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特性论文_温宏炎,张光义,纪德馨,万利锋,张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释放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流化床,凝胶,体外,氧化亚氮,黄壤,盐度。

释放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温宏炎,张光义,纪德馨,万利锋,张亮[1](2019)在《油泥焦流化床燃烧NO_x释放特性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无害化处理油泥焦,采用小型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颗粒粒径下油泥焦的燃烧氮氧化物释放特性,并借助空气分级燃烧技术降低NO_x排放。SEM电镜和物理吸附结果表明,油泥焦颗粒表面结构致密、孔道稀疏,不利于其内部有机质充分燃烧。燃烧实验结果表明,油泥焦燃烧产生的NO_x主要来源于焦炭氮,来自挥发性氮的较少。适当降低燃烧温度、减小颗粒粒径既能保证油泥焦充分燃烧,又能抑制氮氧化物排放。实施空气分级燃烧时,通过优化过量空气系数、二次风比例和二次风入口位置,能够获得显着的NO_x减排效果,同时可以有效抑制飞灰产生,有助于烟气终极处理。(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赵宁,刘东,郭中山,周家顺,龚鑫[2](2019)在《低阶烟煤热解过程中氯的迁移释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氯元素在低阶烟煤热解过程中的释放机制行为,采用热重红外光谱质谱(TG-IR-MS)联用技术和管式热解炉,考察热解温度、粒径等级、升温速率对陕北低阶烟煤热解过程中氯的迁移转化行为特性的影响,并建立氯迁移释放动力学模型。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陕北低阶烟煤热解气体产物中含氯组分主要为HCl和微量的Cl_2。管式炉热解过程中,相比于粒径和升温速率而言,氯的释放率受温度影响最为显着。在300-800℃,随着温度升高,煤中氯的释放率迅速增大,800℃时氯的释放率为49.5%;半焦中氯的分布率逐渐减小,焦油和热解气中氯的分布率逐渐增大。煤样粒径为3.0-4.0 mm时,氯的释放率达到最大值35.8%;粒径的变化也会一定程度影响热解产物中氯的分布率。提高热解升温速率有利于挥发分的释放,升温速率为15-25℃/min时,煤中氯的释放率变化趋势明显,但过高的升温速率不利于煤中氯的释放。热解焦油中氯元素主要以无机含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超纯水萃取可明显降低焦油中氯的含量。低阶烟煤中低温热解过程中,氯释放的活化能均在20 k J/mol左右。(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宁坚,靳虎,王泽安,刘豪[3](2019)在《煤中氯的赋存与释放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氯是煤中重要的有害微量元素之一,在煤的热解,燃烧和气化过程中,煤中的氯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移到烟气中,形成多种含氯物质如HCl、Cl_2、无机盐等,这不仅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危害人类的健康,同时氯元素的挥发会引起锅炉及尾部受热面的沾污结渣腐蚀问题,形成安全隐患。了解煤中氯的测定方法,赋存形态,释放规律及控制技术是高氯煤清洁利用的前提,本文对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煤中氯的来源及危害,并整理和比较了国内外煤中氯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统计了世界主要产煤国煤中氯含量分布范围、均值及典型煤样中氯含量的值;整理归纳了煤中氯的2种主要赋存形式:有机形态(包括无机离子、水合离子、无机盐和含氯复杂矿物)和无机形态(包括有机离子交换态、有机共价结合态、有机氯化物和有机离子配合物),并分类总结了3种煤中氯赋存形态的研究方法:相关性分析法,化学法萃取法,仪器直接分析法;阐述了煤燃烧、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释放特性及煤中氯形态、煤质、温度、升温速率、保温时间、压力、气氛等因素对氯释放规律的影响,对比了不同气氛下煤中氯的释放规律,并分析了在加热过程中煤焦和气态中氯形态及其分布的变化;分类总结了目前氯的主要控制技术,并比较了不同控制技术的特点及其适用工况;同时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煤中氯的赋存、释放以及控制研究的若干工作建议,从而为高氯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巩有奎,任丽芳,彭永臻[4](2019)在《不同盐度生活污水硝化及N_2O释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 L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处理含盐生活污水,控制曝气体积流量60 L/h、时间300 min,考察不同盐度(NaCl)SBR内微生物活性变化,并确定反应器脱氮及N_2O释放特性。结果表明,盐度对各菌群抑制程度亚硝态氮氧化菌(NOB)>氨氧化菌(AOB)>碳氧化菌。盐度<10 g/L,AOB和NOB受抑制程度较低,而N_2O还原受明显抑制,N_2O产率由盐度0时的5.14%增至10 g/L时的7.96%。盐度增至20 g/L,AOB和NOB均受到明显抑制,系统内亚硝化率达90%以上。系统淘洗出NOB,由全程硝化转变为短程硝化过程。NO_2~--N大量积累和AOB相对含量增加,为低含氧条件下AOB的好氧反硝化提供了条件,高盐度对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抑制也导致了系统N_2O释放量增加。