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问题随着时代转换而日益凸显,现代社会不断推进的城市化浪潮使城市问题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紧迫性。马克思将城市作为考察现代社会的重要场域,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现代城市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研究。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解与诠释,必须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回到其“资本批判”的原初语境当中,沿着从“本质抽象”到“现象具体”的逻辑理路来深入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种研究理路的寻绎和发挥,将助深化、拓展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研究,彰显其对新时代城市发展问题转换的回应。
关键词:马克思;城市批判;历史唯物主义;资本批判
随着规模浩大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病逐渐凸显,城市与人的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的关注焦点。为此,学界出现了一股向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寻求答案的热潮。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对现代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问题所进行的解构与剖析,其内蕴于马克思思想的变化流转之中。然而,当前部分学者在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研究中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畸解。他们要么停留在传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片面解读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要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背离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实质,并不能准确地从理论视域和理论基础层面呈现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原初语境。因此,对近年来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研究的理论图景加以清理和反思,已成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研究走向深入的迫切需求和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准备。
一、现状:研究的两条不同路径
尽管马克思在理论著述中并未明确提出其“城市批判”思想,但无论是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还是后期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都表明其对城市的解构与批判贯穿于其思想流变的始终。马克思旨在通过将现代城市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进行有机关联和历史分析,从历史规律层面来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城市与人的内在关联,进而形成一种科学的现代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曾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1页。,其城市批判思想直至21世纪仍旧熠熠闪光。21世纪初,学者们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对现代社会城市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形成了两条观点鲜明的研究路径:传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市批判思想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市批判思想研究。
(一)传统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市批判思想研究
一些学者沿着传统马克思主义视角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原初语境、研究视角和理论内涵等进行了考察和批判。
第一,探寻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原初语境。要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本真意涵,就必须回返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和方法探究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探寻其原初语境所在。具体而言,主要关涉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对马克思城市观的历史考察,即从马克思城市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来历史地考察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形成背景。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城市观,并对城市发展及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尤其对资产阶级的城市思想进行了深刻地批判。①苗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观》,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第19页。他敏锐地觉察到,19世纪中叶,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陆续进入且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马克思一针见血地将对城市问题的批判指向了工业革命及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城市观。②王志英:《马克思恩格斯城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南京:江苏大学, 2016年,第7页。据此而言,马克思的城市观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断扩展而逐渐形成,马克思的城市批判理论亦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而产生。
在课程设计上,培训针对已有工作经验的社区医生,不同于面向医学生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励丽介绍,每一次开一个班,人数二十多人;而且,每位学员要脱产2个月在宁波一院上课并参与临床查房。
二是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的历史考察,即从城乡关系考察马克思对城市问题的批判。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状况和城乡对立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严厉批判,剖析了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弊端,并指出城乡由对立转化而走向融合。③曾长秋、胡馨月、李邦铭:《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哲学审视》 ,《求实》2013年第2期。马克思还对工业城市进行了考察和描述,指出了工业城市存在的问题,批判了城市对乡村的统治与剥夺,提出了消灭城乡差别的解决之道。④王海成、邓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视域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策略》,《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的考察与批判内蕴于城市的社会历史之中,由此构成了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二,探索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研究视角。毋庸置疑,马克思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来研究现代社会城市问题。学界也基本沿袭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理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剖析现代城市问题。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辩证地论证了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使生产、生活等要素环节都向城市集中化,造成了城乡分离与对立。⑤夏昌武、彭国昌:《社会主义城乡发展的“分”与“合”—马克思恩格斯与西方学者的争论及启示》,《人民论坛》2014年第34期。他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和视域,从城乡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理论探索。⑥陈燕妮:《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马克思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研究城乡问题的方法论和视角,深刻分析了城乡对立产生的原因、历史根源及发展的演进规律。⑦邬巧飞:《马克思的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4期。据此而言,学者们尽管从“历史唯物主义”切入,讨论城乡对立的原因、城乡融合实现的条件等,但他们却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唯物史观呈现方式的解读和阐述存在一定的偏误。
