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一、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杨璐[2](2020)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时对冠心病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使用瑞舒伐他汀安全性的问题,为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集的1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瑞舒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每组各60例。三组患者都实施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仅使用依折麦布10mg等冠心病常规治疗,不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1除应用对照组药物治疗之外,加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10mg/qn,观察组2除应用对照组药物治疗之外,加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20mg/qn,对比三组患者两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1、血脂水平比较⑴观察组1和观察组2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G、TC、L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1和观察组2治疗后的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⑶观察组2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1的TG、TC、L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⑷观察组2治疗后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观察组1的H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⑴对照组治疗后的Hs-CRP、TNF-α、IL-6水平要比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Hs-CRP、TNF-α、IL-6水平高,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2治疗后的Hs-CRP、TNF-α、IL-6水平比观察组1的Hs-CRP、TNF-α、IL-6低,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的恶心、腹泻、呕吐、四肢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⑴观察组1(86.7%)的治疗有效率和观察组2(98.3%)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7%)的治疗有效率,三组患者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2(98.3%)的治疗有效率则明显高于观察组1(86.7%)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比仅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更有效的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血脂水平。2、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比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更有效的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血脂水平。3、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比仅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4、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比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5、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相比,近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丁杨明[3](2020)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用药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临床最常用的他汀类调脂药物,在调脂治疗应用中存在治疗强度变化大、针对性选择困难、主要药效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低及不当应用导致增加临床患者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问题。治疗药物监测为新兴临床用药监测手段,其以血药浓度监测为核心,结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为临床用药的个体化提供依据。对患者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可显着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本研究建立同时测定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其主要代谢物血药浓度的方法,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提供实验基础;采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法,建立阿托伐他汀的PBPK模型,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提供药代动力学基础。在建立并验证他汀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及PBPK模型的基础上,对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以期提高调脂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为个性化调脂治疗的开展提供基础。方法建立同时监测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其主要代谢物血药浓度的方法。对阿托伐他汀PBPK模型的建立、验证、及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对临床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的初步治疗药物监测研究。(1)采用UPLC-MS/MS技术,建立同时测定患者血浆样本中瑞舒伐他汀(RT)、阿托伐他汀(AT)及主要代谢物2-羟基阿托伐他汀(O-AT)、4-羟基阿托伐他汀(P-AT)、阿托伐他汀内酯(ATL)血药浓度的LC-MS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为后续对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提供实验基础。(2)采用GastroPlusTM软件,基于药物的理化参数及体外酶促动力学参数,采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法,自下而上建立阿托伐他汀在健康成年志愿者中的PBPK模型,预测阿托伐他汀在受试者体内的代谢过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建立并验证阿托伐他汀与典型CYP3A4抑制剂间的药物相互作用模型,采用经验证的模型对中国人群中阿托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联合用药时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3)采用已建立并验证的他汀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对临床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收集临床患者采血时间点血药浓度信息。用已验证的阿托伐他汀PBPK模型,外推建立阿托伐他汀在老年临床患者中的PBPK模型。