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渗滤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介质,径流,雨水,砂土,挥发性,有机物,非点源。
渗滤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幼殊[1](2018)在《城市地表径流有机污染特征及典型污染物在雨水渗滤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分析了北京市大兴区近郊区6个不同功能区地表径流雨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挥发性有机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进行室内模拟柱实验,研究其在海绵城市雨水设施常用填料中的迁移规律与残留特征,并探讨浓度、pH、流速等因素对MTBE迁移规律的影响,从而为城市径流雨水污染防治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对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市大兴区六种土地利用类型的36个径流雨水样品中,检出了46种VOCs,包括25种苯系物,20种卤代烃与1种醚类(甲基叔丁基醚),其中15种VOCs在所有雨水样本中均被检出;同时检出了72种SVOCs,包括24种苯系物,24种多环芳烃,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10种农药及药品,3种PCB与5种其它半挥发性有机物,其中27种SVOCs在所有雨水样本中均被检出。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和降雨时间可能对径流雨水中VOCs变化产生显着影响。径流雨水中VOCs和SVOCs浓度随地点而变化,其变化受降雨强度、降雨量、径流量、汇水面、路面积尘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径流雨水中VOCs和SVOCs主要来自道路表面累积的污染物,部分来自降雨。苯系物和卤代芳烃主要来自化工厂;MTBE主要来自加油站和机动车汽油的排放泄漏;PAHs污染源主要是燃烧源和石油源在地表的累积;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主要来自于塑料制品在地表灰尘等颗粒物上的累积;农药及药品主要来自于附着在绿地植物和土壤上的农药;PCB及其它SVOCs可以认为其来源是工厂或其它化学行为产生。室内柱实验研究表明,MTBE在介质中的迁移能力与介质深度成反比,残留量与介质深度成正比,表明MTBE会随径流雨水向下迁移,对地下水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MTBE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弱于中砂,残留量高于中砂,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可能是导致差异的原因。渗滤液浓度和流速增加会促进MTBE的迁移速率,减少MTBE在介质中的残留,使其向下迁移能力变强,更快运移至地下深处;但渗滤液pH改变对MTBE的迁移规律和残留无太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术才,冯啸,刘人太,李克先,李卫[2](2017)在《砂土介质中颗粒浆液的渗滤系数及加固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质量平衡方程、线性滤过定律、颗粒浆液密度方程及边界条件等,建立砂土介质中颗粒浆液的渗滤系数λ定量关系式及加固强度理论模型;依据注浆试验中水泥浆密度及扩散距离等参数,得出l理论计算值,分析其变化规律并与类似试验测量值进行对比;通过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浆液不同扩散距离处的固结体强度,且将试验值与理论值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特定条件下l随注浆时间推移而增长,并非是传统研究中的恒定常数;扩散距离相同时,固结体强度与l呈负相关;固结体强度随浆液扩散距离延长而衰减,本试验中衰减率可达9.2kPa/cm;固结体强度理论值与试验值偏差±22%,两者吻合度较高。研究成果可指导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S2期)
郎琪[3](2017)在《城市再生水回用河湖河床渗滤介质堵塞发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再生水因来源广泛、就地可取、经济高效等优点逐渐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再生水这一多物质共存体系在回灌河湖补给河道用水过程中,存在着造成河道渗滤系统堵塞的问题。研究再生水回用河湖河床渗滤介质渗流-堵塞的发生机理,对于再生水长期安全回用与提高回灌系统补给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室内大型土柱模拟试验开展了再生水回用条件下典型河道断面渗流-堵塞发生规律研究。研究发现北运河典型河道断面表层5m深度土沟介质分别为素填土和砂质粉土,和合站介质分别为细砂和粉砂;和合站对再生水的入渗速率高于土沟,且均以乘幂关系入渗,和合站穿透时间为78.83h,土沟穿透时间为152h;Thullner(0.75)模型对孔隙度的模拟结果显示,土沟与和合站堵塞程度分别为19.3%、14.4%,在0-30d主要发生物理堵塞,在31-77d主要为物理-生物堵塞。