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家蝇幼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蝇,幼虫,环丙沙星,细胞因子,多糖,盐酸,淋巴。
家蝇幼虫论文文献综述
万晴,宋暖,黄振东,薛志静,庄桂芬[1](2019)在《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蝇幼虫和蛹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蝇幼虫和蛹体内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2013年6-9月,采用实验室家蝇种群作为试虫,幼虫孵化后,提供常规饲料作为对照组,含0.1%、0.3%和0.5%盐酸环丙沙星的饲料作为实验组。测定能量物质采样时,1龄幼虫采用直接研磨法取样,2~3龄幼虫和蛹提取血淋巴作为样品。分别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蒽酮-浓硫酸比色法测定总糖含量,磷酸香草醛显色反应法测定脂肪含量。SPSS 20.0软件用于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0.5%盐酸环丙沙星组幼虫和蛹体内蛋白质含量最高可下降为对照组的4.00%和10.00%;0.1%、0.3%和0.5%组幼虫体内脂肪含量下降约为对照组的75.00%、65.00%和50.00%,蛹体内脂肪含量下降约为对照组的85.00%、75.00%和50.00%;总糖含量均下降约为对照组的80.00%、60.00%和30.00%。同时,喂食盐酸环丙沙星后,家蝇幼虫和蛹体内热量值均随盐酸环丙沙星喂食浓度的升高而下降(F=12.551,P<0.001)。其中,对照组幼虫和蛹体内的热量值高于0.1%、0.3%和0.5%组(t=13.093、11.294、8.601,均P<0.001);0.1%组体内的热量值高于0.3%和0.5%组(t=10.290、7.842,均P<0.001);0.3%组体内的热量值高于0.5%组(t=6.919,P<0.001)。结论盐酸环丙沙星可降低家蝇幼虫和蛹体内蛋白质、脂肪和总糖等能量物质的合成,降低其体内的热量值,从而影响家蝇个体发育和种群繁衍。(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阳[2](2019)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家蝇幼虫体内的富集及Fat1转基因家蝇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明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对食物中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能力以及代谢转化情况,并探究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家蝇幼虫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家蝇的转基因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实现在家蝇体内进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内源性合成奠定基础。方法: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3%,6%和1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饲养经过脱脂传代培养的家蝇幼虫,提取家蝇幼虫的总脂肪酸,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测定幼虫体重进行统计以分析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家蝇幼虫生长的影响。利用piggyBac转座子载体系统,构建Fat1基因的表达载体,然后通过显微注射法以及电穿孔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家蝇卵,待发育为成蝇之后通过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初步筛选出阳性个体,再提取组织DNA,通过PCR法在分子水平鉴定Fat1基因是否转入家蝇体内,从而建立转基因家蝇的技术体系。结果: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家蝇幼虫体内均能富集,且它们的富集程度随着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幼虫体内富集的最高占比(指占体内总脂肪酸的百分比)分别为21.93%,16.13%和9.68%,而二十二碳六烯酸不能在家蝇幼虫体内富集。家蝇幼虫食物中添加的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经过代谢后并没有在其体内产生新的脂肪酸,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食物来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家蝇幼虫体内被分解代谢后消除。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家蝇幼虫生长影响方面,饲喂α-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后家蝇幼虫体重增长较为明显,其中浓度6%的α-亚麻酸添加组的幼虫体重显着高于其他3个组别,浓度3%和6%的花生四烯酸添加组的幼虫体重显着高于其他2个组别。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可用于家蝇转基因的质粒pBac[3×P3]-EGFP-PromA4-Fat1-SV40polyA。通过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家蝇实验中,最终获得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0代阳性个体1只,在其复眼位置发出较为明显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腹部等部位也可以观察到较轻微的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在其头、胸、腹、翅、足五个部位可检测目的基因Fat1的存在,说明目的基因Fat1已经成功导入该家蝇体内。通过电穿孔法导入转基因载体后,最终也获得3只能够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家蝇,但与显微注射法获得的转基因家蝇相比,这些家蝇的绿色荧光表达较弱,经提取组织DNA,利用PCR检测,结果发现扩增条带较为暗淡,尚不能确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结论:家蝇幼虫体内能够从食物中富集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碳链越长其富集程度越低,直至不能富集,富集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家蝇幼虫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蝇能够从食物中富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事实,为利用转基因家蝇进行内源性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奠定了部分理论基础。利用piggyBac转座子载体系统,多不饱和脂肪酸去饱和酶编码基因Fat1可以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家蝇卵并发育为成蝇,但成功率很低,需要不断提高显微注射操作技术;而经电穿孔法导入的Fat1基因尚不能确定是否成功,需要进一步摸索电穿孔参数和方法。(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31)