第三,探讨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内涵。学界认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内涵在于对城市社会的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劳工关系的揭示与批判。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本质时,经常剖析城乡之间的对立和城市本身的矛盾,进而论及社会主义的城乡关系和城市问题。⑧汪巽人:《初探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学说》,《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3年第3期。他尽管肯定了城市的出现、城乡分离作为劳动分工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但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的不合理性展开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的盲目扩张造成了城乡对立和冲突等问题。⑨石玉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及其启示》,《经济学家》2005年第6期。这种观点尽管分析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本质及劳工关系的批判,但没有抓住现代城市生产方式“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及其展开过程,进而深入剖析和挖掘其理论基础与内容实质。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城市批判思想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城市批判思想研究尽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起点,但却形成了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理路,他们更多地是从“现象具体”层面解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理,而忽视了“本质抽象”层面的规律分析。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现实历史生成的总体性维度解剖现代社会实践过程及其发展趋势的历史总体理论”。①胡刘:《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主题》,《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换言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始终以“现实的历史”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3期。——“人的实践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6期。为基础和依据去洞察与探寻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和价值旨归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提供那种将对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解释都包含在某种抽象原则中“超历史”的历史洞见和历史解释公式,而只是对城市发展的具体历史事实作历史性的分析批判,并由此发现改变当下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现状的真实路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质和原则是由“政治经济学”这门特殊学科确立起来的,它旨在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导致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视域,即“历史唯物主义”中去,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内涵,进而凸显马克思新历史哲学的当代出场,回归城市发展的历史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学界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视域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对其理论基础和内涵的阐释亦较为浅表化。这就要求人们检讨和校正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视域、理论基础及内涵。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研究的出路在于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理路,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与“资本批判”的理论基础,准确把握与揭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基本内涵。
二、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偏废与浅表阐释
第一,部分学者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研究视角或遮蔽或偏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他们没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进行准确把握与合理阐发。
虽然学界在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综观学界研究,正是由于对“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偏废和“资本批判”理论基础的缺失,才导致了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解与阐释的浅表化。具体而言,学界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目前而言,尽管部分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引入马克思城市批判的视角,运用其来分析批判城乡对立的原因、城乡融合的实现条件等城市问题。但是,他们没有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呈现的现实根据,而是把“历史唯物主义”曲解为一种研究城市问题的方法或公式。这种理论切入点的偏颇将会导致人们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视域的定位不准。因此,要准确把握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起点,就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具有社会批判的性质。进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实际地推动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历史的发展变化。因此,要从理论逻辑上超越和颠覆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功能化的视域来解读和批判城市问题的解释公式,就要准确把握和阐释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城市发展“现实的历史”所进行的批判。
参照文献并作适当修改[15],采用TA-XT 2i/5型质构仪测定。具体步骤为:馒头冷却1 h后,用刀将馒头纵切成厚度为20 mm的薄片,进行TPA测试,获得馒头硬度、咀嚼性数据,每个样品重复测定4次,取平均值。测定条件:P/36R探头;压缩率50%;测前速度、测后和测试速度均为1.00 mm/s;间隔时间5 s;触发类型为:Auto;起点感应力:5 g;数据采集速率:200 pps。
其次,未能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精髓所在。虽然有些学者揭示了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城乡对立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城乡发展的演进规律,但是他们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掘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系统批判,进而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精髓。要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精髓,一方面需要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对资本主义城市深层逻辑及矛盾运动所作的阐发,另一方面则需要阐明马克思在对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具体历史”批判之下对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历史特殊性及规律的科学揭示。可见,“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是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批判中生发出来的。这样一来,马克思就把他考察和批判城市历史的哲学理论视域锁定在了对“现实的历史”批判,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上。这既从历史深处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得以生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又破译和提炼出“哲学中的时代问题”与“时代问题中的哲学”,更为具体地展示了作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视域和方法论指南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研究较为浅表化,缺乏对其理论和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准确阐释。
