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化论文_郭敏,王士君,余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破碎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生境,尺度,豆荚,湿地,城市,长白山。

破碎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敏,王士君,余娜[1](2020)在《长白山区生态用地破碎化演变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破碎化现象逐步加深,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土地利用格局和人类生存环境。通过构建景观破碎度评价模型,研究了我国东北典型山区长白山区1995—2015年的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白山区20年间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破碎化区域缩小,生态景观格局趋于安全。②各用地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主要向草地转化。③20年来生态用地面积逐年缩小,内部类型变化幅度大于生态用地本身。④除了人类活动,城市扩张、耕地复垦等土地利用政策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在因素。(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20年01期)

高跃鹏,张学霞,方宇,张雪,郭建斌[2](2019)在《若尔盖县景观破碎化及湿地恢复优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1980—2015年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恢复优先性进行研究,以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变化信息,实现对若尔盖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动态演变过程的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湿地景观演变函数,揭示若尔盖湿地多年变化类型分布,并给出该区域湿地恢复的优先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和蔓延度指数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及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249.77 hm~2,斑块密度上升0.013 hm~(-2)。2)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涵义,将研究区湿地划分为稳定型、退化型、恢复型和波动型4种类型,研究发现退化型湿地的面积与稳定型湿地相比,是其75.43%,与恢复型湿地相比,是其2.27倍,若尔盖湿地退化严重,亟需进行湿地恢复。3)采用熵值法,以行政乡镇为若尔盖湿地恢复单元,得出若尔盖8个受影响的乡镇中,有2个一级恢复区、3个二级恢复区、3个叁级恢复区。叁级恢复区(阿西乡、嫩哇乡、达扎寺镇)应当予以优先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严雪雁,谢金晶[3](2019)在《从交通拥堵看城市空间破碎化的风险——基于惠州公交的前瞻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事先对研究分组、线路、收集方法、评价标准做出规定,选取惠州公交为观察对象以了解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从自然与经济两方面分析城市空间格局,以研究交通拥堵与城市空间破碎化的关系。研究结果,数处交通堵点普遍存在,表明城市空间破碎化已客观形成,究其成因,城市地貌、空间功能分化、设施隔离是其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建设应突破地貌局限和空间分隔、消除城市廊道阻隔、健全交通配套设施的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欧阳丽君[4](2019)在《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破碎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媒体平台以其迅捷、开放、交互等优越性打破大学生传统课堂的边界,在大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熏陶的同时,大量未经甄别的碎片化信息也充斥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破碎化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新载体、新渠道和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能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付扬军,师学义,和娟[5](2019)在《汾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0年、2000年、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利用Fragstats 4.2软件分别采取标准法和移动窗口法获取最佳分析尺度;在此基础上探索各景观指数空间分异特征,揭示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过程;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景观破碎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随着粒度和幅度的改变,部分景观指数呈现一定规律性,90 m栅格大小、900 m方形窗口尺寸为研究区最佳分析尺度;斑块密度、蔓延度、有效网格大小、香农多样性指数在叁个时期均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且空间集聚类型分布形态具有较强的相似性;1990-2015年汾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破碎化集聚区域呈现碎斑化;坡度、高程、距建设用地距离是影响叁个时期流域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圣昕,张大治,马志芳[6](2019)在《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寄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是我国西部荒漠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其自然种群呈典型的斑块化格局分布。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是危害苦豆子种子的主要害虫,该物种有一些寄生性天敌。