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滋味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滋味,风力,佛教,论文,文学,古诗,抒情。
滋味说论文文献综述
夏培贤[1](2019)在《《诗品》“滋味说”的内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钟嵘在《诗品》中以"滋味"为审美准则构建了其独有的诗歌批评体系,其内涵主要有四点:第一,主张"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第二,指出"因物喻志"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第叁,在论诗时,既注重"风力",也崇尚"丹彩";第四,针对齐梁时期普遍追求用典、重视声律的现象,提出"直寻""真美"的观点。围绕这四种观点,钟嵘构建了其完整的诗歌批评理论。(本文来源于《新时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曾麓霏[2](2019)在《浅论“滋味说”的存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关于钟嵘所谓"滋味说"的研究愈来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众多关于"滋味说"的研究中,是否忽视了"滋味说"本身的存在问题?在通过相关论证后,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古代典型的诗学理论实际上并非是钟嵘有意提出和实际使用过的系统的理论,而是历代学者不断建构而成的传统诗学理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9期)
唐静[3](2018)在《中印两国古典诗学“味”论之比较——从《诗品》的“滋味”说与《舞论》的“情味”论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印两国在其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涉及"味"论这一重要的诗学范畴。本文试从钟嵘的《诗品》和婆罗多的《舞论》入手,探寻中印两国早期古典诗学"味"论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古典诗学的生命源流和独特创造。(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7期)
龚舒,任汀潇,陈静怡[4](2017)在《论南朝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先秦时期,"味"这一概念就被引入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直到钟嵘的《诗品》出世,"味"开始渐渐作为一种审美标准和鉴赏原则,从而成为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作品的品读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项美学价值的探寻,因而"滋味说"成为了钟嵘《诗品》中接受诗学的重要部分。滋味赋比兴、直寻、风力与丹彩这叁个内容,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开拓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7年11期)
姜蕾[5](2017)在《把长大的滋味说出来——低年级口头作文实践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与口头作文的结缘,始于2014年。那年春天,我和新教育榜样教师桃花仙子一起到河南焦作去参加第一届新教育种子教师研训营,童喜喜为我们做了口头作文的讲座。回到学校以后,仙子老师立即在班级里开始了口头作文实践。我的女儿就在仙子老师的班里,因为我们当时住在同一个宿舍区,所以女儿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课堂上说、厨房里说、宿舍里说……仙子老师总是用心地倾听、细心地录音、夸张地表扬,(本文来源于《教育》期刊2017年24期)
刘立安[6](2016)在《“滋味说”视角下的高中文学写作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在"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教学根本目的的实现过程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体现,也是高中学生宣泄情感的窗口和喜怒哀乐的寄托。在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限制明显放宽,并强调写作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同时突出学生的真情实感。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钟嵘"滋味说"的写作理论,探究在"滋味说"的视角下,如何纠正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本文来源于《写作(下旬刊)》期刊2016年11期)
袁晗[7](2016)在《从“滋味说”视角下看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味"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成为评价诗歌品格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些年来,研究"滋味说"的文章有很多,但是,研究学者大多将其作为古代的文学评论论着来研究,将其与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相结合起来研究的还比较少。因此,文章将尝试从"滋味说"视角下看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并对当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提出借鉴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08期)
周洁[8](2016)在《近十年《诗品》“滋味说”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着,钟嵘在《诗品》中充分肯定了五言诗的这种形式,突破了那种认为四言为"正宗"、五言为"流调"的保守观念,他提出了品评诗歌以及诗歌创作的各种原则,其中的核心原则就是"滋味说",对后世的诗歌批评影响甚大。本文将梳理近十年来学界对《诗品》"滋味说"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展示目前学界对于"滋味说"的研究,以期对后来的学者以微薄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5期)
马思钰[9](2016)在《从滋味说看《古诗十九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滋味说"在南北朝时期由钟嵘在其《诗品·上卷·序》中首次提出,是一种关于诗歌的审美要求,言曰"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滋味说主要包括是叁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以滋味说的内容之一,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对五言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6年01期)
徐世民[10](2015)在《“滋味”说与佛教:基于对新材料的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滋味"说成因是钟嵘《诗品》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成果非常显着,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者普遍从陆机《文赋》中的"遗味"直接过渡到刘勰和钟嵘的"味"论,而忽略了佛典中的相关材料。早在西晋竺法护所翻译的《大哀经》中就有直接以"滋味"喻文的先例;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中亦以"义味"论文;东晋僧肇《百论序》中用以论文的"风味"更是内涵丰富。这些"味"论不仅在思想上与后来钟嵘的"滋味"论非常相似,而且在渊源上也与佛经中很多种与语言相关的"味"论有关。因此,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论与佛教中的这些"味"论有着深刻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滋味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中国关于钟嵘所谓"滋味说"的研究愈来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众多关于"滋味说"的研究中,是否忽视了"滋味说"本身的存在问题?在通过相关论证后,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古代典型的诗学理论实际上并非是钟嵘有意提出和实际使用过的系统的理论,而是历代学者不断建构而成的传统诗学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滋味说论文参考文献
[1].夏培贤.《诗品》“滋味说”的内涵研究[J].新时代职业教育.2019
[2].曾麓霏.浅论“滋味说”的存在问题[J].北方文学.2019
[3].唐静.中印两国古典诗学“味”论之比较——从《诗品》的“滋味”说与《舞论》的“情味”论出发[J].大众文艺.2018
[4].龚舒,任汀潇,陈静怡.论南朝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现实意义[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
[5].姜蕾.把长大的滋味说出来——低年级口头作文实践与探索[J].教育.2017
[6].刘立安.“滋味说”视角下的高中文学写作教学研究[J].写作(下旬刊).2016
[7].袁晗.从“滋味说”视角下看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8].周洁.近十年《诗品》“滋味说”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6
[9].马思钰.从滋味说看《古诗十九首》[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
[10].徐世民.“滋味”说与佛教:基于对新材料的考查[J].江西社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