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555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方"加味妇炎散"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中药内服、灌肠联合外敷“加味妇炎散”为治疗组,用同样的中药内服、灌肠联合“妇炎散”为对照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敷方剂“加味妇炎散”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疗效显著,使用安全、方面,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外敷方;加味妇炎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
正文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一般发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未及时治疗转成慢性;及病人体质较差、免疫功能降低,病情迁延或无急性炎症的过程直接由病源体的侵入造成(如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感染、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直接蔓延而来)。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缠绵难愈,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且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该病散见于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瘕、月经不调、不孕症等各篇中。关于治疗,西医主要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对杀伤病原体疗效确切,但对病原体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损害作用不明显,对改善临床症状效果不显著,以致病情时好时坏,迁延难愈,且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尚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使耐药菌株增加;此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中医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从宏观把握、整体治疗,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可明显缩短病程,预后良好,优势突出。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4年01月~2016年12月我院妇科住院患者,均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湿热瘀结者共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0例。年龄18~45岁,病程0.5~3年,平均1.3年。治疗组平均年龄29.64±4.27岁,对照组28.89±4.07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加重及月经前后加重。白带异常,常为黄色或者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多伴有臭味;常伴有月经不调,以月经量多或月经不调多见;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可有低热、乏力等表现,病程长者可有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精神不振等神经衰弱症状。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子宫粘连固定,活动受限;输卵管炎症时可在子宫一侧或两侧摸到条索状物,有压痛;输卵管出现积水或囊肿时,盆腔一侧或者两侧可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受限。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可在子宫一侧或者两侧触及片状增厚、压痛或宫骶韧带增粗,质硬、压痛。上述体征必须具备子宫症状和附件区压痛。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见附件的增厚和炎性包块改变,盆腔积液等。
1.2.2中医辨证标准
[1]选取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湿热瘀结型为本次实验入选证:此证临床主要为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有积块,伴腰骶胀痛,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有臭味,小便短黄,舌红,舌苔腻,脉弦滑而数。
1.2.3症状积分标准
[1]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以上累积发在15分以上者为重度;10~14分为中度;5~9分为轻度。
1.3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有关内容拟订标准。符合盆腔炎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年龄在18~45岁者即可纳入。
2)排除标准:排除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等严重疾患,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1.4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恢复正常,积分为0分。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无改善。
2方法
2.1治疗方法:对照组予西药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注射用头孢唑啉钠3g静脉输入(注射用头孢唑啉钠生产企业: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0.5g,生产批号:02561204),每日2次;中药清热调血汤内服,治法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组方:丹皮15g,黄连15g,当归10g,生地黄15g,白芍15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莪术10g,香附12g,延胡索15g,水煎液300ml,分3次早晚口服,每日1剂,连服7天。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经期停药,连服3个疗程。配合外治疗:灌肠方剂:三棱15g,莪术15g,红藤15g,败酱草20g,延胡索10g,路路通12g,丹参25g,加水浓煎取汁100ml备用,用时将药液加温至37℃~40℃时使用(切忌不能偏凉)。灌肠体位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暴露肛门,用一次性塑料导尿管涂石腊油后插入肛门15cm~20cm,外接一次性50ml注射器,推注药液100ml(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拔管后取平卧位,以保证药液保留时间长。一般于月经净后5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后停药,观察疗效。外敷方剂妇炎散组成:大黄40g,姜黄40g,败酱草40g,丹参40g,赤芍40g,羌活40g,独活40g,千年健40g以上为每一份外敷方的剂量。将上述中药烘干,粉碎混匀,分成每份每袋重量为约150g。敷药方法:取一等分中药量撒少量普通香油搅拌,将药包敷于小腹上,配合红光治疗,每次30min,1天2次,连用3个月经周期,经期停药。治疗组予治疗的内服中药组方和灌肠的组方与对照组相同,服用方法、服用时间相同,但外敷中药方剂为加味妇炎散,方剂组成有:千年健20g,川断20g,两面针20g,延胡索20g,五加皮20g,白芷20g,桑寄生20g,鸡血藤20g,羌活20g,独活20g,赤芍20g,当归尾20g,血竭20g,乳香20g,没药20g加味妇炎散的使用方法、剂量及治疗时间同对照组的妇炎散,治疗组未给予西药抗生素静滴。
2.2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
3结果
3.1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见表1。表1提示两组治疗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病情较对照组明显好转。
3.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120例,治愈50例,显效40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80例,治愈8例,显效18例,有效3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表1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比(-x±s)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由盆腔感染未治疗彻底,病程迁延所致局部长期炎性刺激,结缔组织增长增厚形成粘连,甚至形成包块,导致病人下腹痛,坠胀,腰骶酸痛,白带量多等一系列不适症。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胞脉空虚,风、寒、湿、热之邪入侵胞脉、冲任,阻滞气血而致。正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所云:“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夹湿热寒邪乘虚而入胞中,损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故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博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错杂。主要病机可概括为湿、热、寒、瘀、虚五个方面,而热邪、湿邪与瘀滞共存是其主要因素。据临床观察,其病因不外内、外两方面,外因多为风邪夹热毒湿毒邪内侵,内因多为气滞血瘀,且结合临床数据表明湿热瘀结型占本病种的比例达60-70%。加味妇炎散是妇炎散基础上加减而成,具有更好的祛风除湿、活血祛瘀、疏肝行气、缓急止痛之功,加上乳香、没药、血竭、当归、鸡血藤增强了活血化瘀,疏通络脉之功,桑寄生、五加皮、白芷补充了原方祛风除湿不足之处,促进气血通畅,延胡索则有活血行气止痛之效;中医认为不通则通,故百脉通,则痛自消。并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延胡索、鸡血藤、当归、桑寄生、赤芍对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临床运用能改善微循环,增加盆腔灌注量,调节新陈代谢、促进炎症吸收;没药、当归、川断、血竭、鸡血藤、延胡索具抗菌消炎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诸药共用从而使气血畅达,冲任和调,盆腔血液循环正常,促使炎症吸收、组织修复与再生,减轻组织增殖,溶解组织粘连。中药外敷下腹,药力集中,通过热的传导作用,可使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渗透吸收,直达病所,有利于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达到调整局部气血目的,同时避免苦寒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本研究运用中药内外同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做到局部与全身并举,内外合治,标本兼顾,故而收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255.
[2]钟赣生.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社,2012.5(2015.4重印).
[3]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2015.4重印).
[4]李千笛执笔杜衡芬施瑞兰指导.《妇炎散治疗慢性盆腔炎318例疗效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四期.
[5]刘亚红、阮凤、周晓娜等.《内服外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0例临床研究》.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9(4):16-18.
[6]王晓娜王丽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8):985-987-255.
作者简介:彭芳,出生日期:1986-11-17,女,汉族,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