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根茎的收获和加工

几种根茎的收获和加工

一、几种根茎药材的采收与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蒋洁梅,郭巧生,金江群,田婷,刘杨,王秋玲,魏建和[1](2022)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情况分析及建议》文中认为采收期标准的完善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该文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植物药材的采收期标准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文献分析采收期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标准提升提供参考。统计得到,499种植物药材中,486种有采收期标准,占97.4%;13种药材无采收期标准。只有银柴胡1种药材有采收年限标准;233种药材同时有采收季节和采收物候期标准,占46.7%;237种只规定了采收季节,占47.5%;15种只规定了采收物候期,占3.0%。222种主要来源于栽培以及51种野生与栽培来源共存的植物药材中,仅11种提及栽培品采收期,且仅银柴胡对野生品及栽培品的采收期标准进行区分描述。不同药用部位植物药材的采收期标准存在一定规律。分析采收期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13种植物药材无采收期标准;(2)几乎全部人工栽培多年生药材的采收期标准无采收年限;(3)250种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没有物候期;(4)栽培品与野生品采收期标准的区分不明确;(5)26种全年均可采收的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缺乏依据。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尽快提高完善采收期标准。

吕朝耕[2](2021)在《“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生态种植等优质中药材生产概念的推广应用,已有种植者开始有意识地采取避免使用高毒农药、使用有机肥部分取代化肥等措施。而与农药、化肥问题趋好相对应的,是具“膨大剂”样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当使用问题逐渐凸显。由于中药材有区别于一般农产品的独特质量要求,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对药材质量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业界广泛讨论。基于上述基本情况,本文围绕栽培过程中“膨大剂”施用对占药材多数的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相关问题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对中药材“膨大剂”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进一步基于田间试验开展了多效唑-麦冬、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3组代表性样本的相关研究;在氯化胆碱单因素考察研究外,以山药为例开展了基于整体栽培技术层面的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并对生态/有机栽培中药材溯源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文献结合实地调研阐明中药材用“膨大剂”相关概念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及实地调研,明确了中药材用“膨大剂”具体化学成分为以植物生长延缓剂为代表的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基于农药登记数据库,从现有产品注册登记的5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筛选到以矮壮素、氯化胆碱、多效唑、烯效唑、甲哌鎓、胺鲜酯等为代表的12种具“膨大剂”作用的成分。进一步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理分析,指出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产量、质量的影响情况复杂,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药材对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同一药材对不同浓度的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甚至同一处理下药材不同部位或不同成分对处理的反应均可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作用效果。指出当前中药材实际生产中“膨大剂”的滥用有可能对中药材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在缺乏充分研究基础的当下,应严格按照已有管理要求,禁止其随意使用。并同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应注意田间试验的规范设计,提高相关研究对中药材实际生产的指导价值。2.基于田间试验开展多组“膨大剂”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本部分研究基于田间试验,结合性状观测与代谢组学定性和多成分定量分析,开展了麦冬-多效唑、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三组“膨大剂”对药材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性状观测结果显示不同“膨大剂”-药材组合表现有所差异,麦冬上,多效唑处理可抑制麦冬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提高单株麦冬结块根数和单个块根大小,进而提高麦冬药材产量,其中最高中浓度多效唑(3kg/亩15%可湿性粉剂)处理下两年平均增产幅度为约45%;而丹参、山药观测结果显示产量等性状指标在矮壮素、氯化胆碱分别处理下未产生显着差异。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方面,麦冬研究中,首先基于UPLC-Q/TOFMS技术,通过检测条件优化、裂解规律总结、保留时间分析等从麦冬中鉴定了 135个甾体皂苷和47个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多效唑处理对麦冬化学成分影响,PCA与PLS-DA分析显示对照组样品与各多效唑处理组样品间存在明显差异,多效唑可造成麦冬药材中高异黄酮类成分含量升高和甾体皂苷类成分降低,且存在中、高浓度多效唑处理影响程度高于低浓度的一定范围内剂量正相关性;进一步OPLS-DA分析显示,2019年对照组与多效唑处理组样品主要差异因子中6种高异黄酮类成分中有5个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3种皂苷类成分中有12个为对照组含量高于多效唑处理组,2020年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均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中12种为对照组含量最高。