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形变论文_许众

导读:本文包含了八极形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哈密,能级,轴对称,理论,密度,不对称,集体。

八极形变论文文献综述

许众[1](2017)在《丰中子锕系原子核八极形变与低激发谱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核低激发谱是探索原子核结构及物理规律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理解和分析原子核壳结构演化、形状共存、形状相变以及结团结构等热点前沿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引入四极形变自由度可实现对大部分原子核的合理描述。然而,实验上在某些特定的核区发现,存在能量较低的正负宇称态交替出现的双带结构,能谱特征和双原子分子结构相类似,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反射不对称的八极形变的研究兴趣。此外,八极形变在原子核结团、集团衰变、裂变等现象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探寻和研究八极形变原子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在描述整个核素图上的原子核性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基于平均场近似只能描述原子核的基态性质,为描述如激发谱、电磁跃迁等,我们课题组发展了基于能量密度泛函,包含转动对称性、宇称对称性及四极八极形状涨落的四极八极集体哈密顿量模型,同时成功运用该方法对中重核区和重核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本论文中,我们运用四极八极集体哈密顿量模型对丰中子重核区Ra、Th、U、Pu、Cm、Cf、Fm及No八条同位素链(190≤N≤212)的四极八极激发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实验上寻找下一个八极核区给出理论预言。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约束的反射不对称的协变密度泛函计算得到了原子核的集体势场、转动惯量和集体质量等物理参量;2)利用以上得到的物理参量构建微观四极八极集体哈密顿量,计算得到原子核低激发谱及集体波函数,进而得到电跃迁几率等物理观测量;3)通过分析低激发负宇称带、奇偶宇称振荡、八极形变参数平均值(β_3)和(E3:3_1~+→0_1~+)等,发现在丰中子锕系核区随中子数增加存在一个由近球形至稳定八极形变最后至八极软的形状演化,显着的八极形变出现在N~198同中子素中。最后通过分析单核子能级随形变的演化,探讨了稳定八极形变及八极软形变的微观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10-01)

陈永静[2](2016)在《A≈144质量区丰中子八极形变核的壳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理论框架内研究了A≈144的丰中子核的八极形变。对这个核区八极形变核的单粒子能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给出了合理的Nilsson单粒子能级(图1)。系统研究了A≈144核区丰中子偶偶核Ba同位素的八极形变带的宇称劈裂及其反转的系统变化(图2),探讨了宇称劈裂及其反转的影响因素。开展了A≈144核区奇A核八极形变带的系统性研究,理论上计算了实验观测到的典型八极形变核的s=±i宇称双重(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6年00期)

周恩付[3](2016)在《八极形变原子核集体激发的多参考态协变密度泛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谱学研究是探索与认识微观世界自然规律的重要手段。原子核低激发态谱为深入认识原子核结构以及揭示其中物理规律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理解原子核壳结构演化,形状共存、形状相变以及结团结构等热点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部分原子核的集体激发谱都可以通过引入四极形变自由度得到很好的描述。除此之外,实验上发现在某些特定质量区的原子核中,存在能量较低的正负宇称交替出现的双带结构,其能谱特征类似双原子分子。为了描述这类原子核激发谱,最直观的办法就是引入反射不对称的八极形变自由度。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八极形变自由度在原子核结团、集团衰变、裂变等现象中也起关键作用。因此,对八极形变原子核低激发谱研究对理解这些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基于原子核协变密度泛函理论,通过引入宇称投影、粒子数投影、角动量投影以及生成坐标方法发展了适合描述四极-八极形变原子核集体激发的多参考态协变密度泛函理论(QO-MR-CDFT),并构建了相应的Fortran程序。具体工作包括:1)采用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的相对论点耦合模型,通过有效的四极-八极形变约束计算获得一系列不同四极-八极形变的核内禀波函数;2)引入宇称投影、粒子数投影以及角动量投影,恢复这些内禀波函数在基于平均场计算时被破坏的宇称、粒子数以及角动量;3)采用生成坐标方法将各投影后的波函数进行迭加,构造实验室系下的原子核集体波函数,并通过求解Hill-Wheeler-Griffin方程,得到原子核低激发谱及集体波函数。在程序实现方面,我们采用了Broyden方法来加快平均场自洽迭代的收敛速度。在量子数投影计算中,采用了Pfaffian方法求解Norm overlap,从而避免符号问题。同时,采用OpenMP并行方法对混合密度以及混合流进行计算,大大节省了程序的计算时间。我们将新发展的QO-MR-CDFT首先应用于20Ne低激发谱中结团和类分子结构α+16O的研究。在考虑了动力学八极自由度之后,我们再现了实验上所观测到的宇称双重态的激发谱以及电多极跃迁强度数据,并且发现20Ne类分子结构随着角动量增加而减弱。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结团结构减弱的机制是其内在的形变依赖的转动惯量。值得一提的是,新发展的QO-MR-CDFT是目前可以应用于原子核四极-八极集体低激发谱研究的最先进的微观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1)

