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霉属论文_龙艳艳,韦继光,云朝光,郭良栋,黄松殿

导读:本文包含了腐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学,霉菌,条形码,海南岛,分子,灭蚊,致病性。

腐霉属论文文献综述

龙艳艳,韦继光,云朝光,郭良栋,黄松殿[1](2013)在《腐霉属叁个中国新记录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分离自中国土壤中的腐霉菌进行形态特征和DNA序列分析,发现3个中国新记录种:钟形腐霉Pythium campanulatum、卵突腐霉P. oopapillum和多卵腐霉 P. plurisporium。根据采集材料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特征描述和图解,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银玲,田迅,霍万学[2](2013)在《腐霉属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的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腐霉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病菌。近年来,腐霉菌危害日趋明显,发生面积也逐年扩大,已从过去的次要病原菌上升为主要病原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本文对腐霉属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以传统形态学为基础,利用rDNA-ITS序列、β-tubulin和CoxⅡ基因以及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建立快速、准确的腐霉病害早期诊断技术是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3年12期)

龙艳艳[3](2013)在《腐霉属的DNA条形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腐霉(Pythium)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类菌物,大多数物种腐生于土壤、水和动植物残体中,有些物种是动植物的重要病原菌。中国幅员辽阔,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丰富的腐霉资源。本文以从我国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的腐霉菌株和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收集到的腐霉菌株为材料,开展了腐霉属的分类学、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并应用筛选到的DNA条形码对广西草坪腐霉的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进行系统调查。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根据形态特征与COI(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基因)和ITS序列分析,将分离和收集的525株腐霉菌鉴定为51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已发表的5个新种:田野腐霉(Pythium agreste)、百色腐霉(P.baisense)、短枝腐霉(P. breve)、广西腐霉(P.guangxiense)和武汉腐霉(P. wuhanense),12个中国新记录种:引雄腐霉(P.attrantheridium)、钟形腐霉(P.campanulatum)、囊形腐霉(P.folliculosum)、长囊腐霉(P.longisporangium)、卵突腐霉(P.oopapillum)、满器腐霉(P.pleroticum)、多卵腐霉(P.plurisporium)、固执腐霉(P.recalcitrans)、稻根腐霉(P.rhizo-oryzae)、高山腐霉(P.takayamanum)、土栖腐霉(P.terrestris)和姜腐霉(P.zingiberis),还有10个待发表的疑似新种。2、从4个DNA片段即COI、COII(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2亚基基因)、ITS和β-tub(Beta-微管蛋白基因)中筛选腐霉的条形码。综合PCR和测序成功率两项指标,获得DNA片段的容易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序为COII(100%)>COI(97.1%)>ITS (83.1%)>β-tub(68.7%).COI(平均种内相似率,简称AS=0.993)的种内相似水平接近COII(AS=0.994)和ITS(AS=0.993).但低于β-tub(AS=0.996),而COI(平均种间相似率,简称ASi=0.921)的种间相似水平接近CoII(ASi=0.912)、但高于ITS(ASi=0.627)和β-tub(ASi=0.881)。COI和COII序列的种内和种间相似率之间有一条相对清晰的分界线,而ITS和β-tub序列的种内和种间相似率之间重迭严重。对于本研究的51个腐霉分类单元,4个备选DNA片段都不能区分的为P. folliculosum与簇囊腐霉(P. torulosum)以及P. guangxiense与周雄腐霉(P. periilum),COI和β-tub不能区分的为群结腐霉(P. myriotylum)与P. zingiberis, COII和ITS不能区分的为异丝腐霉(P. diclinum)与宽雄腐霉(P. dissotocum),ITS和β-tub不能区分的为寡雄腐霉(P. oligandrum)与疑似新种Pythium sp. nov.4, ITS不能区分开的为P. folliculosum、P. torulosum与P. rhizo-oryzae以及刺腐霉(P. spinosum)与疑似新种Pythium sp. nov.7, B-tub不能区分开的为P. spinosum与疑似新种Pythium sp. nov.6以及林栖腐霉(P. sylvaticum)、疑似新种Pythium sp. nov.9与P. terrestris,因此,COI、COII、ITS和β-tub等4个DNA片段对腐霉物种识别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COI (88.2%)=COII (88.2%)> ITS (78.4%)> β-tub (74.5%)。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OI和COII对腐霉属的识别效果比ITS和β-tub更好,由于目前公用分子数据库中腐霉属COII序列数据所涉及到的物种还非常有限,COI序列数据相对丰富,因此,建议把COI作为腐霉的主要条形码,COII作为腐霉的辅助条形码。3、单基因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ITS、ITS与COI联合以及COI、COII、ITS和β-tub四片段联合都能反映出腐霉属的系统演化关系。经过对比发现,四基因结合系统树上的主要进化分枝与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最好,该系统树根据进化分枝的演化关系将腐霉的孢子囊清晰地划分为叁种类型:丝状或丝状与球形结构组成的复合体孢子囊类型、串生球形或肿囊状与球形结构组成的复合体孢子囊类型以及单生球形孢子囊类型。其中串生球形或肿囊状与球形结构组成的复合体孢子囊类型处于丝状或丝状与球形结构组成的复合体孢子囊类型和单生球形孢子囊类型之间,这种类型是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传统上,在分类检索表中作为区别腐霉属物种的有性繁殖体的形态特征与各分子系统发育树上的大进化枝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4、以COI作为主要条形码对从广西草坪土壤中分离到的122个腐霉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得到24个分类单元。广西草坪腐霉的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季节对腐霉的物种丰度(F=8.945, P=0.000)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F=4.599,P=0.004)有极显着影响,其中物种丰度在冬季(1.10±0.18)显着高于夏季(0.43±0.12)和秋季(0.20±0.10),春季(0.80±0.15)显着高于秋季(0.20±0.10);Shannon's多样性指数在冬季(0.26±0.07)显着高于秋季(0.04±0.03)和夏季(0.03±0.03)。同样地理位置对腐霉的物种丰度(F=3.087,P=0.013)也有显着影响,其中桂林的物种丰度(1.00±0.22)显着高于北海(0.15±0.08)。单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腐霉的物种丰度与季度平均气温呈显着负相关(R2=0.4259,P>0.001)。非度量多维尺度法(NMDS)分析结果显示,地理位置对腐霉群落组成有显着影响(R2=0.257,P=0.004),其中北海显着区别于其它地点。(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3-01-01)