定量分析显示,4种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可溶性多酚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高于对照组,游离糖和总皂苷表现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低于对照组;10种具体成分含量测定显示多效唑处理组麦冬样品中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和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升高20%~180%和最高下降约40%(中浓度处理组)。丹参相关研究中,首先利用UPLC-Q/TOF MS技术从丹参中推断出47个丹参酮类成分和22个酚酸类成分。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矮壮素处理组样品间存在分别聚类趋势,其中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样品间差异更为明显;PLS-DA和OPLS-DA分析显示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可引起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总体降低,且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降低程度更为显着;其中两年共有的主要差异成分有Dihydroisotanshinone Ⅰ,Tanshinone ⅡA,Dihydrotanshinone Ⅰ,Isotanshinone Ⅰ 和 Salviolone。10 种具体成分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总体一致,4种丹参酮类成分表现为矮壮素处理组样品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6种酚酸类成分则多未见显着差异;具体而言Tanshinone ⅡA含量两年样品平均降低幅度在20%左右,Dihydrotanshinone Ⅰ和Cryptotanshinone 含量下降约 20%~70%,Tanshinone Ⅰ 下降近 10%。此外,基于总蛋白、游离糖、淀粉等多种初生代谢物和总黄酮、总皂苷等次生代谢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氯化胆碱对山药质量未产生显着影响。3.以山药为例开展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药材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基于田间试验可靠样本,开展有机栽培山药与常规栽培山药质量差异分析,多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常规山药样品相比有机样品总蛋白、游离氨基酸等含氮初生代谢物平均含量高出30%以上,这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有关;有机山药样品的总黄酮、总皂苷、总可溶性多酚等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常规山药70%以上,此结果可能与有机体系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禁用有关。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一般被认为是各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因此有机栽培山药可能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进一步探索了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的可能性。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模式山药样品在多个指标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常规栽培样品中δD、δ18O和多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有机样品,其原因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相关;而有机样品具有更高的δ15N和Zn含量,可能归因于有机栽培模式中有机肥的使用。基于多种算法的溯源结果显示SVM、Lasso、随机森林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相比常规OPLS-DA具有更好的判别能力,其中随机森林模型以AUC值0.972和预测准确率97.3%表现最佳,后续分析显示Mn、Cr、Se、Na、δD、As、δ15N等为模型的主要贡献因子。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膨大剂”具有改变药材质量的可能性,应谨慎对待中药材生产中“膨大剂”的使用,加强其使用管理。

李仁清[3](2021)在《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及淫羊藿多苷成分动态累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探索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淫羊藿质量的影响,将4种淫羊藿的野生居群移栽到同一园内,使环境因素一致,以此评价不同种质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较同一种质移栽前后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探讨环境因素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并阐明淫羊藿不同采收期叶片生物量和主要黄酮醇苷类成分积累规律,为淫羊藿药材合理采收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研究对淫羊藿属具有代表性的4个物种,即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m.、柔毛淫羊藿E.pubescens Maxim.、天平山淫羊藿E.myrianthum Stearn和粗毛淫羊藿E.acuminatum Franch.,同质园栽培2年以上的44个居群进行统一花期采样,运用HPLC法对4种黄酮醇苷类成分,即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合称为淫羊藿多苷,ABCI)进行含量测定,整合聚类分析和热图可视化信息及相关性分析,将同质园居群及其对应野生居群(课题组前期已完成)的淫羊藿多苷含量进行对比和差异分析。(2)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最佳采收期研究于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每月月中和月末采集4种淫羊藿共9个代表居群的叶片样本,称取叶片重量,采用HPLC法测定ABCI的含量,计算叶片平均重量与ABCI含量乘积作为ABCI积累总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OPLS-DA)进行分析。结果(1)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同质园栽培后,4种淫羊藿的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和ABC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4%、0.37%、1.80%、0.61%和3.11%(箭叶淫羊藿),0.26%、0.28%、1.01%、1.14%和2.69%(柔毛淫羊藿),0.26%、0.24%、2.47%、0.85%和3.82%(天平山淫羊藿),0.15%、0.14%、1.58%、0.30%和2.17%(粗毛淫羊藿)。ABCI的居群达标率分别为66.67%(8/12)(箭叶淫羊藿)、77.78%(7/9)(柔毛淫羊藿)、100.00%(5/5)(天平山淫羊藿)和55.56%(10/18)(粗毛淫羊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型相似的居群聚为一支,4个物种种间区分并不明显。