基于患者的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信息及给药剂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验证建立的PBPK模型预测值与不同基因多态性患者血药浓度监测值之间的差异,结合患者生理、病理及联合用药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差异产生原因,对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结果(1)建立了同时测定患者血浆样本中瑞舒伐他汀(RT)、阿托伐他汀(AT)及主要代谢物2-羟基阿托伐他汀(O-AT)、4-羟基阿托伐他汀(P-AT)、阿托伐他汀内酯(ATL)血药浓度的UPLC-MS/MS方法,血浆样本中RT在0.1~5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7),AT、ATL、OAT、P-AT 在 0.05~50 ng/ml 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7、0.9988、0.9923、0.9995),RT 的定量下限为 0.1 ng/ml,AT、ATL、OAT、P-AT 定量下限为 0.05 ng/ml。5种待测物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在-10.0%~6.1%之间,五种待测物回收率在75%~108%之间,基质效应的变异系数RSD<15%,对待测物的不同条件下(25℃下24小时、4℃下24小时、反复冻融3次、-8℃下30天、进样器温度条件下24小时)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除室温下(25℃)保存24小时部分阿托伐他汀内酯发生水解外,其余待测物稳定性良好。(2)采用GastroPlusTM软件,建立阿托伐他汀在健康成年志愿者中的PBPK基础模型,建立阿托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的DDI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建立的阿托伐他汀基础PBPK模型可较好的预测健康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阿托伐他汀的Cmax、AUC(0-72h)、AUC(0-inf模型预测值在真实值的0.93~1.07倍之间。预测阿托伐他汀与依曲康唑联合给药情况下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阿托伐他汀的Cmax、AUC(0-72h)、AUC((0-inf)模型预测值在真实值的0.67~1.87倍之间,采用DDI模型预测中国人群阿托伐他汀与CYP3A4抑制剂联合给药时阿托伐他汀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阿托伐他汀与依曲康唑联用后其Cmax、AUC(0-72h)、AUC(0-inf)增加1倍,与伏立康唑联用后其Cmax、AUC(0-72h)、AUC(0-inf)增加20%,但伏立康唑的非竞争性CYP3A4抑制将显着增加伏立康唑多剂量给药时对阿托伐他汀体内暴露量的影响。(3)采用已建立并验证的他汀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对临床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获得使用他汀类药物临床患者的血药浓度-时间信息。采用阿托伐他汀的PBPK模型,外推建立老年临床患者人群中阿托伐他汀的PBPK模型,结合患者生理、病理、联合用药信息进行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对18例使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进行之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显示,建立的PBPK模型能较好预测采血时间点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15例患者的血药浓度在预测值0.5~2.0倍附近。3例患者血药浓度数据超过范围,病历信息显示可能与患者的SLCO1B1基因多态性及联合用药有关。对使用瑞舒伐他汀的临床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基因多态性为SLCO1B1 521TC患者的瑞舒伐他汀血药浓度是基因多态性为SLCO1B1 521TT患者的两倍,研究显示SLCO1B1 521T>C突变将显着增加患者体内瑞舒伐他汀的暴露量,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结论(1)本课题建立了同时测定临床患者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其主要代谢物血药浓度的UPLC-MS/MS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五种他汀类待测物的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等均符合指导原则要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稳定、可靠,可用于对临床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2)建立并验证了阿托伐他汀的PBPK模型及DDI模型,对阿托伐他汀在中国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典型CYP4A4抑制剂(依曲康唑、伏立康唑)可显着增加中国人群中阿托伐他汀的体内暴露,增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当阿托伐他汀联用CYP4A4抑制剂时,需适当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调脂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3)采用建立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与PBPK模型对使用他汀的临床患者进行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PBPK模型可以较好预测使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的临床患者采血时间点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可对患者体内阿托伐他汀的暴露量进行预测。结合患者的基因多态性信息与联合用药信息,进行了初步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可为他汀类药物临床用药调整提供依据。

陈玄晶[4](2020)在《基于冠心病痰证理论探讨温胆汤的体内药效物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其防治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医学认为,痰浊阻络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强调从痰论治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途径。温胆汤出自《集验方》,经《三因方》调整,具理气化痰、温胆和胃之效,可同时治疗有形、无形之痰,调节枢机不利,历经千年不衰,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冠心病痰证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西医学研究进展,从文献研究入手,评估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进而构建冠心病痰证相关细胞和动物模型,结合UPLC-Q-TOF/MS技术药物分析结果,从胆固醇转运角度探讨经典化痰方剂温胆汤及其主要药效成分单体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为温胆汤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全面的科学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靶点明确、物质基础清晰的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中药新制剂奠定基础。方法:1.文献研究全面检索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以及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制定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使用Meta分析对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2.细胞研究基于ox-LDL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使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温胆汤及其主要药效成分单体(异樱花素、甘草次酸、柚皮素、橙皮素、橙皮内酯)对THP-1的细胞毒性;油红O染色检测温胆汤及其要药效成分单体干预对ox-LDL诱导的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并排除对巨噬细胞泡沫化无明显药效作用的成分单体;酶法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水平,并检测细胞胆固醇流出率;wstern blot检测巨噬细胞CD36、SR-A、ABCA1、SR-BI蛋白的表达水平。3.