本文第二部分开展了再生水回用条件下回灌介质生物堵塞发生规律及对颗粒物运移能力影响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再生水回灌条件下渗滤介质相对渗透系数在0-40d波动较大,生物膜堵塞作用较小,在41-122d缓慢下降,生物堵塞作用显着。相对渗透系数与介质形貌、粒径大小与水力负荷等条件显着相关;综合相对孔隙度与弥散度模拟结果,土柱孔隙堵塞约20%,介质粒径减小,堵塞程度相应增大。随堵塞程度增加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增强,微生物堵塞可显着促使颗粒物滞留在渗滤系统内,对渗滤系统堵塞发生具有加速作用。本文第叁、四部分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颗粒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滞留规律。研究发现介质粒径、离子强度、水流速度等影响因素与DOM的耦合作用对颗粒物滞留量影响作用显着,颗粒物直径与离子强度呈正相关,介质粒径、水流速度呈线性负相关;再生水DOM的存在对纳米颗粒物的运移表现为憎溶作用,对于260nm与960nm颗粒物,再生水DOM对低离子强度背景液中的颗粒物表现为憎溶作用,对高离子强度背景液中的颗粒物表现为增溶作用。本文第五部分通过联合运用DLVO理论与Maxwell扩展模型,进行再生水DOM对颗粒物粘附效率影响的动力学分析。研究发现再生水DOM的存在使颗粒物与介质Zeta电势减小,使颗粒物与介质之间排斥势垒降低,次级势阱加深,颗粒物稳定性降低;对于较小直径颗粒物,主要发生初级势阱吸附;对于较大直径颗粒物,主要发生初级势阱与次级势阱吸附;当离子强度增加时,粘附效率相应增加。DOM的存在使颗粒物初级势阱粘附效率增大两个数量级,次级势阱粘附效率增大一个数量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齐春杰[4](2017)在《油田注水过滤介质渗滤特性时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注水对水质有严格的要求,过滤是保证水质的重要水处理环节。研究过滤介质的过滤机理、过滤性能,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提高滤速、减少损耗有助于提高油田产能,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滤料颗粒的大小和表面物理化学特征、滤层厚度和微观孔隙结构、原水特性和滤速、反洗再生方法和工艺等,都是影响过滤效果的重要因素。论文主要针对核桃壳、无烟煤、石英砂叁种油田常用滤料,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叁种滤料物理结构和化学特征,发现它们的颗粒表面粗糙度、比表面积、润湿性、表面的负电性等属性都有差别,这意味着叁种滤料在过滤中对原油、悬浮固体颗粒等污染物的去除有不同的效果。核桃壳滤料表面结构及物理化学特征,使其具有良好的除油性能和易于反洗的特性。通过实验对核桃壳滤料的粒径、厚度、滤速对其过滤性能的影响做了研究,得到在保证滤层厚度的基础上,适当减小粒径,有助于更好的保证水质;滤层厚度越厚过滤效果越好,周期越长;滤速越小,过滤效果越好。并通过简单的数值模拟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反洗过程中滤料颗粒表面污染物的去除会同时受到水流剪切力和颗粒之间以及颗粒与固体表面之间碰撞摩擦的多重影响。实验得到反洗水流强度4.0 L/(m~2·s),叶片转速为120rpm时搅拌反洗具有最好的反洗效果,搅拌反洗10min左右便可以达到90%的污染物去除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李术才,冯啸,刘人太,张乐文,韩伟伟[5](2017)在《考虑渗滤效应的砂土介质注浆扩散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砂土介质渗透注浆过程中,砂土骨架颗粒对水泥颗粒产生滤过作用,导致水泥颗粒发生不均匀扩散,称之为渗滤效应。采用Kozeny-Carman模型,分析了渗滤效应对砂土介质孔隙率、渗透系数及水泥浆渗流速度的影响;应用自主研发的恒压注浆装置,研究了不同颗粒级配砂样在不同注浆参数下注浆量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多元回归获得了水泥浆扩散距离的函数关系式。试验结果表明,渗滤效应对水泥颗粒滞留封堵的影响较大,水泥颗粒质量分数是影响浆液扩散距离的主控因素。依据达西渗流定律和回归关系式分别得到了考虑渗滤效应和忽略渗滤效应时水泥浆扩散距离的理论值,并与试验值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忽略渗滤效应的理论值存在较大误差。所得结论可指导注浆设计,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04期)
