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力场论文_牛琳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场,应力,断层,水压,塔什库尔干,地区,油田。

现代应力场论文文献综述

牛琳琳[1](2018)在《京津冀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孕震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块地处我国叁大构造域的交汇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现今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作用下,仍在发生强烈活动。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该区位于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和华北平原NE-NNE向构造带交汇部位,也是我国东部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鉴于京津冀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位置和新构造活动背景,加强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孕震环境研究、评价、预测,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尤其是,活动断裂的研究对工程选址与减轻自然灾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选择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地质资料收集及野外地质调查,分析区内活动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地震构造背景,同时依据地壳浅层地应力测量资料和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配合叁维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断层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活动断裂体系如何促进地震的孕育、触发及地震活动对于活动断层、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论文首先依据京津冀地区的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该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其次,利用京津冀地区的原地应力测量资料研究地壳浅层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结合安德森断层准则、库伦破裂准则及Byerlee定律,研究京津冀地区的断层强度,探讨京津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最后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以GPS地壳形变资料和地应力测试结果为约束条件,分析京津冀地区NW和NE向两组断裂带对地震孕育和触发的控制作用,从构造应力场和动力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京津冀地区的地震构造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所获得的地震资料,分析认为京津冀范围内的地震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和山间盆地,其分布形式构成了 NE向、NWW向的线性组合。京津冀地区的强震的平静期和活跃期的周期分别为大约120~150a,50~100a。依据京津冀地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可知,京津冀地区受两组断裂带的切割,在NNE向最大主压应力的作用下,NWW向的断裂带易于活动,从而在NWW向断裂带上形成地震的密集活动带,而与其共轭的NE向断裂带上则发生中强震。(2)断裂带各段的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西北段和太行山断裂带中段的地应力随深度变化的梯度比较高,尤其是张北钻孔的拟合梯度达到0.057MPa/m,对于该区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侧压系数表明平均水平应力和垂向应力的比值、最大水平应力和垂向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离散性减小,到深部均趋向于一个常数值,反映地壳浅层构造应力占主导地位,随深度的增加,垂向应力增强,构造应力逐渐减弱。(3)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断层的断层强度。结果表明:沿张家口-蓬莱断裂带西北段的断层似摩擦系数为0.48,未来该区的地震活动值得关注。断裂带中段的各测点似摩擦系数的平均值为0.30,表明该段应力积累程度较低,地震活动可能性较小。在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东南段,由钻孔资料计算的断层似摩擦系数的平均值为0.26,该段的应力积累水平较低,地震活动可能性也较小。对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在断裂带中段,断层似摩擦系数较高,接近断层活动的下临界值0.6,因此应关注该段地应力状态的变化趋势。在垂直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方向上似摩擦系数的变化:靠近断层的李四光纪念馆钻孔的似摩擦系数值较低,而远离断层的其他两个钻孔数值较高,与Zoback等对圣安德烈斯断层在垂向方向的地应力测量结果基本一致。(4)以华北地区唐山和日本两次典型地震事件为时间节点,首先综述了前人对唐山地震前、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的研究成果,其次,研究了日本人地震前、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反演分析,发现华北地区北部地区及郯庐断裂带东部地区在唐山地震前、后构造应力场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华北地区南部在地震前、后构造应力场发生较大变化。华北地区在日本本州岛大地震前、地震造成的拉张效应期及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分别为NEE向、NNW向和NEE向,反映了华北地区震前、震后调整到恢复至地震前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过程。(5)在现今构造背景之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京津冀地区在NE和NWW向两组断裂带的控制作用下,研究区内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分布和孕育触发机制关系。研究区内NE和NWW向两组断裂带交切的区域呈现应力集中、应力强度大,且往往为地震发育部位。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缓倾铲型正断构造阻挡了来自于山西地堑系的应力,从而导致了华北坳陷区的低应力现象,对华北坳陷区形成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邢台地震造成的应力扰动主要集中在华北坳陷区两组NWW和NE向断裂围限的区域,邢台地震造成的应力扰动仍未传递至太行山山前断裂带西侧的区域;唐山地震的影响区域主要是沿两组断裂带的附近区域,最远至张家口地区。华北中部地区在NE向和NWW向两组断裂带的构造体系之下,两组断裂带对于整个区域构造应力场具有联合控制作用,纵观以上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在几个区域构造体系中,NE向断裂带在地震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8-05-29)

