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陆盆地冲断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库车,特征,流体,结构,封闭性,楔形。
前陆盆地冲断带论文文献综述
能源,李勇,谢会文,石奎太,任承豪[1](2019)在《库车前陆盆地盐下冲断带构造变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前陆盆地是发育在南天山山前的中—新生代含盐前陆盆地,受造山作用、基底先存构造、盐岩分布等要素的影响,盆地内部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变形特征,特别是位于库车前陆盆地北部克拉苏含盐前陆冲断带内发育多种类型构造变换带。利用最新的二维和叁维地震及钻井、野外露头资料,分析总结了库车前陆盆地内前陆冲断带的变形样式及构造变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自南天山至盆地内部,库车前陆盆地具垂向分层变形特征,其中盐下冲断带主要集中于南天山至拜城凹陷,根据变形方式可以划分为3个变形带,分别为垂向抬升断褶带、斜向冲断楔形带及近水平挤压滑脱带;库车前陆盆地盐下冲断带可以分为乌什段、阿瓦特段、博孜段、大北段、克深段及克拉3段6个构造段,共发育走滑型、边缘型、生长型及混合型4类变换带。总体上看,东西向一级变换带多为走滑型及混合型,控制了构造带的分布,二级变换带多为边缘型及走滑型,控制了构造带内各构造段的差异分布,叁级变换带多为生长型,控制了局部构造的分布。(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邓宾,黄瑞,马华灵,何宇,赖冬[2](2018)在《“从源到汇”: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砂箱物理模型浅表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着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模型"从源到汇"过程的相似性机理,基于国内外以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相关浅表作用过程(即构造-剥蚀-沉积)为对象的砂箱物理模型研究结果,综述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及其对褶皱冲断带系统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从源到汇"的浅表作用过程有利于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互馈,剥蚀作用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后缘区域,有利于形成较窄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沉积作用不仅受控于造山带或褶皱冲断带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还受控于沉积物路径过程等复杂因素,其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前缘与前陆盆地区域,较高的沉积物沉积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宽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临界楔理论强调挤压增生楔形体前缘加积物质(输入)与楔形体表面剥蚀物质(输出)达到平衡后楔形体呈自相似性生长,即造山楔形体地表坡度与基底坡角之和趋于恒定,它们共同控制其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构造-剥蚀-沉积浅表作用过程及其时空范围。构造砂箱物理模型与褶皱冲断带系统"从源到汇"浅表剥蚀-搬运-沉积作用过程的标准变量/参数的一致性对比研究,是当前二者相结合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从源到汇"浅表作用过程天然实验室中典型褶皱冲断带/流域体系的构造砂箱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将会持续不断地拓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格架与内容。(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8年03期)
范昌育,王震亮,张晓强[3](2016)在《断裂活动中的瞬时流场及断裂的输导性研究: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冲断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动期的开启断裂会影响地层流场的分布。如何恢复断裂活动中的瞬时流场,如何定量评价活动期断裂的输导性,依然是断裂与流体运移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尝试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非均一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在断裂活动前初始流场与断裂活动后末流场已知的情况下,通过不断调整影响地层流场的关键参数——渗透系数,最终获得与末流场吻合的瞬时流场及断裂活动期的渗透率。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冲断带为例,模拟结果表明,活动期断裂的顶部出现相对高气势的凸起区,流体倾向于向围岩运移,是流体的释放区;断裂的底部出现"U"字形相对低气势的下凹区,为流体的吸入区;断裂带纵向的气势梯度减小,流体垂向运移的动力减弱,但由于断裂带的高渗性,可弥补动力的不足;在如此的"泵吸"作用下,深部天然气可向断裂顶部地层运移;不同断裂的"泵吸"作用强度不同,决定了哪些断裂会成为主要的"气源断裂"及以断裂为运移通道的气藏的富集程度;克拉2气藏下伏F2-k断裂在活动期的渗透率为24.9μm2,明显高于大北1气藏下伏F3断裂的渗透率5.78×10-3μm2,是引起2个气藏富集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6年06期)
