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序组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艺编制,马尔科夫模型,工序,知识推送
工序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毕东,王裴岩,张桂平[1](2019)在《基于组合马尔科夫模型的工序推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飞机钣金零件工艺编制的快速化、标准化,文章引入知识推送技术,提出组合马尔科夫模型的工序推送方法。该方法通过描述工序与工序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工艺编制人员当前编制状态准确地推送下一步工序。文中采用线性组合的方法融合多个马尔科夫模型,在2348份飞机钣金零件工艺数据上进行实验,工序推送的MRR值可达0. 8516,通过文中方法验证推送排序靠前的工序多数满足工艺编制人员需求。(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赵云鹏[2](2017)在《大跨度装配式钢混组合斜拉桥施工关键工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跨度装配式钢混组合斜拉桥是一种新兴的桥型,结构性能良好,施工方式便捷,在桥梁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针对该桥型的施工控制技术进行了概述,选取较为复杂的施工工序进行分析研究,得到该桥型关键施工工序的相关研究结果,为后续同类型桥梁施工控制技术提供参考。该桥型具有装配式的特点,使其施工过程得到简化,较传统现浇混凝土斜拉桥,省去了较多施工过程,工业化程度较高,利于实现桥梁施工过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而且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的受力更加明确,减少了施工过程的风险。同时,该桥型作为组合结构,较混凝土斜拉桥降低了自重,即发挥了混凝土承压能力强的特点,又具备钢结构的优良的受力性能。因此装配式组合斜拉桥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桥型。本文依托于港珠澳大桥,结构形式为大跨度装配式钢混组合斜拉桥。作为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配式和钢混组合的结构特点使其施工过程具有五个显着特点: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信息化,体现了我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体现了我国工业化的成就。本文对该桥型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针对施工过程,提出了的施工控制系统。结合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利用Midas/civil 2012桥梁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施工控制仿真模型。选取斜拉索张拉过程进行关于温度、弹性模量、容重的误差敏感性分析。同时在塔柱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特殊的施工工艺即上塔柱的“竖转滑移”施工工序,本文针对该工序进行了相关细部分析。论证了该施工工艺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施工控制模型的建立是施工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计算精度要求高,计算量大,相关计算分析是完善施工控制系统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的仿真分析,按设计线形为成桥线形。对成桥状态下,钢主梁的内力,斜拉索的索力,主塔偏位进行了复核。本文所建立的施工控制模型按照成桥线型计算钢主梁内力、斜拉索索力、主塔偏位与设计值基本吻合。施工控制模型复核完成之后,通过模拟施工工序,得到各个施工工况的控制性数据。此外,针对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施工工序,Midas/civil并不足以完成细部的模型计算,因此建立了细部分析模型,以求得局部应力,本文所建立的细部模型有塔梁固结段和上塔柱吊装的局部模型。施工控制模型建立完成之后,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误差敏感性分析。本文针对斜拉索张拉这一重要的施工过程,对该工况下进行了针对容重、初张力、弹性模量、温度等参数的误差敏感性分析。得到斜拉索张拉阶段相关控制性指标的误差允许范围。结合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施工控制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针对的施工难点,即上塔柱“竖转滑移”施工工序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Midas/Civil分析模型得到上塔柱施工过程中的塔柱线形变化和稳定性分析结果,验证是否会发生结构失稳,同时结合Midas/FEA细部模型得到上塔柱的局部应力,验证上塔柱施工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局部应力是否会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相关结论用于指导施工,得到了较好的施工控制结果。通过对建立施工控制系统,对基于自适应控制法施工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同类型工程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2)
曾一峰[3](2016)在《大跨度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施工关键工序及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桥具有跨越能力大、造型美观、可采用悬臂施工等特点。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同时具有混合梁斜拉桥和组合梁斜拉桥的特点,即边跨采用自重和刚度较大的混凝土主梁,能够提高边跨的锚固作用和中跨的跨越能力。中跨采用钢混组合梁,钢材和混凝土的结合可充分发挥混凝土和钢材的材料特性,进而提高结构力学性能,降低工程造价。然而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结构复杂、施工工序繁多,其成桥结构的内力状态和线形与施工工艺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斜拉桥的研究多侧重于设计理论方面,对于其施工关键工序及敏感性研究较少。本文以乌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对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依托工程概况、施工工序及施工关键性技术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关键技术难点。(2)对施工控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采用Midas Civil建立了考虑施工全过程的空间有限元模型。(3)针对实际工程,运用改进后的差值法对施工阶段斜拉索张拉力进行正装迭代计算,确定了斜拉索的合理施工索力。基于全过程几何控制理论,采用切线位移法和零初始位移法对中跨钢主梁的制造线形和安装线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施工阶段斜拉索张拉力和主梁标高的实测值和理论值,表明了有限元模型模拟的准确性和斜拉索施工索力、钢主梁制造线形及安装线形计算的正确性。(4)针对影响主梁线形的敏感性因素,分析钢主梁的自重和刚度、施工过程中斜拉索张拉误差对主梁线形的影响。针对其关键施工工序,分析了桥面板湿接缝浇筑的工序、边跨支架拆除的工序以及桥面吊机天车停放位置的不同对主梁线形的影响。最后,针对斜拉桥合龙问题,分析了整体温度变化和温度梯度及拉索温度变化对斜拉桥合龙线形的影响,并对合龙时压重对梁段标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6-04-16)