柔毛淫羊藿SCZX居群、天平山淫羊藿GZYP居群和粗毛淫羊藿CQYC居群质量最为优异,其ABCI含量为3.98%~5.0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ABCI含量与采集地纬度呈低度负相关(P<0.05),与经度及海拔无相关性。从栽培居群与野生居群的质量变化来看,箭叶淫羊藿和天平山淫羊藿栽培后ABCI含量整体降低,与野生居群含量差别明显。柔毛淫羊藿和粗毛淫羊藿栽培栽培后ABCI含量整体上升,与野生居群含量差别相对较小。(2)4种淫羊藿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最佳采收期。从叶片生物量积累规律来看,物种间较相似,叶均重量在5月31日(天平山淫羊藿和粗毛淫羊藿)或6月15日(箭叶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前呈上升趋势,随后叶均重量保持平稳波动。从4种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积累规律来看,同一居群不同时期的化学型较稳定,但物种间和种内居群间变化过程存在差异。箭叶淫羊藿、粗毛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分别在3月15日,6月30日,7月31日和9月30日最高。综合ABCI累积总量和数据分析结果来看,4个物种最佳采收期各不相同。粗毛淫羊藿、箭叶淫羊藿、天平山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最佳采收期分别为5月底、6月中旬、8月底和9月中旬。结论(1)天平山淫羊藿居群整体ABCI含量均较高,是非常优异的种质。其它三个物种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在种质选择时应对不同居群进行区分。质量优异居群种质及其生境可作为淫羊藿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种植的参考。(2)研究表明,不同居群淫羊藿质量差异为遗传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种质(遗传因素)决定淫羊藿的化学型,生境影响淫羊藿有效成分的含量。本研究探讨淫羊藿药材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指导规范化栽培种质和生境的选择,为药材质量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3)叶片生物量和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的积累受采收期影响均较大。虽整体最佳采收期在夏、秋两季,与《中国药典》一致,但不同物种,甚至同一物种的不同居群积累规律都不尽相同。基于叶片生物量、有效成分含量及有效成分积累总量三个层次的规律和整合分析,为确定淫羊藿药材适宜采收期提供了更新颖、更丰富的信息和参考。

赵佳琛,王艺涵,翁倩倩,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4](2020)在《经典名方中细辛的本草考证》文中指出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因历代推崇华阴为道地而得名;自明代以来,产自辽东一带的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成为商品主流,被认为品质亦佳并延续至今,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目前已无商品。宋代之前文献记载细辛无毒,南宋陈承提出细辛有麻痹呼吸的作用,因而规定单用粉末服用时剂量不可超过半钱匕,后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经考证认为,细辛单用粉末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则剂量限制放宽,但需久煎保证其安全性。结合当代生产实际,建议经典名方中细辛药材选用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为基原,加工与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其剂型与剂量当遵循原着。

潘晓翠[5](2020)在《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开发 ——以定西市C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主的三级课程体系取代了传统教育体系,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近年来,校本课程快速发展,不断推进了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建设,在我国诸多城市试行校本课程时都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如浙江的龙泉青瓷、青田石雕、新疆的艾德莱斯绸工艺等等,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蕴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药材加工方面的专业资料不够完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诸多地区因加工方式不当而影响药材质量,造成药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当下未见有专门的教材对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事项进行说明。中职学校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是,据调查甘肃省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没有开设具甘肃特色的中药材加工课程,研究以此为契机,通过对定西市中等职业C校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其实际办学条件与地区产业发展,开发可用于该校中草药栽培与营销或中药材加工专业的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的课程。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甘肃省定西市C校师生就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总结在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实践模式与过程模式为指导思想来编写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与基本内容,并以当归的加工贮藏为例进行课程教学说明。研究根据定西市C校办学理念,开发出了可用于该校中草药栽培与营销或中药材加工专业的《特色中药材加工》的课程,结合课程目标制定详细的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并初步完成了校本教学手册的编写。手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主要是对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基础知识的介绍,第二部分分论主要是对各种特色药材分模块进行介绍,每一模块又通过成分与功能、采收与加工、副产品的利用、商品规格标准、药材质量、包装贮藏及运输六个部分进行介绍。该校本课程填补了甘肃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中药材加工》课程设置的空白,为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教辅参考资料。