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控缓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羧酸减水剂,缓释,水泥净浆流动度,坍损
可控缓释论文文献综述
钟少俊,李建荣,邓焕友,王美玲[1](2019)在《一种智能可控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子结构设计,调整实验中各原材料的配比,实现对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的释放性能达到智能可控的目的。实验中通过调整单体B与单体C的比例,可适当调节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初始释放量与释放高峰时间。该系列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良好,1~2h坍损小,强度增长良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广东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林宝凤,黄国焕,黎演明,莫芳,唐秀珍[2](2018)在《基于天然高分子交联改性的新材料及其药物可控缓释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控缓释型药物因用药剂量少、毒副作用小以及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备受研究者关注。而天然高分子是可再生的资源,对人体安全无毒,作为一种绿色的药物载体也备受关注[1]。本文以壳聚糖/甲壳素、海藻酸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基于交联改性负载或包覆小分子的药物,成功制备了系列新型药物缓释材料[2]。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电镜和比表面积测试等表征测试方法,研究了新材料的吸附缓释等性能,考察了影响吸附缓释效果的因素,探讨了可控缓释的机理,并初步应用于荔枝、火龙果的保鲜。结果表明药物缓释与新材料内部的自由体积、表面粗糙度和杨氏模量等参数的变化有关。新材料具有孔径大小可控、比表面大、易加工以及稳定性良好等优点,展示了其良好的药物控缓释效果。用于荔枝、火龙果的保鲜均表现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为天然高分子药物载体以及可控缓释行为和机理的研究,为果蔬保鲜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杨海峰,张苹,葛婷,洪祥[3](2018)在《苯并异噻唑啉酮可控缓释技术船舶防污涂料性能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生物污损不仅增加燃油消耗,影响船舶航速,而且加速了船舶壳体的腐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增加了海洋作业的危险。本文就此问题,利用苯并异噻唑啉酮可控缓释技术改性海洋防污涂料,以期能较好的解决该问题。(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05期)
Eric,Roston,廖联明[4](2016)在《美学者欲用黑色素打造智能胶囊》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在40多亿年的进化中,一直受益于生物能源。如今,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生物能量。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正在研究将一个由自身的化学物质制成的微型电池嵌入可吞服的胶囊中,从而形成一种微功率医疗设备。这种微型设备运载可控缓释制剂,具有当前疗(本文来源于《医药经济报》期刊2016-09-16)
王玮[5](2014)在《可注射纳米纤维微球联合BMP-2可控缓释技术在牙本质再生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龋病,牙周病和创伤所引起的牙齿缺损和缺失是目前人类较常见且经常发生的疾病。这些牙齿缺损和缺失往往会影响咀嚼效率,语言功能,面部美观甚至身心健康。现在的修复方法主要是依赖于银汞、树脂、玻璃离子以及牙胶等材料,这些材料往往都难以达到与天然牙齿相似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导致有缺陷的临床修复效果。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为发展天然牙齿替代物提供了契机。牙齿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需要叁大要素:合适的细胞,生物可降解支架以及优势的生长因子。支架在组织工程再生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各种叁维多孔支架被用来提供给细胞粘附,增殖,分化以及新组织形成所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叁维微环境。然而,对于不规则形状的组织或缺损往往需要复杂的设计或合成单层支架来满足形状需求。可注射的细胞载体能通过简单的注射来填充整个缺损位点,使得整个手术过程简单化。近期,我们实验小组成功合成了新型的可注射纳米纤维微球(nanofibrousmicrospheres,NF-MS),期待将其应用于不规则缺损的龋坏而新生牙本质样结构。同时建立乳酸-羟基乙酸(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球包裹的骨形态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缓释系统,联合可注射NF-MS,验证此体系是否能更好的促进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cellfromapicalpapillar,SCAP)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产生类牙本质样结构。目前,NF-MS在牙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仍为空白。