陆晓斌[4](2014)在《基于叁维工序模型的组合夹具快速设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叁维工序模型的计算机辅助组合夹具设计方法,分别对组合夹具元件和叁维工序模型建立了全面的信息模型,研究了组合夹具的快速装配设计技术,在UG平台上开发了基于叁维工序模型的组合夹具快速设计系统,支持知识重用,可提高组合夹具的设计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所做工作如下:(1)通过研究组合夹具元件的结构特点,给出了组合夹具装配特征的定义,建立了组合夹具元件信息模型,并应用Teamcenter管理平台,结合Access数据库设计了组合夹具元件库,包括模型库、尺寸信息库以及装配信息库,有效地实现了组合夹具元件的信息管理;(2)通过研究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和夹紧方案,提出了一种叁维工序件的装夹信息模型,实现了基于叁维工序模型的装夹信息定义;(3)研究了基于叁维工序件装夹信息模型的组合夹具快速装配设计技术,通过组合夹具元件之间的快速装配和组合夹具元件与叁维工序模型之间的快速装配,实现了组合夹具的快速装配设计;(4)应用Visual C++和UG/Open API开发工具在UG平台上开发了组合夹具快速设计系统,现已成功应用在国内某航空制造企业中。(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3-01)
彭冰,姚丹[5](2013)在《长客股份“工艺工序负责制”推动实现成果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彭冰 通讯员姚丹)作为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最佳拍档”之一,博士张欣盟和技师张事利近日一起荣登公司领奖台。一年来,类似这样的“组合”在该公司遍地开花,焕发出1+1>2的能量,为将科研成果转换成现实生产力打开了高效之门。 “科研(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3-02-19)
陈佩娜[6](2012)在《型腔多工序数控铣削中的刀具组合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高速数控加工中心的广泛应用,典型型腔的多工序加工刀具组合的合理选择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加工效率和成本。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CAD/CAM软件仍然需要由操作者进行刀具的设置、加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加工参数的设置,这将对操作者的经验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产品生产前就对工艺进行优化或优选,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控加工的生产效率。数控加工工艺优化包括切削参数的优化、刀具组合优化、生成刀轨路径的优化等方面。切削参数的优化和生成刀轨路径的优化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且现在的CAM软件中已有丰富的走刀方式可供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2D型腔和3D型腔在走刀方式和刀具组合方面的优选及优化问题,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和验证。本文在MasterCAM软件的2D加工方式——挖槽加工的8种走刀方式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简单2D型腔走刀方式的选择原则。对于不同的2D型腔的加工,应该选择不同的加工方式,以提高加工效率。针对不同的型腔和所使用的刀具特点,选择合适的下刀方式,以提高刀具的使用寿命和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在前人关于刀具序列优化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工区域描述,确定可行刀具集以及刀具筛选计算方法,缩小了刀具组合优选的范围。利用CAM软件进行刀具组合加工时间的仿真比较,最后得到优化的刀具组合。在设定加工余量相同的前提下,提出采用分区域加工的方式进行刀具组合优化方法,有效减少可行刀具的数量,提高了优化速度。通过曲面挖槽粗加工、插铣法的特点比较,分析了3D型腔的粗加工方法的优选原则,以及精加工的优选方法。通过层切法提取加工层的几何约束,利用搜索层的合并计算、刀具结构和工艺约束等条件,确定3D型腔的粗加工可行刀具集。提出一种刀具组合的优选方法,并利用CAM软件进行仿真计算,对各组刀具组合的加工总时间进行比较,得到优化的刀具组合。实例研究证明,利用刀具组合有效性模型能剔除一些冗余刀具,缩小了优选刀具的范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11-01)
王利群[7](2012)在《冲压组合工序对细小冲孔凸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冲压生产中,连续模和复合模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模具的稳定性一直是影响生产的重要因素,细小凸模是整套模具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细小凸模折断不但增加了模具维修的工作量和模具使用成本,更干扰了生产的连续性。在模具设计阶段(本文来源于《金属加工(热加工)》期刊2012年07期)
王军强,孙树栋,翟颖妮,牛刚刚[8](2010)在《考虑工序外协的TOC产品组合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粗粒度"产品外包或自制模式进行能力拓展时造成的产品规划保守和接单损失问题,采用"细粒度"工序外协模式对瓶颈、非瓶颈有区别地进行产能提升,使企业设备平均利用率最高、整体有效产出最优、市场需求满意度最好。从自制商和外协商两种角度定义了有效产出,并推导了工序外协和产品外包两种不同制造模式下有效产出的关系。基于传统和新型两种约束理论(TOC)运作逻辑,根据独立优化和集成优化两种优化策略,构建了考虑工序外协的两种TOC产品组合优化数学模型。分析了工序外协和自制/外包模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数学证明。若单位产品的外包成本等于所有工序外协的累加成本,则同一制造模式下集成优化策略不差于独立优化策略,同一优化策略下工序外协制造模式不差于产品外包制造模式。最后通过单瓶颈、多瓶颈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以及定理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杜劲松[9](2010)在《研究多款式服装流水线的工序组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有实际情况研究多款式服装生产中合理地组合各款的生产工序,并对工位的摆放进行设计,寻找最佳的工位组合方案。目的在于发挥多款式流水线生产的优势,更有效地利用时间、人力和设备,以确保及时完成多款式的订单。(本文来源于《轻纺工业与技术》期刊2010年04期)
