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因特网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协议,因特网,网络安全,子网,路由协议,空间站,优缺点。
因特网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杨阳[1](2018)在《对基于因特网协议的空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协议(IP)基础上的技术手段,在持续发展与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逐渐成为了航空无线通信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条件。本文从互联网协议技术的基本特征入手,对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常用网络技术条件进行详细分析,通过Gatelink技术、Flightlink技术以及技术整合下机载IP网络技术的全面分析,在学术交流与实践分享中,为应用拓展与技术发展创造空间。(本文来源于《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孔令晶[2](2015)在《因特网通信子网典型路由协议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已从经济、工业、政治、文化和军事悄然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也同时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而吸引了全球大量研究力的投入。当前,除了研究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来解决因特网所面临问题(包括安全问题)的下一代Internet (NGI) (?)卜、,大多数网络安全的研究工作则主要聚焦于提高现有因特网的安全性上。作为四川省网络通信重点实验室NGI研究的一部分,本人的博士论文大体上也主要集中在研究如何提高现存因特网架构的安全性上。对现有网络安全研究工作的分析表明: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是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进行的。本论文的研究则从因特网体系结构和系统互联的视角出发,分析网络安全问题。对通信子网的体系结构分析表明:OSI/RM和类OSI/RM的Internet体系结构隐式地沿用了带内信令的观点,将通信子网描述为最多叁层结构,从而掩盖了用户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和信令与管理数据传输平台在功能、层次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不同平台上安全问题的差异。本文利用带外信令的观点,将Internet的通信子网归纳为最多叁层的“用户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U-P)和涉及传送层和其上的专用信令控制管理协议的“信控管理平台”(S&M-P),后者涉及OSI/RM的7层(Internet的5层)。由于不同平台职责不同、协议层次也不同,其安全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引入了平台安全的概念。从Internet是由不同管理域的“自治系统”(AS)互联而成的复杂系统的观点出发,将研究对象的安全问题归结为系统内部安全性和边界安全性问题,由此引入和强调了边界安全的概念。将两种安全视角相结合,通过对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类典型实例的分析,本文将研究重点锁定在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的通信子网的S&M-P上的两个重要协议,即AS之间通信的外部网关协议(BGP)和AS内部使用最为广泛使用的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上述内容的详细讨论在本论文第二章中进行。本文第叁章到第六章致力于BGP和OSPF的安全性研究,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的第叁章旨在提高BGP经典安全解决方案S-BGP'‘验证机制”的有效性问题。在确保参与者的身份不可伪造,IP地址前缀的真实性,AS_PATH不可篡改以及KN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减少系统开销,提高验证效率。由此,给出了全新的轻量级的验证算法SR-KN。仿真结果表明在110个AS规模的网络中,与S-BGP相比,网络收敛时间大约降低了一半。而当网络规模达到11038时,证书规模大约减少为原有规模的千分之七。传统BGP安全解决方案采用了“集中式”的认证模型,使得方案难以部署和扩展。基于信任者转化模型(TTM)的SE-BGP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SE-BGP却无法验证跨联盟者(CAA)的身份及行为授权,也无法抵御他们的主动攻击。由此,为了解决以上安全问题,第四章给出跨联盟的认证算法和主动攻击防御算法,进而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SCA-BGP。理论上证明,SCA-BGP的安全性完全能够满足安全需求。仿真结果表明,SCA-BGP的可扩展性和网络性能均优于S-BGP和SE-BGP。鉴于SCA-BGP中跨联盟者间缺少协同机制,第五章着重于解决SCA-BGP的资源分配及健壮性提升问题。笔者提出了借助多个关键节点(KN)分摊信任转化任务的分布式信任者转化模型(DTTM),并基于邻居环建立了修复机制和信任评估机制,最终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BGP安全解决方案——协同安全BGP(CS-BGP)。理论证明,CS-BGP解决了资源分配问题,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实验结果表明:CS-BGP与笔者提出的SCA-BGP类似,同样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网络收敛性。第六章将研究工作转向AS内部的安全问题,着重讨论OSPF的安全性。通过将OSPF的二层结构拓展为叁层等级结构,借鉴现有的多成员组之间的通信方法,给出了适宜于OSPF区域结构的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HS-OSPF。HS-OSPF保障了“洪泛”过程中“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参与者“身份的不可否认性”,“身份的不可伪造性”及安全威胁的“可控性”安全特点。仿真结果进一步表明,HS-OSPF获取密钥和验证的总时间远小于传统方案。如果将规模为1000的OSPF网络划分为10个区域,密钥的存储量也将降为传统方案的十二分之一。综上所述,本论文从笔者提出的平台视角和互联视角出发,通过对两类典型系统安全性问题的分析,最后以通信子网中的两类路由协议BGP和OSPF为对象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其安全性问题,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笔者提出的不同安全性方案为解决相关协议的安全性,提高系统处理效率和系统的可扩展性等方面均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应当指出;通信子网“信控和管理平台”的安全性涉及了其平台上的多种协议,因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文研究仅涉及信令平台上的两种典型的路由协议。但是,笔者相信:该平台上的其他协议,如网络管理(SNMP)和域名系统(DNS)等都可以从平台安全和互联安全两个视角出发开展相关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10-01)