冯洁[4](2016)在《库车前陆盆地冲断带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库车前陆盆地冲断带是致密砂岩气藏的有利富集区,储量丰富,研究该区域致密砂岩储层的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最终出预测成藏的有利区带对于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非常有意义。在成岩演化分析、孔隙度演化史恢复、油气充注史分析以及包裹体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对冲断带东部和中部的典型致密砂岩气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库车前陆盆地冲断带致密砂岩气藏按成因分类可分为致密常规气藏、致密深盆气藏和致密复合气藏叁种类型。其中致密常规气藏成藏机理为先成藏后致密,成藏动力为浮力,如迪那气藏,克深2气藏;致密深盆气藏成藏机理为先致密后成藏,成藏动力为分子膨胀力,如迪北气藏;致密复合气藏由致密常规气藏与致密深盆气藏迭加复合而成,成藏机理为先成藏后致密再成藏,成藏动力为浮力和分子膨胀力,如大北1气藏;不同的气藏有不同的成藏模式。利用T-CDMS模型和T-PLDS模型综合分析后可知,致密深盆气藏主要发育在迪北斜坡带、阳霞凹陷西部地区及南部地区侏罗系储层内;致密复合气藏主要发育在迪北斜坡带、阳霞凹陷东部地区侏罗系储层内;致密常规气藏主要发育在阳霞凹陷西部侏罗系储层和克拉苏构造带中部白垩系储层内。(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范小根,程晓敢,陈汉林,王聪,王春阳[5](2015)在《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变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受西昆仑山造山带南北向挤压和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向北突进的影响,导致盆山结构与盆地冲断带构造变形在平行造山带方向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系统研究了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表现为西昆仑造山带向北大规模冲断,盆地区挠曲沉降,前陆地区发育宽的褶皱冲断带,冲断带前锋已扩展至捷得背斜一线,褶皱冲断带与前渊坳陷存在大范围重迭。盆地东段的褶皱冲断带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基底卷入变形带、滑脱变形带。山前第一排变形带受多期构造迭加影响,产生横向变形的分异:西段柯东段早期为构造楔形体变形形成的背斜构造,后期被甫沙–克里阳右行走滑断裂改造,剖面呈现复杂的变形特征;东段克里阳段构造变形以早期的逆冲推覆为主。结合生长地层与磁性地层分析,冲断带的变形总体表现出前展式的构造变形特征,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开始形成柯东构造带;随后变形向北传播,在上新世早中期形成柯克亚构造带;至早中更新世晚期,构造变形扩展至固满–合什塔格构造带。(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5年02期)
卓勤功,赵孟军,李勇,王媛[6](2014)在《膏盐岩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以库车前陆盆地冲断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岩石力学特征及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膏盐岩层也会产生断裂和裂缝,大规模油气可穿盐盖层运移。膏盐岩叁轴加温加压应力应变实验表明,膏盐岩具有"浅埋低温脆变、深埋高温塑变、强挤压破坏形变"的岩石力学特征,膏盐岩脆-塑转换的关键地层温度约为100℃。结合库车前陆冲断带成藏期古地温参数,确定3 000 m是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膏盐岩脆-塑转换的关键埋深,塑性膏盐岩盖层挤压流动不易破裂,已有断层因岩盐的流动而弥合、焊接,野外盐构造特征及盐岩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库车前陆冲断带膏盐岩盖层封闭性地质历史时期是演化的、且空间上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从而控制着冲断带油气成藏过程及差异。(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范小根[7](2014)在《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的盆地结构与冲断带变形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以来,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下,塔里木周缘造山带重新活化。强烈的冲断挤压作用使得在盆山结合部形成宽缓的构造变形带,并导致盆地内部发生挠曲沉降,塔里木西南缘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通过对盆地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和内部沉积特征的分析,理清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对邻区的造山作用有所揭示。本文利用近几年新完成的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热年代学研究成果,对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的盆地结构、褶皱冲断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前陆盆地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获得如下认识:(1)依据前陆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案,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自南而北分为西昆仑造山带、柯东前陆褶皱冲断带、叶城凹陷、麦盖提斜坡和巴楚隆起。在西昆仑山前地区发育宽缓的褶皱冲断带,包括柯东背斜带、柯克亚背斜带、固满背斜带和捷得背斜带;前缘坳陷带沉降平缓,充足的物源使得坳陷区沉积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膏盐层的滑脱作用使得冲断变形向盆地内部坳区传播,造成前褶皱冲断带与前缘坳陷大范围重迭,现今盆地的冲断前锋已拓展至捷得背斜一带;麦盖提斜坡定型于新生代,新生界自南而北逐渐减薄,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巴楚隆起为受控于两侧逆冲断层的继承性隆起。