BMP-2作为生长和分化因子诱导骨组织再生已有大量报道,但其对人SCAP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建立一个有效的BMP-2缓释系统,对于维持BMP-2在体内的活性,防止其降解,维持其有效的生物学浓度十分关键,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观察,DNA含量测定,实时定量PCR,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钙含量测定等方法比较新型的可注射NF-MS与传统的实心微球(solid-interiormicrospheres,SI-MS)在体内体外促进SCAP成牙分化的能力;其次,通过ALP活力测定,钙含量测定,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评估在BMP-2作用下,SCAP在体外单层细胞培养和体外体内NF-MS上的3D培养体系中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以及形成牙本质样结构的能力;最后采用SEM,Elisa,VonKossa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评估BMP-2缓释系统联合NF-MS对SCAP在体内向成牙本质样细胞分化并形成牙本质样结构的影响。我们得出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与SI-MS相比较,SCAP在NF-MS上的形态大多更圆更立体,有更多的基质沉积,增殖速度更快;在成牙诱导3天和7天时,SCAP在NF-MS上的ALP活性显着高于SI-MS;在成牙诱导2周和4周时,ColI、BSP、OCN和DSPP与成牙分化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在两种微球上均被上调。在NF-MS上,DSPP和BSP基因在2周和4周时上调水平明显高于SI-MS,而ColI和OCN的表达水平只有在4周时明显高于SI-MS。在4周时DSPP蛋白在NF-MS上的表达最明显,而2周时DSPP蛋白在SI-MS上几乎无表达。体内标本可见NF-MS组所形成的组织更致密,微球可均匀分布在新生组织中,并被大量的细胞和新生胶原所包裹,部分微球发生退化。而在SI-MS组微球大多聚集在一起,仅有少量的细胞和新生胶原包裹,形成了较少组织。同时NF-MS组显示了更多的钙沉积和DSPP蛋白的阳性表达。由此表明与普通的SI-MS相比,NF-MS在体内和体外更有利于SCAP向成牙方向分化和矿化。2.与对照组相比,100ng/ml的BMP-2对单层培养的SCAP增殖有一定的影响,却显着促进了SCAP的ALP的活力和矿化能力;在体外SCAP与NF-MS的3D培养体系中,BMP-2在7天和14天时明显提高了SCAP的ALP活性并在4周时显着提高了钙含量。而ColI在2周、OCN在4周和BSP和DSPP在2周和4周时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提高;相应的DSPP蛋白的表达水平在2周和4周时也随之升高;皮下注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MP-2组所含胶原较多,且有类牙本质样结构产生,矿化结节更明显,DSPP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阳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BMP-2无论在单层培养或3D培养中,均能促进SCAP向成牙方向的分化。3.尽管可溶性的BMP-2有效促进了SCAP的在体内体外的成牙分化,但由于其易在注射位点流失并在体内快速失活,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采用双乳化法成功制成了BMP-2PLGA缓释微球来解决体内重复给药的问题。BMP-2在PLGA微球上的体外缓释方式为多相释药模式,第一天和第二天均爆释16%后,10天到35天期间由快速释放变成缓慢释放模式,平均每天约0.81%,从42天到49天又出现一个快速释放期,总释放率约为22%;皮下注射4周后BMP-2组矿化效果不明显,8周后BMP-2组出现了明显的矿化,且25μgBMP-2组的矿化效果明显高于5μgBMP-2组。组织切片可见大量的骨样牙本质出现在25μgBMP-2组,而5μgBMP-2组骨样牙本质的含量较少;25μg和5μg的BMP-2组均可见DSP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体内基因表达分析可见,所有BMP-2组的ColI,BSP,OCN和DSPP基因均被上调,与相应的BSA组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体内钙含量测试结果表明所有BMP-2组的钙含量均高于相应的BSA组,且25μgBMP-2组的钙含量显着高于5μgBMP-2组。由此得出结论,BMP-2在PLGA微球上的缓释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且我们所建立的缓释体系在体内能有效的促进SCAP向成牙方向分化。(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吴摇贵[6](2013)在《无害化钼尾矿可控缓释肥田间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型肥料无害化钼尾矿可控缓释肥与传统肥料田间试验的对比分析,新型肥料解决了选矿当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钼尾矿,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矿山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家》期刊2013年21期)
宋倩,黄启良,袁会珠,宁君,王忠跃[7](2008)在《可控缓释纳米农药制剂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发展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制剂,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介绍了纳米控释系统的优点、纳米农药的作用方式及研究进展,纳米技术在农药研究领域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对农药制剂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马洪菊,宁君,王忠跃,梅向东[8](2008)在《复合可控缓释植物抗病诱导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诱导抗病性是一项全新的植物保护技术,对环境安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诱导剂的种类,探讨了不同诱导剂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重点讨论了植物诱导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张增志,张利梅,马向东,杨春卫,黄华[9](2008)在《功能导水涂层纤维的可控缓释水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吸水性有机高分子PVA与超细蒙脱石颗粒混合成胶体,涂敷于天然植物纤维表面,制备出一种具有可控缓释水功能的导水涂层纤维。