动物研究基于高脂饲料喂养的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温胆汤干预后,记录小鼠体重变化;检测Apo E-/-小鼠血脂水平;HE染色后观察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情况;油红O染色后观察主动脉整体斑块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主动脉ABCA1、caveolin-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肝脏SR-BI、CD3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文献研究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温胆汤干预在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有效率、降低TG、LDL-C水平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降低TC、升高HDL-C疗效上与单纯使用西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温胆汤降脂临床有效率、降低TC水平疗效与西药相当(P>0.05),但降低TG水平优于西药(P<0.05);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温胆降脂临床有效率、降低TG水平优于西药(P<0.05),但降低TC水平疗效与西药相当(P>0.05)。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在调节血脂异常临床有效率,以及降低TG、TC、LDL-C水平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文献中有6篇进行了安全性描述,仅1篇文献明确提及2例胃部不适,提示温胆汤临床耐受性较好。温胆汤治疗冠心病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加减温胆汤联用西药常规可进一步提高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并且降低异常CRP水平,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低LDL-C水平方面研究过少,尚不能对温胆汤联用西药常规在降低LDL-C上是否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做出结论。纳入文献中共4篇进行了安全性描述,4篇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加减温胆汤联用西药常规临床运用治疗冠心病耐受性较好。2.细胞研究温胆汤浓度依赖性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化,减少巨噬泡沫细胞内胆固醇、胆固醇酯的形成以及胆固醇酯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影响不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浓度依赖性的促进巨噬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胆汤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蛋白表达,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胆汤高剂量干预显着降低细胞膜SR-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温胆汤低、中剂量组细胞膜SR-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中、高剂量干预能够显着促进细胞膜ABCA1、SR-BI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温胆汤低剂量组细胞膜ABCA1、SR-BI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柚皮素、橙皮素、橙皮内酯各浓度组均有效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化,减少巨噬泡沫细胞内胆固醇、胆固醇酯的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对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影响不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柚皮素、橙皮素、橙皮内酯各浓度组均显着促进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柚皮素各浓度组细胞膜CD36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橙皮素、橙皮内酯各浓度细胞膜CD36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 VS.对照组)。柚皮素50μmol/L能够有效抑制细胞膜SR-A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橙皮素、橙皮内酯各浓度对细胞膜SR-A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柚皮素10μmol/L、50μmol/L组、橙皮素各浓度组和橙皮内酯各浓度组均显着促进细胞膜ABCA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柚皮素200μmol/L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橙皮素50μmol/L、100μmol/L和橙皮内酯10μmol/L、50μmol/L干预能够有效增加细胞膜SR-BI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柚皮素各浓度组、橙皮素10μmol/L、橙皮内酯200μmol/L组细胞膜SR-BI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动物研究温胆汤中剂量干预能够抑制高脂饲料喂养的Apo E-/-小鼠体重增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各剂量干预均能够显着降低高脂饲料喂养的Apo E-/-小鼠血清TG、TC、LDL-C水平,抑制主动脉整体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温胆汤中、高剂量能够改善Apo 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温胆汤低剂量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占比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胆汤各剂量组均能够促进小鼠主动脉ABCA1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caveolin-1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胆汤中、高剂量能够提高Apo E-/-小鼠肝脏SR-BI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温胆汤低剂量对小鼠肝脏SR-BI蛋白表达影响不显着(P>0.05 VS.模型组);温胆汤各剂量组对小鼠肝脏CD36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调节血脂异常,治疗冠心脏病临床疗效明确,且具有较好安全性。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巨噬细胞泡沫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主要病变,基础研究显示温胆汤通过降低巨噬细胞CD36、SR-A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巨噬细胞对胆固醇的过量吞噬,并通过提高巨噬细胞ABCA1、SR-BI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从而抑制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沉积和泡沫细胞形成;温胆汤能够降低高脂饲料喂养的Apo E-/-小鼠体重增长、血脂水平,并抑制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主动脉caveolin-1蛋白水平抑制主动脉壁胆固醇沉积,并通过升高主动脉ABCA1蛋白水平、肝脏SR-BI蛋白水平促进粥样硬化病变处胆固醇外流,逆转运至肝脏。柚皮素、橙皮素、橙皮内酯在抑制巨噬细胞泡沫化药效上与复方一致性较好,可认为是温胆汤调节胆固醇逆转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药效成分。本研究结果为温胆汤的临床运用推广提供更全面、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发靶点明确、物质基础清晰的相关中药新制剂奠定了良好基础。

