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筒中筒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剪力,混凝土,刚度,受力,高层建筑,效应。
筒中筒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吕炜磊,陈伯望,刘建文,刘陈诚[1](2019)在《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大,建筑高度与结构刚度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筒中筒结构及带加强层的筒中筒结构因此而产生。本文基于某实际工程若干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探讨了加强层的刚度、位置、数量等的改变对筒中筒结构空间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强层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使得结构内力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重分布;对于减少结构侧移而言,在筒中筒结构中设置加强层效果明显不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筒中筒结构设置水平刚臂的基础上再设置外框圈梁的作用也不如框架核心筒结构显着;加强层的刚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使得结构产生薄弱层,不利于结构抗震;当沿着结构高度均匀设置加强层时,可以不考虑加强层的最优位置。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筒中筒结构设置加强层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吕炜磊[2](2019)在《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建筑物高度不断向着更高的领域发展,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向位移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高层结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找到最佳方案,以控制结构在风荷载或者地震荷载下的侧向变形。当结构侧移过大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大抗侧力结构如剪力墙、筒体等的刚度来控制变形。但这种方法,不但使得建筑物的造价增加,也由于竖向构件截面过大而对建筑的使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超高层建筑常采用的结构形式,如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只由内筒承担倾覆力矩通常无法满足侧移限值的要求。因此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设置刚性伸臂来增强高层建筑的抗侧刚度的想法,也就是在高层建筑的合适部位增强水平结构的刚度,从而使得内筒和外围框柱能够形成整体共同工作,控制其侧向变形。通过设置加强层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能够减少造价,且对结构受力有着有利的影响,如果把加强层的设置与设备层等结合起来,还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空间。本文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对高度为245m的超高层筒中筒结构-长沙市瑞吉酒店进行了多种加强层设置方案的分析,针对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探讨了 12种模型的加强层设置对筒中筒结构空间受力性能的影响,分别从加强层的不同位置,如不设加强层、设于结构顶部、结构中部等位置处,不同刚度、不同数量,如设置一道、二道、叁道、四道加强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空间受力性能的影响;(2)从减少结构侧移和改善结构受力两个目标出发,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如加强层对结构顶点侧移的影响,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外筒翼缘框架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等。(3)研究了在两种不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各种加强层设置方案对筒中筒结构自振周期、顶点侧移、内外筒剪力和弯矩分布的影响。(4)通过变形协调建立平衡方程,运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得到与水平刚臂相连的外筒柱内力值的计算公式以及水平加强层弯曲刚度与该柱轴向刚度的关系表达式。结果表明,1)加强层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的改善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使得结构内力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重分布;2)对于减少结构侧移而言,在筒中筒结构中设置加强层效果明显不如框架-核心筒结构且在筒中筒结构中设置水平刚臂的基础上再设置外框圈梁的效果也不如框架核心筒结构显着;3)加强层的刚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使得结构产生薄弱层,不利于结构抗震;4)当沿着结构高度均匀设置加强层时,可以不考虑加强层的最佳位置。基于研究,给实际工程筒中筒结构设置加强层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袁深根,吕炜磊,罗晓勇,周志锦[3](2019)在《筒中筒结构加强层设置研究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加强层的定义和原理进行浅析,并通过对某60层筒中筒结构在多种方案下设置刚性层效果的计算分析和设置加强层效果的讨论,给实际工程超高层建筑设置加强层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贾肖肖,徐凤华[4](2019)在《浅谈筒中筒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建筑是反映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对建筑物高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物的强度和结构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筒中筒结构而言,筒中筒结构成为设计的重点。通过对已建筒中筒结构体系工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了模拟500m和600m高度的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总结了该结构的主要控制指标,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04期)
