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载哲学如何从气本论来安顿儒家的价值,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但是安顿儒家价值正是张载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其一,通过气本论实现对现象世界价值的肯定,体现儒家不弃人伦的立场;其二,通过气本论建立万物一体之仁。
关键词:气本论;仁;现世价值;万物一体
张载哲学如何从气本论来安顿儒家的价值,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陈来教授曾说:“由太虚(气)之性如何转而为仁义礼智(理),并不是没有困难。这也是二程提出理一元论来的原因。”①的确,张载著作中虽然也有多处论仁,但几乎不见直接与气论相关联之处。但是并不表示他的气本论哲学与儒家价值不相关,恰恰相反,他对儒家价值的安顿,正是体现在其天道性命贯通思想之中,或者说正是其天道性命贯通思想的根本目的所在。
一、对现象世界价值的肯定
张载著《正蒙》从既有天地说起,从未推论到天地未生之前②,这亦是《正蒙》“参两”架构所以成立的起点。张载言:“地,物也;天,神也。物无踰神之理,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然尔。”③天地关系是“有地斯有天”,天对地并没有先在性,意味着天地始终并存,太虚与有形事物始终共在,从来就没有一个绝对无有的太虚世界。地对天的关系,是张载所强调的“无两亦无一”命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在逻辑层面还是在实然层面,天都不先于地而存在,反之,地亦不可能先于天而存在,“有地斯有天”的表达意在强调天与地共在的依存关系。此命题在“参两”的天地架构与天的“两一”架构中,以“一”不能“无两”、“天”不能离“地”的阐述,肯定了现象界及其中一切有形事物的存在意义。
在张载看来,现象界的一切事物虽然是客感客形,聚则为物,散则归于太虚,皆是“神化之糟粕”,然而不能因为客形的暂居性质和糟粕的陈迹意味,就否定有形事物的真实和价值。相反,现象界客感客形的存在,正是本体界永恒存在的太虚的作用显现,如若没有客感客形的周流不息,太虚本体就会成为无用之体,那么太虚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太虚本体与现象界中的一切有形事物,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张载的基本思考是肯定现象世界的存在是有意义且合理的,现象世界中的每个个体的存在也是有意义且合理的。虽然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的存在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是如此明显,力量又如此微弱,然而有限的个体正是整体存在的呈现形态和价值所在。虽然现世世界中矛盾、冲突、对抗无处无时不在,但一切矛盾的最终走向都是和解(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整个宇宙一气周流的整体特征就是整体和谐(太和)。宇宙间永不止息的一气周流虽然是皆不得已而自然如此,但其中有至诚无妄的天性,有顺而不妄的天理,有神化作用而使个体具备了向天性返归的本然倾向与无限可能。肯定现象世界以及人作为个体的此生此在的价值,这正是儒家不弃人伦的入世立场。
二、万物一体之仁
肯定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价值的,这是对“人活着是否有意义”这一基本哲学问题的主张。接着就会面临另外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人怎么样活着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诚明篇》云:“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命于人无不正,系其顺与不顺而已”④,人皆性本善而命本正,对本性的成就和对正命的顺应就是最值得践行的人生理想。人的本性来自于太虚,正命出自于本性,“天体物不遗”⑤,天地间一切事物皆以太虚为体,皆是太虚之一气周流之用,故而万物一体。“虚者仁之原”⑥,张载的基本思考就是天(太虚)人本一,所以人应该努力地与天合一,如同天“体物不遗”那样超越自我的拘弊,成就天地万物之本性,这是天之仁,亦是圣人之仁,是仁的根本,也是儒者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
因此面对现实,结构力学(一)核心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是重中之重。在目前的趋势下,需要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要体现工程实践发展需要的趋实践化的教学体系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体系级教师团队建设中,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如何在结构力学(一)核心课程建设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地融,打造一条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核心课程建设实践化教学改革之路,已成为施行“卓越计划”培养目标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张载赋予太虚本体以天性、天德。