总的来说,学界关于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视域、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的研究成果不仅较少而且零散,研究较为浅表化,缺乏相关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基于此,笔者尝试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出路。
其次,缺乏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内涵的准确阐释。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分析批判现代“市民社会”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基础本身,来开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创立,即创立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新历史哲学,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进而转入对现代城市内部结构及其矛盾生成与展开过程本身的历史性考察与批判。但是,一些学者在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内容的挖掘中,总是较多地围绕马克思对城乡关系进行总结与批判,缺乏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实质的系统凝练和全面总结。质言之,马克思的城市批判思想不仅要对现代城市社会结构的“形成史”展开研究批判,而且还要研究批判现代城市社会结构的“现代史”及其展开逻辑与价值机制。因为,前者旨在发掘现代城市的产生条件,后者旨在系统揭示与阐明现代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历史性质与趋势及其影响。但是,后者往往与马克思对现代城市深层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交织在一起。换言之,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城市深层逻辑的剖释与批判,既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城市“具体历史”的研究批判,又是将现代城市“具体历史”的批判锻铸为科学揭示与阐述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方法论前提。这样一来,就要回到马克思的相关文本,把准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内容的基本逻辑——对现代“市民社会”和对现代城市资本生产方式的批判,真正从历史深层实现对现代城市“具体历史”深层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
首先,缺乏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基础的深入挖掘。诚然,目前有些学者通过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的不合理性,透视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问题,但是,这些学者没有从理论层面将“资本”作为贯穿于资本主义城市社会各个层面“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并将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个资本统治一切的社会形态,即“资本处于资本地位的社会形式”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页。,进而深度挖掘与阐释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整个现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因此,只有抓住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及其演化趋势,才能够准确地理解与把握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结构特征及其矛盾本性和发展趋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城市的“物质生产”或“资本生产”,就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也正因为如此,只有通过深入解构与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物质生产(资本生产),才能实现对生产规律的准确把握,才能阐明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这就是把“资本批判”作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基础的核心要义。
3.孵化管理 根据颜色判断受精卵的发育程度,将受精卵发育至红色的抱卵虾移入网箱内孵化。转移过程动作轻快,防止受精卵受损或脱落。网箱由内外2只网箱嵌套组成,网箱大小可根据需要定制,内网箱网衣网眼为0.8~1cm,外网箱网衣60目。这种方法使幼虾与亲虾及时分离,防止被亲虾残食且方便收集幼虾。每平方米网箱放待产亲虾最好不超过10只,培育条件同亲虾培育,但一般不投喂。每天检查亲虾,及时把脱离幼体的亲虾移出网箱,放回亲虾培育池继续培育至下一次产卵,每只雌虾可产卵2~3次。澳洲淡水龙虾有护幼行为,虾苗孵化一周左右脱离母体,体长1cm左右成为幼虾,收集计数后转移至池塘培育。
三、出路: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理路
总体而言,无论是传统马克主义视角下的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城市批判理论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看,学界的研究成果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学界认可的统一的逻辑体系,也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需求。
(一)准确认识与阐释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视域——“历史唯物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纽曼尔·卡斯泰尔斯(Manuel Castells)指出:“城市作为资本主义场域下促进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空间,开始被真正研究。城市化是资本主义所有方面的对立统一体”。①Manuel Castells: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77,pp.466-479.在此基础上,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分析了资本主义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他将城市空间看作是资本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城市空间的本质是一种建构环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是资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的发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物质景观的后果”。②张应祥、蔡禾:《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述评》,《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考察和审理了马克思著作中对城市问题的评述,他继承了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剖析现代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原因的学术思想。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指出:“城市化是对现代性空间化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战略性‘规划’的概括性比喻,而正是这一切才使得资本主义得以延续,得以成功地再生产其基本的生产关系”。③爱德华.W.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7页。可见,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与创新了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学术理论,但有些学者囿于构建“城市空间”“空间生产”等理论偏好,导致了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资本批判”原初语境理解的偏废或误解。
(二)深入分析与挖掘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础——“资本批判”
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是伴随着马克思所需解决的时代问题而生,并以回应现代城市问题为起点。但是,部分学者在揭示马克思对工业城市历史地位、城乡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关系的分析批判之时却缺乏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基础的挖掘。就此而言,必须要把对资本主义城市的解构与批判及其现实历史关系视为马克思理解和把握现代城市问题的主要关节,进而透过哲学棱镜来审视和挖掘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内涵,而不能离开马克思所处的具体历史与现实问题单向度地分析批判。因为,马克思并不是要批判城市本身,而是旨在深入发掘和批判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及资本之间的关联互动,揭示资本幽灵般地对城市与人的抽象统治,实现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深层逻辑的历史性批判或者说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批判”,从而真正从“历史深处”完成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理论基础的历史性考察和准确阐释。
