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垂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垂体,神经,颗粒,细胞,尿崩症,上区,手术。
神经垂体论文文献综述
康爽,刁玉领[1](2019)在《叁叉神经垂体和海绵窦膜性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叁叉神经垂体和海绵窦膜性结构的解剖学构筑情况,为临床上认识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本研究共应用9具尸头标本(女性4具,男性5具;年龄51~75岁,平均60.8岁)。9具尸头制成超薄E12塑化(200μm)的横断面、冠状位及矢状位连续切片,其中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系列切片各3套,用于垂体表面膜性结构的追踪和研究。结果在叁叉神经半月节处,硬膜与其粘连紧密;叁叉神经第二、叁支表面的硬膜结构较薄,而且与神经粘连较轻,易剥下;而第一支表面的硬膜较厚,且与神经粘连紧密;后颅窝的蛛网膜下腔终止于叁叉神经节的后上缘。垂体表面具有一个完整的纤维囊包裹,但囊壁的厚度及成分在垂体的不同方位有所不同。在垂体的前上方,硬脑膜成分与垂体固有膜结合较疏松,位于固有膜及骨膜之间;在垂体的下后方,硬脑膜成分消失,与垂体固有囊融合在一起,然而在后下方的部分区域内有一层疏松的网状纤维结构直接将垂体固有膜与周围静脉丛、颈内动脉等结构连接起来。结论充分认识叁叉神经垂体和海绵窦周围膜性结构的构筑特点,是认识该区域病变及手术成功的前提。垂体表面的膜性结构由脑膜结构和疏松网状纤维组织共同参与构成。(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5期)
刘晓超,田佳宁,王晓蕾,于洋,佟丹[2](2018)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45岁,因"头痛伴视力下降1年,加重1个月余"入院。视力检查:右眼1.0,左眼0.4;视野:双眼同侧暗点。实验室检查:泌乳素及24h尿游离皮质醇升高;检查当日患者皮质醇上午减低,下午升高。MRI:鞍上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约2.1cm×1.8cm×2.0cm,T1WI呈等信号(图1A),T2WI呈低、等及稍高混杂信号(图1B),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图1C);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视交叉受压上移,鞍内垂体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张海峰,余日胜[3](2018)在《1例无症状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63岁。因"体检发现鞍区占位1周余"于2015年7月16日入院。临床无明显不适症状,各项体格检查正常。血生化检查:游离甲状腺素8.72μmol/(偏低),泌乳素366.1mIU/L (偏高),睾酮0.91nmol/L(降低),其余激素水平未见异常。脑脊液检查:隐血试验(+),潘氏试验(+)。CT检查:鞍上池见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边缘光整,邻近脑组织稍受压,增强扫(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8年21期)
刘卫硕,蒋建伟,惠国帧[4](2018)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GCT)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此罕见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神经垂体GC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41~66岁。肿瘤由致密排列的多角形或圆形细胞构成,胞浆丰富,略嗜酸呈细颗粒状,无坏死及核分裂象。瘤细胞表达酸性钙链接蛋白S-100(3/3)、细胞表面糖蛋白CD56(2/3)、波形蛋白(Vimentin,2/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1/3),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约1%~5%。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随访3例患者,均存活。结论神经垂体GCT非常罕见,对于鞍区发生的肿瘤,术前应考虑到神经垂体GCT的可能,以免误诊和延误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杨军,辛志英,缪逸涛,陈庚,赵刚[5](2018)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男,45岁,因头痛伴视力下降1年、加重1月余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额顶部显着,呈阵发性胀痛,可忍受,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性功能障碍,未系统诊治。1个月前头痛加重,视力下降较前加重并出现双眼同侧暗点。头部CT示鞍区异常密度影。体格检查:左眼视力0.5,右眼0.2;双眼同侧暗点。血皮质醇0点、8点、16点分别是205.55、501.65、315.2 nmol/L;24 h尿游离皮质醇1 341.46 nmol/L,24 h(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徐乃佳,宋琼[6](2018)在《原发性漏斗神经垂体炎继发中枢性尿崩症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41岁,因口干、多饮、多尿4个月于2017年5月23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每日饮水约5 000 ml,尤喜冷饮,每日尿量约4 000~5 000 ml,无视力改变及头痛。在当地医院查血糖、甲状腺功能正常。既往无特殊病史,剖宫产2子,月经规律,色、量、质地正常。查体:R 20次/min,BP 112/70 mm Hg,P 80次/min。皮肤略干燥,(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杨军[7](2018)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临床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现有文献中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病理特点,预后等,从而提高神经外科医师对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的认识,在面对疑似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患者做出最为准确的诊断,减少误诊及漏诊,给予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相关文献,剔除临床资料不全文献,合并重复病例文献。