汤明乐[5](2018)在《高层装配式混凝土正交斜放空间网格盒式筒中筒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筒中筒结构是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具有抗侧刚度大,整体性好等特点,在地震作用也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但筒中筒结构也存在框架截面尺寸较大,剪力滞后效应导致材料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且建筑立面造型较为单一。贵州大学马克俭教授在筒中筒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盒式筒中筒结构的概念,并在唐山建华检测中心成功应用,节约材料的同时还降低了楼层高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当前的高层建筑主要以现浇混凝土结构为主,有施工工期长,施工环境差等缺点。住建部十叁五规划发文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结构的装配化,有利于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盒式筒中筒结构,将装配式施工方法应用于新型混凝土盒式筒中筒结构中,大大缩短了结构的施工工期,盒式结构的杆件具有小和多的特点,在划分预制单元时,不宜以单个杆件为单元,而以单元集合为基础,提高装配效率。高层建筑的抗震研究一直是结构设计的重点。抗震分析从最初的以反应谱分析为基础发展到当前以动力弹塑性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使得结构分析从静力向动力、从弹性到弹塑性分析的新阶段。伴随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建筑结构不仅仅要实现大震不倒的宏观抗震性能,还要在不同地震水准下,针对不同的构件实现相应的性能水准,不再仅仅保证结构构件不被破坏,还要保证非结构构件的正常使用,这是基于结构的损坏代价和修复代价的选择。本文以一超高层装配式混凝土盒式筒中筒结构为例,进行了结构的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主要研究盒式筒中筒结构的抗震性能,指出了盒式筒中筒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合理破坏机制,并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1.对新型盒式结构实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在大震作用下,设置合理的性能水准目标。以常规筒中筒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基础,提出了新型盒式筒中筒结构性能目标的设定,保证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的破坏形式符合预期的损坏要求和合理的结构破坏机制。针对盒式筒中筒结构空腹夹层板等代为实腹梁进行弹塑性分析时杆件受力和变形的不同,提出了等代实腹梁进行弹塑性分析的适用条件,避免等代实腹梁发生弹塑性变形后对空腹夹层板变形判断的困难,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2.利用弹塑性分析软件SAP2000对盒式筒中筒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对结构X、Y两个方向进行侧向推覆分析,将得到的顶点位移-基底剪力曲线转化为谱加速度-谱位移曲线,结合美国ATC-40规范找出结构的性能点。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大震下能力谱和需求谱曲线能相交,且性能点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小于筒中筒结构弹塑性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且结构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梁单元的两端且以弯曲铰的形式出现,表明结构设计符合强柱弱梁的要求,从推覆曲线得出结构有较大的安全储备。3.利用性能评估软件PERFORM-3D对盒式筒中筒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从结构层间位移角和杆件塑性铰的发展顺序和位置为基础,罕遇地震以结构单元的性能状态出发,实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原则,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单元能实现预期的性能目标。4.进行了盒式筒中筒结构的装配化研究,研究了预制网格单元的划分原则,网格式墙架和楼面梁的连接,以及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国春[6](2018)在《厦门某超高层筒中筒结构底部Y型柱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厦门某一超高层金融办公建筑的布置特点。为解决筒中筒结构外框柱柱距较小的问题,主楼底部采用一柱分叉转换为两柱的Y型柱形式,以扩大底层柱距,满足大堂入口宽度要求。文章系统分析了结构底部Y型柱的力学特点,并对Y型柱的重点设计部位和构造提出了实用的设计建议和加强措施。(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8年02期)
郝凯凯[7](2017)在《CFST外框筒-SCS内筒的筒中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高层结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随着楼层的增高,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国内的建筑结构变的更加复杂。近年来,我们国家决定要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有耗能低、施工速度快、产生的建筑垃圾少等特点。本文研究的是钢管混凝土(CFST)外框筒和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SCS)内筒的筒中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是常用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结构中所采用的SCS组合剪力墙是符合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范畴的新型构件。通过ETABS建立了叁个模型,一种是30层内筒为SCS的筒中筒结构;第二种是根据等抗侧刚度方法将内筒转换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筒中筒结构;第叁种是与SCS等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筒中筒结构。