建议在定西市C校进一步对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进行实施评价后加以完善,以期为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资料,促进甘肃特色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马玉涛[6](2020)在《黄连壮苗稀植栽培技术及产地初加工干燥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以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研究对象,针对黄连种植、产地初加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重点开展了黄连种苗质量分级方法、“壮苗稀植”栽培技术以及黄连药材产地初加工干燥技术研究,通过测定生长早期阶段黄连植株的生物量动态积累、不同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氮磷钾含量以及反映黄连质量指标的总生物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醇溶性浸出物、灰分含量等的动态变化,通过试验验证建立了适合黄连种苗分级的简便操作方法和对应分级标准,通过不同移栽密度试验探讨了黄连“壮苗稀植”栽培的生理基础,通过不同干燥方式和干燥温度的比较研究评价了黄连产地初加工过程中不同干燥方法的优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对于株高、叶片数等直观农艺指标呈现连续正态分布特点的黄连种苗群体,采用逐步聚类法可简单、高效的对种苗大小进行可靠分级。依据该方法,可将黄连种苗分为3级,对应的分级标准分别为:(1)一级苗:株高≥8.3cm,叶数≥9片;(2)二级苗:4.9cm≤株高<8.3cm,5片≤叶数<9片;(3)三级苗:株高≤4.9cm,叶数<5片。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一级苗到三级苗在移栽1个月后的成活率呈递减趋;移栽6个月后取样测定的结果表明,质量等级较高的黄连一级、二级苗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含量明显高于质量等级最低的三级苗;此外,与移栽时的种苗生物量相比,一级苗、二级苗、三级苗在移栽后6个月时的鲜生物量的相对增加率分别为20.72%、13.80%、5.02%,不同级别种苗之间的差异显着,说明本研究建立的黄连种苗分级方法能很好反映不同级别种苗之间的生长差异。2. 不同种植密度处理(本试验设置为3万株/667m2、5万株/667m2、7万株/667m2、9万株/667m2)显着影响黄连叶片数、株高和全株生物量,不同时期黄连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特性、总生物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的含量。稀植有利于黄连移栽后早发,植株更健壮,光合作用进行更旺盛,在相同的生长期间内,稀植密度下黄连植株生物体量更大。不同密度处理下根茎干物质量之间关系为3万株/667m2>5万株/667m2>7 万株/667m2>9万株/667m2。黄连不同部位中可溶性糖、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总生物碱和4种主要生物碱含量高低顺序均为3万株/667m2>5万株/667m2>7万株/667m2>9万株/667m2。从种苗早发性、植株个体质量性状和生物碱含量积累角度考虑,3万株/667m2密度处理为最佳。从产量角度考虑,对照组处理为最佳。因此,兼顾黄连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可适度降低种植密度。3.60℃、80℃、100℃、120℃等4个不同温度烘干处理下,60℃烘干处理下,药材的灰分总含量最低,总生物碱、醇溶性浸出物、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的含量最高。阳光晒干、大功率电热干燥、滚筒型明火干燥等3种干燥方式中,阳光晒干与大功率电热干燥方法在各质量评价指标中更优。另外,滚筒型明火干燥方法会产生明显焦黑状黄连干燥样品,经检测,其醇溶性浸出物、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等质量指标均达不到药典要求。阳光晒干与电热干燥所得样品则均符合药典规定。因此,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大功率电热干燥为最适宜的大规模黄连鲜药材干燥方法。该研究结果为黄连种苗分级、适宜栽培密度以及药材产地初加工过程中的干燥方法提供了科学参考。

邱涛[7](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王艺涵,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8](2020)在《经典名方中莪术 郁金 姜黄 片姜黄的本草考证》文中指出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着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着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剧梦真[9](2020)在《皖药桔梗的成分分布、积累及抗氧化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桔梗是传统的中药材品种,在我国广泛分布。桔梗为安徽道地药材,为“十大皖药”之一。其中桐城产桔梗,药用品质优良,习称“桐桔梗”。太和是目前我国桔梗种植的三大主产区之首,主要供食用,出口至韩国等东南亚地区作为泡菜食材。本文对安徽桐城、太和产桔梗的成分分布、积累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为皖产桔梗质量研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1)分别利用比色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对桐城、太和产桔梗的根不同组织部位(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中总皂苷及8种皂苷单体(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E、去芹桔梗皂苷D、去芹桔梗皂苷E、去芹桔梗皂苷D3、桔梗皂苷D2、桔梗皂苷D3、远志皂苷D)进行含量测定。(2)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分离桔梗根部3个组织部位(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桐城、太和产桔梗根3个组织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模式对桔梗根的3个组织部位的特征差异性标志物进行分析。(3)利用比色法测定桐城及太和产桔梗1-4年生、1~12月份桔梗中总皂苷、总多糖、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桔梗根中各成分积累情况。(4)采用DPPH和ABTS法对桐城产桔梗及太和产桔梗根不同组织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评价。[结果](1)安徽桐城、太和产桔梗根中桔梗总皂苷含量及8种皂苷单体之和以周皮最高,次生韧皮部与次生木质部次之。桐城产桔梗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这3个组织部位的桔梗总皂苷含量及8种皂苷单体之和均高于太和产桔梗。除桔梗皂苷E外,桐城产桔梗中的皂苷单体含量皆高于太和产桔梗。太和产桔梗周皮、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中均不含有去芹桔梗皂苷D。桐城产桔梗中的远志皂苷D含量是太和产桔梗中的近5倍,是两个产地的8种桔梗皂苷单体中含量差距较大的皂苷单体。另外,桔梗皂苷D在8种皂苷单体中含量最高,桔梗皂苷E含量次之。(2)运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获取了桔梗根中的周皮、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这3个组织部位。