谷慧萱[5](2020)在《补肾降脂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来探讨补肾降脂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该病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满足纳入标准的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降脂方,共治疗8周。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HDL-C)、24小时尿蛋白、血浆白蛋白、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补肾降脂方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总疗效比较:试验组降脂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3.33%,试验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的HDL-C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4)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浆白蛋白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浆白蛋白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项中医症状比较:试验组在改善患者面浮身肿、畏寒肢冷、便溏、倦怠乏力、腰酸身重、食少纳呆、脘腹胀满的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肾功能(SCr、BUN)、肝功能(ALT、AS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粪常规及心电图等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补肾降脂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能减少尿蛋白、提升血浆白蛋白。2.补肾降脂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且对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安全性良好。

张秀丽[6](2020)在《揿针调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乳腺癌在世界范围居女性肿瘤发病首位,约70%的乳腺癌为激素受体阳性,芳香化酶抑制剂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其治疗时间需长达5-10年,在提高患者生存、降低复发转移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的毒副反应。其中血脂异常为主要的毒副反应之一,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已跃居除乳腺癌死亡事件外的首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在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医生亟需解决的问题。针灸可以作为治疗血脂异常的一种重要补充疗法,是调控血脂水平简单易行的干预方式,所以,本研究以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引起脂代谢异常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医揿针联合阿托伐他汀综合治疗的方法对其干预,探究揿针对激素依赖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后血脂异常的调节及对血脂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并观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揿针的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AI治疗后血脂异常70例,运用随机数字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人。治疗组:予揿针治疗耳部内分泌、交感,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等穴。针刺方法:每次取单侧穴位,先用碘伏消毒,待干后用75%乙醇脱碘后,使用无菌镊子将带有胶布的揿针紧紧夹住,对准治疗穴位并与皮肤垂直将其按下,使揿针平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以适当的压力进行按压,停留数秒使其固定在穴位上,留针24小时,期间每日饭前半小时自行用手按压各穴,时间约1-3 min以轻刺激为宜,取下时,用镊子夹住揿针的胶布部位向外轻轻拉出即可。每周1次,同时配合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 1/晚口服。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 1/晚口服。疗程为1个月。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HDL-C)、停药1月后,再次复查血脂水平,观察血脂反弹率。次要观察指标:炎性因子(Hs-CRP、IL-6),其水平的升高是诱发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敏感标志物、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B)、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用药相关不良反应量表及卡氏评分(KPS)。安全性指标(ALT、AST、Cr、BUN、CK)。研究结果本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70例,均为女性,研究期间共脱落2例患者。最终有68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AI药物种类、AI治疗时间、血脂各项及炎性因子基线比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血脂结果1.1 揿针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降脂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6.48±1.42)mmol/L、(4.83±1.34)mmol/L、(4.62±1.28)mmol/L。治疗 30天、停药30天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降脂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6.53±1.39)mmol/L、(5.45±1.38)mmol/L、(5.93±1.26)mmol/L。治疗 30 天 TC 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30天TC均值显着高于治疗30天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治疗30天、停药30天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揿针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乳腺癌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降脂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4.52±0.57)mmol/L、(2.83±0.62)mmol/L、(2.66±0.43)mmol/L。治疗 30天、停药30天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降脂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4.41±0.52)mmol/L、(3.35±0.65)mmol/L、(3.75±0.41)mmol/L。治疗 30 天 LDL-C 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30天LDL-C均值显着高于治疗30天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30天、停药30天LDL-C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揿针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无明显改善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3.36±0.42)mmol/L、(2.53±0.34)mmol/L、(2.47±0.33)mmol/L。治疗 30 天 TG、停药30天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3.42±0.44)mmol/L、(2.75±0.38)mmol/L、(2.82±0.31)mmol/L。治疗30天TG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治疗30天、停药30天TG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1.4揿针对乳腺癌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1.16±0.32)mmol/L、(1.72±0.34)mmol/L、(1.74±0.33)mmol/L。治疗 30 天、停药30天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在对照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1.18±0.34)mmol/L、(1.63±0.38)mmol/L、(1.61±0.31)mmol/L。