天性为至诚,天德为神,天性与天德指向的其实是太虚的同一个属性——能动(至实不固),只不过天性强调的是一气周流的真实无妄、生生不息,持续不间断地赋予天地万物以生命就是太虚至实的本性(天性至诚,天命不息);太虚之神能贯通清浊虚实,故而神所强调的是一气周流所成就的天地间一切事物普遍存在着的与太虚本体的连通及与其它外界事物的感通。天性内在地渗透于人心之中,使人本然地具有一种超越形气之私的倾向性与可能性,成就此天性的前提条件是无我,把自己从个体的局限当中解放出来,“成心忘然后可与进于道”、“化则无成心矣”、“成心者意之谓欤”⑦,没有成心就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惯性,忘记人我、物我之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才可以成就我之德行与我之本性,正是“无我”方才可以成就“我”。无我然后能尽性,这是合“两”为“一”的过程,本已分立而有偏私的阴阳之气,通过人的修养工夫而摒弃了气之偏私,从而如太虚之气具有了“兼体不累”的特性。“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至于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⑧,尽性不仅意味着成就个体之本性,还意味着安顿天下一切人乃至一切事物的性命,这是太虚之天性在成性之人身上的至高表现。能够承担此任的唯有圣人,“圣而位天德”,圣人内在的修为已经使其如同太虚之神一样(神天德),可以完全不必通过思虑、完全没有勉强,而仅凭借直觉就能够瞬间通达外界的一切事物(感而遂通),因而可以“从心所欲不逾举”。圣人“大德所以必受命”,圣人必以外王为已命,圣人的“大而化之”,不仅是“自化”且必以“化成天下”为已任,这是太虚之神在圣人身上的极致体现。
“虚者仁之原”、“性与人无不善”、“天体物不遗,犹仁何事无不在也”,这些表述表明张载对天地之仁的体认是温情而充满善意的。张载云:“天地则何意于仁,鼓万物而已”⑨,天地生物是自然的过程,不存在有意为仁为善的问题,所以天无意于仁。但张载主张天地是仁,就在于一气生化的过程中,万物得以自然地生成长养,这是天地间最根本的“仁”之所在,也是一切“仁”的根源。而万物特别是人在生成长养的过程中,还内在而本然地秉承着来自于太虚的天性、天德,内在而本然地具有成就自己的倾向与能力。但张载也主张人虽然具此仁与善的内在倾向,但并不具有实现这种本性的必然性,实然状态究竟如何还要依赖个人精义入神、穷神知化的工夫。
按照双向贯通的理路,从太虚向下贯通的路径来看,太虚之气是万物之本体,即人与万物本为一体;从人向上贯通的路径来看,人须通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种双向贯通,正是《西铭》所表达的境界,最能够代表张载天体万物一体思想正是《西铭》。此文在儒家思想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道学中一篇具有纲领性的著作”⑩。尤其是程颐对此文极力推崇,言“横渠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11)。方东美先生盛赞此文“能够真正体会到先秦的儒家思想”、“使‘孝道’扩充成为一个尊重生命的‘宇宙情操’”(12)。《西铭》称:
⑤《正蒙·天道》,《张载集》,第13页。
云南电力市场中,月度撮合交易起到发现市场价格信号的作用。月度撮合交易发现市场价格信号有其弊端,不能体现短期的供求情况,不能对有短期调节能力的机组的价格有一定反映。目前云南省内虽然已建立日前市场,但日前市场竞价时并不区分时段,所以电价很难反映部分时刻电能的稀缺性。电能市场对于能量的供需反映越精确,辅助服务的价格越容易清晰核算。所以云南省内电力市场仍然要积极推动现货市场建设,由现货市场发现价格。
任何一种艺术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有充分想象,在心中和脑海里产生艺术形象,通过歌唱和表演将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将自己投入到角色当中,唱出真情实感,才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来。《情寒新吟》中说:“戏无真,情难假。若无真情,演假戏难;即有真情,换作假情又难。”这句话通俗一点讲就是我们所说的假戏真情,就是将自己情感投入,达到忘我的状态。在声乐演唱中不但要忘我,还要有我。一个好的演唱者,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构思——联想,而在自己的脑海中显现出一幅幅画面。
⑦《正蒙·大心》,《张载集》,第25页。
从万物一体出发,则人之子道,就是人须向上贯通,通天地万物为一体之道。“民吾同胞”以下至“无告也”者数句,皆言子道中人作为宇宙大家族之成员的相互关联及其所当为。既然人物皆为天地之子,故而在整个宇宙之中,应当视人人皆为我之同胞兄弟,视物物皆为我之同类,从而生普遍仁爱之心,对老与幼皆当关爱照顾,对老病残疾、鳏寡孤独皆当恤之以兄弟之情,此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然同胞中亦有其等,张载强调天秩天序,尝言“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礼出于人,而不知礼本天之自然”(16),君臣百姓皆有其位,心奉此道而心安。按照《西铭》的理解,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广义的伦理性关系。一切有形物都来自于本体之气,有形物之间相互依存,以“仁”性的方式秩序化地共生、共在。