UPLC-Q/TOF-MS分析结果表明,桐城产桔梗与太和产桔梗在成分种类上基本一致,均共鉴定出93种化学成分,包括55种皂苷类化合物、15种黄酮类化合物、10种有机酸类化合物、4种苯丙素类化合物、3种生物碱类化合物、酯类萜2种、核苷酸、醌类、酰胺、醇类化合物各1种。但桔梗3个不同组织部位间存在差异,周皮中含有更高含量的皂苷类化合物。(3)成分积累研究结果显示,两个产地桔梗中总皂苷、总多糖和总氨基酸1-12月份的积累趋势均相近,且不同生长年限的变化趋势也呈现较高的一致性。其中二年生、10月份采收的桐城产桔梗中总皂苷含量最高;三年生9~10月份采收的太和产桔梗的总多糖和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另外,桐城产桔梗中的总皂苷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太和产桔梗,总多糖含量低于太和产桔梗。(4)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桐城产桔梗的DPPH抗氧化活性高于太和产桔梗,周皮中的DPPH抗氧化活性高于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这与皂苷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而桐城产桔梗与太和产桔梗的ABTS抗氧化活性无显着性差异,不同组织部位之间的ABTS抗氧化活性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两个产地桔梗根中不同组织部位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及DPPH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桐城产桔梗宜作药用,为“桐桔梗”药用品质优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太和产桔梗更宜食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综合太和、桐城产桔梗总皂苷、总多糖及总氨基酸成分积累规律,建议桐城桔梗以二年生、10月份采收为宜,太和桔梗以三年生9~10月份采收为宜。

裴艺菲[10](2020)在《滇重楼多光谱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滇重楼野生资源匮乏,市售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频发;栽培环境和生长年限导致其根茎部位有效成分差异大,品质参差不齐;栽培植株地上部分资源严重浪费,没得到合理利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快速、有效和准确的原料药质量评价方法,从源头控制滇重楼品质;加强资源利用度,从根本解决滇重楼资源匮乏问题。本研究以不同年限、不同产地的栽培及野生滇重楼根茎、茎及叶为研究对象,采集样品的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mid infrared spectroscopy,FT-MIR)、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和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um,UV)信息数据,结合多源信息融合策略建立单一或融合的多个产地或年限鉴别模型,辅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方法系统分析不同部位、年限和产地的滇重楼品质差异,建立滇重楼光谱评价体系,为滇重楼质量评价与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论文共五章。首先进行栽培品产地及年限鉴别研究:第一章表明基于根茎部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TMIR,ATR-FTMIR)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对其进行产地鉴别研究;第二章生物量分析表明云南省南部即红河州采集样品具有较高一致性,可为农民带来更大效益。地上部分(茎和叶)在快速有效地鉴定滇重楼产地和栽培年限研究方向中均存在一定的实用价值。其次对野生品进行产地鉴别研究,预试验发现基于样品根茎ATR-FTMIR、NIR及UV三种单一数据建立的模型均未达到最佳效果,因而结合多源信息融合策略进一步研究:第三章将样品根茎ATR-FTMIR及NIR数据有效融合后可有效用于产地判别研究,且前者较后者分类贡献大;第四章有效融合其ATR-FTMIR及UV信息建立产地判别模型。即多源信息融合策略基于光谱数据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有效对滇重楼进行鉴别研究。综述部分总结了重楼属植物质量评价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及化学计量学应用进展综述。

二、几种根茎药材的采收与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根茎药材的采收与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版《中国药典》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情况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分析对象
    1.1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植物药材
    1.2 采收期标准不同表述方式的统计
2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收录情况
    2.1 总体情况
    2.2 不同生产方式植物药材的采收期标准
3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存在问题分析
    3.1 13种植物药材无采收期标准
    3.2 几乎全部人工栽培多年生药材的采收期标准无采收年限
    3.3 250种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没有物候期
    3.4 栽培品与野生品采收期标准的区分不明确
    3.5 26种全年均可采收的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不尽准确
    3.6 其他
4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提升建议
    4.1 加快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完善和提升
    4.2 加强基础研究,为采收期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材种植中“膨大剂”使用对药材质量影响及其管理
    1.2 麦冬、丹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概述
    1.3 稳定同位素比和元素分析用于有机产品溯源研究概述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二章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2.1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性状指标影响观测
    2.2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2.3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3.1 矮壮素处理对丹参产量影响