治疗30天、停药30天HDL-C水平较治疗前高P<0.05)。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治疗30天、停药30天HDL-C水平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1.5揿针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停降脂药后血脂反弹率根据停药30天后两组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血脂反弹患者有4例,其反弹率为11.76%;对照组血脂反弹患者有14例,其反弹率为41.18%,治疗组患者的反弹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0天后治疗组患者TC、LDL-C水平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1.6揿针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炎性因子(Hs-CRP、IL6)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0天Hs-CRP与IL6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30天,Hs-CRP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停药30天,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1.7炎性因子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随着LDL-C水平的上升,Hs-CRP、IL-6水平在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两者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1.8揿针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由FACT-B结果可知,对照组在功能状况上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生理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社会/家庭情况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Is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头痛及抑郁症状存在明显差异(P<0.05),无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潮热多汗、乏力、恶心、皮疹等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头痛较治疗前缓解,说明头痛症状可能存在患者能够自行缓解的可能,余症状均无明显缓解;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潮热多汗、乏力、恶心等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KPS为89.72±5.54分,对照组治疗后KPS为80.53±5.66分,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9揿针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肝肾功能(ALT、AST、Cr、BUN)、肌酸激酶(CK)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研究结论1.揿针治疗可调控乳腺癌患者AI治疗引起的血脂异常2.揿针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停降脂药后的血脂反弹率3.掀针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血脂的原因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关4.揿针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贺喜盈,韩丽华[7](2020)在《中成药辅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成药辅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数据提取,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研究质量,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文献25篇,共计2 625例患者,中成药组1 351例,对照组1 27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中成药组在改善1)临床症状:心绞痛发作情况[RR=1.45,95%CI(1.24,1.69),P <0.00001]和心电图表现[RR=1.20,95%CI(1.12,1.28),P <0.00001],2)血脂水平:TC[WMD=0.86,95%CI(0.62,1.11),P <0.00001]、TAG[WMD=0.56,95%CI(0.45,0.68),P <0.00001]、LDL-C[WMD=0.51,95%CI(0.35,0.67),P <0.00001]、HDL-C[WMD=0.26,95%CI(0.15,0.37),P <0.00001]、总降脂幅度[RR=1.14,95%CI(1.04,1.25),P=0.004]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RR=0.97,95%CI(0.59,1.58),P=0.90],中成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中成药有改善心绞痛发作、心电图表现及辅助降脂的疗效,同时不增加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邓一辉,彭经华[8](2019)在《高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比较低、中、高3种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某医院2018年1-6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36例,所有患者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分别每天给予辛伐他汀片20 mg(低剂量组)、40 mg(中剂量组)和80 mg(高剂量组)行调脂治疗。3组均晚餐后口服用药,1次/天,连续用药3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后,低、中、高剂量组收缩压分别为(140.5±12.4)mmHg、(138.2±10.6)mmHg和(137.0±11.3)mmHg,3组在血压水平改善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指标改善水平显着优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3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酸激酶(CK)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用药期间,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高于低剂量组的8.3%和中剂量组的13.9%,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高剂量辛伐他汀(80 mg/d)用于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性较好,可根据患者情况优先选择。

高晓倩[9](2019)在《降脂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降脂祛瘀方对血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7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在饮食、运动的基础上,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降糖治疗,治疗组给予降脂祛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蒲参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后收集资料,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血流变等指标,并评价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评价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实验共纳入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瘀型的患者7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最终完成67例(脱落和剔除共3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BMI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血脂方面:治疗后两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TC水平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降低TG、LDL-C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糖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FPG、2hPBG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血流变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倦怠乏力、胸闷胸痛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对多尿、口渴喜饮、四肢麻木症状的改善疗效相当(P>0.05)。