尚建贞[3](2014)在《基于因特网协议下的MPLS协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基于IP的传统网络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路由膨胀、服务质量、网络安全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计算机网络健康正常的发展,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MPLS。本文简要介绍了MPLS的工作原理和MPLS头部的格式。(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4年19期)
张永生[4](2014)在《基于因特网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计算机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安全也随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章以网络安全协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基于因特网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周宇燕[5](2014)在《因特网协议版本6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IPv6(因特网协议版本6)的特性以及常见的过渡技术:双栈技术、隧道技术。结合南京某大学校园网络的部署方案,将过渡技术运用于其中,实现双网兼容,双网互通。(本文来源于《江苏通信》期刊2014年02期)
朱晓伟[6](2013)在《因特网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成为网络中的最大群体,我们不得不把网络安全提到我们的日程中来,网络安全中的关键就是其中的网络安全协议,从而保证我们在网上冲浪时候的安全,我们分别从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的协议来提高我们的网络安全。(本文来源于《信息系统工程》期刊2013年08期)
叶宝琳[7](2013)在《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路由器是是网络中的不可获取的部分,而路由器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其中的路由选择协议,本文讨论传统路由选择协议的最优算法特点,以及针对常见的单播和多播路由信息进行对比,最后对常见几种多播路由协议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3年14期)
申丽,夏鹏举[8](2013)在《基于因特网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的越来越普及,人们渐渐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网络安全的根本就是其中因特网所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本文针对现阶段我们常食用的网络安全协议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的层次的网络安全协议进行系统的划分,对其中涉及到的加密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安全服务进行宏观的分析,根据其涉及到的加密方式对英特网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进行对比,最后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对下一代网络安全协议的畅想。(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3年14期)
刘阳[9](2011)在《空间站因特网接入网关协议转换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为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分“叁步走”的发展战略,继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之后,我国将发射自己的空间实验室,突破一些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为以后建设空间站,实现航天员的长期驻守做准备。国际空间站建设之初没有考虑因特网接入问题,为了满足日后我国的航天员在轨长期驻守空间站娱乐服务及与地面联系的需要,有必要利用空间实验室试验空间站的因特网接入服务。基于此问题,本文从已经成为地面因特网事实上的标准TCP/IP入手,分析其在空间环境下应用的利弊,并通过对比多种卫星接入因特网的方案,选择通过协议网关的方法解决TCP不适于空间环境的问题。对于空间链路通信协议的选择问题,本文把目光锁定在CCSDS AOS上,通过分析CCSDS主网结构,业务等级以及业务类型。选取了适合在空间链路承载IP数据报的业务,并针对空间通信环境高误码率的问题,分析并选取了适合空间站因特网服务的AOS等级业务。分析利用空间站测控资源及传输系统,完成了空间站因特网服务的实现方案,并设计了空间站网络服务系统架构。简述了系统各部分所承担的任务,并将本文的重点放在了协议网关的设计上,通过层次化的分析,协议网关的网络层之上的设计重点在TCP应答的实现上,其中IP欺骗是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链路层以下协议网关将针对不同数据报文灵活的选择AOS业务进行链路级的封装传输。在完成TCP/IP与CCSDS协议转换的编程实现后,本文分析并选取了Linux操作系统,并在ARM开发板上实现了嵌入式协议网关的设计工作。最后通过编写UDP与TCP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程序对协议网关的功能进行了测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邓波[10](2010)在《基于因特网中多媒体播放的实时流控制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网络中的多媒体播放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一种用来提供给客户机与服务器进行交互式操作的协议—实时流协议(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RTSP)。(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24期)