受滑脱岩层不均匀分布和帕米尔突刺的共同影响下,盆地结构存在着空间上的分异,表现为临近造山带一侧发育基底卷入式变形,而在临近盆地一侧发育滑脱式的薄皮构造。(2)山前褶皱冲断带经历多期构造事件。上新世早期,受区域南北向挤压作用,变形带向前陆扩展,形成第一排背斜带。上新世晚期-更新世,甫沙-克里阳断裂改造第一排背斜带,在西段,断层切穿背斜北翼,剖面形态兼具走滑、逆冲双重特征;在中段,断层切穿背斜核部,形成正花状构造,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在东段,断层切穿背斜北翼,发育逆冲推覆构造。依据各段构造变形特点,将山前第一排构造带自西而东分为普东段、玉力群段和克里阳段。(3)甫沙2-捷得1井连井剖面的沉积特征揭示塔西南前陆盆地的时空演化规律。中新世克孜洛依组(N1k)沉积期,盆地进入前陆盆地的演化阶段,相对细粒的沉积物说明此时褶皱冲断带位置较现今更偏南;安居安组(N1a)-帕卡布拉克组(N1p)沉积期,沉积粒序自南而北逐渐变粗,表明该时期造山活动相对平静,物源供给主要来自北侧巴楚隆起,前陆盆地进入平静演化期;上新统阿图什组(N2a)沉积期,山前普遍沉积的含砾砂岩表明造山活动剧烈,构造运动已传递至盆地内部,前陆盆地进入演化高峰期。生长地层的迁移规律表明现今褶皱冲断带始于上新世阿图什组(N2a)沉积期,至更新世早中期形成现今盆地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格局,塔西南前陆盆地基本定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6-07)
吴雪峰,韩嵩[8](2014)在《四川前陆盆地冲断带须家河组气藏勘探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勘探在隆起带和斜坡带已获得了一批大型气田,冲断带相较于上述两个区带勘探程度低,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勘探难度更大,但是早期发现的几个气田也证实了该区须家河组良好的含气性,依然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笔者通过总结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地质特征,分析该区带资源潜力,提出了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块。综合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冲断带目前勘探程度较低,位于生烃坳陷,烃源条件好;储层致密,主要为低孔、低渗;构造运动强烈,断层裂缝发育;邛西区带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图1参6(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4年01期)
高志勇,冯佳睿,李小陪,赵雪松,郭美丽[9](2013)在《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冲断带沉积砂体对构造逆冲作用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西部前陆盆地冲断带垂直隆升高度与水平挤压缩短的分析,认为前陆冲断带的构造逆冲作用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分别由垂直方向的隆升力和水平方向的前展力组成的矢量合力,两种力的联合作用控制了冲断带的沉积充填特征。垂直隆升作用产生逆冲型断层,形成垂向运动位移量,使冲断带山体隆升、盆地沉降、产生可容纳空间。水平前展作用产生走滑型断层,形成水平滑动位移量,使山体前移、物源前进。由此,将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冲断带古近纪—新近纪的构造逆冲作用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3套粗粒沉积物与2套细粒沉积物。①古近系底部砂砾岩是早喜马拉雅运动初始期逆冲推覆的标志,同时也是以水平前展力为主阶段(垂直隆升力为辅联合作用)陆源碎屑沉积充填的产物;②新近系底部发育的砾质粗碎屑沉积体是中喜马拉雅运动初始期逆冲推覆重新活动的标志,是冲断负载初期以水平前展力为主构造逆冲作用的结果;③新近系顶部库车组/独山子组底部砾质粗碎屑沉积体发育在中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是基底回弹抬升后期、水平前展力作用下大量沉积物供给、砂体进积的产物。古近系与新近系的2套湖相泥岩沉积,是在垂直隆升力为主作用阶段,山体抬升导致山前挠曲沉降加剧,致使湖平面上升而出现广泛沉积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范昌育[10](2012)在《前陆冲断带断裂流体流动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断裂,对地层中流体流动的影响及油气成藏的意义重大。目前在断裂在活动期垂向输导流体的部位、断裂活动对流体动力场的影响、活动期开启断裂的垂向输导性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通过研究前陆冲断带断裂流体流动机制,阐述其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前陆地区的油气勘探水平。本文选取典型挤压环境下前陆盆地冲断带——库车前陆克拉苏冲断带为主要解剖区,并结合川西北龙门山前陆冲断带野外露头观察,开展了断裂在活动期垂向输导流体的部位及其分布的预测,断裂活动后的流体动力场,断裂活动期的瞬时流场,断裂在活动期的垂向输导性评价及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等主要方面的研究,试图阐明前陆冲断带断裂流体的流动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中,立足野外露头观察及所取样品的室内测试分析,识别出断裂流体,分析其流动规律,总结出挤压型断裂垂向输导流体的有利部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地质力学的有限元法,利用ANSYS10.0软件模拟恢复盐下断裂活动期的区域应力场,结合断裂垂向有利输导部位的受力机制的分析,预测断裂在活动期垂向有利输导部位的分布。利用已知流体压力节点约束下的沉积型超压数值模拟、构造挤压增压模型及断裂传递超压量计算,恢复出断裂活动后的流体动力场。