“于时保之”以下至末,言人存心养性的工夫。能通天地万物为一体,则人之普遍关爱的行为是出于天性的纯粹自然的行为,即“乐且不忧”、“纯乎孝也”,乐者自然,没有勉强,此取自孟子“乐天”之意。与此相对应的是“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保则有勉强的成分,亦如罗泽南称此“畏天”是“学者工夫”,“乐天”则是“大贤上事”(17)。由畏天、乐天而至于圣人。圣人则穷神知化,朱熹说“圣人之于天地,如孝子之于父母”(18),夙夜存心养性以事天地,且能化育天下之英才,此为大孝于天地。孝者,亦应如舜之劳而无怨,申生之修身以待天命,曾参之全性以归天地,伯奇之勇于从父母之命而不畏难。富贵贫贱,或厚其生,或玉于成,都是成就人之德行,故富贵而不骄、贫贱而不改其乐。故人者,身存一日,当穷神以顺化,此志不容稍许懈怠;身没,则无憾而心安,即心安于无所愧于天地。《西铭》这一部分的阐述,与其大人、圣人的工夫观点是一致的。简言之,张载的超越工夫,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路,同时这种超越必须是在与他人的相互感通、相互体贴的关系当中完成的。
“乾称”至“天地之帅”三句阐述天地万物一体之主旨。朱熹曰:“《西铭》大要,在‘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两句”(13)。塞是指气,气充塞天地之间,人物资此气以各具形体;帅是指主宰,天地间一气周流之主宰是气的乾健坤顺之性,太虚中涵此阴阳之性而具至诚之天性,所谓天性至诚则天命不息,此天性亦是人物之性。人物各得其形体,此形体与他人之形体乃至与万物之形体皆各为有异,这是形体之万殊;人物各得其形而后之性,吾之气质与他人之气质皆各为有异,这是气性之万殊。然而虽是万殊,人物皆禀此天地之一气,皆得此天地至诚之性,此气与性皆得之于天地,皆为同一,此即是从本体向下贯通的万物一体。
就《西铭》而言,并没有就其天道观、性命论进行立论,张载自言“《订顽》之作,只为学者而言,是所以‘订顽’。天地更分甚父母?只欲学者心于天道。若语道则不须如是言”(19)。《西铭》落笔就是以“万物一体”为定论,编者将《西铭》置于《正蒙》的末篇,或许正是由于此篇立论是以前面各篇尤其是首篇《太和篇》的立论为前提和基础的,故而《西铭》一文多处可见与《正蒙》前面几篇相呼应的地方。《西铭》讲“民胞物与”,显然与《诚明篇》所言“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之意相同,然而若没有神、感、化、性作为人对外物的感通倾向与感通作用,人又如何能够体贴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感通一体呢?《西铭》更像是张载在阐发其哲学思想整体架构的结论或者说是其终极目的,即安顿儒家的价值体系,简言之,人如何在对他人的体贴中,超越自身,成就自己在宇宙中如太虚本体一般的仁的责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将两组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知识、技能掌握、年门诊输液或住院例次数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注释:
①陈来:《宋明理学》,第76页。
②钱穆认为《正蒙》从未推论到天地未生之前,是《正蒙》独特处。孙夏峰谓《西铭》从既有天地说起,《太极图说》就未有天地说起,此说极是。参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第95页。
(12)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第264页。
④《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2页。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孤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⑥《张子语录·语录中》,《张载集》,第325页。
此外,从全球文明史、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一方面,社会管理是人类文明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社会管理本身又由多样态、多类型的不同管理文化所构成。正如人类文明在总体上存在着文明多样性,管理文化本身也存在着文明多样性。不同的历史语境、历史条件,具体生成着不同样态的管理文化、管理思想。以个体人权、工具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管理,同西方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相关联,具体生成于西方文明、西方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之中,是世界管理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同样,以整体生存、整体利益、家国意识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管理,是中国特殊传统、具体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也是世界管理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
太虚是宇宙整体,其中内涵阴阳乾坤之性,乾为阳之至健、坤为阴之至顺,此二性即是天性至诚的缘由,也是万物之始之生的动力根源。人禀此气以生,自然禀有此性,故人虽然渺小,却能合天地之性于一心而位乎天地之间。人皆从此太虚之气中出,张载以此太虚乾坤之性为人之父母,则人皆为天地之子。朱熹言:“人禀气于天,赋形于地,以藐然之身,混合无间而位乎中,子道也。”(14)对于“子道”,王夫子曰:“谓之父母者,亦名也;其心之必不忍忘,必不敢背者,所以生名之实也。惟乾之健,故不敢背,惟坤之顺,故不忍忘,而推致其极,察乎天地,切求之近以念吾之所生成,则太和絪缊、中含健顺之化,诚然而不可昧。故父母之名立,而称天地为父母,迹异而理本同也。”(15)此是以乾健坤顺之性来贯通天道与人道,人之形与性皆秉承乾健坤顺之性而成,则人必禀此性而行乎人道,人道就是子道。