龙艳艳,韦继光,郭良栋[4](2012)在《腐霉属的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几个代表城市作为采样点,采集了不同植物根围土壤进行腐霉的分离纯化和种类鉴定,并对rDNA内转录问隔区(ITS)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CoI)作为腐霉属分子条形码进行可行性分析。另外结合ITS、CoI、CoII和β-Tubulin四个分子片段的系统发育关系对腐霉各种形态在分类学上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评定,建立该属更接近自然的科学的分类系统。本研究共采集到195份土壤样品,分离到500多个腐霉菌株,目前已鉴定出35个已知种(其中13个为国内新记录种)和9个新种。研究结果显示CoI对腐霉物种的分别率高于ITS,但是仍然无法区分开所有的腐霉种类,鉴于其物种分辨率高于80%,CoI作为腐霉属分子条形码是合理的。但是ITS在腐霉属中出现异质性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对腐霉物种的分辨率也不太理想,因此不推荐作为腐霉属分子条形码来使用。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显示腐霉基本上按孢子囊或菌丝膨大体形态分成球形和丝状(瓣状或裂片状)两组,而系统发育树的分支与在传统的形态分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性状如藏卵器壁是否光滑、卵孢子是否满器、雄器的着生方式和数量、异宗配合等特征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认为孢子囊的形态应该作为腐霉形态分类的第一分类性状,然后再结合有性阶段的形态差异来鉴别不同的种。(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期刊2012-08-10)

程衬衬,淮稳霞,姚艳霞,赵文霞[5](2012)在《中国腐霉属新记录种Pythium nunn的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调查北京地区苗圃基地的腐霉属种类,采用花瓣、叶片诱捕法对采集到的土样进行诱导,以分离出腐霉菌。结果表明:有5株形态相似的菌株在形态及培养形状上较为一致,且异于中国已报道的其他腐霉种。运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菌株的基因组DNA,测定其rDNA-ITS序列,并与模式菌株CBS808.96进行多重序列比对,相似度为99.26%。选取与Pythium nunn同组的所有腐霉种以及其他组别的部分腐霉种,以Phytophthora polymorphica为外类群,采用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根据形态特征及分子序列分析结果,将此5株菌株鉴定为Pythium nunn。Pythium nunn是一种具有生防潜力的卵菌,可以为后续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18期)

龙艳艳,韦继光,郭良栋,邓晖[6](2010)在《腐霉属DNA条形码初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腐霉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类菌物,有的种是植物的重要病原菌,物种的正确鉴定是腐霉流行病预报和防治的基础。作者以39种(74个菌株)为材料,结合GenBank的数据库,分析ITS、COXI、COXII、β-tubulin四个基因片段的腐霉属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率,筛选适合腐霉物种鉴定的DNA条形码。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中,ITS、β-tubulin和COXI叁个片段序列都可将腐霉属划分为3个类群,而且与腐霉孢子囊形态(球形、丝状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球形与丝状复合体)一致。但COXII建立的分子系统树结构与腐霉孢子囊的形态缺乏对应关系。ITS的种内相似率为90.6%-100%,COXII的种内相似率为96.6%-100%,β-tubulin的种内相似率为94.6%-100%,COXI的种内相似率为95.2%-100%;ITS、COXII、β-tubulin和COXI的种间相似率分别为:90.7%-100%、96.9%-99.9%、97.6%-100%和95.4%-99.8%。COXI的物种分辨率为100%,COXII和β-tubulin为97.2%,ITS为92.3%。因此COXI是腐霉属理想的DNA条形码。(本文来源于《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8-14)