易家平,解必德[10](2009)在《预制组合箱梁施工关键工序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装配式部分预应力砼连续箱梁关键工序的控制方法,解决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问题,可以为以后施工提供借鉴。前言装配式部分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建养.机械)》期刊2009年05期)
工序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跨度装配式钢混组合斜拉桥是一种新兴的桥型,结构性能良好,施工方式便捷,在桥梁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针对该桥型的施工控制技术进行了概述,选取较为复杂的施工工序进行分析研究,得到该桥型关键施工工序的相关研究结果,为后续同类型桥梁施工控制技术提供参考。该桥型具有装配式的特点,使其施工过程得到简化,较传统现浇混凝土斜拉桥,省去了较多施工过程,工业化程度较高,利于实现桥梁施工过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而且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的受力更加明确,减少了施工过程的风险。同时,该桥型作为组合结构,较混凝土斜拉桥降低了自重,即发挥了混凝土承压能力强的特点,又具备钢结构的优良的受力性能。因此装配式组合斜拉桥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桥型。本文依托于港珠澳大桥,结构形式为大跨度装配式钢混组合斜拉桥。作为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配式和钢混组合的结构特点使其施工过程具有五个显着特点: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信息化,体现了我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体现了我国工业化的成就。本文对该桥型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针对施工过程,提出了的施工控制系统。结合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利用Midas/civil 2012桥梁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施工控制仿真模型。选取斜拉索张拉过程进行关于温度、弹性模量、容重的误差敏感性分析。同时在塔柱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特殊的施工工艺即上塔柱的“竖转滑移”施工工序,本文针对该工序进行了相关细部分析。论证了该施工工艺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施工控制模型的建立是施工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计算精度要求高,计算量大,相关计算分析是完善施工控制系统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的仿真分析,按设计线形为成桥线形。对成桥状态下,钢主梁的内力,斜拉索的索力,主塔偏位进行了复核。本文所建立的施工控制模型按照成桥线型计算钢主梁内力、斜拉索索力、主塔偏位与设计值基本吻合。施工控制模型复核完成之后,通过模拟施工工序,得到各个施工工况的控制性数据。此外,针对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施工工序,Midas/civil并不足以完成细部的模型计算,因此建立了细部分析模型,以求得局部应力,本文所建立的细部模型有塔梁固结段和上塔柱吊装的局部模型。施工控制模型建立完成之后,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误差敏感性分析。本文针对斜拉索张拉这一重要的施工过程,对该工况下进行了针对容重、初张力、弹性模量、温度等参数的误差敏感性分析。得到斜拉索张拉阶段相关控制性指标的误差允许范围。结合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施工控制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针对的施工难点,即上塔柱“竖转滑移”施工工序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Midas/Civil分析模型得到上塔柱施工过程中的塔柱线形变化和稳定性分析结果,验证是否会发生结构失稳,同时结合Midas/FEA细部模型得到上塔柱的局部应力,验证上塔柱施工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局部应力是否会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相关结论用于指导施工,得到了较好的施工控制结果。通过对建立施工控制系统,对基于自适应控制法施工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同类型工程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序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1].毕东,王裴岩,张桂平.基于组合马尔科夫模型的工序推送方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9
[2].赵云鹏.大跨度装配式钢混组合斜拉桥施工关键工序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3].曾一峰.大跨度混合式组合梁斜拉桥施工关键工序及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
[4].陆晓斌.基于叁维工序模型的组合夹具快速设计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5].彭冰,姚丹.长客股份“工艺工序负责制”推动实现成果转化[N].工人日报.2013
[6].陈佩娜.型腔多工序数控铣削中的刀具组合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7].王利群.冲压组合工序对细小冲孔凸模的影响[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2
[8].王军强,孙树栋,翟颖妮,牛刚刚.考虑工序外协的TOC产品组合优化研究[J].航空学报.2010
[9].杜劲松.研究多款式服装流水线的工序组合[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
[10].易家平,解必德.预制组合箱梁施工关键工序的控制[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