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长杰
(渠县定远乡中心学校渠县635200)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诱发语感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所抒情感的载体。作为教师,要注重发挥教学过程中情境的作用,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境,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使学生的审美情感由然而生,由此诱发语感。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姿态的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的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此时,他们已融入课文描绘意境中了,个个饱含着深情。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诱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心灵深处。
二、激发兴趣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文章的情感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灌输给学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相同的体验,语感自然而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读对培养语感有着独特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自由读、品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不用急于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使其对原有体会不断深化。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歌颂了鲁迅先生善良、正义、助人为乐的品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以读入情,培养语感,点拨学生读时必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怀恋和崇敬之情。尤其课文最后说“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就这样让学生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让他们从中领悟课文内容,升华认识。
三、反复诵读积累语言获得语感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它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等感官,是记忆和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诵读,不仅仅是随意的朗读,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如怎样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意义和情感的理解,处理语音的停顿、语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语气的缓急等问题。这样,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不仅记住了典范的例文,理解了某些词句的含义,弄懂了句子的格式(这在文言文中尤为重要),而且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经过诵读,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对类似的文章进行鉴赏。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早读和晚读课,是诵读课文的良好时机;课堂,也可成为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的场所。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挑选一些美文(现代文、文言文均可)进行反复诵读,以拓宽视野,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学校和班级也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举行诗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四、抓关键词释义悟情强化语感
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五、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巩固语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自主阅读课文,读写结合,写下自己的理解,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还可将读与写巧妙结合来进一步强化语感。如教学《匆匆》一文中描写时间是怎样匆匆过去的句子时,先让学生读原句,悟出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一步感受;然后,读写结合,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出生活中自己的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把先前读中悟出的道理通过语言组织表达出来,从而强化语感训练。学习完了整篇课文,让学生整体朗读加深感受之后,再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写一写读后感,在文中表达出自己珍惜时光的愿望。这样读写结合,在表达中进一步强化了语感。此外,在演讲比赛、口语交际前让学生拟定书面提纲,在书面回答文中问题的过程中,在学生做读书笔记过程中都为学生提供了培养语感的机会。
总之,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字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感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当在课堂上善于引导,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课外丰富阅读量,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