[7](2007)在《腐霉属病菌发生的时间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所有的花卉种植者都知道,在春季各种花卉的开放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先是叁色堇,然后是凤仙花,再是百日菊。然而实际上,不仅仅只有花卉开放有时间次序,病害的发生也有其时间次序,例如,不同种类的腐霉属病菌盛行就有各自特(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07-08-04)

陈秀贤[8](2007)在《海南岛腐霉属菌物资源调查及种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腐霉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重要菌物,可腐生、寄生或兼性寄生。全世界已报道的腐霉菌达200多种,我国已报道腐霉达58种。腐霉寄主范围广,可寄生多种植物,引起植物猝倒、苗腐、根腐和根颈腐等病害和储藏期种子、果蔬等的腐烂,在国内外均造成较大的损失,目前,超过80种腐霉被报道为植物重要的病原菌,然而,有些腐霉种类如寡雄腐霉、棘腐霉等能杀灭或抑制其他植物病原菌,具有生防价值;还有些腐霉种类如终极腐霉、畸雌腐霉等,能分泌有益化合物,在工、农业和医药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海南岛是典型的热带海洋气候,雨热充足,动植物、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除了余永年记载的海南11种腐霉外(余永年,1998),对其种类和分布至今尚未进行过系统调查。因此,为了明确海南岛腐霉的种类及分布情况,丰富海南岛的菌种资源,为植病生防及工业、医药的微生物资源开发提供菌种来源。本研究于2004~2006年间,从海南岛海口、澄迈、文昌等17个县市及4个热带雨林原始林区的不同地点和不同植物根围采集土壤标样350份,在实验室内采用饵钓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腐霉菌株1341株,根据形态特征和核糖体rDNA ITS1测序分析,对海南岛的腐霉进行种类鉴定及系统的分布调查,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1.将1301株腐霉菌鉴定为16个腐霉种和3个不确定种,另外113株腐霉菌不产生有性器官被归入Pythium Group F(A、B、D、C、L、G、P、HS、SP)。这16个腐霉种分别是:刺器腐霉Pythium acanthophoron Sideris、卡地腐霉Pythium carolinianum Drechsler、禾生腐霉Pythium graminicola Subramanian、旋柄腐霉Pythium helicoides Drechsler、间型腐霉Pythium intermedium de Bary、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tthews、奇雄腐霉Pythium middletonii Sparrow、华丽腐霉Pythium splendens Braun、刺腐霉Pythium spinosum Sawada、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 Drechsler、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Fitzpatrick、链状腐霉Pythium catenulatum Matthews、德里腐霉Pythium deliense Meurs、木蓝腐霉Pythium indigofereae Butler、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 Drechsler、钟器腐霉Pythium vexans de Bary,其中,前9个为海南腐霉新记录种。还有3个未明确鉴定的腐霉种为齿孢腐霉Pythium hydnosporum(Mont.)Schr?ter、Pythium oedochilum Drechsler和Pythium sylvaticum Campbell &Hendrix。2.对350份土样中各腐霉种的的分离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y.vexans de Bary的分离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为优势种,其次是Py.delienseMeurs、Py.aphanidermatum(Edson)Fitzpatrick和Py.acanthium Drechsler。3.通过核糖体rDNA ITS1测序与BLASTN分析、同源性比较,从分子水平上明确了菌株Py0623H为旋柄腐霉,菌株Py0600a为刺器腐霉,菌株Py0600c2为卡地腐霉以及菌株Py0410s为华丽腐霉,表明这4个菌株的rDNA ITS1测序结果与形态学初鉴定结果一致,验证了这4个腐霉种形态特征分类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说明了rDNA ITS1测序分析是腐霉分类的重要辅助工具。4.华丽腐霉是油棕苗疫病的病原菌,油棕苗疫病是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国内至今尚没有报道。本研究从海南岛坝王岭自然保护区长臂猿区所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出一株腐霉菌株Py0410s,经形态学分类及核糖体rDNA ITS1序列分析鉴定为华丽腐霉Py.splendens Braun,并进行了该菌株对油棕苗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华丽腐霉分离菌株Py0410s能引起明显的油棕苗疫病症状,为油棕苗疫病的病原菌。(本文来源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期刊2007-05-01)

