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培训方式。因此,心理学原理在职业培训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培训人员善于使用心理学原理来扩大增强职业培训效果,促进职业培训的长远发展。本文就此,基于心理学原理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简要研究分析。
关键词:心理学原理;职业培训
一、引言
职业培训是全面提升受训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对推动经济迈上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并调动受训者积极性确保职业培训的效果,培训人员要随时掌握受训者的心理状况,并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来对受训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善于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强化职业培训效果越发重要,本文就心理学原理在职业培训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二、职业培训中的心理学原理概述
所谓心理学,就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兼而有之的科学,主要对人类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同时对其影响下精神功效与行为活动展开分析。心理学涵盖着两大领域,其一是基础心理学,其二是应用心理学,就其研究内容而言,所牵涉到的诸多领域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心理学,不仅要试着运用大脑来对个体基本行为加以解释,对心理机能进行注解,还要对社会层面的行为及其动力中个体心理机能所扮演的角色试着做出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其所产生的生理作用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概括起来讲,在职业培训中运用的心理学原理主要包括:需求理论、学习助长与学习抑制理论、意义学习理论等三个方面:
2015年7月11日北京二号遥感卫星星座在印度孟加拉湾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成功,该星座由3颗0.8米全色、3.2米多光谱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组成,可实现多景、条带、沿轨立体、跨轨立体和区域等5种成像模式。
1.需求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需要层次的视角出发,指出人类的生活受生理层面、安全层面、归属和爱层面、尊重层面以及自我层面等从弱到强的5种层次需求支配。这5种需求所处的阶段不同,其所反映的程度迫切性亦有别。一般而言,层次较高的需求会随着层次较低的需求得以满足而显现出来。但需求得到满足的较低层次会因迫切程度的显示而呈现降低趋势,导致在系统化需求中其所处的地位随之下降,此时占主导性地位的较高层次的需求便显现出来。有鉴于此,即便低层次需求没有得到高度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也会表露出来,因为人的需求呈波浪型向前推进。
2.学习助长与学习抑制理论
对于后市,预计尿素货源将出现紧缺情况,价格或将有所上涨,且今冬明春化肥价格将普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当前磷肥价格比较稳定,但是受到氮肥和钾肥价格高位的带动,经销商和厂家对磷肥价格都存看涨预期。闫光荣预计,短期内化肥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厂家开工率处于低位,农民购肥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行业越来越困难,亟需突破。
3.意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首先强调的是人的需要,因此,就受训者而言,他们的利益需求应得到体现,而这也是对受训者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所反映出来的重要特点。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接受培训的个体,其培训心理诉求可分解为如下几点:其一,安全诉求。就受训者来说,一旦工作岗位超过了其能力范围,失业的危险便悄然降临,此时占据主导性的便是安全需求,受训者对加入培训的渴望非常强烈,以期借助培训来实现胜任能力。与工作紧密相关的规范、技能等事项便是该阶段对受训者培训的主要内容;其二,成长诉求。一旦安全诉求得以满足,受训者对进一步上升的期望很大,以便对职业寻求更高的发展。此时,对加入高等级培训像前沿知识和先进技能等的学习尤为渴望;其三,自我实现诉求。受训者追求的则是职业成就感,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同受训者保持沟通协调是该阶段对受训者进行有针对性培训的要求,至于培训内容要以个人现实需求加以展开。有必要先对受训者心理诉求所处的阶段进行划分,而后就受训者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培训内容,最大程度让受训者诉求得到满足。
三、心理学原理在职业培训中的具体应用
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情绪体验即为其主要表现形式,诸如认同、有认知相伴等体验的少数表现形式有助于人创造力的发挥,对形成人生观与世界观意义重大。在培训环境的塑造过程中更加关注受训者的行为,一旦培训现场出现受训者聚集在众多观众面前,而自己非常期盼他人给予评价并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那么就能表现得更为出色,自我驱动力更强。不仅如此,隐性竞争还存在于人们相互间,每个人的好胜心各有不同,从而竞争便不由自主地得以展开,如各类体育赛事,运动员在观众呐喊助威声和竞争对手优异表现中变得更加出色。此外对受训者进行培训时,最好他们的水平相当,中高低层次不等的受训者尽量不要混合,原因在于中高层受训者会对基层受训者形成一定的压抑感,致使担心他人会对自己的发言做出消极评价而静默,如此学习抑制便油然而生。就算受训者层级相同,亦要将经验丰富与否加以区分,让他们错开有利于全场交流热情的提高,受训者级别一致,培训现场会因彼此间势均力敌的挑战而气氛大增。