沈娟,孙婷婷,牛艺,张荣菲,赵志敏[3](2019)在《家蝇幼虫体外分泌型溶菌酶表达及分泌物抗菌抗炎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蝇幼虫体外分泌型溶菌酶的表达及分泌物抗菌抗炎活性。方法收集家蝇3日龄幼虫体外分泌物,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实验检测溶菌酶表达,并采用比浊法测定溶菌酶含量;用超滤管对分泌物进行纯化,得到分子量为10~30 kDa组分并进行抑菌曲线测定和细胞水平抗炎活性筛选。结果家蝇幼虫体外分泌物中存在溶菌酶,含量为(0.432±0.01)μg/mg;家蝇幼虫体外分泌物中的10~30 kDa组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均存在抑制作用;与对照组[(0.42±0.02)μmol/L]比较,脂多糖组RAW264.7细胞中NO含量[(15.34±2.05)μmol/L]明显升高,分泌物组RAW264.7细胞中NO含量[(7.32±0.62)μmol/L]明显下降,表明家蝇幼虫体外分泌物中的10~30 kDa组分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结论家蝇幼虫体外分泌物10~30 kDa组分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抗菌抗炎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9年04期)
王芳胜,庞芸,迟茜文,张霞,朱家洪[4](2018)在《家蝇幼虫血淋巴MAC-1对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蝇幼虫血淋巴多肽MAC-1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及其基于NF-κB转录因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5%淀粉经小鼠腹腔注射诱导巨噬细胞产生,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96孔板中细胞随机分成6组:5mg/L LPS分别与50、200、500、1 000μg/ml浓度MAC-1共同作用组,阴性对照组(10%MEM),阳性对照组(5mg/L LPS);12孔板细胞随机分6组:MEM阴性对照组,50μg/ml MAC-1组,5mg/L LPS组,50μg/ml MAC-1+5mg/L LPS组,5mg/L LPS+10μmol/L PDTC组,5mg/L LPS+10μmol/L PDTC+50μg/ml MAC-1。两种分组均给药培养12h,收集细胞上清液并提取细胞mR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细胞炎性因子及其基因表达和Toll样受体(TLR4)、NF-κBp50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阴性对照组和LPS组巨噬细胞IL-1β和IL-6分别为220.9±20.3pg/ml和269.06±13.54pg/ml以及212.21±13.54pg/ml和269.43±2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2,15.60,P<0.01);TNF-α为185.00±7.38和204.77±34.30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P>0.05)。50μg/ml组与其他MAC-1浓度组相比IL-1β、IL-6、TNF-α均显著降低(F=10.46,68.13,16.45,P<0.05);IL-1β、IL-6、TNF-α、TLR4、NF-κB基因相对表达量LPS组较其他组显着增高(F=13.39,10.45,21.25,30.81,17.53,P<0.05或P<0.01),LPS组与50μg/ml MAC-1+LP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62,15.11,18.78,128.46,12.81,P<0.01),PDTC+LPS组与PDTC+LPS+MAC-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5,2.40,0.27,1.55,1.22,P>0.05)。结论 MAC-1能抑制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相关炎性因子,其机制可能与NF-κB转录因子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王芳胜,庞芸,黄贤威,迟茜文,魏洪[5](2018)在《家蝇幼虫血淋巴MAC-1对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初步探讨家蝇幼虫血淋巴多肽MAC-1(以下称MAC-1)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及其基于NF-κB转录因子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5%淀粉经小鼠腹腔注射诱导巨噬细胞产生,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实验分组(1)96孔板中细胞随机分成6组:5mg/L LPS分别与MAC-1(50μg/mL、200μg/mL、500μg/mL、1000μg/mL)共同作用组,阴性对照组(10%MEM),阳性对照组(5mg/L LPS);(2)12孔板细胞随机分6组:MEM阴性对照组,50μg/mLMAC-1组,5mg/LLPS组,50μg/mLMAC-1+5mg/LLPS组,5mg/LLPS+10μMPDTC组,5mg/LLPS+10μMPDTC+50μg/mLMAC-1。两种分组均给药培养12h,收集细胞上清液及细胞内mR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细胞炎性因子和基因表达及TLR4、NF-κBp50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LPS组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IL-1β和IL-6均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μg/mL组与其他MAC-1浓度组相比,其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IL-6、TNF-α、TLR4、NF-κB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为LPS组最高与其它各组均有显着差异,LPS组与MAC-1+LPS组基因表达量相比各组均有显着差异(P=0.004,P=0.007,P=0.008,P=0.001,P=0.00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TC+LPS组与PDTC+LPS+MAC-1组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C-1能明显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分泌相关炎性因子,其机制可能与NF-κB转录因子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8-11-07)