5.安全性指标:轻度肝损伤患者治疗后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1例患者出现腹泻,余所有受试者均无明显不适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发现异常。表明两组药物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降脂祛瘀方治疗血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确切,可以降低患者的血脂、血糖、血流变等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轻度肝损伤,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也有显着疗效,能够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或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该治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宁海珊[10](2019)在《瑞舒伐他汀不同用法对高龄血脂异常者血脂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隔日服用与每日服用对高龄血脂异常患者血脂水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集团的高龄(年龄≥75岁)且LDL-C≥3.4mmol/L(130mg/ml),同时患有高血压或至少合并1个危险因素者312例。其中每日服药组153例与隔日服药组159例,每日服药组给予患者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口服1/日,隔日服药组给予患者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口服1/隔日,随访1年。嘱患者清淡低脂饮食、规律作息,坚持科学的膳食结构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两组患者均在用药前、用药12周及用药1年时检验血脂水平(包括LDL-C、TC、TG、HDL-C、Lp(a)、Apo A1、Apo B)、炎症因子水平(包括hs-CRP、IL-6、Lp-PLA2)、Hcy及安全指标(包括AST、ALT、CK、Cre、BUN、FBG)变化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他汀治疗总支出、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及MACE发生情况。结果1瑞舒伐他汀钙治疗12周后,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患者LDL-C、TC、TG、Apo B、LP(a)及HDL-C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且每日服药组对TC、LDL-C的调控作用强于隔日服药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Apo A1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调脂治疗1年,两组患者的LDL-C、Apo B及Lp(a)水平均较12周时进一步降低(P<0.05);每日服药组Apo A1水平较治疗前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隔日服药组Apo A1水平与治疗前比仍无明显改变(P>0.05)。1年时,组间比较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束时,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隔日服药组TC、TG、LDL-C、Apo B及LP(a)分别下降了32.00%、12.93%、45.77%、14.21%、25.44%,HDL-C、Apo A1分别增长了12.58%、16.72%,每日服药组的变化情况分别为33.29%、16.21%、48.99%、16.46%、29.63%、11.79%、27.36%,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隔日服药组患者总达标率(74.07%)低于每日服药组(80.0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他汀治疗12周后,隔日服药组患者Lp-PL A2、hs-CRP、IL-6及Hcy分别为(220.42±47.58)mg/L、(4.34±1.50)mg/L、(216.97±53.36)pg/ml、(15.38±2.50)umol/L,每日服药组患者Lp-PL A2、hs-CRP、IL-6及Hcy分别为(218.39±31.77)mg/L、(4.11±0.35)mg/L、(218.37±58.73)pg/ml、(14.96±1.17)umol/L,均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继续他汀治疗1年,上述指标进一步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他汀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ALT、AST、Cre、BUN、CK及FBG水平均无显着升高或降低(P>0.05)。12周时隔日服药组AST为(23.56±7.05)U/L,每日服药组AST为(26.01±9.98)U/L;1年时,隔日服药组Cre为(81.02±21.9)umol/L,每日服药组Cre为(86.67±21.62)umol/L,隔日服药组Cre水平低于每日服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Cre超过正常上限者,AST/ATL升高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隔日服药组共出现13例(9.63%)不良反应,每日服药组出现11例(10.47%),无统计学差异(P>0.05)。5隔日服药组(7.41%)与每日服药组(6.67%)在MACE的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6研究结束时隔日服药组约花费人民币(1271.07±124.57)元,每日服药组约为(2557.88±231.82)元,隔日服药组支出更少(P<0.01)。7隔日服药组中有135例(87.66%)患者完成了试验,每日服药组中有105例(69.54%),隔日服药组的用药依从性更好,差异显着(P<00.1)。结论1隔日服用瑞舒伐他汀的调脂、抗炎作用与每日服用瑞舒伐他汀效果相当。2隔日服用瑞舒伐他汀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节约治疗费用。图3幅;表9个;参141篇。

二、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2)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冠心病危险因素
    2.2 瑞舒伐他汀简述
    2.3 瑞舒伐他汀的作用
        2.3.1 降脂作用
        2.3.2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作用
        2.3.3 逆转斑块的作用
        2.3.4 抗炎作用
    2.4 瑞舒伐他汀的安全性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本临床资料对比
    4.2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对比
    4.3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4.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4.5 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第5章 讨论
    5.1 瑞舒伐他汀与非他汀类降脂联合使用效果讨论
    5.2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血脂水平影响的讨论
    5.3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炎症因子影响的讨论
    5.4 瑞舒伐他汀的使用剂量分析
    5.5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讨论