    3.2 基于代谢组学的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3.3 矮壮素对丹参化学成分影响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氯化胆碱和生态种植对山药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
    4.1 氯化胆碱处理对山药产量质量影响
    4.2 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山药质量影响
    4.3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的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及淫羊藿多苷成分动态累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 释 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4种淫羊藿资源分布
        1.1.1 分类界定
        1.1.2 分布信息
    1.2 质量特征
        1.2.1 采收期含量变化
        1.2.2 不同部位含量变化
        1.2.3 不同产地质量特征
        1.2.4 不同产地化学型差异
    1.3 小结与展望
        1.3.1 淫羊藿的质量特征
        1.3.2 生理生态对品质影响及机制
2 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仪器和试剂
        2.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1.4 对照品溶液制备
        2.1.5 色谱条件
        2.1.6 方法学考察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4 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
        2.2.2 聚类热图分析
        2.2.3 相关性分析
        2.2.4 同质园栽培与野生的质量差异
    2.3 讨论
        2.3.1 影响淫羊藿质量的因素
        2.3.2 对种质筛选的启示
3 4种淫羊藿产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最佳采收期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和试剂
        3.1.2 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2.1 单枚小叶平均质量
        3.2.2 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
        3.2.3 数据分析
        3.2.4 4 种淫羊藿不同时期叶平均重量动态变化
        3.2.5 4 种淫羊藿不同时期主要成分含量动态变化
        3.2.6 4 种淫羊藿不同时期ABCI积累总量动态变化
        3.2.7 基于PCA的综合评价
        3.2.8 基于OPLS-DA的综合评价
        3.2.9 淫羊藿苷占ABCI的比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3.3 讨论
        3.3.1 最佳采收期的判定
        3.3.2 不同物种最佳采收期的差异及可能原因
4 小结与展望
    4.1 药用种质的筛选
    4.2 药材质量形成的分子机制探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经典名方中细辛的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释名
2 基原考证
    2.1 正品细辛主流基原
    2.2 细辛从古至今的易混淆品
        2.2.1 杜衡
        2.2.2 鬼督邮
        2.2.3 及己
        2.2.4 徐长卿
        2.2.5 白薇、白前
3 产地与品质评价
4 采收加工炮制及药用部位考证
5 毒性与剂量考证
    5.1 细辛毒性
    5.2 细辛药用剂量
6 结语

(5)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开发 ——以定西市C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甘肃省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
        二、甘肃省中药材加工市场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国内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体系的成熟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
        三、特色中药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甘肃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特色中药材加工课程概况
        二、校本课程开发概况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三、课程实践模式与过程模式
第三章 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师生需求分析
    第一节 调查准备工作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问卷编制与设计
        三、问卷收发情况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结果
        二、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三、教师访谈总结
第四章 《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一节 《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标准的设计与编写
    第二节 《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第三节 《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
第五章 《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教学案例——以当归加工与贮藏为例
    第一节 《特色中药材加工》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当归的加工贮藏
        一、当归的加工与贮藏课程标准
        二、当归的加工与贮藏教学设计
        三、当归的加工与贮藏评价标准
    第二节 当归的加工与贮藏教学内容
        一、成分与功能
        二、采收与加工
        三、副产品的利用
        四、商品规格标准
        五、药材质量
        六、包装、贮藏、运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与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开发问卷调查表(学生卷)
    附录二 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开发问卷调查表(教师卷)
    附录三 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课程标准
    附录五 甘肃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教学手册展示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黄连壮苗稀植栽培技术及产地初加工干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连概述