彭永[4](2015)在《八极形变原子核低激发谱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极形变原子核作为一个量子体系,各种性质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通过谱学性质特别是原子核低激发谱反映八极形变原子核量子相变、形状共存及形状演化等已成为近代核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在描述整个核素图上的原子核物理性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常基于平均场近似只能描述原子核的基态性质。为描述如激发谱、电磁跃迁等,必须超越平均场近似,恢复破缺的对称性并考虑多个形变之间的混合。其中基于密度泛函计算,构建包含转动对称性、宇称对称性及四极八极形状涨落的集体哈密顿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求解集体哈密顿量,描述原子核低激发结构,可用于对核素图中绝大部分八极形变原子核的结构展开研究。本论文发展了基于协变密度泛函的四极八极集体哈密顿量(QOCH)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具体包括:1)基于点耦合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对原子核进行自洽的四极八极形变约束计算,得到每个形变点所对应的总能量以及单(准)粒子能量、波函数和占据几率;2)基于推转近似及约束计算的输出量,微观提取原子核的集体势场及惯量参量,从而构建体系的集体哈密顿量;3)对角化求解该哈密顿量,即可得到原子核激发谱及相应的集体波函数,进而可以计算诸如电磁跃迁几率等物理观测量。本文应用新发展的QOCH模型进行如下研究:1)研究了224Ra低激发结构,计算得出其物理观测量如低激发谱、电磁跃迁等很好地再现了实验值。2)系统研究了Ra同位素链低能激发结构及随中子数增加的形状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5-04-01)

焦朋,郭建友,方向正[5](2010)在《偶偶Ra同位素的八极形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反射不对称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RAS-RMF)对偶偶Ra同位素的八极形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实验数据和有限力程小液滴模型(FRDM)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AS-RMF理论很好地描述了Ra同位素的基态性质,计算的结合能、双中子分离能和形变与实验数据和FRDM一致.RAS-RMF理论获得的中子、质子密度分布清晰地展现出偶偶Ra同位素由球形逐渐转变为八极形变,到四极形变的过程,与实验观察的八极形变不稳定现象一致.(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焦朋[6](2010)在《反射不对称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原子核八极形变和裂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反射不对称相对论平均场(RAS-RMF)理论,简述了RAS-RMF的理论框架和描述原子核的计算方法。然后利用RAS-RMF理论对142,144,146Ba、146Ce、Ra同位素、256,258Fm和226Th等原子核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果,主要如下:利用RAS-RMF理论系统研究了142,144,146Ba、146Ce、Ra同位素的基态性质和形状演化规律,计算的结合能和形变等与实验结果一致。计算给出的中子(质子)密度分布,清晰展现出142,144,146Ba、146Ce和偶偶Ra同位素的形状演化规律,146Ba和146Ce的反射不对称结构,和Ra同位素由近球形转变为明显的八极形变,再到四极形变的转化过程。同时也发现了Ra同位素的β3值随着中子数的增加而减小,说明Ra同位素的八极形变不稳定性,与实验上观测的八极形变不稳定现象相一致。本文还利用反射不对称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研究了256,258Fm和226Th的裂变现象,描述了密度分布随两裂变子核距离变化的过程,裂变能随形变变化的位能曲线,以及原子核的等分裂变过程,与其它理论以及实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反射不对称平均场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具有八极形变的原子核结构和256,258Fm、226Th的裂变现象。(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0-04-01)

朱胜江,王建国,陈永静,J.H.Hamilton,A.V.Ramayya[7](2007)在《Z=56、N=88丰中子核区原子核八极形变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核的八极形变反映在内禀坐标系中的反射不对称性.理论预言当一对质子与中子所处的单粒子轨道同时具有的轨道量子数之差为Δn=1、Δ1=3、Δj=3 且互相靠近时,将产生强的八极相互作用矩阵元,这样的核有可能产生稳定的八极形变.稳定的八极形变已在两个核区域内发现:其(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8-01)