(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段文松,郝敏,崔嘉吉,李带,许志恒[5](2019)在《典型城市黑臭水体底泥中氮元素释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城市黑臭水体底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模拟培养法,分别考察扰动强度、溶解氧和温度对水体底泥氮元素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叁个控制因素下底泥中氮元素主要都是以氨氮的形式向上覆水中释放。扰动强度下,两实验组都在第7天达到峰值21. 30 mg/L和20. 01 mg/L,第13天开始下降直到17天后稳定为16. 50 mg/L,静置组在第9天达到峰值16. 67 mg/L,随后迅速下降到结束时为3. 50 mg/L;溶解氧下,厌氧组在第5天达到峰值23. 05 mg/L,之后逐渐下降到结束时为8. 17 mg/L,两曝气组从实验初期13. 50 mg/L一直下降到第9天的0. 55 mg/L,之后处于稳定;温度下,叁实验组分别在第5、6、7天达到峰值28. 03,27. 71,27. 10 mg/L,其后均逐渐下降,到结束时为8. 80 mg/L左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夏东,王小利,冉晓追,赵义国[6](2019)在《不同有机物料在黄壤旱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猪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结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等碳量还田条件下翻埋入黄壤旱地后的腐解特性和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贵州省黄壤旱地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180 d腐解后,不同有机物料腐解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叁种有机物料累计腐解率为60.98%~62.69%,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处理腐解率最低,达到腐解平衡的时间较短;水稻秸秆和猪粪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碳;有机物料中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58.50%~78.75%、54.96%~69.26%、75.29%~91.66%和93.49%~98.07%。总体表现为秸秆类累积腐解率大于粪肥,各有机物料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施用玉米秸秆维持并提高旱作黄壤肥力的较好措施。(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廖正伟,贺酰淑,陈宣,吕永涛,王旭东[7](2019)在《pH值对短程反硝化及N_2O释放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通活性污泥为种泥,控制COD/N为2,通过逐步提升NO_2~--N浓度(由15上升至200mg/L)的方式在小试SBR反应器中实现了短程反硝化的启动;稳定运行期间,NO_2~--N的平均去除率达99.5%.在此基础上,通过批式试验考察了不同进水pH值(7.1、8.2和9.3)对短程反硝化及N_2O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水pH值的升高,平均反硝化速率由0.087 9上升至0.094 1和0.107 2 mg/(min·gSS);反硝化效率先降后升,分别为98.70、96.52和99.10%;而N_2O的释放量随pH值升高呈降低的趋势,pH值为7.1时的释放量分别是8.2和9.3时的2.82和8.04倍.因此,适当提升进水pH值可大幅降低短程反硝化过程N_2O的释放量.(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晓娟,李娟,李周[8](2019)在《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释放度与体外透皮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体外释放度及其体外透皮特性,为复方雷公藤处方开发成经皮给药制剂的微乳凝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方法,分别以半透膜和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屏障,利用程高和效Hig液ui相ch色方谱程法进测行定回接归收,液求中得雷最公佳藤拟甲合素方的程含并量计,释算放累度积试释验放以率1;2透h皮的试累积验释以2放4量h对的时累间积以透零皮级量方对程时、间一进级方行回归,计算透皮速率方程,并通过透皮速率比较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复方雷公藤凝胶和复方雷公藤巴布剂的体外透皮特性。结果: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12 h内的释药特性符合零级释药方程:Q=1.25 t+2.67,释放速率为1.25μg/(cm~2·h),累积释放率达91%;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24 h的体外透皮速率为0.419μg/(cm~2·h),大于复方雷公藤凝胶[0.205μg/(cm~2·h)]和复方雷公藤巴布剂[0.253μg/(cm~2·h)]的透皮速率。结论: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释放速率远大于透皮速率,其透皮速率不受释放速率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透皮特性,适合开发成经皮给药制剂。(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期刊2019年04期)