之后对模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进行对比。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钢管混凝土和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发展现状。2)介绍筒中筒结构的特点。3)介绍了主要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有限元软件,对结构分别进行了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4)根据模态与反应谱分析结果,结合规范的要求,对前两模型的自振周期、层间最大位移,层间最大位移角、基底剪力进行比较,数据表明前两模型基本一致,具有足够正确性。5)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通过分析结果,结合规范要求,对前两模型进行对比,再次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且体现出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6)对与SCS筒中筒结构等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中筒结构进行分析,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康超[8](2017)在《平面长宽比大的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受力性能分析与设计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增加,体型复杂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物不断出现,这给设计师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对一个筒中筒结构的高层建筑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高层建筑的特点、筒体结构的特点、筒中筒结构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对某筒中筒结构高层建筑的概况进行介绍,接着分析研究了不同长宽比对筒中筒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和扭转效应的影响,给出合理的长宽比建议值,并对该高层建筑的设计难点——小震下Y向弹性层间位移角无法满足抗震设计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采用MIDAS GEN有限元软件对不同解决方案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通过结构模型在小震、中震、大震下的计算、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和弹塑性静力分析,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规范,结构模型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2)通过建立不同长宽比的结构模型,分析计算不同长宽比下筒中筒结构剪力滞后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长宽比的增大,剪力滞后效应也随之增大,但增大的幅度不是很大,剪力滞后效应可不作为确定结构长宽比的限制条件,但需要注意其对结构的抗侧刚度的不利影响。(3)通过五个不同长宽比模型的计算,表明随着长宽比的增大,筒中筒结构的扭转效应也随之增大,位移比增大的较为明显。本文认为为了减小结构的扭转效应,长宽比不宜大于2,不应大于3,并且需对大长宽比的结构做出增加其抗扭刚度的调整措施。(4)增加框筒的框架柱截面和窗裙梁的高度均会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但单独的增加其中一项,使梁柱刚度相差太大时,结构抗侧刚度提高的效果不佳。(5)增加竖向构件中型钢的使用量也会提高结构抗侧刚度,减小层间位移角,但项目造价迅速增大,性价比很差。(6)布置伸臂桁架,将设备层布置成加强层对增加结构抗侧刚度效果明显,但在层间位移角最大处之外继续布置申臂桁架、设置加强层对于层间位移角的减小效果非常有限。(7)大量布置屈曲约束支撑对于减小结构层间位移角效果明显,但会提高工程造价,性价比较差,同时影响建筑的平面布置,降低了建筑的使用功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尹龙[9](2017)在《立面收进带高位转换的筒中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功能多样、形体独特的复杂高层建筑大量涌现,这些新型建筑一方面增加了城市景观,另一方面对结构设计特别是抗震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结构设计人员能够准确地把握新型结构的受力特点以及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各种反应,特别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响应。为此,结合实际工程算例进行研究,给研究尚不够系统深入的此类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某顶部立面收进的带高位转换筒中筒结构工程实例作为算例结构,运用ETABS软件,对算例结构分别通过改变顶部立面的收进尺度、立面的收进层数建立五种不同的算例模型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主要研究顶部立面收进尺度、立面顶部收进层数对结构的动力特性、结构侧移、结构内力以及高位转换层转换构件内力的影响;对所建立的五种不同算例模型中的叁种进行弹性时程分析,研究各性能参数之间的差异,并将分析结果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利用SAP2000对五种模型算例中两种进行大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论文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表明顶部立面收进尺度和收进层数对主体结构抗震性能指标和高位转换构件内力均有一定影响;在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表明顶部立面收进尺度和收进层数对主体结构抗震性能指标和高位转换构件内力也有一定影响,且其相关变化与地震作用下振型反应分解谱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同,时程分析计算的结果偏小;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推覆分析结果表明顶部立面收进层数对顶部楼层达到最大位移时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冯欢[10](2017)在《带局部斜撑转换层的筒中筒结构施工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筒中筒结构,外框筒常布置3~4 m的柱距,通常需要在结构局部抽掉外框筒底部几层的若干柱来为建筑提供较大的出入口。