李慧[6](2016)在《粉煤灰介质渗滤系统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粉煤灰是燃煤电厂、冶炼等行业中高温燃煤后形成的产物,也是我国产量最大的固体废物之一。粉煤灰为多孔结构,具有较大比表面积,被广泛用于废水处理。近些年,城市非点源污染日渐严重,已对人类生活生产造成影响。本文提出用粉煤灰渗滤系统对城市非点源污染进行处理。不仅能减少过量的粉煤灰堆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可以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通过对国内外雨水径流雨水负荷统计分析,确定雨水径流污染物及负荷,并进行室内人工土渗滤系统对人工配制雨水处理研究,验证了以粉煤灰为填料的人工土渗滤系统对雨水径流污染处理的可行性,探讨了主要污染物的去除规律。主要内容如下:1.对粉煤灰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实验用粉煤灰主要矿物成分是玻璃态Si02、莫来石(Al6Si2O13),pH在8.10左右,颗粒密度在1.7-2.2g/cm3之间波动,平均密度为1.918 g/cm3,粒径在0.01-0.1 mm之间,比表面积在0.3-0.6 m2/g之间。2.对粉煤灰的吸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粉煤灰对磷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inear模型,对氨氮的吸附等温线不符合任何模型,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均可用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通过方程拟合可知,粉煤灰对磷酸盐和氨氮的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6h和3 h。粉煤灰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氨氮和磷的去除。3.进行室内渗滤装置模拟试验,利用人工配置雨水进行了去除效率及机理的研究,初期运行结果表明TOC、TN、氨氮和TP浓度分别降低了90%、40%、90%和80%,符合雨水控制实践要求。对雨水中主要污染物有机物、氮、磷的去除规律中发现,系统对有机物和磷的去除表现为上层去除率较高往下则逐渐衰减。由于系统运行时间70天,且在此期间微生物的作用效应没有得以充分体现,而主要以吸附过程为主但可以证实粉煤灰可以作为渗率介质。4.在渗滤系统中,有机物、氨氮、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渗滤表层0-10 cm,TN的去除主要在0-40 cm之间。从优化设计上来看,渗滤装置的设计高度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同时可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考虑到粉煤灰对磷酸盐和氨的吸附平衡时间较短(磷酸盐需6 h、氨氮需3 h),渗滤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可由2天改为1天。但微生物和植物对渗滤系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以深入研究,因为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和微生物效应的体现,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特别是对氮的去除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优化设计并确定合理的运行参数。(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徐雪[7](2016)在《两段式混合渗滤介质系统处理雨水径流污染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水利用技术在我国发展空间很大,而雨水径流污染也成为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两段式混合渗滤介质系统在多级土壤渗滤系统的基础上将好氧段厌氧段分开,强化了系统脱氮性能,对径流中各污染物有着理想的去除效果,对集中处理城市雨水、减少雨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如下:(1)启动期生物挂膜约20-25天完成,稳定期内COD出水浓度维持在40mg/L以下,达到了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整体去除率87.82%;NH4+-N出水浓度绝大多数天数在1.5 mg/L以下,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启动-稳定期平均去除率达到96.50%;NO3--N稳定期出水浓度基本低于0.6 mg/L,平均去除率达到89.67%;NO2--N出水浓度均低于0.1 mg/L,稳定期系统对NO2--N的平均去除率为99.50%;TP出水二浓度大多数天数低于0.4 mg/L,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稳定期平均去除率为79.48%。(2)水力负荷0.48、0.32、0.24、0.16 m/d条件下COD去除率分别为85.82%、92.60%、88.06%、94.34%,基本遵循高水力负荷的去除率较低;NH4+-N去除率分别为96.50%、95.93%、95.88%、96.16%,整体都在95%以上;水力负荷对NO3--N,NO2--N和TP影响不大,水力负荷越小,去除率稍高,分别稳定在79%,98%和77%以上。