李星成,冷培恩,刘清,张雨,戈斌[6](2018)在《5%吡丙醚颗粒剂和水乳剂抑制家蝇幼虫发育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2种剂型吡丙醚对家蝇幼虫化蛹及羽化状况影响,为蝇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药物推荐使用剂量将折算好的药量均匀撒施于家蝇孳生物上,观察10 d,记录蝇幼虫死亡、化蛹及羽化情况。结果吡丙醚颗粒剂(GR)和水乳剂(WE)对有幼虫都有杀灭及阻止其化蛹的作用,羽化抑制率为100%。颗粒剂和水乳剂72 h蝇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5. 0%、21. 8%。颗粒剂和水乳剂72 h化蛹抑制率分别为73. 7%、27. 8%。结论吡丙醚对家蝇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水乳剂杀灭幼虫效果较好,颗粒剂阻止幼虫化蛹的效果较水乳剂好。(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8年05期)
魏华,袁生,张文[7](2018)在《海洋来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h3菌株和昆虫幼虫来源的Ly30对鳞翅目小菜蛾、双翅目家蝇和淡色库蚊、鞘翅目德国小蠊的毒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现和验证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菌株对目标种类的害虫的毒性,本文用两株菌种(h3和Ly30)对小菜蛾(鳞翅目)、淡色库蚊和家蝇(双翅目)和德国小蠊(鞘翅目)几种害虫进行了毒力检测.其中,菌株h3来源于连云港海水,具有高盐耐受的优点;菌株Ly30分离自连云港市云台山赤松林区自然死亡的膜翅目昆虫日本弓背蚁幼虫体内.杀虫活性实验显示,菌株h3和Ly30具有高效杀虫活力,对小菜蛾(鳞翅目)、淡色库蚊和家蝇(双翅目) 3 d~5 d致死率可达99%~100%,对德国小蠊(鞘翅目) 5 d致死率仅达30%. Bt菌株h3和Ly30对鳞翅目和双翅目害虫的强力杀虫活性及对鞘翅目害虫的毒力,不仅为其在农业、林业领域及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拓展了Bt菌株毒杀害虫种类的研究.此外,具有高盐耐受优势的菌株h3不仅扩大了Bt生物杀虫剂的应用领域,也有利于增加适用对象,提高杀虫功效.(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婧,陈丹,庄桂芬,黄振东,薛志静[8](2018)在《家蝇幼虫肠道及其培养介质中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家蝇幼虫肠道中可培养共生细菌和培养介质中细菌在家蝇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动态,探究家蝇肠道共生细菌的来源。方法家蝇卵孵化后,每天取家蝇幼虫及其周边的培养介质,分别分离培养细菌,直到化蛹。结果未经家蝇幼虫孳生的培养介质中只分离到了假单胞菌属和沙雷菌属。在家蝇幼虫孳生后的培养介质中分离到可培养细菌14属,分别为变形杆菌属、香味菌属、假单胞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微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库特氏菌属、葡萄球菌属、产碱杆菌属、博德特氏菌属、鞘氨醇杆菌属、根瘤菌属、肠杆菌属和克吕沃尔菌属。在家蝇肠道中分离到共生细菌共计11属,分别为变形杆菌属、香味菌属、假单胞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微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库特氏菌属、葡萄球菌属、产碱杆菌属、博德特氏菌属和明串球菌属。家蝇幼虫肠道与介质中共有的细菌有8属。家蝇肠道中分离到次数最多菌属是普罗威登斯菌属、变形杆菌属和库特氏菌属,而在幼虫培养介质中分离到次数最多的是香味菌属。随着家蝇发育过程,其培养介质中分离到的菌属数量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家蝇幼虫发育过程中,其肠道中分离到的菌属数也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家蝇体内的肠道共生细菌与其孳生环境中的细菌有一定的重复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8年04期)
宋暖,黄振东,薛志静,万晴,庄桂芬[9](2018)在《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蝇幼虫和蛹体内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蝇幼虫和蛹体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家蝇幼虫孵化后分别提供常规饲料、含0.1%、0.3%和0.5%盐酸环丙沙星的饲料。每天分别取样,至家蝇羽化。家蝇幼虫采用直接研磨法获得酶液,家蝇蛹先去除蛹壳后再进行研磨获得酶液。分别采用试剂盒测定T-SOD、CAT和POD活力,数据采用多重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0.1%、0.3%处理组家蝇幼虫和蛹体内T-SOD、CAT和POD活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0.5%盐酸环丙沙星饲喂的家蝇幼虫和蛹体内3种抗氧化酶活力均高于前3组,其中喂食0.5%盐酸环丙沙星后家蝇幼虫体内的TSOD活性最高可达对照组的30倍,蛹体内的T-SOD活性最高可达对照组的40倍;喂食0.5%盐酸环丙沙星后,家蝇幼虫体内CAT活性最高可达对照组的3倍,蛹体内的活性最高可达对照组的6倍;喂食盐酸环丙沙星后,家蝇幼虫体内POD活性最高可达对照组的2倍,而蛹体内的POD活性最高可达对照组的7倍。结论低浓度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蝇幼虫和蛹体内的抗氧化酶活力影响较小,而高浓度盐酸环丙沙星则可导致抗氧化酶活力显着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郭姗[10](2018)在《家蝇幼虫抗菌肽对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Bel-7402/ADM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霉素诱导建立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系,检测家蝇幼虫抗菌肽对耐药细胞的抑制作用,探究抗菌肽对肝癌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1.