    5.6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用药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临床应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1 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简介及临床应用
        2 他汀药物药效、代谢及基因多态性间的关系
        3 小结
    第二章 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血药浓度监测及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 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血药浓度监测研究进展
        2 他汀疗效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3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研究进展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其代谢物临床样本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阿托伐他汀PBPK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他汀高风险患者初步用药监测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实习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冠心病痰证理论探讨温胆汤的体内药效物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冠心病痰证理论
        一、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三、中医痰证
        四、冠心病痰证理论
        五、小结
    第二节 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一、温胆汤源流
        二、温胆汤方名及方义
        三、温胆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治疗中的运用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文献研究
    第一节 温胆汤调节血脂异常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节 温胆汤联用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局限性
        五、小结
第三章 温胆汤及其主要药效成分单体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一、材料
        (一)细胞
        (二)药物、试剂
        (三)耗材、仪器
    二、方法
        (一)温胆汤复方冻干粉制备
        (二)Ox-LDL诱导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的建立
        (三)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四)油红O染色检测泡沫细胞形成
        (五)细胞内胆固醇浓度测量
        (六)胆固醇流出实验
        (七)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八)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THP-1 源性巨噬泡沫细胞鉴定
        (二)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THP-1 源性巨噬细胞的毒性实验
        (三)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影响
        (四)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细胞内胆固醇浓度的影响
        (五)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细胞胆固醇流出率的影响
        (六)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SR-A蛋白表达的影响
        (七)温胆汤及其药效成分单体对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相关膜蛋白ABCA1、SR-BI蛋白表达的影响
    四、讨论
第四章 温胆汤对Apo 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材料
        (一)动物
        (二)饲料
        (三)药物和试剂
        (四)耗材和仪器
    二、方法
        (一)药物配制
        (二)动物给药及体重测量
        (三)血清中血脂水平检测
        (四)主动脉大体油红O染色
        (五)主动脉根部HE染色
        (六)Western blot 检测主动脉ABCA1、caveolin-1 蛋白水平和肝脏SR-BI、CD36蛋白水平
        (七)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温胆汤对Apo E-/-小鼠体重的影响
        (二)温胆汤对Apo 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三)温胆汤对Apo E-/-小鼠主动脉整体斑块的影响
        (四)温胆汤对Apo 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的影响
        (五)温胆汤对主动脉ABCA1、caveolin-1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六)温胆汤对肝脏SR-BI、CD36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技术路线
    附录2:温胆汤体内药效成分研究
    附录3: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补肾降脂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含量估计与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情况
        3.2 基本情况比较
        3.3 临床结果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血脂异常与NS
    2 中医学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3.导师对NS血脂异常的认识
    4.补肾降脂方方论
        4.1 药物组成
        4.2 方义分析
        4.3 单味药物分析
    5.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肾病综合征血脂异常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 祖国医学对NS血脂异常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 小结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获得奖项

(6)揿针调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乳腺癌流行病学概况
    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及相关不良反应
        2.1 临床常用内分泌治疗药物
        2.2 常用内分泌药不良反应
    3.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对脂代谢的影响
        3.1 他莫昔芬
        3.2 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引起脂代谢异常
    4. 炎性因子与血脂的关系
        4.1 超敏C反应蛋白
        4.2 白细胞介素6
    5.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6. 揿针调节脂代谢异常
        6.1 中医对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认识
        6.2 针刺调节血脂的作用
        6.3 揿针调节血脂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标准
        1.5 研究终止标准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B)
        2.3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不良反应量表
        2.4 卡氏评分量表
        3. 疗效评价标准