COD湿干比1:1、1:2、1:5条件下去除率分别为92.60%、95.53%、97.02%,落干时间越长去除率越高;NH4+-N去除率分别为95.93%、94.61%、94.07%,落干时间对去除率影响不大,1:1条件下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NO3--N在同等条件下去除率分别为79.41%、80.48%、73.89%,在1:1与1:2条件下都能保证脱氮的顺利进行;NO2--N在湿干比1:1、1:2、1:5条件下去除率分别为97.97%、98.29%、98.12%,TP分别为78.61%、78.12%、78.15%,湿干比对其影响不大。(3)屋面径流和人行道路面径流中COD出水分别低于15 mg/L,10 mg/L,达到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平均去除率为86.44%和92.00%。屋面路面径流NH4+-N出水均低于1 mg/L,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整体去除率为94.21%与92.66%。NO3--N出水二浓度分别低于0.47 mg/L和0.7 mg/L,总去除率达到98.07%和95.73%。NO2--N出水低于0.02 mg/L,总去除率分别为为94.88%和94.84%。TP出水浓度为0.33~0.37 mg/L,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王士满,王鑫,王洪,曲晓文[8](2016)在《多介质地下渗滤系统基质对氨氮和磷吸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地下渗滤系统对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延长系统的服务年限,通过吸附等温实验,研究传统基质煤渣和新型基质膨润土对氨氮和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氨氮和总磷的吸附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新型基质膨润土的吸附性能强于煤渣的吸附性能,其中两种基质对氨氮的饱和吸附量:膨润土(1335.09 mg/kg)>煤渣+膨润土(1120.38 mg/kg)>煤渣(736.30 mg/kg),对磷的饱和吸附量为:煤渣+膨润土(1120.38 mg/kg)>膨润土(391.87 mg/kg)>煤渣(350.47 mg/kg)。相比未添加膨润土地下渗滤,添加膨润土地下渗滤的服务年限可提高2.8倍,表明添加膨润土可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和系统服务年限,并且煤渣和膨润土之间的吸附作用可以相互影响,对磷吸附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6年02期)
王鑫,王士满,王洪,马吉福[9](2015)在《多介质地下渗滤系统脱氮影响因素及强化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地下渗滤在处理分散污水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地下渗滤对COD和TP的去除率较高,但较低的脱氮率有待加强。笔者通过详细介绍地下渗滤系统氧化还原电位、碳源、运行工况、外部环境等影响脱氮因素,系统地总结了地下渗滤强化脱氮的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排序,多种强化措施和作用联合应用,提升微生物功效等方法强化氮的去除率,旨在丰富系统除氮的理论内涵,拓展地下渗滤的应用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29期)
温伟[10](2015)在《多层渗滤介质系统处理城市径流雨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目前我国水环境处于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频发生的状态,形势亟不可待,将雨水资源合理化、有效化利用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本课题通过分析雨水利用现状,对雨水利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城市径流雨水净化后补给地下水和雨水回用为目标,通过过滤的方法进行多级渗滤介质过滤研究。选用陶粒、石英砂、椰壳活性炭和火山岩作为渗滤介质构造试验装置,通过单介质过滤试验,确定多级渗滤介质系统的组合方案作进一步研究。根据实际可能发生的情况选择5种影响因素,通过对复合介质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对多级渗滤介质系统的影响。在单介质试验中,4种滤料对NH_4~+的平均去除率高低顺序为:火山岩>椰壳活性炭>石英砂>陶粒;对TP的平均去除率高低顺序为:椰壳活性炭>陶粒>火山岩>石英砂;对COD的平均去除率高低顺序为:椰壳活性炭>火山岩>陶粒>石英砂;对SS的平均去除率高低顺序为:椰壳活性炭>陶粒>石英砂>火山岩。4种滤料任意两两组合或任意叁种组合都可以对4种雨水指标产生处理效果。根据渗滤介质优选的结果组合4种复合介质方案,通过对4种复合方案处理后的径流雨水水质指标的检测,比较4种组合方案的处理效果,主要结论有:炭—岩组合方案对NH_4~+ TP、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5%、82.2%、66.4%、85.0%,炭—岩混合组合方案对NH_4~+、TP、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7%、78.4%、62.3%、73.2%,将椰壳活性炭和火山岩分层组装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混合组装。