采用阿霉素小剂量持续培养、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人肝癌耐药细胞系。2.培养细胞,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3.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对抗菌肽和阿霉素、紫杉醇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4.细胞侵袭实验检测抗菌肽对细胞侵袭性的影响。5.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阿霉素的荧光强度。6.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率、细胞内阿霉素含量以及细胞表面P-gp表达情况。7.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建成了可以在含0.5μg/mL阿霉素的完全培养基中稳定生长的细胞,命名为Bel-7402/ADM细胞,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与亲本细胞基本相似,但是Bel-7402/ADM细胞的倍增时间较亲本细胞延长(P<0.05),细胞增殖速度减慢。2.MTT检测结果:(1)建成的Bel-7402/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指数为10.96,且细胞对5-Fu、长春新碱、紫杉醇、顺铂以及吉西他滨也不同程度耐药,是多药耐药的细胞系。(2)抗菌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家蝇幼虫抗菌肽对Bel-7402和Bel-7402/ADM细胞都有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但是抗菌肽对耐药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更低(P<0.05)。3.细胞周期结果:(1)耐药细胞Bel-7402/ADM的周期分布较Bel-7402细胞发生明显变化,其处在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5),S期的细胞比例降低(P<0.05)。(2)抗菌肽作用后Bel-7402和Bel-7402/ADM细胞均发生G_0/G_1期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比例下降明显(P<0.05)。4.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抗菌肽作用后Bel-7402、Bel-7402/ADM细胞早期凋亡率均发生明显升高(P<0.05)。5.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抗菌肽作用后Bel-7402和Bel-7402/ADM细胞的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P<0.05)。6.抗菌肽对细胞耐药性的影响:经过小剂量抗菌肽处理后,阿霉素对Bel-7402/ADM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明显降低(P<0.05),细胞耐药指数减小。而低剂量抗菌肽几乎不影响Bel-7402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P=0.61)。7.细胞内阿霉素荧光检测:(1)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Bel-7402/ADM细胞的荧光明显弱于Bel-7402细胞;小剂量抗菌肽处理后Bel-7402细胞内的荧光强度看不出明显变化,而Bel-7402/ADM细胞的荧光明显增强。(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Bel-7402/ADM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低于Bel-7402细胞;经抗菌肽处理后,Bel-7402/ADM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增高(P<0.05),而Bel-7402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增多不明显(P=0.09)。8.细胞表面P-gp的含量检测结果:P-gp抗体标记细胞后,Bel-7402/ADM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Bel-7402细胞;抗菌肽处理后Bel-7402/ADM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较未处理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5)。9.荧光定量PCR结果:Bel-7402/ADM细胞MDR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Bel-7402细胞(P<0.05);抗菌肽作用后,Bel-7402/ADM细胞MDR1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1.建成了耐药性肝癌细胞系Bel-7402/ADM,细胞对临床常用化疗药阿霉素、紫杉醇、长春新碱、5-Fu、顺铂和吉西他滨均不同程度耐药,是多药耐药的细胞系。2.Bel-7402/ADM与亲本细胞形态相似,但是细胞周期较亲本细胞延长、细胞增殖速度减慢。3.家蝇幼虫抗菌肽粗提物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Bel-7402/ADM均有抑制作用,且对Bel-7402/ADM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4.家蝇幼虫抗菌肽粗提物可以通过影响肝癌细胞的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侵袭性起到抗癌的作用。5.家蝇幼虫抗菌肽粗提物可以降低多药耐药细胞Bel-7402/ADM的耐药指数,促进化疗药物进入细胞膜内,逆转了Bel-7402/ADM细胞的耐药性。6.家蝇幼虫抗菌肽粗体物可能通过抑制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减少了细胞膜表面P-gp的含量,从而逆转了Bel-7402/ADM细胞的耐药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3)
