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媚俗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众媒体,新闻传播,媚俗化
媚俗化论文文献综述
路紫筝[1](2018)在《试析我国大众媒体新闻传播的媚俗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当今世界,新闻媚俗化作为一种思潮已然充斥着社会上的大街小巷。通常情况下,新闻媚俗化以色情和暴力等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它们往往激起人的自然本能,通过低级趣味的新闻或者庸俗的事件迎合人们的需求。针对这类现象,目前学术界已经普遍达成了坚决抵制"四大公害"的共识。在我看来,新闻的媚俗化只是商家为乐谋利不择手段的一个产物。即使它在一定情况下,缓解了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应该对其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预防,必要的情况下,应予以抵制。(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6期)
贾甄琦子[2](2018)在《网络新闻的媚俗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新闻因其高效、便捷和互动的特性业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成为大众消费的主要新闻样态,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所代替。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或媒介平台,网络提供的新闻服务在较传统媒体更为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媚俗化”倾向。在报道中,轶闻趣事、明星八卦无限制地被网络媒体广泛采用,文笔也轻佻俚俗,把新闻的通俗化曲解成庸俗化,把受众当成猎奇煽情的对象,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道路。而且这种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网络新闻媚俗化现象是大众传播背景下文化领域内的变异现象,媚俗与我们所说的通俗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发现,受众的低俗化趣味和媒介媚俗化实际上存在相互驯化的过程,是一种新的传受关系下二者互动所达成的一种负向默契,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网络新闻媚俗化的发展趋势。网络新闻媚俗化表现在报道形式、报道内容和报道语言叁个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网络媒体、网民媒介素养、网络社会文化、网络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网络新闻媚俗化的本质是网络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的弱化以及新闻功利主义的泛滥。网络新闻媚俗化的危害是严重的,可能导致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新闻失实、媒体公信力丧失和公众知情权的受损。解决这些问题既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能简单施策。需要从重建网络内容架构、强化网络新闻媒体责任、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法规治理等方面着力,形成共治格局。只有这样,网络媒体才能走出媚俗化误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赵静[3](2017)在《浅析美国的黄色新闻潮对我国网络直播媚俗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美国的"黄色新闻"对当时美国传媒业发展和社会风气造成了巨大影响。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变迁,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网络直播发展得如火如荼。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网红经济让人人都可以当网红。然而,网络直播发展火热的同时,也出现了低俗化、媚俗化等倾向。网络直播如何实现健康发展,如何避免我国网络直播中的"黄色新闻""黄色文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19期)
冯文波[4](2017)在《媚俗化传播中高校形象的破与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频繁见诸媒体的各类有关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媚俗化倾向逐渐显现,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同大学有关的各类花边新闻、低俗消息、八卦爆料占据了大部分新闻版面,更有甚者字里行间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等内容,而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报道却越来越少。在媒体的这种倾向性、选择性宣传攻势下,不仅(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7年24期)
朱清[5](2017)在《早期《申报》媚俗化的表现成因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至1905年2月7日首次大改革,这一时期的《申报》即为本文所说的早期《申报》。关于媚俗,在此采用《现代汉语辞海》中"讨好世俗"(1)的意思。因此,对早期《申报》的媚俗化倾向应当理解为:早期《申报》为争取受众、增加利润,在报纸的内容选择、广告设计与版面安排上呈现刊载一些满足大众低格调、非理性内容的一种倾向。方汉奇教授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曾论述过《申报》《新闻报》所刊载的内容,说它们"注意刊载一切‘可以新人听闻’、(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7年20期)
邵士博[6](2017)在《我国青春偶像剧类型化解读——媚俗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中国青春偶像剧的创作现状表示不满时,总是说它模仿太多、没有自己的东西,或者说它粗制滥造、雷剧不断,这些都说明我国内地的青春偶像剧呈现出媚俗化的特征。媚俗化,即迎合大众、世俗、庸俗。在青春偶像电视剧运作市场化的今天,警惕这种"媚俗"现象是十分必要而且相当紧迫的。或许是功利驱使,又或许是创作功力不足,在名利面前,制作团队不得不以这种方式来掩盖其艺术创造力的贫乏,但是创作出来的电视剧还是逃不过媚俗化的本质。因此,我们不应讳言"媚俗",而应该积极找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拍出具有特色的中国青春偶像剧。(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04期)