    1.2 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现状研究
    1.3 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研究
    1.4 中药材种植密度研究
    1.5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干燥方法研究
    1.6 黄连资源及其地理分布
    1.7 黄连的栽培技术
    1.8 黄连的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黄连种苗分级试验设计
        2.2.2 黄连壮苗稀植试验设计
        2.2.3 黄连鲜药材初加工干燥试验设计
    2.3 试验材料
    2.4 调查及测定方法
        2.4.1 壮苗稀植条件下黄连外观性状调查
        2.4.2 逐步聚类分析步骤
        2.4.3 黄连氮、磷、钾含量测定
        2.4.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4.5 生物总碱含量的测定
        2.4.6 小檗碱等主要生物碱组分含量的测定
        2.4.7 线性关系考察
        2.4.8 精密度试验
        2.4.9 稳定性试验
        2.4.10 重复性试验
        2.4.11 加标回收率试验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连种苗分级方法与分级标准研究
        3.1.1 分级指标的确定
        3.1.2 测定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1.3 初始分级和聚类中心的确立
        3.1.4 分级的修正
        3.1.5 确立不同级别间临界值
        3.1.6 不同级别黄连种苗移栽验证试验结果的比较
    3.2 壮苗稀植对黄连早期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早期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密度种植下盐酸表小檗碱在黄连不同部位的积累趋势
        3.2.3 不同密度种植下盐酸黄连碱在黄连不同部位的积累趋势
        3.2.4 不同密度种植下盐酸巴马汀在黄连不同部位的积累趋势
        3.2.5 不同密度种植下盐酸小檗碱在黄连不同部位的积累趋势
        3.2.6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不同部位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2.7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不同部位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8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光合作用的影响
        3.2.8.1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CO2响应曲线的影响
        3.2.8.2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光强响应曲线的影响
        3.2.9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不同部位总氮含量的影响
        3.2.10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不同部位总磷含量的影响
        3.2.11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不同部位总钾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温度及方式对黄连初加工产品性状的影响
        3.3.1 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下黄连折干率及含水量的影响
        3.3.2 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对黄连药材灰分和醇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干燥温度及方式对黄连药材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干燥温度及方式下黄连药材性状影响
4 讨论
    4.1 黄连种苗分级的必要性
    4.2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生长发育的影响
        4.2.1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早期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2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4.2.3 黄连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体内小檗碱等有效成分的影响
        4.2.4 不同种植密度对黄连可溶性糖含量与养分积累的影响
    4.3 不同初加工干燥方式对黄连药材品质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藏区概况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藏药的发展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经典名方中莪术 郁金 姜黄 片姜黄的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名称考证
2 基原考证
    2.1 唐代以前
    2.2 唐代
        2.2.1 郁金
        2.2.2 姜黄
        2.2.3 蓬莪荗
    2.3 五代、宋金元
        2.3.1 郁金
        2.3.2 姜黄
        2.3.3 蓬莪荗
    2.4 明代
        2.4.1 郁金
        2.4.2 姜黄
        2.4.3 片姜黄
    2.5 清代
        2.5.1 郁金 清代初期对郁金的描述多是延续明末的说法,此后逐步转变基原。
        2.5.2 姜黄
        2.5.3 莪术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3 道地性及品质考证
4 用药部位考证
5 采收加工及炮制考证
6 结语

(9)皖药桔梗的成分分布、积累及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桐城产与太和产桔梗不同组织部位中总皂苷及8种皂苷单体含量比较
    1 仪器和材料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皂苷含量测定
        2.2 8种皂苷单体含量测定
    3 讨论
第二章 桐城产桔梗与太和产桔梗不同组织部位中次生代谢产物比较
    1 仪器和材料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
        2.1 LMD方法
        2.2 UPLC-Q/ TOF-MS方法
    3 结果
        3.1 桐城产桔梗与太和产桔梗成分鉴别
        3.2 桔梗根周皮、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中次生代谢产物差异比较