张传博,苏晓庆[9](2005)在《rDNA ITS区间PCR-RFLP在腐霉属11菌株快速鉴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灭蚊腐霉Pythiumsp.与从猝倒、茎腐植株分离到的9个病原真菌相鉴别。方法:以瓜果腐霉作阳性对照。以ITS1和ITS4为引物,采用PCR方法对待测菌株的rDNA ITS区进行了扩增,再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TaqI,H infⅠ,H in6Ⅰ,MboⅠ)进行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RFLP图谱,利用Ne i et al的片段比较方法计算菌株间相似程度,NTSYS-PC软件包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对11个菌株进行了快速鉴别,证明从受感染的植物菌株上分离到的真菌主要是瓜果腐霉,与灭蚊腐霉Pythiumsp.有明显区别。结论:rDNA ITS区的PCR-RFLP可用于真菌的快速鉴别。(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楼兵干[10](2005)在《杭州地区腐霉种及腐霉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腐霉属Pythium Pringsheim是卵菌纲中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由于腐霉形态多样,有些形态又难以形成,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区分形态与习性相似的种,或者将形态与习性相似但亲缘关系相距甚远的群体置于同一个种内,造成了不少混乱。以形态学为基础并结合分子系统学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1.对采自杭州郊区的34株腐霉,根据van der Plaats-Niterink(1981)的腐霉分类系统,共鉴定到11个种,分别是P. spinosum Sawada、P. ultimum var. ultimum Trow、P. debaryanum Hesse、P. sylvaticum Campbell & Hendrix、P. irregulare Buisman、P. oligandrum Drechsler、P. myriotylum Drechsler、P. dissotocum Drechsler、P. graminicola Subramanian、P. acanthicum Drechslery和P. aphanidermatum (Edson)Fitzp.,其中P. sylvaticum为国内腐霉新纪录种,P. myriotylum为浙江省新纪录种。优势种为刺腐霉与终极腐霉,二者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9.4%和17.6%。 2.对腐霉属中代表各种形态和性状的58种计67株腐霉和疫霉属中代表6个组的6种疫霉的rDNAITS进行了分析,以海生疫霉为外群,按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1) 被称为“中间属”或“独立属”或“边缘种”的5种腐霉P. ostracodes,P. chamaehyphon,P. carbonicum,P. montanum和P. vexans,在系统发育上介于其它腐霉种与疫霉之间,但仍与腐霉聚成一大组,Bootstrap的支持率为67%。作者认为把这一类群的腐霉称为腐霉“边缘种群”更妥,但不支持建立“独立属”的提法。 (2) 已从腐霉属中划出归为疫霉属的P. undulatum与腐霉的亲缘关系比疫霉近,系统发育树中与52种腐霉聚成一大组,支持率为100%,说明该种归为腐霉属比归为疫霉属更合适。 (3) 其余52种腐霉分成Ⅰ、Ⅱ两组:第1组31种腐霉,其中30种腐霉的孢子囊为球形,占96.8%;第Ⅱ组21种腐霉,其中19种腐霉的孢子囊为丝状、瓣状或裂片状,占90.5%。表明腐霉的系统发育与孢子囊的形态密切相关。在腐霉属中孢子囊形态应是具有分类意义的第一重要性状。腐霉属的其它性状如藏卵器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1-01)

腐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腐霉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病菌。近年来,腐霉菌危害日趋明显,发生面积也逐年扩大,已从过去的次要病原菌上升为主要病原菌,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本文对腐霉属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以传统形态学为基础,利用rDNA-ITS序列、β-tubulin和CoxⅡ基因以及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建立快速、准确的腐霉病害早期诊断技术是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腐霉属论文参考文献

[1].龙艳艳,韦继光,云朝光,郭良栋,黄松殿.腐霉属叁个中国新记录种(英文)[J].菌物学报.2013

[2].银玲,田迅,霍万学.腐霉属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的概述[J].中国蔬菜.2013

[3].龙艳艳.腐霉属的DNA条形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3

[4].龙艳艳,韦继光,郭良栋.腐霉属的分类研究[C].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2012

[5].程衬衬,淮稳霞,姚艳霞,赵文霞.中国腐霉属新记录种Pythiumnunn的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系统发育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

[6].龙艳艳,韦继光,郭良栋,邓晖.腐霉属DNA条形码初步探究[C].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7]..腐霉属病菌发生的时间规律[N].中国花卉报.2007

[8].陈秀贤.海南岛腐霉属菌物资源调查及种类鉴定[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9].张传博,苏晓庆.rDNAITS区间PCR-RFLP在腐霉属11菌株快速鉴别中的应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

[10].楼兵干.杭州地区腐霉种及腐霉属分子系统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5

论文知识图

腐霉属-腐霉属模拟的腐霉属纤维素合成酶-3...壮棉丹壮棉丹腐霉属菌落正面观抑霉胺

标签:;  ;  ;  ;  ;  ;  ;  

腐霉属论文_龙艳艳,韦继光,云朝光,郭良栋,黄松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