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间后神经论文-李伟,刘建惠,王爱国

骨间后神经论文-李伟,刘建惠,王爱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间后神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治疗

骨间后神经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刘建惠,王爱国[1](2017)在《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11-2015-10手术治疗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神经卡压的病因、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38例均随访6~18个月,30例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正常,8例恢复效果欠佳,再次行肌腱转位术治疗,伸指功能恢复理想。结论旋后肌浅层Frohse腱膜弓、旋后肌肌管,骨间后神经周围腱鞘囊肿等压迫是引起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早期手术探查、松解治疗骨后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方法确切、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吴赤球,余丹,张雷,方莹,谢宏[2](2015)在《桡神经骨间后神经分支卡压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桡神经骨间后神经分支解剖走行及超声图像特征,并评估高频超声诊断桡神经骨间后神经分支卡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临床怀疑为骨间后神经病变的51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追踪并显示桡神经骨间后神经的解剖走行、神经图像特征及神经周边组织的结构特征及病变情况,测量骨间后神经在Froshe弓上缘处前后直径及神经横断面积,并与20例正常患者进行对照。超声阳性检查结果与神经电生理结果(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9-04)

孙焕建,夏春林,朱文峰,吕成堂[3](2013)在《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的一期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修复锐器致前臂肌肉神经损伤,最大程度恢复前臂伸肌功能。方法:在应用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的解剖基础上,对36例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进行一期修复。结果:36例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一期修复后,手术满意度31例(86.11%)。结论:熟悉骨间后神经的解剖学特点,一期修复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赵玉华,董才宽,蔡华,周卫松[4](2013)在《注射性骨间后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与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局部封闭对骨软组织痛性疾病的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随着封闭药物的升级,封闭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得到医患的亲睐,但普及化的诊治亦带来了多发的医源性损伤。我院于2010年-2012年收治局部封闭药物性骨间后神经损伤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周民煜,王琦,李满,金光,李华光[5](2013)在《骨间后神经卡压多因素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多因素卡压的病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全部行手术治疗,对21例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病例采取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骨间后神经均2~4处被卡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骨间后神经存在多因素卡压,故手术探查时,应尽量仔细彻底,全程探查。(本文来源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廖新品,常能彬,廖珏,高云,陈波[6](2012)在《骨间后神经及其拇示指肌支的解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前臂骨间后神经及其拇示指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解剖43具尸体的86侧上肢部桡神经深支及其分支到腕背部,观测骨间后神经的行程与投影及其拇示指肌支起始部位横径、长度和骨性标志线与神经干间夹角关系等参数。结果骨间后神经及其各分支均呈扁薄的窄带状神经束,其主干和多数肌支都走行在前臂后面中2/4段浅、深层肌之间,终末支止于腕背侧的梭形膨大部;主干起始处横径为(3.79±0.64)mm,各分支在起始部的平均横径(除指伸肌支约2.0 mm外)均小于1.0 mm;在旋后位,它呈向桡侧开放的弓形线段投影在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的尺侧,半旋前位时则投影于该连线上或其桡侧。结论前臂后面中2/4段是骨间后神经主干及其大多数拇示指肌支在临床上易被损伤、误伤发生的高风险区域。(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李世芳[7](2011)在《骨间后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骨间后神经(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的解剖学研究寻找一种防止神经损伤的新方法,探索一种更为安全的手术入路,从而指导临床前臂手术,进一步增强手术的安全性。材料与方法:1.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尸体标本20例,左右各10例,新鲜成年上肢标本8例,左右各4例。2.对防腐标本进行大体解剖,显露旋后肌及骨间后神经,观察神经的走行及位置,分别测量:L1(神经发出点与桡骨小头的距离)、L2(神经发出点与进入旋后肌点的距离)、L3(神经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桡骨小头的距离)、L4(桡骨茎突与桡骨小头的距离)、L5(神经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L6(神经从旋后肌穿出点至尺骨内缘的水平距离)、L7(神经与桡骨颈外侧中线交叉点至桡骨小头的距离)和R(神经旋后肌出入点连线和桡髁线的夹角)。3.将前臂置于旋前位,以肱骨外上髁(A)、尺骨茎突(D)、桡骨Lister结节(E)叁点连成一个叁角形,再将A点与DE连线的中点(F)连接起来,观察骨间后神经各肌支与ADE叁角、AF线的关系。4.暴露骨间后神经前臂各肌支,仔细分离出各肌支及其入肌点,显露并观察各肌支的走行和分布情况,测量各肌支发出点和入肌点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及肌支数目。结果:1.骨间后神经主干测量结果单位:mm (x±s, n左侧=14,n右侧=14)L1左14.74±0.24,右15.82±0.56;L2左31.76±0.32,右30.52±0.48;L3左65.70±0.92,右63.26±0.31;L4左230.26±0.23,右232.34±0.54;L5左6.22±0.34,右6.86±0.26;L6左25.34±0.53,右24.82±0.67;L7左42.74±0.62,右43.58±0.28。2.骨间后神经旋后肌出入点连线和桡髁线的夹角R左30.0°±0.2°,右32.0°±0.1°(x±s,n左侧=14,n右侧=14)3.骨间后神经各肌支发出点和入肌点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和入肌支数单位:mm(x±s,n=28)肱桡肌支39.44±0.15,11.78±0.32,1.9±0.2;桡侧腕长伸肌支35.52±0.16,10.94±0.36,1.8±0.1;桡侧腕短伸肌支45.92±0.32,66.92±0.12,2.6±0.1;旋后肌支61.94±0.57,67.92±0.14,1.6±0.3;指伸肌支69.82±0.36,93.98±0.02,4.9±0.2;尺侧腕伸肌支76.92±0.58,92.94±0.37,2.9±0.4;小指伸肌支78.82±0.48,95.76±0.12,1.3±0.2;拇长展肌支96.74±0.18,125.92±0.36,1.1±0.1;拇短伸肌支103.22±0.52,144.52±0.12,1.5±0.3;拇长伸肌支102.92±0.64,130.36±0.82,1.0±0.1;示指伸肌支130.98±0.74,148.46±0.48,1.0±0.2;肘肌支101.38±0.58,10.18±0.78,1.1±0.2。4.骨间后神经主干位于AF线上者占78.6%(22例),位于AF线桡侧者占10.7%(3例),尺侧者占10.7%(3例)。结论:1.区域定位和线性定位相结合是一种更为准确的骨间后神经的定位方法。2.旋后肌穿出点可作为骨间后神经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1-05-01)