利用Processing Modflow软件,进行断裂活动中瞬时流场的刻画,并提取关键参数——活动期开启断裂的渗透系数,进而计算综合考虑渗透性和流体动力,表征断裂输导性的参数——断裂流动系数。最后,应用以上研究成果,结合油气成藏年代、现今油气分布及储量差异等,分析活动期开启断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取得了如下的认识。1)断裂破裂带是流体垂向运移的有利通道,往往处于应力扰动的部位。库车克拉苏冲断带平面应力扰动部位主要分布在断裂转换带、断裂走向交叉处、断裂末端,这些部位是断裂在活动期破裂带发育和流体垂向运移的有利部位。2)克拉苏冲断带断裂活动后的流体动力场具有多个低势或高势区;北部构造高部位低气势区向南迁移,北部气势总体高于南部;断裂传递超压后,气势在断裂顶部增大,在被传递压力的底部降低。3)在断裂活动期的瞬时流场中,断裂的顶部出现局部高气势的凸起区,是流体向围岩的释放区;而底部出现“U”字形低气势下凹区,为压力的释放和流体的吸入区;顺断裂纵向气势梯度减小4)克拉苏冲断带盐下断裂在活动期的断裂流动系数,受挤压构造强度影响,北部靠近山前断裂大于南部,克拉苏地区高于大北地区。其中大北地区各断裂流动系数,主要由断裂的渗透系数决定;克拉苏地区断裂流动系数,由本身对流体的渗透性和流体在断裂内运移时的流体动力共同决定。5)通过对比大北1气田和克拉2气田天然气成藏受断裂影响的异同,发现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分布,明显受断裂在活动期垂向有利输导部位的控制,以垂向运移成藏为特色;而大北1气田的形成主要以天然气的侧向运移成藏为主。断裂活动中的瞬时流场产生的“泵吸”作用,提高了断裂的输导和油气成藏效率。形成各气田各相关断裂加权后的流动系数,克拉2气田高大北1气田3个数量级,可能是是引起了两气区成藏效率及探明地质储量的巨大差异主要原因。穿越处于脆-塑性转化深度段以上的盐岩滑脱层的“通天断裂”,往往会破坏油气成藏,降低成藏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2-06-30)
前陆盆地冲断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源到汇"理论完善了砂箱物理模型中地壳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机制的理解,我国西部地区新生代发生了全球最为显着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却少见相关浅表作用过程报道。本文系统阐述地壳浅表作用过程机理和挤压砂箱模型"从源到汇"过程的相似性机理,基于国内外以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相关浅表作用过程(即构造-剥蚀-沉积)为对象的砂箱物理模型研究结果,综述浅表构造-剥蚀-沉积耦合过程及其对褶皱冲断带系统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从源到汇"的浅表作用过程有利于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互馈,剥蚀作用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后缘区域,有利于形成较窄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沉积作用不仅受控于造山带或褶皱冲断带源区剥蚀作用过程,还受控于沉积物路径过程等复杂因素,其主要作用于褶皱冲断带前缘与前陆盆地区域,较高的沉积物沉积作用有利于形成较宽的冲断带-前陆盆地体系。临界楔理论强调挤压增生楔形体前缘加积物质(输入)与楔形体表面剥蚀物质(输出)达到平衡后楔形体呈自相似性生长,即造山楔形体地表坡度与基底坡角之和趋于恒定,它们共同控制其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构造-剥蚀-沉积浅表作用过程及其时空范围。构造砂箱物理模型与褶皱冲断带系统"从源到汇"浅表剥蚀-搬运-沉积作用过程的标准变量/参数的一致性对比研究,是当前二者相结合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从源到汇"浅表作用过程天然实验室中典型褶皱冲断带/流域体系的构造砂箱物理模型模拟研究,将会持续不断地拓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格架与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陆盆地冲断带论文参考文献
[1].能源,李勇,谢会文,石奎太,任承豪.库车前陆盆地盐下冲断带构造变换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9
[2].邓宾,黄瑞,马华灵,何宇,赖冬.“从源到汇”: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砂箱物理模型浅表作用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8
[3].范昌育,王震亮,张晓强.断裂活动中的瞬时流场及断裂的输导性研究:以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冲断带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6
[4].冯洁.库车前陆盆地冲断带致密砂岩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
[5].范小根,程晓敢,陈汉林,王聪,王春阳.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变形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5
[6].卓勤功,赵孟军,李勇,王媛.膏盐岩盖层封闭性动态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以库车前陆盆地冲断带为例[J].石油学报.2014
[7].范小根.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的盆地结构与冲断带变形规律[D].浙江大学.2014
[8].吴雪峰,韩嵩.四川前陆盆地冲断带须家河组气藏勘探潜力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4
[9].高志勇,冯佳睿,李小陪,赵雪松,郭美丽.天山南北前陆盆地冲断带沉积砂体对构造逆冲作用响应动力学[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
[10].范昌育.前陆冲断带断裂流体流动机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