⑧《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2页。
(11)程颐:《答杨时论西铭书》,《二程集》,第609页。
2.2 两组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及评分系统分值比较两组白蛋白(albumin,ALB)、血N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凝血 酶 原 时 间(prothrombin time,PT)、肌 酐(creatinine,Cr)、Child-Pug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患者血浆PCT检测值明显高于非SBP患者,符合SBP患者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说明 ALB、血 Na+、TBIL、PCT、PT、Cr、Child-Pugh评分与SBP有明显相关性,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SBP的易感因素,见表2。
⑩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30页。
⑨《易说·系辞上》,《张载集》,第189页。
③《正蒙·参两》,《张载集》,第11页。
(13)《朱子语类》卷九十八,贺孙録。
(14)《西铭解》,《朱子全书》第十一册,第141页。
(15)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第315页。
(16)《正蒙·动物》,《张载集》,第19页。
(17)林乐昌:《正蒙合校集释》,第894页。
1914年9月7日这一天晚上,加利埃尼亲自督战。他要求每辆出租车都必须塞满士兵。超载车辆以25~50辆为一队,奔赴前线。
1987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论文《人的主体性的进程》。这是针对当时学界对主体性的关注而写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当时我思考的聚焦点是人的主体性怎样演化。人的成长要经历一系列发展过程,包括其间的曲折。我提出了三个时期、九个阶段的演进模式:初级期人的主体性,即自在、自然、自知、自我的主体性阶段;转折期人的主体性,即自失的主体性阶段;高级期人的主体性,即自觉、自强、自为、自由的主体性阶段。这是我关于人的主体性演化的假说的主要内容。后来我在出版《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一书时,对人的主体性演化作了较为完整的论述。
(18)林乐昌:《正蒙合校集释》,第896页。
(19)《张子语录·语录上》,《张载集》,第313页。
无论考勤、测验、还是收作业的时效性和效率性大大提高,节省了超40%教学时间和大量的人力。教师还可在批改作业或查阅成绩时直接私信学生,告知作业情况或提供更细致的学习方法建议,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快速提升。科技的教育智能管理平台有效地化解了过程性考核任务繁重与思政课教师人手不足的矛盾,更加切合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陈来.宋明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2011.
[3]林乐昌.正蒙合校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Zhang Zai's “Qi-based Theory” Settles Confucian Value
Zhang H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How Zhang Zai's philosophy settles Confucian values from Qi-based theory is a difficult problem.Bu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Zhang Zai's philosophy is to settle Confucian values.Firstly, it affirms the value of the phenomenal world through Qi-based theory, which embodies the Confucian position of not abandoning human relations; secondly, it establishes the benevolence of all things in one through Qi-based theory.
Key words: Qi-based theory; kindheartedness; Secular value; Everything at once
中图分类号:B2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9)0001-000072-03
作者简介:张 红(1969-),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周 天]
标签:天地论文; 太虚论文; 张载论文; 万物论文; 主体性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宋论文; 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北京大学哲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