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明治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明治,日本,时期,教育史,明治维新,甲午战争,靖国神社。
明治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崔硼[1](2019)在《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法制史研究——评《日本近现代教育史》》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文明的进步就是强国的基础。日本能够在百余年间迅速突破封建社会的桎梏转型为现代化国家,使民族发展兴盛,完全取决于其"教育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近现代教育史》这本书,在解读日本政府有关国民教育的发展战略与法制决策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日本近现代教育体制的演变过程。日本在明治时期一开始是个封建闭塞的东方小国,在世界版图上毫不起眼。后来,只用了几十年(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9年11期)
董丽仙[2](2019)在《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史之二元性考察——以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后经历了前期国民主义、文明开化运动、自由民权运动、保守国粹主义和日本主义的洗礼,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成为日本明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日本的特殊国情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国民主义始终从属于国家主义。这是日本明治思想史的重要特征,也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课题。(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30期)
王国华[3](2019)在《明治时期日本水产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日本体系化的水产教育开端于明治时期。明治政府推动农业的近代化,主要依靠实施"劝农政策",贯彻"明治农法",发展农业教育这叁大政策手段。作为农业教育的一部分,水产教育亦得到明治政府的高度关注。自明治初期,在文部省和农商务省的主导下,水产教育完成了雏形框架到体系模式的奠基塑型。进入明治中期以后,随着日本海洋渔业权益的膨胀,日本为发展扩张性远洋渔业,水产教育从培养沿岸和近海渔业人才,转而培养远洋渔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发生较大转变。准确把握近代日本水产教育体系的形成过程,探讨水产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特征,深度挖掘远洋渔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意图,有助于从人才供给层面,深刻理解近代日本进行渔业资源抢夺的内在因素。(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宋青青,刘思宇[4](2019)在《从岛崎藤村《家》看明治时期家庭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岛崎藤村是明治时期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家》是典型的家庭小说。作者以明治末年桥本家和小泉家两个封建大家庭为舞台,描写了两个家庭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本文拟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采用历史批评的方法,将岛崎藤村作品《家》中的"家"带入社会,从家庭的经济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0期)
李若愚[5](2019)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对靖国信仰的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新生的明治政府来说,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证明统治的合法性。由于明治维新的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旧藩阀,因此在理论上构建自身合法性的过程中,明治政府更多借用的是日本传统文化之躯壳。靖国信仰即是这一过程中的产物。靖国信仰被创造出来之根本目的是服务现实,因此其不仅没有明确的宗教经典,也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甚至是对日本神道教传统的背叛。天皇崇拜将天皇打造为"现人神",靖国信仰则将民众的精神安置于"成为效忠天皇的英灵"之上。明治政府操纵民众信仰,将个人的信仰之力汇聚起来并转化为集团性的力量,其宣泄的出口就是侵略战争。(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晋[6](2019)在《明治时期民众思想家田中正造的和平思想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田中正造为日本明治时期的民众思想家,值日本民权运动发展之际,心系国权与民权的发展,并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转变"国家观",形成了包含坚持治内改良为首要任务,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而同情战争中的受难民众,秉承小国姿态进行外交,主张废除世界海陆军备四方面内容的和平思想。田中正造的和平思想强调民权和人道主义,更强调"废除世界海陆军备"对日本发展的重要意义。田中正造和平思想中的"民权重于国权"主张,在当时国权扩张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先进性。田中正造未对天皇制进行批判,造成了其思想的局限性及和平思想没有最终成为主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知儒[7](2019)在《明治时期日本女子教育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的近代化是一个国家近代化的重要内容。明治时期以来,女子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并居于亚洲国家乃至世界的前列。回顾近代以来日本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日本教育近代化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13期)
许晓光[8](2019)在《民族扩张理论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为了论证民族扩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宣扬了一整套理论。该理论起源于西方传入日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根据本国在亚洲文明程度的领先状况,日本思想界提出"文明征服野蛮"的理论,认为日本已经是亚洲"文明强国",在世界上可以同欧美列强并驾齐驱,因而应当在亚洲成为"食他人者"。另一方面,日本思想界又提出,亚洲各国是"野蛮落后"的社会,所以只能成为"被食者"。再进一步推断,日本思想界又宣扬,文明进步的日本向野蛮落后的东亚各国扩张,"输出文明"并"保护"那里受苦受难的各民族,成为日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民族扩张的"正义性"似乎得到了"合理的"解读,明治日本思想界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煽动下的军国主义扩张提供了所谓"正当性"诠释。(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轩[9](2019)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世界主要国家的近代转型来说,日本的近代国家转型以明治维新为标志,跨越时间最短、社会震荡最小且社会变革度最高。面对西方列强的殖民威胁,日本虽然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明治维新虽然结束了长达260多年的江户幕府统治,但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却和平移交了政权,德川家族实现了安全维系,大批幕府重臣转(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9年S1期)
倪超[10](2019)在《明治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清语正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汉语教科书在汉语国际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清语正规》是日本明治时期的汉语教材,张美兰将其收录在《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汇刊》丛书中,该教材体例完整,编排按照语音、词汇、语法的篇章格局进行编排,针对性强,科学实用,结合第一手原始资料文献研究该教材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以《清语正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法、对比法、归纳法解析其主要教学内容,分别对《清语正规》这本教材的语音、词汇、语法叁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该教材中语音教学内容的选取全面,重点偏向语音的变化,词汇的选取偏向口语类词汇,语法点项目的选取偏向初级汉语语法点,实用性突出。该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生活联系紧密,编排上集中展示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散、循序渐进,实用性强。最后,笔者结合该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特点,认为当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编写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与时俱进,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主,有针对性地选取与实际生活关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要提高系统性,增加趣味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明治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明治维新后经历了前期国民主义、文明开化运动、自由民权运动、保守国粹主义和日本主义的洗礼,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成为日本明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日本的特殊国情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国民主义始终从属于国家主义。这是日本明治思想史的重要特征,也给后人留下了沉重的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治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崔硼.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法制史研究——评《日本近现代教育史》[J].高教探索.2019
[2].董丽仙.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史之二元性考察——以国民主义和国家主义为例[J].新西部.2019
[3].王国华.明治时期日本水产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特点[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4].宋青青,刘思宇.从岛崎藤村《家》看明治时期家庭的功能[J].戏剧之家.2019
[5].李若愚.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对靖国信仰的创造[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张晋.明治时期民众思想家田中正造的和平思想刍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张知儒.明治时期日本女子教育的探析[J].东西南北.2019
[8].许晓光.民族扩张理论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J].历史研究.2019
[9].刘轩.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J].日本学刊.2019
[10].倪超.明治时期日本汉语教科书《清语正规》研究[D].广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