        3.1 血脂异常疗效评价标准
        3.2 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B)评定标准
        3.3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不良反应量表评定标准
        3.4 卡氏评分疗效评价标准
        3.5 安全性评价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2 治疗方法
        4.3 随访
        4.4 观察指标
        4.5 安全性评价
        4.6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血脂结果
        2.1 两组血脂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总胆固醇(TC)结果
        2.3 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2.4 两组甘油三酯(TG)结果
        2.5 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
        3. 两组血脂反弹情况结果
        4. 两组炎性因子结果
        4.1 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4.2 两组白细胞介素6 (IL-6)结果
        5. 炎性因子与LDL-C水平相关性结果
        5.1 Hs-CRP与LDL-C水平相关性
        5.2 IL-6与LDL-C水平相关性
        6. 乳腺癌生命质量量表(FACT-B)结果
        6.1 两组治疗前FACT-B评分比较
        6.2 对照组治疗前后FACT-B评分比较
        6.3 治疗组治疗前后FACT-B评分比较
        6.4 两组治疗后FACT-B评分比较
        7.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7.1 治疗前后两组AI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疗效结果
        7.2 治疗前两组AI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7.3 治疗组治疗前后AI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7.4 对照组治疗前后AI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7.5 两组治疗前后AI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8. 卡氏评分(KPS)结果
        9.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研究目的和临床意义
        2. 揿针选穴依据
        3. 临床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成药辅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疗效
        2.4.2 血脂疗效
        2.4.3 不良反应
        2.4.4 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
        2.4.5 发表偏倚
3 讨论

(8)高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记录一般资料
        1.3.2 常规降压治疗
        1.3.3 辛伐他汀调脂治疗
        1.3.4 其他干预方法
    1.4 评估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3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2.2 3组间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2.3 3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4 3组治疗效果比较
    2.5 3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3 讨 论

(9)降脂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瑞舒伐他汀不同用法对高龄血脂异常者血脂与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采集与方法
        1.1.3 分组方法及用药
        1.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1.5 随访
        1.1.6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的血脂水平比较
        1.2.3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治疗1年血脂变化幅度、变化率的比较
        1.2.4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他汀治疗1年LDL-C达标率的比较
        1.2.5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炎症因子及Hcy水平的比较
        1.2.6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安全指标的变化情况
        1.2.7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不良反应情况
        1.2.8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MACE的比较
        1.2.9 隔日服药组与每日服药组瑞舒伐他汀治疗费用及依从性的比较..
    1.3 讨论
    1.4 结论
    1.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他汀类药物在高龄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2.1 ASCVD
    2.2 他汀类药物
        2.2.1 他汀的多效性
        2.2.2 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二级预防中的证据
        2.2.3 新一代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
    2.3 高龄老年人
        2.3.1 高龄老年人血脂特点及人群特殊性
        2.3.2 高龄老年人他汀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2.3.3 他汀类药物在高龄老年人中的使用情况
    2.4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ASCVD总体发病危险评估流程图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2]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D]. 杨璐. 吉林大学, 2020(08)
  • [3]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用药监测研究[D]. 丁杨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冠心病痰证理论探讨温胆汤的体内药效物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D]. 陈玄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补肾降脂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合并血脂异常的临床观察[D]. 谷慧萱.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揿针调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脂代谢异常临床研究[D]. 张秀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中成药辅助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J]. 贺喜盈,韩丽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20(03)
  • [8]高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 邓一辉,彭经华. 人民军医, 2019(10)
  • [9]降脂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高晓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瑞舒伐他汀不同用法对高龄血脂异常者血脂与炎症因子的影响[D]. 宁海珊.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