金华,郑仁蓉,朱顺泉,李君清[8](2006)在《单粒子在非轴对称八极形变势场中的混沌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单粒子处在长椭球谐振子势加上Y32+Y3-2形变势场中的情况,从经典和量子两个角度分析了粒子在非轴对称八极形变势场中的混沌运动.通过经典的轨道稳定性分析,指出了系统等势能面性质对粒子运动特点的重要性.又通过对体系存在的能级免交叉现象,叁维不对称谐振子相干态在势场中的演化特征的研究,具体地说明了八级形变势的非轴对称性使单粒子更容易出现混沌运动.(本文来源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期刊2006年02期)

金华[9](2005)在《单粒子在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_(32)+Y_(3-2)势场中的混沌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从经典和量子两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单粒子在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_(32)+Y_(3-2)势场中的运动,指出势场对称性的破坏加剧了其非线性特征,使得系统更容易发生混沌运动。经典轨道的稳定性分析表明等势能面存在着不稳定的负参量区域是体系发生混沌运动的主要原因。在计算了体系的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后,发现无论是长椭球谐振子势还是扁椭球谐振子势在附加了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32+Y3-2后都可以在较小形变强度下发生混沌运动,且与轴对称八极形变系统相比,同样形变强度下的混沌程度大大增强。量子计算表明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_(32)+Y_(3-2)系统随着形变强度的增大,普遍存在着能级的免交叉现象,这是系统发生量子混沌运动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分析系统发生量子混沌运动时的动力学特征,本文考察了体系以叁维不对称谐振子相干态作为初态的状态随时间的演化,计算了演化过程中,体系动力学变量的期望值与测不准度,以及量子相空间的不均匀度,得到了较好的量子经典对应。又在近可积的条件下,比较了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_(32)+Y_(3-2) 系统与轴对称八极形变系统的动力学差异。论文将其他人对于核子在平均场中的混沌运动的研究从轴对称情况推广到非轴对称情况,丰富了人们对于高维哈密顿系统发生混沌运动的认识。为轴对称势场下不易发生混沌运动的长椭球型核子系统产生混沌运动的原因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简单机制:势场的非轴对称特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金华,郑仁蓉,李君清[10](2004)在《低频周期驱动八极形变的经典混沌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求解了粒子在扁椭球谐振子附加低频周期驱动八极形变势场中运动时的哈密顿正则方程.通过粒子在相空间的轨道运动,z方向的功率谱以及粒子的经典能量随时间的演化等分析,发现低频驱动八极形变加剧了系统的非线性:粒子的运动比无驱动时更容易趋向混沌,频谱更复杂,能量的大小变化也呈现多种形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八极形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理论框架内研究了A≈144的丰中子核的八极形变。对这个核区八极形变核的单粒子能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给出了合理的Nilsson单粒子能级(图1)。系统研究了A≈144核区丰中子偶偶核Ba同位素的八极形变带的宇称劈裂及其反转的系统变化(图2),探讨了宇称劈裂及其反转的影响因素。开展了A≈144核区奇A核八极形变带的系统性研究,理论上计算了实验观测到的典型八极形变核的s=±i宇称双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八极形变论文参考文献

[1].许众.丰中子锕系原子核八极形变与低激发谱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陈永静.A≈144质量区丰中子八极形变核的壳模型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6

[3].周恩付.八极形变原子核集体激发的多参考态协变密度泛函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彭永.八极形变原子核低激发谱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5

[5].焦朋,郭建友,方向正.偶偶Ra同位素的八极形变研究[J].物理学报.2010

[6].焦朋.反射不对称相对论平均场理论对原子核八极形变和裂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0

[7].朱胜江,王建国,陈永静,J.H.Hamilton,A.V.Ramayya.Z=56、N=88丰中子核区原子核八极形变研究新进展[C].第十叁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2007

[8].金华,郑仁蓉,朱顺泉,李君清.单粒子在非轴对称八极形变势场中的混沌运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6

[9].金华.单粒子在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_(32)+Y_(3-2)势场中的混沌运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

[10].金华,郑仁蓉,李君清.低频周期驱动八极形变的经典混沌现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论文知识图

(网络版彩图)Ce同位素在x=0平面的物质密...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32+Y3-2系...=b=1,c=1.2的谐振子势分别附加(A)轴...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32+Y3-2系...=b=1,c=1.2的谐振子势分别附加(A)轴...非轴对称八极形变Y32+Y3-2系...

标签:;  ;  ;  ;  ;  ;  ;  

八极形变论文_许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