刘泽民,张炳,周冬瑞,谢石文,倪红玉[2](2018)在《东大别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搜集了东大别地区震源机制解资料,利用应力张量平均法、FMSI法计算得出该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EW或NE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NS或NNW向,应力轴的倾角较小;应力张量平均法计算结果显示西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91°,东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267°;FMSI方法计算结果显示,西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87°,东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260°。(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胡伟华,刘培玄,杨新红,陈建波[3](2017)在《2016年阿克陶M_S6.7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帕米尔现代构造应力场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帕米尔高原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晚新生代以来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不断地挤压汇聚,其构造运动是欧亚大陆最强烈的地区。高原腹地发育一系列近SN向正断层,包括近SN向的塔什库尔干正断层所处的帕米尔中部现代区域的构造应力场以EW向水平拉张为主。2016年11月25日发生的阿克陶M_S 6.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塔什库尔干断层分支的NWW向木吉盆地北缘断层,其具有右旋走滑兼正断性质。地震在震中附近产生同震地表形变带,全长约1km,呈近SN-NNE向水平拉伸,发育近EW—NWW向的张裂缝,为地震破裂的产物,张裂缝的最大水平拉伸位移量和最大垂直位移量分别为46cm和16cm。地表破裂带中的NE和NW向张剪裂缝只是连接贯通这些雁列的张裂缝,其水平相对位移量取决于张裂缝的水平拉伸量和张裂缝之间的几何关系。地表形变带表现的拉张性质与帕米尔高原腹地区域现代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为垂直向基本一致,可能与深部热物质上涌造成的上地壳拉伸有关。而地表形变带呈近SN向水平拉张,与区域近EW向拉张应力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这可能是木吉盆地北缘右旋走滑正断层阶区局部应力场调整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董宗明,刘白云[4](2017)在《利用现代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断层面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1654年天水南发生8级大震,此次地震给天水及邻近地区造成了轻重不等的破坏。到目前为止,涉及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内容较少且说法不一。本研究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在地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内,根据小震丛集性,选定了叁个长条状研究区域,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一牛顿算法结合,给出了利用小震密集程度求解主震断层面走向、倾角、位置及其滑动角。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考察结果,最终确定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7年12期)

陈佳维,崔效锋,胡幸平[5](2016)在《川滇地震预报实验场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图及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周围板块作用的影响,现代构造运动和变形强烈且形式多样,地壳应力环境复杂多变,表现为在不同地区应力作用方向和应力结构的不同。川滇地区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边缘地带,是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最为复杂的地区。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进行地震活动研究时,就开始关注了川滇地区的构造应力状态(时振梁等,1973)。此(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45: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期刊2016-10-15)

秦丽杰,崔洪庆,关金锋[6](2016)在《煤矿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判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不仅是影响煤矿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也是煤层瓦斯抽采钻孔优化设计依据的重要参数。运用FLAC~(3D)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侧压系数下巷道塑性区分布规律,揭示了巷道变形破坏特征与原岩应力场的密切相关性,提出了通过观测多条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综合判定煤矿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方法。古汉山煤矿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简单实用,预测结果可靠,具有现行应力测量技术无法替代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洪磊[7](2016)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区特殊构造应力场特征并探索其形成原因,本文在分析前人有关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活动块体构造单元划分原则及活动断裂分布规律建立地质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软件MSC.Marc子程序FORCEN语句,并结合区域动力地质背景定义边界荷载,采用二维有限元数值方法计算模拟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模拟获得了研究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其结果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性很好。研究表明区内最大主应力矢量在空间位置(由北西至南东)上发生顺时针偏转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印度板块由南向北的推挤作用逐渐减弱;第二,在青藏地块北东向推挤与阿拉善及鄂尔多斯地块边界阻挡的作用下,研究区内地壳物质发生纵向压缩横向流动并向东南方向逃逸挤出。(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6年01期)

韩贝贝,秦勇,张志军,尹诗,汪岗[8](2015)在《太原西山煤田现代构造应力场综合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震源机制解分析得出太原西山煤田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对煤田内部2号和8号煤层的地应力分布进行了模拟,并结合煤层水力压裂资料获得验证。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山西地堑系的构造背景一致,西山煤田的构造作用以NW—NNW向的近水平拉张作用为主;2号煤层和8号煤层的地应力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均由四周向内部逐渐增大,2号煤层的水平地应力值介于12.4~39.4 MPa,8号煤层的地应力值介于12.6~38.3 MPa,与水力压裂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20%,受煤层埋深的影响,8号煤层的地应力整体上高于2号煤层;相同地质构造背景的约束下,两个煤层的应力方向分布基本一致,主应力(拉张力)的方向均以NW和NNW向为主,与水力压裂测量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吻合。拉张构造应力作用下,有利于(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张红艳[9](2015)在《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汶川M_S8.0地震力学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8.0级特大地震引起了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地震发生后,综合已有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与形变测量资料,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刚性块体挤出"、"下地壳管道流"、"多单元组合"等多种模式解释汶川地震的力学成因。在构造应力场方面,许多学者从构造地质、地震活动、地应力测量等方面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资料,并大体上确立了人们对龙门山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8期)