对入选病例的基本资料,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病理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筛选入组36例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1:1.25。年龄最小的为8岁,最大为76岁,平均年龄为45岁,40~50岁的患者占总患者的1/4。2、病程一般为13个月,最长可达8年。约一半患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其次,约40%患者表现为头痛;20%患者表现为内分泌紊乱。3、辅助检查:除激素偶有异常外,其他检验结果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肿瘤最大直径平均为2.23cm,单纯位于鞍内的较少;80%患者肿瘤位于鞍内鞍上或鞍上。颅脑CT示:鞍区和或鞍上类圆形稍高密度改变。颅脑MRI表现:T1加权像90%患者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80%患者呈等信号或者低信号,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4、神经垂体GCT免疫组化中AACT和PAS都为阳性表达,CK和EMA都为阴性表达。S-100蛋白,NSE,TTF-1,CD-68阳性表达都在75%以上,GFAP,Syn阳性表达分别为33%,18%。5、入组36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措施。28例报道手术入路的病例中有9例患者行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6例患者行经额开颅额底入路肿瘤切除术;10例患者行翼点入路肿瘤切除术;1例患者行经胼胝体入路肿瘤切除术;1例患者行左框上-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17例患者报道了肿瘤切除范围,其中部份切除为4例;次全切为8例;全切为5例。36例患者中无具体患者预后及随访信息。结论:1、神经垂体GCT临床症状主要由于肿瘤占位引起,其自身无特征性表现。在MRI上无特异性表现,术前诊断困难,确切诊断主要依据其病理检查。2、对于存在临床症状的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为在安全范围内行根治性切除术。对于不宜行肿瘤全切患者,可行对周围正常神经组织起减压作用的次全切或部分肿瘤切除术。3、体检发现小且无症状的鞍区和或鞍上区占位,可高度疑似为生长缓慢的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为避免术后瘢痕引起的垂体功能减退症等术后并发症,可对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如密切随访患者视力、视野等临床特征,定期行MRI检查等,而非立即行手术治疗。(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姗,任翠萍,李莹,李见见,肖翠萍[8](2016)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57岁。以双眼视力减退半年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进行性减退,右眼为重。体检:视力左眼0.5,右眼0.5米内数指,眼底检查见视盘颞侧颜色变淡,边界清。MRI检查:鞍区不规则团块状占位,约27 mm×26 mm×28 mm,边界清晰;病灶信号不均匀,呈等T1、短T2信号,内有点状长T1、长T2信号;双侧视神经及视交叉明显受压上(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林昆哲[9](2015)在《鞍区病变患者神经垂体功能状态的临床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鼻蝶入路鞍区病变手术患者在MR-T1WI加权像上垂体后叶亮点的出现率、信号、面积和方位,比较PPBS阳性显示与阴性显示的临床基本资料,分析其影像特点与肿瘤体积、高度、尿崩症、血浆和肽素、电解质、垂体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围手术期水电解质的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经鼻蝶入路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106例,剔除资料不全者28例,无法行MRI检查者1例,共计77例纳入研究,包括垂体腺瘤患者65例,Rathke囊肿患者12例。术前进行3.0T MRI检查,在T1WI矢状位、冠状位上详细观察垂体后叶亮点的阳性显示情况、面积、方位、信号比、垂体柄压缩比(垂体柄竖直距离与原正常垂体柄长度的比值);将垂体后叶亮点的方位分为鞍内(后下方、左后下方、右后下方)、鞍上(后上方、左后上方、右后上方)、鞍内-鞍上(后上下方)。在T1WI增强像计算肿瘤体积、高度,体积的计算采用“近似台体体积计算法”。垂体腺瘤高度小于10mm为微腺瘤,介于10mm-30mm为大腺瘤,大于30mm为巨大腺瘤。术前、术后第1天晨8:00安静卧床状态下抽血行垂体激素全套、电解质、和肽素(抗利尿激素的前体)等检测。术后1周内复查MRI,密切观测尿量情况,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垂体后叶亮点、术后尿崩症、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尿崩症的诊断标准为多饮、多尿、低比重尿、需应用抗利尿药物。所有研究对象均由同一名教授主刀手术。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α=0.05作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77例鞍区病变患者中,垂体腺瘤患者65例,Rathke囊肿患者12例。垂体腺瘤患者PPBS阳性显示54例,PPBS阴性显示11例;Rathke囊肿患者PPBS阳性显示1例,PPBS阴性显示11例。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垂体腺瘤患者PPBS阳性显示组的平均肿瘤大小(5.64±5.69)cm3,平均高度为(21.5±10.2)mm;PPBS阴性显示组的平均肿瘤大小(10.6±5.19)cm3,平均高度为(32.8±8.84)mm。