(三)准确把握与揭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基本内涵
尽管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指明城市批判,但是,“回到马克思”,仔细阅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理论主题绝不是批判城市本身,而是要批判资本,特别是城市的社会历史性质,即城市的资本主义性质。因此,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基本内涵要结合马克思对现代“市民社会”以及现代城市资本生产方式的批判来展开。
首先,对现代“市民社会”进行批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认:“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1页。也即是说,“市民社会”作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中所形成的社会组织,构成了国家和其他观念上层建筑的根基。因此,现代物质生产方式构成了现代人认识与理解历史的逻辑前提,对“市民社会”的分析批判应看作现代人认识城市历史发展的“中介”,城市成为了市民社会中潜伏的“在场”者。同时,马克思认为对“市民社会”的概括和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这就是说,市民社会的全部奥妙都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这个大舞台上得以呈现,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是市民社会发展最成熟、最健全、最完善的地方,它使“市民社会”抽象的生产和交往关系存在于其市民的工商业劳动中。因此,只有深入分析现代城市物质生产的内在结构与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深刻批判其间的需求与劳动的关系以及物化劳动的关系,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要是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才能真正解剖与深化对“市民社会”本质的认识。也正因如此,现代城市及其社会结构成为了“市民社会”的实际支撑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在“市民社会”里,“工人自己的劳动”即资本,构成了现代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4页。
其次,对现代城市资本生产方式进行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认:“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反过来生产资料只是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不断扩大的手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08-509页。在这里,资本成为了宰制整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力量,资本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这就是说,在现代城市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现代城市的资本生产成为了现代资产阶级生产的法则;资本塑造了资本城市化这一全新的历史地平线,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生产体系的“轴心”和推动现代城市发展及体系运转的“发动机”;资本支配着现代城市中的一切因素。换言之,现代资本主义城市,无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矛盾,都具有资本的特殊规定性。因为,现代城市生产和再生产“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86页。,其在各个部门的活动最终是由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来规定的,而资本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生产的“轴心”,又是通过阶级斗争和国家强制力以及相关政治法律秩序而得到固化。因此,马克思把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冠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批判”)。这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构成其毕生著作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和(城市的资本生产)“运动法则”而内在地关联在了一起。这种关联呈现了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综上所述,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与“资本批判”的理论基础,准确把握与揭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基本内涵,对推进中国新时代“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的时代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现实启示。④《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四、价值:彰显对新时代城市发展问题转换的回应
对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研究,一方面要回归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与“资本批判”的原初语境,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对新时代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的追寻与拷问,彰显对新时代城市发展问题转换的回应。
(一)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当代理论价值
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融通之物,它既包含“本质抽象”层面的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意蕴,又涵盖了“现象具体”层面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剖析,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融通,直至今日,仍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
第一,马克思别出心裁地把现实城市物质生产作为考察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历史出发点,从“现象具体”层面找寻到了现代城市问题的理论视域——“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视域,既不是为了发掘和提出城市的历史发展存在某种终极目的和某些设想,也不是为了划定城市批判研究的诸学科界限及其价值,以便填补城市哲学研究的“理论空白”,而是为了科学阐释马克思所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历史”所带来的问题呼唤——“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始终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的历史唯物主义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6页。,将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置于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结构“现代史”的历史考察及对现代“市民社会”的历史批判中来深入解剖,以透视城市社会历史深层逻辑“资本批判”的理论基础,并由此来准确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主旨和意义的新历史哲学。这种新历史哲学把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解作为探索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历史规律和趋势的逻辑前提,把以现代资本主义城市工业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的历史”看作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历史得以呈现的场域,从而以“资本批判”为理论基础,科学阐明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