张红艳[10](2014)在《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汶川M_s8.0级地震力学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8.0级特大地震引起了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地震发生后,综合已有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与形变测量资料,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刚性块体挤出”、“下地壳管道流”、“多单元组合”等多种模式解释汶川地震的力学成因。在构造应力场方面,许多学者从构造地质、地震活动、地应力测量等方面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资料,并大体上确立了人们对龙门山区构造应力场的初步认识:区域构造应力场以近EW向挤压为主要特征,区域内应力环境较为复杂。但已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利用单一类的应力数据从某个单一的侧面或者只是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局部段落和某一特定深度的构造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而对龙门山区域构造应力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浅到深的空间分布具有怎样的非均匀分布特征尚未做过系统、详细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沿线的断层强度与应力量值具有怎样的变化规律?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目前的地震危险性如何?汶川地震的力学成因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去研究,有何新的观点?这些问题都是前人缺乏研究的。因此,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及其与汶川地震力学成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东缘的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作用过程;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强度的研究,对该区地震危险性的判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综合利用原地应力测量、石油勘探、地表破裂同震位移、断层滑动以及震源机制解等多种应力资料,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上及其区域的构造应力变化特征,以及断裂带的断层强度及其地震危险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变化特征与汶川8.0级地震力学成因之间的关系,提出汶川地震的构造模式和可能的力学成因模式。通过上述研究,论文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利用青藏高原东缘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龙门山应力区及其周围应力区的构造应力变化特征。反演计算结果表明:龙门山应力区的构造应力特征表现为近EW向挤压、近NS向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结构;其西侧巴颜喀拉应力区表现为NEE-SWW挤压、NNW-SSE向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结构;其东侧的华南应力区表现为NWW-SEE向挤压的逆断型应力结构;其北侧的柴达木-西秦岭应力区为NEE-SWW向挤压的逆断型应力结构,其南侧的川滇应力区为NW-SE向挤压、NE-SW向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结构。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在横向上从巴颜喀拉块体—龙门山块体—华南块体,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呈现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在纵向上,从柴达木-西秦岭块体—龙门山块体—川滇块体,亦表现为顺时针旋转的现象。龙门山及其周围区域构造应力方向在不同块体之间发生转向,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引起11m地壳缩短量和9-10m龙门山区隆升的现象均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受到了强烈的挤压。(2)利用多种应力资料,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断层强度及其构造应力变化特征。a.论文利用汶川地震震后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及其两侧的17个水压致裂钻孔数据以及12个油井资料的应力数据,通过计算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和四川盆地的断层强度。其中,断裂带中段的摩擦系数值为0.13-0.47,断层强度最弱,汶川地震后释放了较多的应力积累,地震危险性水平较低;但映秀测点的摩擦系数为0.40,断层强度仍处于较强水平,地震危险性较高,2013年4月20日芦山7.0地震的发生,是汶川地震应力积累再次释放的可能原因。断裂带北段的摩擦系数为0.31-0.50,断层强度略高于中段,地震危险性水平稍高于中段。断裂带南段的摩擦系数为0.33-0.68,表现为持续升高的趋势,断层强度较中段和北段最强,地震危险性系数最高。另外,与龙门山断裂带近乎垂直的叁条横剖面的断层强度计算结果显示:近断层或断层上的摩擦系数值较低,远离断层处的摩擦系数值较高,表明活动断裂带上储存应变能的能力较弱,断裂带的活动使得构造应力得以释放而不能积蓄,从而导致断裂带上的断层强度要低于断裂带远场的区域正常构造应力作用水平。b.论文通过两次野外调查,对龙门山断裂带上的17个断层滑动观测点位的断层擦痕数据进行了反演计算,与汶川地震震后科考获得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共同显示:前山断裂上8个测点(C、G、H、16、18、25、31、33)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在应力结构上3个是走滑型,其余5个为逆断型,应力方向除16号测点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139o)外,其余测点均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为NWW-SEE向或近EW向的挤压,表明前山断裂的运动性质以逆冲运动为主,构造应力状态为近EW向的挤压。后山断裂的汶川-茂县段,两个断层滑动观测点位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均为NW-SE向的挤压,应力结构均为逆断型,表明后山断裂汶川-茂县段处于NW-SE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环境中。中央断裂的映秀-北川段,11个观测点位(1、2、3、6、7、8、9、10、12、E、F)的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显示具有3类不同的应力结构,其中逆断型有7个,走滑型应力结构的占1个,其余3个为正断型应力结构;尽管应力结构有所不同,但这11个构造应力张量结果反映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表现为较好的一致性,均为近EW向的挤压,表明中央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北川-青川段,构造应力张量结果显示该段为近EW向挤压和近NS向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结构,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大致从北川往北,构造应力状态表现为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c.