陈帅[7](2017)在《对法制节目媚俗化倾向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制节目具有教育性、社会性、娱乐性、文化认知性等功能,对大众宣讲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有重要作用。而现在的法制节目,不仅弱化了其教育性、社会性和文化认知性的功能,甚至对人们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扭曲和抑制。法制节目在功能上的缺位使其文化品位下降,有了严重的媚俗化倾向。对此,相关单位和工作者需要进行反思,探索如何在保证法制节目高收视率的前提下提高法制节目的格调、实现法制节目开办的初衷。(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7年04期)
于晨[8](2017)在《论科幻太空片的媚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科幻片日益成为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票房收割机,然而以《地心引力》(2013)、《星际穿越》(2014)、《火星救援》(2015)为代表的"硬科幻"年度科幻太空片,名义上"致敬"影史经典——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实则从内容到技术全面媚俗化:叙事逻辑方面内转后退,悖离了崇高美学传统;价值走向方面科技至上,表现出鲜明的科普化倾向;行业标准方面技术革新,强化电影院的不可替代性。究其实质,主要是迎合金融危机之后城市新兴中产阶级自我认同的需要,求得最大的资本市场收益,亦体现了电影作为热媒介对高清晰度的技术追求。(本文来源于《艺苑》期刊2017年01期)
汪株燚,卓光平[9](2016)在《论张贤亮小说《一亿六》中的媚俗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张贤亮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一亿六》延续了其以往剑走偏锋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精子争夺战"的荒诞故事。虽然小说以"底层"的苦难为切入点,但是这部作品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其对当下低俗生活的聚焦而表现出明显的媚俗化倾向。这种媚俗化倾向不仅是张贤亮小说创作中迎合时代风潮的延续,也是置身于当下时代语境中作家心迹的一种显露。因此说,《一亿六》并非是对当下社会低俗化倾向的一次拯救,而是张贤亮本人与大众消费文化不谋而合的一种堕落。(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3期)
司新丽[10](2016)在《世俗化与媚俗化——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通过抒写世俗的内容、体现世俗的价值、反映世俗的精神体现出题材的世俗化特征。现代通俗小说从产生起就是与文化市场密不可分的商品文学,即迎合一般大众的趣味和价值观念,创作态度是媚俗的,作品存在形式也呈现出媚俗化特征。文学所具有的崇高的悲剧精神、启蒙精神以及自我超越的反思精神都消失在感官的消遣娱乐中。(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媚俗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新闻因其高效、便捷和互动的特性业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成为大众消费的主要新闻样态,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所代替。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或媒介平台,网络提供的新闻服务在较传统媒体更为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媚俗化”倾向。在报道中,轶闻趣事、明星八卦无限制地被网络媒体广泛采用,文笔也轻佻俚俗,把新闻的通俗化曲解成庸俗化,把受众当成猎奇煽情的对象,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道路。而且这种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网络新闻媚俗化现象是大众传播背景下文化领域内的变异现象,媚俗与我们所说的通俗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发现,受众的低俗化趣味和媒介媚俗化实际上存在相互驯化的过程,是一种新的传受关系下二者互动所达成的一种负向默契,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网络新闻媚俗化的发展趋势。网络新闻媚俗化表现在报道形式、报道内容和报道语言叁个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网络媒体、网民媒介素养、网络社会文化、网络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网络新闻媚俗化的本质是网络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的弱化以及新闻功利主义的泛滥。网络新闻媚俗化的危害是严重的,可能导致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新闻失实、媒体公信力丧失和公众知情权的受损。解决这些问题既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能简单施策。需要从重建网络内容架构、强化网络新闻媒体责任、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法规治理等方面着力,形成共治格局。只有这样,网络媒体才能走出媚俗化误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媚俗化论文参考文献
[1].路紫筝.试析我国大众媒体新闻传播的媚俗化倾向[J].智富时代.2018
[2].贾甄琦子.网络新闻的媚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赵静.浅析美国的黄色新闻潮对我国网络直播媚俗化的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7
[4].冯文波.媚俗化传播中高校形象的破与立[J].青年.2017
[5].朱清.早期《申报》媚俗化的表现成因及影响[J].青年.2017
[6].邵士博.我国青春偶像剧类型化解读——媚俗化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
[7].陈帅.对法制节目媚俗化倾向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
[8].于晨.论科幻太空片的媚俗化[J].艺苑.2017
[9].汪株燚,卓光平.论张贤亮小说《一亿六》中的媚俗化倾向[J].名作欣赏.2016
[10].司新丽.世俗化与媚俗化——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