        3.3 桔梗周皮、次生韧皮部及次生木质部中次生代谢产物分布
    4 讨论
第三章 桐城产与太和产桔梗根中成分积累动态比较
    1 仪器和材料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桔梗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2.2 桔梗总多糖的含量测定
        2.3 桔梗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第四章 桐城产及太和产桔梗不同组织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2 DPPH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2.3 ABTS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3 结果
        3.1 DPPH抗氧化活性测定
        3.2 ABTS抗氧化活性测定
    4 讨论
全文小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药食两用桔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滇重楼多光谱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ATR-FTMIR结合三种算法对栽培滇重楼产地溯源
    1.1 实验材料
    1.2 光谱采集
    1.3 化学计量学
    1.4 结果和讨论
        1.4.1 单一年限产地鉴别
        1.4.1.1 探索性数据分析
        1.4.1.2 光谱数据预处理
        1.4.1.3 光谱分析
        1.4.1.4 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
        1.4.1.5 随机森林模型
        1.4.1.6 模型重要参数比较
        1.4.1.7 不同模型重要变量比较
        1.4.2 全部样本产地鉴别
        1.4.2.1 探索性数据分析
        1.4.2.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
        1.4.2.3 系统聚类分析
    1.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地上部分ATR-FTMIR结合多源信息融合策略鉴别与表征栽培滇重楼
    2.1 实验材料
    2.2 生物量测定和计算
    2.3 光谱采集
    2.4 数据挖掘方法
        2.4.1 数据预处理
        2.4.2 多变量分析
        2.4.3 多源信息融合
    2.5 结果和讨论
        2.5.1 生物量信息分析
        2.5.1.1 不同地理来源样品分析
        2.5.1.2 不同栽培年限样品分析
        2.5.2 光谱特征分析
        2.5.3 产地鉴别
        2.5.3.1 主成分分析
        2.5.3.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2.5.4 年限鉴别
        2.5.4.1 根茎数据集
        2.5.4.2 地上部分数据集
    2.6 结论
第三章 ATR-FTMIR和NIR结合多源信息融合策略鉴别不同产地野生滇重楼
    3.1 实验材料
    3.2 光谱采集
    3.3 数据分析
    3.4 多源信息融合策略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光谱解析
        3.5.2 单一数据来源模型
        3.5.3 低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
        3.5.4 中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
        3.5.5 高级多源信息融合模型
    3.6 结论
第四章 FT-MIR、ATR-FTMIR和UV多光谱鉴别不同产地野生滇重楼
    4.1 实验材料
    4.2 仪器与试剂
    4.3 FT-MIR、ATR-FTMIR及UV采集参数条件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红外光谱分析
        4.5.2 紫外光谱分析
        4.5.3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4.5.4 支持向量机判别分析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重楼属植物质量评价技术应用进展
    1 重楼质量评价分析工具
        1.1 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方法
        1.2 DNA条形码技术
        1.3 色谱技术
        1.3.1 滇重楼根茎鉴定研究
        1.3.2 滇重楼非药用部位鉴定研究
        1.3.3 重楼属植物鉴定研究
        1.3.4 中成药评价研究
        1.4 光谱法
        1.4.1 品质评估
        1.4.2 元素评估
    2 数据分析
        2.1 模式识别技术
        2.1.1 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无监督模式识别技术
        2.1.2 有监督模式识别技术
        2.1.3 多种模式识别技术结合
        2.2 多源信息融合策略
    3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几种根茎药材的采收与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版《中国药典》植物药材采收期标准情况分析及建议[J]. 蒋洁梅,郭巧生,金江群,田婷,刘杨,王秋玲,魏建和. 中国中药杂志, 2022(03)
  • [2]“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D]. 吕朝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4种淫羊藿同质园栽培质量变化及淫羊藿多苷成分动态累积规律研究[D]. 李仁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经典名方中细辛的本草考证[J]. 赵佳琛,王艺涵,翁倩倩,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8)
  • [5]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中药材加工》校本课程开发 ——以定西市C校为例[D]. 潘晓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6]黄连壮苗稀植栽培技术及产地初加工干燥方法研究[D]. 马玉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8]经典名方中莪术 郁金 姜黄 片姜黄的本草考证[J]. 王艺涵,金艳,张卫,彭华胜,李兵,蔡秋杰,杨洪军,张华敏,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8)
  • [9]皖药桔梗的成分分布、积累及抗氧化活性[D]. 剧梦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滇重楼多光谱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鉴别研究[D]. 裴艺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几种根茎的收获和加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