规范要求,对复杂高层结构应进行施工模拟计算以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一带局部斜撑转换层的筒中筒结构进行了施工模拟分析,探讨相关规律,对此类复杂高层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来进行相关的施工模拟计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结构的施工阶段,比较了“一次加载法”和“模拟施工过程加载法”的内力和变形计算结果并分析了混凝土龄期、收缩和徐变效应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在结构的准使用阶段,分析了收缩和徐变效应在七个时间段内的发展规律,分别分析其对结构竖向变形的影响;最后本文还研究了墙、柱竖向变形差,分析研究了减小该变形差的工程对策。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于带转换层等的复杂高层结构,进行施工模拟分析是必要的,以免低估重要构件在自重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内力,带来安全隐患;在进行施工模拟计算时,必须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结构封顶后,收缩和徐变效应持续对结构产生影响,结构封顶后第叁年底时,对于最大变形楼层处的竖向构件,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变形量是恒荷载产生的变形量的2.8左右,此时墙、柱的竖向变形差峰值出现在结构顶部楼层附近;可以从材料、设计和施工叁个方面来寻求减小墙、柱竖向变形差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筒中筒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建筑物高度不断向着更高的领域发展,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向位移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高层结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找到最佳方案,以控制结构在风荷载或者地震荷载下的侧向变形。当结构侧移过大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大抗侧力结构如剪力墙、筒体等的刚度来控制变形。但这种方法,不但使得建筑物的造价增加,也由于竖向构件截面过大而对建筑的使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超高层建筑常采用的结构形式,如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只由内筒承担倾覆力矩通常无法满足侧移限值的要求。因此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设置刚性伸臂来增强高层建筑的抗侧刚度的想法,也就是在高层建筑的合适部位增强水平结构的刚度,从而使得内筒和外围框柱能够形成整体共同工作,控制其侧向变形。通过设置加强层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能够减少造价,且对结构受力有着有利的影响,如果把加强层的设置与设备层等结合起来,还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空间。本文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对高度为245m的超高层筒中筒结构-长沙市瑞吉酒店进行了多种加强层设置方案的分析,针对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探讨了 12种模型的加强层设置对筒中筒结构空间受力性能的影响,分别从加强层的不同位置,如不设加强层、设于结构顶部、结构中部等位置处,不同刚度、不同数量,如设置一道、二道、叁道、四道加强层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空间受力性能的影响;(2)从减少结构侧移和改善结构受力两个目标出发,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如加强层对结构顶点侧移的影响,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外筒翼缘框架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等。(3)研究了在两种不同的水平荷载作用下各种加强层设置方案对筒中筒结构自振周期、顶点侧移、内外筒剪力和弯矩分布的影响。(4)通过变形协调建立平衡方程,运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得到与水平刚臂相连的外筒柱内力值的计算公式以及水平加强层弯曲刚度与该柱轴向刚度的关系表达式。结果表明,1)加强层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的改善结构的剪力滞后效应,使得结构内力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重分布;2)对于减少结构侧移而言,在筒中筒结构中设置加强层效果明显不如框架-核心筒结构且在筒中筒结构中设置水平刚臂的基础上再设置外框圈梁的效果也不如框架核心筒结构显着;3)加强层的刚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使得结构产生薄弱层,不利于结构抗震;4)当沿着结构高度均匀设置加强层时,可以不考虑加强层的最佳位置。基于研究,给实际工程筒中筒结构设置加强层提出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筒中筒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吕炜磊,陈伯望,刘建文,刘陈诚.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J].建筑科学.2019
[2].吕炜磊.加强层对筒中筒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袁深根,吕炜磊,罗晓勇,周志锦.筒中筒结构加强层设置研究浅析[J].中外建筑.2019
[4].贾肖肖,徐凤华.浅谈筒中筒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
[5].汤明乐.高层装配式混凝土正交斜放空间网格盒式筒中筒结构研究[D].贵州大学.2018
[6].陈国春.厦门某超高层筒中筒结构底部Y型柱设计[J].福建建筑.2018
[7].郝凯凯.CFST外框筒-SCS内筒的筒中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7
[8].康超.平面长宽比大的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受力性能分析与设计建议[D].太原理工大学.2017
[9].尹龙.立面收进带高位转换的筒中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10].冯欢.带局部斜撑转换层的筒中筒结构施工模拟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