于2016-2017年6月至9月苦豆子豆荚成熟期间,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选取了羊场湾(YCW2016,7个斑块)、刘家寨(LJZA,8个斑块;LJZB 6个斑块)3个样地共21个苦豆子植物斑块,调查了各斑块内苦豆子种子害虫(豆荚螟)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等,分析了寄生性天敌的群落结构,生境破碎化、斑块面积对其多样性的影响等。结果共获得苦豆子种子害虫寄生性天敌10种,隶属于3科8属。不同样地在种类上稍有差异,小蛾扁股小蜂(Elasmus hyblaeae)、黄愈腹茧蜂(Phanerotoma flava)、黑胸茧蜂(Braccon nigrorufum)、苦豆子扁股茧蜂(Iconella sp.)是3个样地的共有物种,其中小蛾扁股小蜂是共有优势种,分别占寄生性天敌总数量的52.48%(LJZA)、34.85%(LJZB)和22.72%(YCW);古毒蛾金小蜂(Pteromalus orgyiae)是LJZA和LJZB样地的优势种(分别占总数量的29.08%、19.7%),苦豆子扁股茧蜂是YCW样地的优势种(占总数量的37.62%)。3个样地寄生性天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4321(LJZB)、1.2124(LJZA)和0.9545(YCW),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依次为1.6513 (YCW)、1.6340(LJZB)、1.2521(LJZA)。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天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景观形状破碎化指数(FS_2)具有不显着负相关关系(R~2=0.70903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景观内部样地面积破碎化指数(FI1)存在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758665)。对斑块面积与天敌数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y=6.83388937+0.006412211669x,F=3.380、P=0.090、R=0.393441)显示天敌数量与斑块面积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对豆荚螟数量与其寄生性天敌数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y=739.284138-4.756675941x,F=5.908,P=0.025,R=0.443904),害虫与天敌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因此,生境破碎化影响豆荚螟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寄生性天敌对害虫有一定的控制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姜坤,戴文远,胡秋凤,欧慧,黄康[7](2019)在《基于移动窗口法的海岛型城市景观破碎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岛型城市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可以为海岛景观管理及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平潭岛2000、2009和2015年3期Landsat ETM+和SPOT_遥感影像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基于ArcGIS10.2和Fragstats3.4软件,采用移动窗口法、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等对平潭岛景观破碎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和林地是平潭岛的景观基质,各地类之间变化主要表现为居住地和工矿交通用地的空间扩张。(2)15年间平潭岛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布主要体现在中心商务区、科教文化区、海坛湾及坛南湾附近;在不同地类尺度上,工矿交通用地的斑块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差值最大,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最大的是居住地;在不同乡镇尺度上,中楼乡的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差值最大,最大斑块指数负向差值最大的是幸福洋。(3)政策因素是平潭岛景观破碎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活动则对各景观类型变化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杜雪柯[8](2019)在《破碎化生境中广食性二斑栗实象(Curculio bimaculatus)种群遗传结构与基因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破碎化的生态学效应及其机制是目前人类活动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重要的生态学问题。已知生境面积、生境间的隔离等会影响种群遗传结构,这种作用通常与物种所处的营养级地位相关。小型隔离生境中一些物种处于系统的不利地位,因此群落结构和物种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都可能改变,例如,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增加可能会增加植物的授粉和种子捕食,相互作用受阻也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本文基于浙江杭州千岛湖破碎化的岛屿生境,采用线粒体COI序列和9对微卫星序列两种遗传方式不同的分子标记,从寄主植物和破碎化程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二斑栗实象的种群遗传结构及其维持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聚类结果显示来源于不同寄主植物的二斑栗实象种群遗传结构聚为1类,表明寄主并未造成二斑栗实象种群发生分化。(2)斑块尺度上,生境破碎化使得二斑栗实象有效种群大小降低,这一变化与种群近交无关。景观尺度上,当代有效种群大小明显低于历史有效种群大小。(3)生境破碎化对二斑栗实象遗传分化无显着影响,未在不同岛屿间发现地理隔离格局。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当代种群的迁入个体总数显着小于历史(V=120,p<0.001),但是当代两两种群间的迁移率却显着大于历史种群间的迁移率(V=22155,p<0.001)。(4)线粒体数据得到的整体基因流(Nm=10.5)小于使用微卫星数据估算的整体基因流(Nm=124.7);无论雌性个体是在交尾前扩散还是在交尾后扩散,雄性个体迁移率与雌性个体迁移率的比值,r=m_m/m_f,始终大于1(r1=4.87,r2=3.87),意味着二斑栗实象种群可能以雄性扩散为主。结果表明二斑栗实象在不同寄主植物间没有明显偏好,在不同岛屿间没有明显遗传分化,其原因在于以雄性为主的扩散使得岛屿间保持着较强的基因流。该结果有助于理解寄生象甲对破碎化生境的扩散适应机制,为进一步理解生境破碎化对植物—昆虫间关系的影响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7)