王志成[8](2011)在《前臂骨间后神经与肱骨外上髁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测骨间后神经与肱骨外上髁的解剖关系,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域及神经卡压综合症压痛点的体表投影。方法:对30侧防腐处理的尸体上肢进行解剖,模拟前臂后外侧手术入路进入,观察前臂骨间后神经的行程、分支、毗邻,测量PINOF及其相关各点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所得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前臂处于伸直旋后位、中立位、旋前位时:前臂骨间后神经起点至肱骨外上髁距离分别为29.91±3.64mm,38.79±6.38mm,39.14±3.95mm;旋后肌管入口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为39.82±5.51mm,43.88±5.52mm,46.89±5.71mm;前臂骨间后神经与桡骨交叉点至肱骨外上髁距离为56.94±3.12 mm,60.63±3.Olmm,63.49±3.15mm;旋后肌管出口至肱骨外上髁距离为66.23±5.50 mm,70.25±5.52mm,73.11±5.44mm;桡骨粗隆远侧至肱骨外上髁距离为66.68±6.07mm,70.76±5.45mm,73.71±5.41mm。结论:骨间后神经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在性别之间和左右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桡骨头颈部手术采用前臂后外侧切口(Kocher J入路)时,前臂应处于完全旋前位,此时距肱骨外上髁6cm以内或桡骨粗隆近端的范围为手术安全区域;当前臂处于中立位时,骨间后神经综合征压痛点的体表投影为:当前臂处于伸直中立位时,在向桡侧偏与桡髁线约成30°角的直线上,距肱骨外上髁远端4cm处为旋后肌管上口,距肱骨外上髁远端7cm处为旋后肌管下口;行骨间后神经减压时必须处理桡侧腕短伸肌腱弓,并常规探查桡管。(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1-04-18)

田东,廖晓辉,韩峰,顾玉东[9](2010)在《骨间后神经卡压的电生理诊断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骨间后神经受压的电生理诊断指标。方法:通过电生理检查,共确诊骨间后神经受压患者20例,观察其支配肌电生理指标。结果:20例骨间后神经卡压病人100%均见自发电位,50%有前臂运动传导速度(MNCV)减慢,70%有潜伏期延长,80%有AMP降低。结论:电生理检查能够为骨间后神经卡压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电生理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张廷才,司道文,张宇新[10](2009)在《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解剖学观测和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为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80侧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行程、毗邻和可能存在的卡压部位。结果在桡管内,骨间后神经在桡骨头前方附近自桡神经发出,隔肘关节囊、环状韧带越过肱骨小头、桡骨头行至桡骨颈外侧中线处与桡骨颈交叉。该交叉部位距桡骨头上缘(3.6±0.4)cm;桡侧返血管的分支、桡侧腕短伸肌腱弓均对骨间后神经形成卡压。结论桡骨上端后外侧3.0 cm范围内是桡骨头颈骨折手术暴露、放置钢板的安全区;在行骨间后神经减压术,切开Frohse腱弓的同时,将桡侧返血管的分支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一并处理。(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骨间后神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桡神经骨间后神经分支解剖走行及超声图像特征,并评估高频超声诊断桡神经骨间后神经分支卡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临床怀疑为骨间后神经病变的51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追踪并显示桡神经骨间后神经的解剖走行、神经图像特征及神经周边组织的结构特征及病变情况,测量骨间后神经在Froshe弓上缘处前后直径及神经横断面积,并与20例正常患者进行对照。超声阳性检查结果与神经电生理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间后神经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刘建惠,王爱国.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

[2].吴赤球,余丹,张雷,方莹,谢宏.桡神经骨间后神经分支卡压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C].201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3].孙焕建,夏春林,朱文峰,吕成堂.前臂骨间后神经分支锐器损伤的一期手术治疗[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4].赵玉华,董才宽,蔡华,周卫松.注射性骨间后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与诊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

[5].周民煜,王琦,李满,金光,李华光.骨间后神经卡压多因素的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

[6].廖新品,常能彬,廖珏,高云,陈波.骨间后神经及其拇示指肌支的解剖学特征[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

[7].李世芳.骨间后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南华大学.2011

[8].王志成.前臂骨间后神经与肱骨外上髁关系的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D].延边大学.2011

[9].田东,廖晓辉,韩峰,顾玉东.骨间后神经卡压的电生理诊断探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0

[10].张廷才,司道文,张宇新.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解剖学观测和临床意义[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9

标签:;  ;  ;  ;  

骨间后神经论文-李伟,刘建惠,王爱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