利用汶川地震在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产生的大量地表破裂同震位移资料,结合地表破裂带不同构造段断层的几何结构参数,利用改进后的滑动拟合法对映秀-北川、汉旺-白鹿、小鱼洞3条地表破裂带上的同震位移数据进行了反演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虹口、龙门山镇、清平4个次级地表破裂带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在应力方向上均表现为近EW向的挤压,应力结构为逆断型;中间过渡段—高川-茶坪阶区,高川、茶坪2个次级地表破裂带的反演结果延续了南段的特征,在应力方向上也呈现近EW向挤压,应力结构仍表现为逆断型。北段的北川、平通、南坝、水观4个次级地表破裂带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较南段与过渡段均有变化且略显复杂。北川次级地表破裂带又分为擂鼓和北川北。北川北次级地表破裂带的断层倾向与其以南的段落不同,出现了朝SE向的反倾,断层性质也由之前的逆冲变为正右;垂直位移与走滑位移均很大,一半以上测点的走滑位移超过了垂直位移量,这是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上构造应力状态由逆断转变为走滑的起点。擂鼓与平通次级地表破裂带,断层走向变化复杂,最大主压应力发生了一定的偏转,表现为NNE-SSW向的挤压;垂直位移量大于水平位移量,是产生逆冲运动的主要原因,应力结构表现为以逆断为主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南坝、水观2个次级地表破裂带的反演结果延续了北川北的基本特征,在应力方向上表现为近EW向的挤压和近NS向的拉张,应力结构为走滑型。汉旺-白鹿地表破裂带,通济、白鹿、八角、沙坝、汉旺5个次级地表破裂带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除沙坝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W-SSE(152°)外,其余4个次级地表破裂带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均表现为近EW向的挤压;5个次级地表破裂带的应力结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为逆断型应力结构,无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表明该地表破裂带表现为由NW向SE的纯逆冲作用。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其南段与北段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在应力方向上均为近EW向的挤压,在应力结构上前者表现为带有微量左旋位移的走滑型,后者为纯逆冲型;中段的应力结构也为纯逆冲型,但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W-SSE向(146°),与南、北两段的近EW向挤压存在50°左右的偏转。因小鱼洞地表破裂带整体呈S型展布,其中段断层的走向多为近NS向,不同于南、北两段的NE或NW向。因此,推测断层的不同展布、产状的变化及运动方式的改变是构造应力发生转向的可能原因。同震位移资料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结果较好地揭示了汶川地震经历的两次破裂过程。第一次破裂过程以逆冲运动为特征,从震源处沿着中央断裂带往北传播,经小鱼洞NW向断裂的阻挡,往北分映秀-北川、汉旺-白鹿两支地表破裂带分别进行,往北传递过程中因不断产生地表破裂地震波能量不断衰减,使得中央断裂上北川以北段逆冲分量不断减弱;第二次破裂过程以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地震波在第一次破裂的基础上经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的南段快速传递至北川,此次并没有分出另外一支传递至汉旺-白鹿地表破裂带,而是沿着中央断裂带从北川往北进行第二次右旋走滑运动为特征的破裂过程,且此次地震波的大部分能量在映秀-北川南段因先存有第一次破裂而快速传播,故损耗不大,至北川往北进行再次右旋走滑破裂过程能量不断衰减,直至接近青川处终止破裂。d.对汶川地震序列经过重新定位后的2020个余震震源机制解数据,利用格点尝试法进行计算,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上同震时期的构造应力变化特征:在0<D≤5km的深度,从映秀南端至高川-茶坪-北川的整个南段,除了映秀-虹口段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SWW外,其余各段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位于84-97°,构造应力的方向总体表现为近EW向的挤压;从平通至南坝北端的整个北段,构造应力方向总体表现为NE-SW向的挤压;挤压应力方向从南段到北段呈现约40°的逆时针旋转。在5<D<15km的深度,整个南段的构造应力方向表现为NWW-SEE向或近EW向的挤压,映秀-虹口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仍为NEE-SWW向;整个北段的构造应力方向表现为近EW至NEE-SWW向的挤压;挤压应力方向从南段到北段呈现约35°的逆时针旋转。在D≥15km的深度,南段总体的构造应力方向表现为NWW-SEE向至近EW向的挤压;北段的构造应力方向总体表现为近EW至NEE-SWW向的挤压;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从南段到北段亦呈现约40°的逆时针旋转;但在这一深度内,在龙门山镇段和高川-茶坪-北川段,其最大主压应力呈现NNW-SSE向的挤压,与0<D≤5km和5<D<15km所呈现的近EW向的挤压方向存在较大偏差,这可能与龙门山镇段刚好包括了小鱼洞这一NW向断层以及高川-茶坪-北川段刚好包括了断层产状复杂多变的擂鼓段有关。(3)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应力的非均匀特征显示: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总体表现为NWW-SEE向至近EW向的挤压;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总体表现为近EW向至NEE-SWW向的挤压;构造应力方向沿断裂带走向从南至北呈现约35°-40°的逆时针旋转。由龙门山区域活动断裂展布、组合、运动方式与构造应力作用的关系,该区符合剪切断裂带上反“S”型左旋挤压构造模式,其西北侧的鲜水河断裂与东南侧的则木河断裂贯通组成左旋走滑断裂带上的反“S”结构,形成一个构造挤压区,发育一系列与挤压、剪切作用相关的断裂构造组合,在区域总体近EW向的挤压构造环境下,挤压区内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与龙日坝断裂呈现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北北西向的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呈现逆冲兼左旋走滑性质;挤压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受断裂结构的影响及其东侧坚硬块体-四川盆地的阻挡,其主压应力方向相对其外围区域发生了一定角度的偏转。从构造应力特征与地壳耦合性来看,龙门山断裂带上、下地壳构造应力方向变化特征的总体一致性表明上、下地壳耦合较好,龙门山断裂带似乎以整个“刚性块体”的模式逆冲到四川盆地之上,但擂鼓、平通、沙坝等局部段落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生偏转的现象,表明上、下地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耦合。至于这种局部段落发生的应力转向现象,是与区域活动断裂的展布、组合及运动方式有关,还是由于下地壳管道流的存在而成为上、下地壳解耦的原因,单一的力学成因模式难以全面解释汶川地震所有的地学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4-06-01)

