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指导初探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指导初探

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复习课就成了最常见的一种课型。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使他们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中找出正确的答案,从而为自己考出一个理想的分数。

一、选择题的指导策略

1、要让学生对选择题有新的认识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考试时答错一两道选择题没有关系,只要把非选择题答好,也一样能够得高分。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指导复习时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中考历史选择题共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虽然每小题只有2分,但是如果选错3—4道小题,就丢失了6—8分。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分数就与其他同学相差了半个等级;但如果在考试时把好选择题这一关,取得高分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即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要使高分在你“不小心”的审题中轻而易举地溜走呢?为了中考时取得好的成绩,一定要特别重视选择题的复习。

2、对于不同类型的选择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1)答非所问型

有些题目的内容和要选择的内容根本就对不上,面对这样的题目,我指导学生选择“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即它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就“对症下药”去作什么样的选择。

例1: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包括()

A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D、与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乍一看,这几项内容都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关,但是经过反复推敲“不包括”的内容,结合课本中的概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在七十年代初,建国初期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那时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显现出来,经过这样的梳理,正确答案应该是A选项。

(2)混淆思路型

这一类型的选择题往往往是给出事件发生的年代、内容或相近、相似的内容、概念,对学生的选择造成干扰,从而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是否牢固。

例2:八年级某班同学学习了《鸦片战争》一课后,对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四种意见,其中表述完整的是()

A、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B、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初步审题后可能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状况,因为A、C选项是造成后果的直接原因,而B选项是由A、C引发的后果,这种现象的表象并不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而是在于其更深刻的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也是表述最为完整的一项。因此选择D选项才是正确的。

(3)颠倒问题型

选项的内容有意与题目颠倒,给学生造成一种因果关系、主次关系,解决这类题目用排除法最见效。

例3: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依据上述观点,下列因果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启蒙思想——《人权宣言》的发表B、文艺复兴——拉美独立运动

C、马克思主义——英国宪章运动D、生物进化论——辛亥革命

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在审题时会比较困难,往往会出现理不清思路的现象。我指导学生在抓住“思想理论引起变革”这一短语上把握因果关系:先看选项A,由于启蒙思想引起了美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思想理论引起变革”的因果。选项B,引导学生回忆文艺复兴的发展对后来事件的影响,是对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特别是美国资产阶级产生重要影响,而拉美独立运动是在殖民统治下的反抗斗争,两者相差近一二百年的时间,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选项C,马克思主义只为巴黎公社运动和俄国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而英国宪章运动的失败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原因,这种因果关系颠倒的选择,自然就是错误的。选项D,更是无从说起。所以应该选择A。

针对上述几个类型的选择题,虽然内容比较灵活,其中有许多让学生把不住该从何下手的困惑,但是只要我们在复习指导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明晰的思路,识记事件发生的年代以及相关内容,在更多的选择题中运用排除法,那么再多的混淆干扰也是难不住学生的。

二、非选择题的指导策略

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综合性很强,内容从古到今,由中到外无不涉及,如果学生审题不仔细,思想上稍有模糊,就会造成失分。因此,在指导复习时要尽量让学生做到四步:审——忆——联——答。

例4、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是中国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画面,图二是日本签订投降书的画面。问:(1)图一“抗战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图二与图一“胜利”之间是什么关系?

1、第一步“审”,就是审题,在给出的问题中寻找最可能的范围。如题目中的第一问,给出的问题很明确,是针对中华民族对日抗战的内容,这时学生只要初步审题便可知道答案。

2、第二步“忆”,就是在回忆的基础上将材料和答案联系起来。如果脑中没有确切识记的现成答案,就要从课本中相应的章节中找出答案,即“抗战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是: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3、“联”,就是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融汇在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

如题目第二问“图二与图一‘胜利’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些同学很干脆地回答“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这是学生没有将问题中的“之间”二字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一问题的设置,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难度比较大,如果联系不恰当,就会痛失分数。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从时间上把握:中国抗战胜利是什么时间?日本的投降大约是在什么时间?二者之间有没有特别的联系?如果有,两者又是什么关系?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答”,就是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这是最终决定胜利的关键一步,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式去回答,这是需要重点强调的。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首先要有条理,必须进行分步论述;其次,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答题位置回答完整,这就是语文中所说的“中心的表达”。有的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不仅字写得看不清,还时有错字现象,而且语句不通,不会筛选书中知识点,自然不可能得高分。我的原则是,要求学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一定要把字写工整,哪怕多写几句废话也行,只要“中心句”在其中就可以了。

非选择题答题在不断的练习训练中,也需要掌握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指导策略,给予学生一些复习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自然就顺利了。

俗话说“教无定法”,以上是我在近年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的些许探索,只是希望抛砖引玉,和同行共同切磋,共同进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标签:;  ;  ;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指导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