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纤维表面形貌,采用热重法分析涂层材料吸-脱附水特性,采用快速水分测定仪测量了膜材包装水后失水率和土壤湿度的关系,分析涂层纤维的动态水分运移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蒙脱石颗粒充分分散在PVA胶体网络间隙,纤维水势高的一端PVA溶胀,蒙脱石颗粒发生断桥,水分运移依靠PVA吸-脱附作用;纤维水势低的一端PVA脱水,蒙脱石颗粒桥接形成传水通道。由此实现了由分子传水和层间传水能垒不一致导致的沿纤维纵向水势梯度变化而形成的水分运移的过程机制。(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08年07期)
梁旭东[10](2008)在《多孔二氧化硅材料负载农药可控缓释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多孔二氧化硅空心材料作为新型可控缓释载体,已成功应用于新型农药缓释剂中,以它为载体能够制备出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农药可控缓释制剂。本文通过超临界流体法将麦草畏、咪鲜胺两种农药分别负载于二氧化硅载体上,并通过实验确定适合的分散剂、润湿剂等工艺条件,制备出了麦草畏、咪鲜胺两种具有一定缓释性能的长效缓释可湿性粉剂。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可湿性粉剂的各项相关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悬浮率:GB/T14825-93;润湿时间:GB5451-2001;细度:GB/T16150-2000)的基本要求,其中,麦草畏可湿性粉剂润湿时间为72sec,1h悬浮率为87.5%,6h悬浮率为87.03%,粉体细度小于5μm,缓释溶出实验中,药物最终释放量约为82%;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润湿时间为28sec,1h悬浮率为92.36%,6h悬浮率为90.56%,粉体细度小于10μm,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最终药物释放量约为83%。本文另一个研究工作是利用正硅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缩合,在W/O乳液内制备二氧化硅空心微球,并在制备过程中直接将农药井冈霉素包裹于二氧化硅微球的空心结构内,得到载药二氧化硅空心微球缓释剂。表征结果表明,井冈霉素与二氧化硅之间未发生化学作用,药物负载量约为31.9wt%。溶出结果表明,载药空心微球表现出较好的缓释性能,释放速度平缓,最终释放量达总载药量的90%以上,减少了在环境中的药物残留。(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8-05-30)
可控缓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控缓释型药物因用药剂量少、毒副作用小以及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备受研究者关注。而天然高分子是可再生的资源,对人体安全无毒,作为一种绿色的药物载体也备受关注[1]。本文以壳聚糖/甲壳素、海藻酸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基于交联改性负载或包覆小分子的药物,成功制备了系列新型药物缓释材料[2]。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电镜和比表面积测试等表征测试方法,研究了新材料的吸附缓释等性能,考察了影响吸附缓释效果的因素,探讨了可控缓释的机理,并初步应用于荔枝、火龙果的保鲜。结果表明药物缓释与新材料内部的自由体积、表面粗糙度和杨氏模量等参数的变化有关。新材料具有孔径大小可控、比表面大、易加工以及稳定性良好等优点,展示了其良好的药物控缓释效果。用于荔枝、火龙果的保鲜均表现较好的效果。研究结果为天然高分子药物载体以及可控缓释行为和机理的研究,为果蔬保鲜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控缓释论文参考文献
[1].钟少俊,李建荣,邓焕友,王美玲.一种智能可控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广东建材.2019
[2].林宝凤,黄国焕,黎演明,莫芳,唐秀珍.基于天然高分子交联改性的新材料及其药物可控缓释的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3].杨海峰,张苹,葛婷,洪祥.苯并异噻唑啉酮可控缓释技术船舶防污涂料性能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8
[4].Eric,Roston,廖联明.美学者欲用黑色素打造智能胶囊[N].医药经济报.2016
[5].王玮.可注射纳米纤维微球联合BMP-2可控缓释技术在牙本质再生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
[6].吴摇贵.无害化钼尾矿可控缓释肥田间效果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
[7].宋倩,黄启良,袁会珠,宁君,王忠跃.可控缓释纳米农药制剂及其研究进展[C].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8].马洪菊,宁君,王忠跃,梅向东.复合可控缓释植物抗病诱导剂[C].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9].张增志,张利梅,马向东,杨春卫,黄华.功能导水涂层纤维的可控缓释水机制研究[J].材料工程.2008
[10].梁旭东.多孔二氧化硅材料负载农药可控缓释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