0-1.6(3mm筛上%)。本研究过程以公司30万吨·年-1淀粉浆工艺流程为基础并参照生产实际,经过对胚芽分离器顶流流量、后液罐物料浓度以及一级胚芽分离的进料压力对胚芽量和纤维皮含量影响的研究,发现随着胚芽分离器顶流流量和后液罐物料浓度增加以及一级胚芽分离的进料压力的增加,胚芽量和纤维皮含量呈上升趋势,通过合理调整和经济核算可保证淀粉浆粒度在最佳范围内。通过上述试验,淀粉浆生产过程中控制胚芽量和纤维皮含量的最佳工艺条件:胚芽分离器顶流流量200 m3.h-1、物料浓度6 Be°、一级胚芽分离的进料压力0.75 MPa。通过一个月的连续生产验证在上述条件下胚芽量在7.8-8.2 t.h-1、纤维皮含量在24-2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淀粉浆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坤,郭晶,郑帼,张昊.接枝淀粉浆纱性能的研究[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李立平.改良湿法工艺中淀粉浆质量的优化控制[D].北京化工大学.2016
[3].张军合,饶平凡,张利真,尚益民,胡蕊薪.谷朊粉生产中B淀粉浆理化特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
[4].包杰.部分糊化淀粉浆纱技术的探讨[D].江南大学.2014
[5].周民革,侯爱芹.上淀粉浆纯棉织物中果胶含量的测定方法[J].纺织学报.2010
[6].徐正康,罗建勇,郭峰,周彦斌.Na~+、Ca~(2+)对淀粉浆中耐高温淀粉酶酶解效果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0
[7].闫怀义,曹佳佳,续跃平.氨基甲酸酯直链淀粉浆纱性能的改进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9
[8].刘锦超,兰先秋,李建明,芦鹏飞,许海全.红薯淀粉浆在水解过程中的黏度[J].现代化工.2008
[9].张荣明.AM接枝淀粉及醋酸酯淀粉浆的高比例涤/棉混纺纱上浆[J].上海纺织科技.2008
[10].张洪涛.以小麦面粉生产谷朊粉,淀粉浆直接作为发酵原料生产酒精[J].粮油加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