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应该注意勿要点名,对于能力很强的受训者而言,底气足,充满自信,表现欲强烈,于是学习助长应运而生。可对于较弱的受训者来说,一旦点名回答的是自己不懂的问题,安全感便荡然无存,学习受到抑制,从而形成马太效应。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马忠虎教授在《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1.需求分析与课程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被誉为人本主义的典型,“意义学习理论”就是由他提出的。他所倡导的非指导性心理治疗和教学理念分别围绕人和学生展开;对以往教育中主要以传授知识为根本宗旨的模式进行了批判,着重强调学习过程中人要具备一定的内在动力;学生全方位发展要求是其重要主张,对学生心理健康予以足够重视是其重大关切;就其“意义学习理论”而言,全人培养意识得到了充分反映,即要把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经验型学习能力的人培养出来。在他看来,必须对学生的潜在能力报以信心,对他们的情感给予足够的尊重,主动将人际交往中平等与真诚建立于自己与学生间,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多加关注,唯如此,才能把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运用好。
法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研究发现,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中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而在权威等级划分严格的环境中高等级人员在场或者群体性中有突出能力人员时会明显降低在场其他人员的行为效率,该现象被称为学习助长与学习阻抑。
2.培训环境对受训者的心理影响
总体来讲,在职业培训中运用心理学原理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与课程设计、培训环境对受训者的心理影响、活跃课堂气氛和求知欲激发的心理引导等三个步骤:
3.活跃课堂气氛和求知欲激发的心理引导
罗杰斯提出的“意义学习理论”,即把学习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借助模式的无结构形式,对教学形式自由探讨,让受训者的思想沟通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这便是其学习所要围绕的任务。对受训者学习成效采取自我评价法加以衡量,评估该模式时,受训者务必将证明自己学业进展的实际情况提供出来,同时培训人员及别的受训者要对其自我评估及时反馈,以便客观性始终存在于自我评价中。因此,遵循以上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采用引导式培训,通过调度活跃课堂气氛,将其自由度、开放性进一步升华,把受训者思维创新模式挖掘出来,令其自由及愉悦的双重感倍增,培训由此失去了负担而变得富于趣味性,受训者无论智力还是情感皆获得了充实和提高。
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提出,人类的驱动力是与生俱来的,基于此人们往往因预期要实现的意图得以满足而对已经完成的工作忘却;要是工作还在进行中,一样的意图常常令其没齿难忘,该现象称为蔡加尼克效应。该效应说明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那么,蔡加尼克效应的中断力量,也为培训人员提供了一条合理的建议,在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讲授理论知识还是辅导实际操作,在进行到关键处不妨稍作停顿或者让受训者谈谈想法,这有益于调动受训者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能够深刻的将核心点埋在脑海里,不易忘却,并且,对关键点进行不断强化,在其核心处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讲到关键处陡然停止最为有效,因为阻断了受训者的求知欲望,由此造成求知心理更为迫切,求知渴望受到强力推动,此时培训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简单说就是不能让受训者的愿望过早地得到满足,因为他得到了可能就不会再珍惜了。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次性将知识灌输给受训者,而应该分阶段地给受训者讲解,让他们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总结
新时期下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职业培训的发展也越发关注到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上,所以,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职业培训课程的实践中,就打开了职业培训新发展的大门。借助受训者思维创新模式的开发,令其自由与愉悦双重感倍增,培训由此失去了负担而变得富于趣味性,受训者无论智力还是情感皆获得了充实和提高,形成高素质的职业团体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因此,心理学原理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将极大的提高培训成效,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的素养,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增添新动力。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㉖
参考文献
[1] 李赟.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71.
[2] 徐金梅.心理学在员工培训中的应用[J].经营者,2015,(1):11.
标签:受训者论文; 职业培训论文; 心理学论文; 需求论文; 心理论文;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年第1期论文; 中博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培训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