孙铜,徐伟娜,冷佳蔚,李永贵[9](2019)在《加替沙星眼用温敏凝胶流变学特性和体外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加替沙星眼用温敏凝胶的流变学特性和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马尔文流变仪对加替沙星眼用温敏凝胶的流变学特性进行研究;利用Franz扩散池,采用透析膜法考察了加替沙星眼用温敏凝胶的释药情况。结果流变学研究结果显示胶凝温度为33℃;体外释药研究表明加替沙星眼用温敏凝胶缓释效果明显,未出现突释效应,在12 h内累积释药量达到61%。结论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具有良好的热敏感性和缓释作用,有望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赵荣军,苏诗娜,陈祝霞,苏朝芬,刘英[10](2019)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的中试放大试验与体外释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流化床制备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并进行中试放大研究和考察体外释放特性,为建立缓释制剂质量控制、研发及中试平台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流化床批量递增设计,以质量分数、收率、效率考察中试放大工艺,以不同释放条件(介质、方法、转速)探讨体外释药机理。结果调整好参数,特别是控制包衣区温度、隔圈内风速、雾化液滴大小,在制备规模放大过程中尽量相近,可以将小试工艺顺利放大到中试;不同的释放介质、释放方法、转速对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释放度基本没有影响,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放模型。结论小试工艺可顺利放大到中试,为进一步大生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释放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氯元素在低阶烟煤热解过程中的释放机制行为,采用热重红外光谱质谱(TG-IR-MS)联用技术和管式热解炉,考察热解温度、粒径等级、升温速率对陕北低阶烟煤热解过程中氯的迁移转化行为特性的影响,并建立氯迁移释放动力学模型。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陕北低阶烟煤热解气体产物中含氯组分主要为HCl和微量的Cl_2。管式炉热解过程中,相比于粒径和升温速率而言,氯的释放率受温度影响最为显着。在300-800℃,随着温度升高,煤中氯的释放率迅速增大,800℃时氯的释放率为49.5%;半焦中氯的分布率逐渐减小,焦油和热解气中氯的分布率逐渐增大。煤样粒径为3.0-4.0 mm时,氯的释放率达到最大值35.8%;粒径的变化也会一定程度影响热解产物中氯的分布率。提高热解升温速率有利于挥发分的释放,升温速率为15-25℃/min时,煤中氯的释放率变化趋势明显,但过高的升温速率不利于煤中氯的释放。热解焦油中氯元素主要以无机含氯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超纯水萃取可明显降低焦油中氯的含量。低阶烟煤中低温热解过程中,氯释放的活化能均在20 k J/mol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释放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温宏炎,张光义,纪德馨,万利锋,张亮.油泥焦流化床燃烧NO_x释放特性及控制[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赵宁,刘东,郭中山,周家顺,龚鑫.低阶烟煤热解过程中氯的迁移释放特性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9

[3].宁坚,靳虎,王泽安,刘豪.煤中氯的赋存与释放特性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19

[4].巩有奎,任丽芳,彭永臻.不同盐度生活污水硝化及N_2O释放特性[J].水处理技术.2019

[5].段文松,郝敏,崔嘉吉,李带,许志恒.典型城市黑臭水体底泥中氮元素释放特性[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6].夏东,王小利,冉晓追,赵义国.不同有机物料在黄壤旱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特征[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7].廖正伟,贺酰淑,陈宣,吕永涛,王旭东.pH值对短程反硝化及N_2O释放特性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王晓娟,李娟,李周.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释放度与体外透皮特性的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9

[9].孙铜,徐伟娜,冷佳蔚,李永贵.加替沙星眼用温敏凝胶流变学特性和体外释放研究[J].药学研究.2019

[10].赵荣军,苏诗娜,陈祝霞,苏朝芬,刘英.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的中试放大试验与体外释放特性研究[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声发射信号简化波形参数基于迭氮-炔基环加成胶囊壁功能化示...煤粉滴管炉燃烧实验装置流程图高效液相色谱图在环境中的释放[48]空白CS-NP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后的流...

标签:;  ;  ;  ;  ;  ;  ;  

释放特性论文_温宏炎,张光义,纪德馨,万利锋,张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