随着环境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不断建成,绿色理念在建筑行业也蓬勃发展,兴起了一轮绿色建筑的浪潮。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产过程中从材料选取、能源消耗、后期维修养护、造价成本等系列环节精细化、节约化、低碳化。目前,导致绿色建筑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不高、绿色建筑的成本费用较高、绿色建组的政策系统不够完善等。因此,从造价管理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成本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其他社会行业,工程造价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工程造价可以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马克思独辟蹊径地将“城市批判”上升为“资本批判”,从“本质抽象”层面来把握现代社会城市问题的本真意涵。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批判”构成现代城市资本“抽象统治”时代人们以资本主义城市现实的生产关系为理论入口,科学揭示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历史过程的真实本质及逻辑表达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规定性。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本质上是就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理论命意。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与现代城市的关联互动,把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即共产主义实践看作了一种“世界历史性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7页。事业。这样一来,马克思不仅为处于现代工业化城市中的人认识和改造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行动指导,而且由此把对城市的批判改造成了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探寻人类自由解放道路和构建现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宗旨和历史指向。
发生函数的方法在解决格路计数问题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是解决格路问题的一种典型方法。有不少组合计数问题都是对任一给定的非负整数n,求一个与n有关的数an,因此本质上是求一个未知数列{an:n≥0}。发生函数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欲求未知数列{an:n≥0},可先求出由此数列做成的幂级数的和函数再反过来把f(x)展成幂级数以求出an。发生函数方法已成为离散数学领域中的重要方法,其以某种统一的程序方式处理和解决众多不同类型的问题。
(1)基于传统课程结构,重新整合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原有主干专业课程(如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的基础上增加具有一定传承性与延续性的数字设计课程,以拓展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满足新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更高需求。例如在传统的书籍装帧设计课程基础上,增设“电子书设计”课程,以满足数字出版行业人才需求。
这个城市越来越浑浊,月亮变成浑黄的一团,分不清阴影和脉络。她无比怀念童年的夜晚,爸妈带她到山顶露营,很冷,但是有很明净的月亮,还有那么多的闪来闪去的星星。她还记得那顶帐篷,深蓝色,并不大,三个人挤在一起,立刻就温暖起来。如今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她很想知道,另一个世界里,还有没有月亮呢?
(二)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当代实践价值
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是马克思观照当代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于当今城市发展而言意义非凡。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时代判断,提出了新时代“兴城市”的使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新期待。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应有之义。具体而言,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当代实践价值在于:
第一,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意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批判”作为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础具有当代价值。因为,只要资本在城市发展中的支配地位没有改变,“资本批判”就仍然是人们审视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历史趋势的合理的理论基础。当今时代的发展,尽管出现了许多马克思当时未能预料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资本仍然是当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轴心;尽管全球化的发展使马克思所揭示的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发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形和变化,但当代全球化在本质上仍是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并没脱离资本主导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尽管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了新的形式,但资本主义基本性质仍没有改变。因此,在资本主义基本性质没有改变的城市社会中,每一个规划和空间布局都是为了服务于资本主义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要求,人的空间需求和空间体验亦必须从属于资本增殖的需求。所以,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导致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意识全面异化。可见,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城市化是不可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历史逻辑是以“资本”为核心而不是以“人”为核心,“人民”的城市化也就无从谈起。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当代城市发展需要解决好“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时代问题。通过深入挖掘和合理阐释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和“资本批判”基础,就要求:一方面,要“以人民为中心”,将“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发展作为“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解决好“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问题,又要解决好主体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契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推进新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既要竭力破除资本逻辑抽象统治下城市发展的“独享”,又要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实践中资本的历史本性及其运动规律,共建国家、人民、资本之间的“共享”,还要克服资本逻辑抽象统治下城乡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异化,创建推动新时代城市整体利益最大化协同发展的人本逻辑。
总之,在推进新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践行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契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使城市的发展真正实现城市的“人民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19)03—0011—07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时代问题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在逻辑研究”(项目号:18AZX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薇,女,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教育、城市哲学、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胡 刘,男,哲学博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研究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1页。
比如,根据国税政策,部分石化销售企业目前是按收入比例预缴增值税,每月缴纳额度高达几百万元,累积下来一年几千万元税金。如此庞大的税金预缴开支,在账户上多停留一天就会有一天的资金运作空间和利息升值潜力,所以,在纳税申报时,涉税企业不能简单的做纳税申报、提交了事,要从企业利益出发,把申报的基础工作做好后,最大可能地把税款入库时间放到税务部门认可的时间最后限度内,能逗留一天算一天,能生一分利算一分利。另外,对于按年计提、分期预缴税种,最大可能的在年终集中缴纳,这也是“变相”的企业财富积累,又无迟报、滞纳风险。
当时火车站没有预售票制度,只售当天车票。警卫们带着毛泽连、李云凤到火车站排队买票,谁知人太多了,连着两天都没买到。
[责任编辑:谢雨佟]
标签:马克思论文; 城市论文; 思想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资本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时代问题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内在逻辑研究" (项目号:18AZX002) 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