虞意[9](2019)在《景观破碎化对狗尾草遗传多样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破碎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也是威胁自然界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中一般具有较多的绿地斑块,但城市基质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如何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为探究上述问题,本研究从20对狗尾草分子标记中筛选出12对标记,对来自长沙及周边地区的45个群体,共计209个野生狗尾草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通过遗传格局与景观或环境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确定植物种群空间遗传结构与城市景观之间有无关系,景观破碎化对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有无显着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能通过对长沙及周边地区野生狗尾草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研究植物遗传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基于理论数据,更好的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了 12对扩增条带较多、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用于SSR-PCR扩增反应,并确定了 12对引物的适宜的退火温度。(2)12个微卫星位点显示野生狗尾草种群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6.920、Shannon信息指数I为2.075、观测杂合度Ho为0.705、等位基因丰富度AR=7.27、近交系数Fis为0.152,AMOVA分析显示狗尾草群体组间变异百分率为17%,群体间和群体内变异百分率为12%和71%。(3)在最佳反应体系基础上,利用筛选的引物对野生狗尾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狗尾草野生种群在物种水平和种群水平均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狗尾草群体在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破碎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狗尾草群体对景观破碎化带来的隔离作用有一定的抵抗力。(4)狗尾草群体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存在不显着的相关关系,说明狗尾草群体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不显着,所选区域内群体与群体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狗尾草群体的地理距离和基因流之间存在不显着的相关关系,说明地理距离和基因流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着,在本研究中地理距离并不是造成狗尾草基因流变化的主要原因。(5)破碎化程度对狗尾草基因流具有影响。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群体的基因流低于破碎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破碎化程度高的种群受到自然因素(地形地貌、风速)或人为干扰(道路)的影响,种群间的交流弱于破碎化程度较低的种群。河流同侧的种群间基因流效应高于河流异侧的种群间基因流,河流对狗尾草种群已产生微弱隔离效应。结合研究区域相邻斑块周围的景观特征和低水平基因流,排除地理距离和物理隔离(包括相关地形地貌的因素),城市基质对狗尾草种群的基因流有影响作用。由于所选区域范围较小,本区域内狗尾草群体的遗传分化是物理隔离(河流、山脉、道路)和城市基质的耦合作用。(6)狗尾草总个体群在空间距离0-18m内存在显着空间遗传结构,18-24m存在极弱的空间遗传结构,大于24m空间遗传结构消失。狗尾草群体在短距离内有着显着的空间遗传结构的存在,景观破碎化对基因流有阻碍作用,可能是导致空间遗传结构距离变小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大治,张圣昕,马志芳,吴光胜[10](2019)在《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种群数量及危害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苦豆子是一种典型的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其生长分布呈典型的斑块化格局。于2017年6月至9月在宁夏灵武市宁东镇刘家寨地区选取了LJZ2017A(01—08斑块)和LJZ2017B(01—06斑块)两个样地共14个苦豆子植物斑块,调查了各斑块内苦豆子种子害虫(豆荚螟)的种群数量及其危害率。结果表明:在LJZ2017A样地斑块面积平均为1457.79m~2,种子害虫数量平均为0.69只每荚,密度为0.65只·m~(-2);在LJZ2017B样地斑块面积平均为949.87m~2,种子害虫数量平均1.46只每荚,密度为1.30只·m~(-2)。种子害虫对豆粒的危害率在LJZ2017B样地为49.91%,明显高于LJZ2017A样地的24.50%。种子害虫密度与斑块面积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呈显着下降趋势(F=16.58,P=0.0015, R=0.7617),对豆粒的危害率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呈增加趋势(F=7.45, P=0.0183, R=0.6189)。(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破碎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1980—2015年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恢复优先性进行研究,以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与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变化信息,实现对若尔盖湿地景观破碎化及湿地动态演变过程的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湿地景观演变函数,揭示若尔盖湿地多年变化类型分布,并给出该区域湿地恢复的优先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和蔓延度指数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及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249.77 hm~2,斑块密度上升0.013 hm~(-2)。2)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涵义,将研究区湿地划分为稳定型、退化型、恢复型和波动型4种类型,研究发现退化型湿地的面积与稳定型湿地相比,是其75.43%,与恢复型湿地相比,是其2.27倍,若尔盖湿地退化严重,亟需进行湿地恢复。3)采用熵值法,以行政乡镇为若尔盖湿地恢复单元,得出若尔盖8个受影响的乡镇中,有2个一级恢复区、3个二级恢复区、3个叁级恢复区。叁级恢复区(阿西乡、嫩哇乡、达扎寺镇)应当予以优先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破碎化论文参考文献

[1].郭敏,王士君,余娜.长白山区生态用地破碎化演变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

[2].高跃鹏,张学霞,方宇,张雪,郭建斌.若尔盖县景观破碎化及湿地恢复优先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严雪雁,谢金晶.从交通拥堵看城市空间破碎化的风险——基于惠州公交的前瞻性调查[J].惠州学院学报.2019

[4].欧阳丽君.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破碎化问题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

[5].付扬军,师学义,和娟.汾河流域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9

[6].张圣昕,张大治,马志芳.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寄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7].姜坤,戴文远,胡秋凤,欧慧,黄康.基于移动窗口法的海岛型城市景观破碎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生态科学.2019

[8].杜雪柯.破碎化生境中广食性二斑栗实象(Curculiobimaculatus)种群遗传结构与基因流[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虞意.景观破碎化对狗尾草遗传多样性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10].张大治,张圣昕,马志芳,吴光胜.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种群数量及危害率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2021年预测结果与2010年的PAF...研究区2021年预测结果与2010年的IJI...研究区2021年预测结果与2010年的AI指...生境破碎化过程,黑色区域代表生...年景观类型IJI统计图年景观类型AI统计图

标签:;  ;  ;  ;  ;  ;  ;  

破碎化论文_郭敏,王士君,余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