PPBS阳性显示组的肿瘤体积、高度均小于PPBS阴性显示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体积预测PPBS阳性显示的阈值为7 cm3,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其预测敏感度83.3%,特异度70.4%,Youden指数0.537;肿瘤高度预测PPBS阳性显示的阈值为22.69mm,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其预测敏感度83%,特异度72.2%,Youden指数0.556。术后共4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尿崩症,术后第1天出现尿崩症者25例(32.4%),术后第2天出现尿崩症者43例(55.8%),术后第3天下降至31例(40.2%),术后第7天下降至3例(7.8%),无永久性尿崩。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出现尿崩症者32例,Rathke囊肿患者出现尿崩症者11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垂体腺瘤患者中,术后出现尿崩症者,其PPBS呈阳性显示22例,阴性显示10例;无出现尿崩症者,其PPBS阳性显示32例,阴性显示1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年龄、性别、肿瘤体积、高度、垂体柄压缩比、术前PPBS的显示、病理类型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PPBS的阴性显示是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尿崩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在进行血浆和肽素浓度检测的53例垂体腺瘤患者中,PPBS阳性显示组的平均和肽素浓度为(7.91±3.61)pmol/L,PPBS阴性显示组的平均和肽素浓度为(4.62±1.13)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尿崩症者其术前平均和肽素浓度为(6.2±2.96)pmol/L,术后平均和肽素浓度为(5.64±2.66)pmol/L;无出现尿崩症者其术前平均和肽素浓度为(8.35±3.69)pmol/L,术后平均和肽素浓度为(7.98±4.30)pmol/L;两组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15.4%)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发生低钠血症,出现短暂性尿崩症8例,平均血钠浓度最低时发生在术后第7天。低钠血症组术前发生甲状腺轴功能低下6例,正常血钠组术前发生甲状腺轴功能低下12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垂体腺瘤患者PPBS的阳性显示率高于Rathke囊肿患者;垂体腺瘤患者PPBS的阳性显示与肿瘤体积、高度、垂体柄压缩比等有一定的关系,而与垂体腺瘤的免疫组化类型无关;②垂体腺瘤患者术后短暂性尿崩症发生率低于Rathke囊肿患者;术前MRI上PPBS阴性显示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的血浆和肽素浓度较低者,其术后发生短暂性尿崩症的风险较大;③术后发生低钠血症者往往合并有短暂性尿崩症发生,其术后第1天的和肽素浓度较低;低钠血症者应注意评估其腺垂体激素水平,并注意是否存在过量使用抗尿崩药物。(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涂永波,李康,马千红[10](2014)在《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50岁,因"阵发性头痛5年,双眼视力下降半年"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语音清晰;记忆力、理解力、计算力正常;双侧额纹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力下降,视野:右眼生理盲点扩大,左眼视敏度不同程度下降。实验室检查:各项激素水平均正常,血常规正常。外院头颅CT示蝶鞍上方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垂体MR平扫病变位于鞍区,T1WI呈等高信号(图1A),T2WI呈稍高信号(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4年10期)
神经垂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患者男,45岁,因"头痛伴视力下降1年,加重1个月余"入院。视力检查:右眼1.0,左眼0.4;视野:双眼同侧暗点。实验室检查:泌乳素及24h尿游离皮质醇升高;检查当日患者皮质醇上午减低,下午升高。MRI:鞍上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约2.1cm×1.8cm×2.0cm,T1WI呈等信号(图1A),T2WI呈低、等及稍高混杂信号(图1B),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图1C);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视交叉受压上移,鞍内垂体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垂体论文参考文献
[1].康爽,刁玉领.叁叉神经垂体和海绵窦膜性结构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刘晓超,田佳宁,王晓蕾,于洋,佟丹.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
[3].张海峰,余日胜.1例无症状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J].浙江医学.2018
[4].刘卫硕,蒋建伟,惠国帧.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8
[5].杨军,辛志英,缪逸涛,陈庚,赵刚.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
[6].徐乃佳,宋琼.原发性漏斗神经垂体炎继发中枢性尿崩症1例[J].疑难病杂志.2018
[7].杨军.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临床诊治分析[D].吉林大学.2018
[8].王姗,任翠萍,李莹,李见见,肖翠萍.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
[9].林昆哲.鞍区病变患者神经垂体功能状态的临床评估[D].福建医科大学.2015
[10].涂永波,李康,马千红.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