家蝇幼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阐明家蝇(Musca domestica)幼虫对食物中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能力以及代谢转化情况,并探究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家蝇幼虫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宜家蝇的转基因方法和技术体系,为实现在家蝇体内进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内源性合成奠定基础。方法: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3%,6%和1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饲养经过脱脂传代培养的家蝇幼虫,提取家蝇幼虫的总脂肪酸,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和分析,测定幼虫体重进行统计以分析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家蝇幼虫生长的影响。利用piggyBac转座子载体系统,构建Fat1基因的表达载体,然后通过显微注射法以及电穿孔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家蝇卵,待发育为成蝇之后通过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初步筛选出阳性个体,再提取组织DNA,通过PCR法在分子水平鉴定Fat1基因是否转入家蝇体内,从而建立转基因家蝇的技术体系。结果: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家蝇幼虫体内均能富集,且它们的富集程度随着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添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幼虫体内富集的最高占比(指占体内总脂肪酸的百分比)分别为21.93%,16.13%和9.68%,而二十二碳六烯酸不能在家蝇幼虫体内富集。家蝇幼虫食物中添加的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经过代谢后并没有在其体内产生新的脂肪酸,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食物来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家蝇幼虫体内被分解代谢后消除。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家蝇幼虫生长影响方面,饲喂α-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后家蝇幼虫体重增长较为明显,其中浓度6%的α-亚麻酸添加组的幼虫体重显着高于其他3个组别,浓度3%和6%的花生四烯酸添加组的幼虫体重显着高于其他2个组别。利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可用于家蝇转基因的质粒pBac[3×P3]-EGFP-PromA4-Fat1-SV40polyA。通过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家蝇实验中,最终获得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0代阳性个体1只,在其复眼位置发出较为明显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腹部等部位也可以观察到较轻微的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在其头、胸、腹、翅、足五个部位可检测目的基因Fat1的存在,说明目的基因Fat1已经成功导入该家蝇体内。通过电穿孔法导入转基因载体后,最终也获得3只能够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家蝇,但与显微注射法获得的转基因家蝇相比,这些家蝇的绿色荧光表达较弱,经提取组织DNA,利用PCR检测,结果发现扩增条带较为暗淡,尚不能确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结论:家蝇幼虫体内能够从食物中富集部分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碳链越长其富集程度越低,直至不能富集,富集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家蝇幼虫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蝇能够从食物中富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事实,为利用转基因家蝇进行内源性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奠定了部分理论基础。利用piggyBac转座子载体系统,多不饱和脂肪酸去饱和酶编码基因Fat1可以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家蝇卵并发育为成蝇,但成功率很低,需要不断提高显微注射操作技术;而经电穿孔法导入的Fat1基因尚不能确定是否成功,需要进一步摸索电穿孔参数和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蝇幼虫论文参考文献
[1].万晴,宋暖,黄振东,薛志静,庄桂芬.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蝇幼虫和蛹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2].杨阳.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家蝇幼虫体内的富集及Fat1转基因家蝇的制备[D].贵州医科大学.2019
[3].沈娟,孙婷婷,牛艺,张荣菲,赵志敏.家蝇幼虫体外分泌型溶菌酶表达及分泌物抗菌抗炎活性[J].中国公共卫生.2019
[4].王芳胜,庞芸,迟茜文,张霞,朱家洪.家蝇幼虫血淋巴MAC-1对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
[5].王芳胜,庞芸,黄贤威,迟茜文,魏洪.家蝇幼虫血淋巴MAC-1对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8
[6].李星成,冷培恩,刘清,张雨,戈斌.5%吡丙醚颗粒剂和水乳剂抑制家蝇幼虫发育的效果观察[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
[7].魏华,袁生,张文.海洋来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h3菌株和昆虫幼虫来源的Ly30对鳞翅目小菜蛾、双翅目家蝇和淡色库蚊、鞘翅目德国小蠊的毒性(英文)[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刘婧,陈丹,庄桂芬,黄振东,薛志静.家蝇幼虫肠道及其培养介质中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
[9].宋暖,黄振东,薛志静,万晴,庄桂芬.盐酸环丙沙星对家蝇幼虫和蛹体内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8
[10].郭姗.家蝇幼虫抗菌肽对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Bel-7402/ADM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