现代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搜集了东大别地区震源机制解资料,利用应力张量平均法、FMSI法计算得出该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EW或NE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NS或NNW向,应力轴的倾角较小;应力张量平均法计算结果显示西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91°,东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267°;FMSI方法计算结果显示,西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87°,东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26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应力场论文参考文献

[1].牛琳琳.京津冀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孕震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

[2].刘泽民,张炳,周冬瑞,谢石文,倪红玉.东大别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18

[3].胡伟华,刘培玄,杨新红,陈建波.2016年阿克陶M_S6.7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帕米尔现代构造应力场初步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7

[4].董宗明,刘白云.利用现代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1654年天水南8级地震断层面参数[J].甘肃科技.2017

[5].陈佳维,崔效锋,胡幸平.川滇地震预报实验场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图及最大主应力方向的计算研究[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45: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2016

[6].秦丽杰,崔洪庆,关金锋.煤矿现代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判定方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

[7].洪磊.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代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J].四川地震.2016

[8].韩贝贝,秦勇,张志军,尹诗,汪岗.太原西山煤田现代构造应力场综合模拟[J].石油学报.2015

[9].张红艳.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汶川M_S8.0地震力学成因探讨[J].国际地震动态.2015

[10].张红艳.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汶川M_s8.0级地震力学成因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

论文知识图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测定的速度矢量...川滇活动块体及周边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天山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强震分布沙一段现代应力场平均应力等值线...沁水盆地喜山期主应力差图出沁水盆地...沙一段现代应力场A-A剖面平均应力...

标签:;  ;  ;  ;  ;  ;  ;  

现代应力场论文_牛琳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