砂—炭—岩组合对NH_4~+、TP、COD、SS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44.8%、68.2%、41.9%、70.1%,陶—炭—岩组合对NH_4~+、TP、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6%、60.0%、33.2%、67.1%,将石英砂、椰壳活性炭和火山岩分层组装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比陶粒、椰壳活性炭和火山岩这叁种滤料组合的效果好。根据4种复合介质方案对城市径流雨水的处理效果,选择炭—岩组合为影响因素分析对象,主要结论有:在试验开始15min时对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NH_4~+、TP、COD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5%、81.0%、62.7%和89.6%。在高浓度状态下4种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均有所提高,NH_4~+、TP、COD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2.8%、0.5%、14.7%和6.6%。在连续运行状态下NH_4~+、TP、COD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下降了 3.0%、11.6%、4.9%和3.3%。将滤速由原来的0.57m/h提高到2.26m/h时NH_4~+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下降了 5.6%和11.3%,COD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0.8%和0.5%。将介质厚度由原来的400mm提高到800mm时NH_4~+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7.3%和1.6%,TP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下降了 6.3%和2.5%。(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5-10-01)
渗滤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质量平衡方程、线性滤过定律、颗粒浆液密度方程及边界条件等,建立砂土介质中颗粒浆液的渗滤系数λ定量关系式及加固强度理论模型;依据注浆试验中水泥浆密度及扩散距离等参数,得出l理论计算值,分析其变化规律并与类似试验测量值进行对比;通过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浆液不同扩散距离处的固结体强度,且将试验值与理论值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特定条件下l随注浆时间推移而增长,并非是传统研究中的恒定常数;扩散距离相同时,固结体强度与l呈负相关;固结体强度随浆液扩散距离延长而衰减,本试验中衰减率可达9.2kPa/cm;固结体强度理论值与试验值偏差±22%,两者吻合度较高。研究成果可指导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滤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幼殊.城市地表径流有机污染特征及典型污染物在雨水渗滤介质中的迁移规律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2].李术才,冯啸,刘人太,李克先,李卫.砂土介质中颗粒浆液的渗滤系数及加固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3].郎琪.城市再生水回用河湖河床渗滤介质堵塞发生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4].齐春杰.油田注水过滤介质渗滤特性时变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5].李术才,冯啸,刘人太,张乐文,韩伟伟.考虑渗滤效应的砂土介质注浆扩散规律研究[J].岩土力学.2017
[6].李慧.粉煤灰介质渗滤系统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与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
[7].徐雪.两段式混合渗滤介质系统处理雨水径流污染物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8].王士满,王鑫,王洪,曲晓文.多介质地下渗滤系统基质对氨氮和磷吸附特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6
[9].王鑫,王士满,王洪,马吉福.多介质地下渗滤系统脱氮影响因素及强化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15
[10].温伟.多层渗滤介质系统处理城市径流雨水试验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