因特网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已从经济、工业、政治、文化和军事悄然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网络的安全性问题也同时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而吸引了全球大量研究力的投入。当前,除了研究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来解决因特网所面临问题(包括安全问题)的下一代Internet (NGI) (?)卜、,大多数网络安全的研究工作则主要聚焦于提高现有因特网的安全性上。作为四川省网络通信重点实验室NGI研究的一部分,本人的博士论文大体上也主要集中在研究如何提高现存因特网架构的安全性上。对现有网络安全研究工作的分析表明:大多数研究工作都是针对特定的安全问题进行的。本论文的研究则从因特网体系结构和系统互联的视角出发,分析网络安全问题。对通信子网的体系结构分析表明:OSI/RM和类OSI/RM的Internet体系结构隐式地沿用了带内信令的观点,将通信子网描述为最多叁层结构,从而掩盖了用户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和信令与管理数据传输平台在功能、层次结构上的差异以及不同平台上安全问题的差异。本文利用带外信令的观点,将Internet的通信子网归纳为最多叁层的“用户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U-P)和涉及传送层和其上的专用信令控制管理协议的“信控管理平台”(S&M-P),后者涉及OSI/RM的7层(Internet的5层)。由于不同平台职责不同、协议层次也不同,其安全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引入了平台安全的概念。从Internet是由不同管理域的“自治系统”(AS)互联而成的复杂系统的观点出发,将研究对象的安全问题归结为系统内部安全性和边界安全性问题,由此引入和强调了边界安全的概念。将两种安全视角相结合,通过对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类典型实例的分析,本文将研究重点锁定在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的通信子网的S&M-P上的两个重要协议,即AS之间通信的外部网关协议(BGP)和AS内部使用最为广泛使用的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上述内容的详细讨论在本论文第二章中进行。本文第叁章到第六章致力于BGP和OSPF的安全性研究,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的第叁章旨在提高BGP经典安全解决方案S-BGP'‘验证机制”的有效性问题。在确保参与者的身份不可伪造,IP地址前缀的真实性,AS_PATH不可篡改以及KN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减少系统开销,提高验证效率。由此,给出了全新的轻量级的验证算法SR-KN。仿真结果表明在110个AS规模的网络中,与S-BGP相比,网络收敛时间大约降低了一半。而当网络规模达到11038时,证书规模大约减少为原有规模的千分之七。传统BGP安全解决方案采用了“集中式”的认证模型,使得方案难以部署和扩展。基于信任者转化模型(TTM)的SE-BGP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SE-BGP却无法验证跨联盟者(CAA)的身份及行为授权,也无法抵御他们的主动攻击。由此,为了解决以上安全问题,第四章给出跨联盟的认证算法和主动攻击防御算法,进而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SCA-BGP。理论上证明,SCA-BGP的安全性完全能够满足安全需求。仿真结果表明,SCA-BGP的可扩展性和网络性能均优于S-BGP和SE-BGP。鉴于SCA-BGP中跨联盟者间缺少协同机制,第五章着重于解决SCA-BGP的资源分配及健壮性提升问题。笔者提出了借助多个关键节点(KN)分摊信任转化任务的分布式信任者转化模型(DTTM),并基于邻居环建立了修复机制和信任评估机制,最终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BGP安全解决方案——协同安全BGP(CS-BGP)。理论证明,CS-BGP解决了资源分配问题,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实验结果表明:CS-BGP与笔者提出的SCA-BGP类似,同样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网络收敛性。第六章将研究工作转向AS内部的安全问题,着重讨论OSPF的安全性。通过将OSPF的二层结构拓展为叁层等级结构,借鉴现有的多成员组之间的通信方法,给出了适宜于OSPF区域结构的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HS-OSPF。HS-OSPF保障了“洪泛”过程中“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参与者“身份的不可否认性”,“身份的不可伪造性”及安全威胁的“可控性”安全特点。仿真结果进一步表明,HS-OSPF获取密钥和验证的总时间远小于传统方案。如果将规模为1000的OSPF网络划分为10个区域,密钥的存储量也将降为传统方案的十二分之一。综上所述,本论文从笔者提出的平台视角和互联视角出发,通过对两类典型系统安全性问题的分析,最后以通信子网中的两类路由协议BGP和OSPF为对象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其安全性问题,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案。实验结果表明:笔者提出的不同安全性方案为解决相关协议的安全性,提高系统处理效率和系统的可扩展性等方面均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应当指出;通信子网“信控和管理平台”的安全性涉及了其平台上的多种协议,因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文研究仅涉及信令平台上的两种典型的路由协议。但是,笔者相信:该平台上的其他协议,如网络管理(SNMP)和域名系统(DNS)等都可以从平台安全和互联安全两个视角出发开展相关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因特网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杨阳.对基于因特网协议的空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探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
[2].孔令晶.因特网通信子网典型路由协议的安全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尚建贞.基于因特网协议下的MPLS协议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
[4].张永生.基于因特网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的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5].周宇燕.因特网协议版本6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江苏通信.2014
[6].朱晓伟.因特网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的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
[7].叶宝琳.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
[8].申丽,夏鹏举.基于因特网使用的网络安全协议的探讨[J].电子测试.2013
[9].刘阳.空间站因特网接入网关协议转换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0].邓波.基于因特网中多媒体播放的实时流控制协议[J].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